一种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分配节点和点对点网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7482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分配节点和点对点网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点对点网络,尤其涉及一种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点对点网络和分配节点。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发展,P2P(Peer to Peer,点对点)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P2P也经过了非结构化网络,混合网络,结构化网络等模型结构。
目前,结构化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分配一个128位的节点标识符(node ID),所有的节点标识符形成了一个环形的node ID空间,范围从0到2128-1,节点加入网络时通过散列节点IP地址在128位node ID空间中随机分配。
结构化网络在进行资源搜索时,根据一个距离的值进行搜索,搜索的过程通常是不断向逻辑上接近的节点靠近。然而,逻辑上接近的两个节点并不一定是物理上接近的两个节点,所以往往出现逻辑上虽然接近而物理上却绕远的现象。如图1所示,其中,空心节点表示在逻辑上接近的几个节点,实心节点表示相应空心节点在物理上的分布。实线箭头表示搜索过程中的顺序,虚线表示空心节点和实心节点的对应关系。从图1中可以看出,逻辑上这几个节点虽然是接近的,但是物理上却相差很远。因此,如何减少因为在物理上绕远而导致的网络流不必要的流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点对点网络和分配节点,用以使P2P网络中物理距离相近的节点的逻辑距离也相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点对点网络中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向分配节点请求分配逻辑地址时,分配节点根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点对点网络中的分配节点,所述分配节点包括第一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请求为其分配逻辑地址时,根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点对点网络,所述点对点网络包括分配节点和普通节点,其中所述普通节点在新加入所述点对点网络时,向分配节点请求为其分配逻辑地址;所述分配节点保存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并且在接收到所述请求后,根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点对点网络中物理距离相近的节点的逻辑距离也相近,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P2P网络中的查询所需要的开销,从而减少网络流量。


图1为现有技术中进行资源搜索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将P2P网络简单抽象后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节点pa逻辑地址的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逻辑地址集合已经有ID被分配时进行的后续流程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实例中P2P网络的ID分配情况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分配节点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映射关系,其中,该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向分配节点请求分配逻辑地址时,分配节点根据与该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该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关键一点就是节点的逻辑地址(即ID)不仅反映逻辑距离也要反映一定的物理距离。就是说逻辑上接近的节点物理上也是接近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地描述。
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两个基本属性logical(逻辑)和physical(物理)。logical就是指它的ID,而physical泛指真正通信所用的地址。根据物理距离,我们把P2P网络简单抽象成如图2所示的情况。图2中各个不规则的小块表示为一个一个的网络,物理距离为0的节点组成其中一个网络,相邻网络之间的物理距离是1。从一个不规则小块到另一个不规则小块的虚线穿过多少个网络就表示物理距离是多少。如图所示,从中心节点到各个标为5的小块的虚线穿过了5个网络,则标为5的小块与中心节点的物理距离为5,标为6的小块与中心节点的物理距离为6,从图2中我们不难发现到中心节点物理距离相同的网络如同一个一个的环一样把中心节点包围起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令网络中各个节点的逻辑地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个节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在节点pa要加入一个P2P网络时,确定节点pa逻辑地址的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1,节点pa获取一个伪ID,利用该伪ID加入P2P网络,并在该P2P网络中查找分配节点(即中心节点)pb的信息;需要本步骤是针对每一个加入P2P网络的节点必须先生成一个ID,并使用该ID与其他节点通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之通信的节点将记录其ID以及其他信息。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新加入P2P网络的节点的ID并不是节点自己生成的,而是要通过分配节点来获取的。所以,为了加入网络而为节点设置的ID被称为伪ID,在分配得到ID后,伪ID将被丢弃不用。由于其他节点将记录与之通信的节点的信息,包括ID,然而,伪ID实际上是无效ID,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设定特定的一些ID为伪ID,各个节点发现与之通信的ID是那些特定ID时就不做记录。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例中,可以根据一个hash(哈希)值找到其对应的value(信息)。
hash为一个函数,将‘allocate_node(分配节点)’计算成为一个160位的标识符。例如hash函数的实现采用SHA-1算法。那么可以把“allocate_node”这个字符串计算为例如93a93b5cle859eb006f7a7c399f8a2fd392f3f12。这个值是16进制数,每一个数字表示4位,一共40个数字正好表示160位。
在非每一个加入P2P网络的节点必须先生成一个ID并使用该ID与其他节点通信的情况的情况下,则不需要本步骤。
步骤S102,节点pa向分配节点pb发送分配ID请求;
步骤S103,分配节点pb接收到该请求后,测量其与节点pa的物理距离;步骤S104,分配节点pb根据其与节点pa的物理距离查找本地保存的第一分配信息表,从而确定节点pa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第一分配信息表用于记录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以及对应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例中,分配节点pb本地保存的第一分配信息表如表1所示表1

在表1中,体现了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该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就越小。并且,在表1中,还体现了预先设置的各个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例如,[20,241)这个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为A,A应该落入[20,241)这个逻辑集合。而在表1中,各个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是否存在再定位节点表项可以用来标识当前各逻辑地址集合中是否已经存在相应的再定位节点,例如,以0表示不存在相应的再定位节点,以1表示存在相应的再定位节点。在具体实现时,以上各个记录,可以集中体现在第一分配信息表中,也可以在不同的表中分别记录,只要体现出各个表项的映射关系即可。
为了保证再定位节点的有效性,分配节点可以根据设定规则(例如周期性地)监控再定位节点是否有效,其具体操作可以是向再定位节点进行ping操作。一旦分配节点发现再定位节点失效,那么就需要判断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内是否存在其它节点,如果不存在,则设置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的再定位节点为空。
第一分配信息表中,每个逻辑地址集合的具体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但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以下两条1、与分配节点pb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pb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2、每个逻辑地址集合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但应当尽力保证每个逻辑地址集合的大小都足够为相应物理距离的节点分配ID。
步骤S105,分配节点pb判断该逻辑地址集合是否已经有ID被分配,如果是,进行步骤S107;否则进行步骤S106;本步骤即判断该逻辑地址集合是否已存在对应的再定位节点。
步骤S106,分配节点pb设置节点pa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进行步骤S111;在本步骤中,设置节点pa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包括将该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分配给节点pa,并在第一分配信息表中记录该逻辑地址集合存在再定位节点。
分配节点pb判断该逻辑地址集合没有ID已经被分配即该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全部逻辑地址都待分配。
步骤S107,分配节点pb将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pc的信息返回给节点pa;
已经有ID被分配,即表示该逻辑地址集合已经存在相应的再定位节点,应该进一步根据再定位节点为节点pa分配ID。
步骤S108,节点pa测量其与再定位节点pc的物理距离并发送给分配节点pb;步骤S109,分配节点pb根据pa与pc的物理距离查找本地保存的对应再定位节点pc的第二分配信息表,从而确定节点pa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第二分配信息表用于记录普通节点与相应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与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映射关系。
在上述实例中,分配节点pb本地保存的对应于与分配节点pa的物理距离为1的再定位节点的第二分配信息表如表2所示表2

在第二分配信息表中,每个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具体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但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以下三条1、与相应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该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2、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范围应该在相应的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内;3、每个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但应当尽力保证每个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大小都足够为相应物理距离的节点分配ID。
步骤S110,分配节点pb在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内为节点pa选择一个ID,并将该ID返回给节点pa;
步骤S111,节点pa将该ID设置为节点pa的ID。
对于目前的P2P网络来说,由于其ID数量相当的大,个数一般在[2128,2160)的之间,因此,第一分配信息表中划分的逻辑地址集合以及第二分配信息表中划分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一般不容易出现某一段物理距离所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的全部ID都被分配完而导致节点无法加入网络的情况。但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令本实施例同样适用于逻辑地址集合有限的情况,可以在上述流程的步骤S105中判断出该逻辑地址集合已经有ID被分配时,不进行步骤S107,而是进行如图4所示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01,判断该逻辑地址集合是否全部ID都已经被分配完,如果是,进行步骤S202;否则以该逻辑地址集合为当前逻辑地址集合,进行步骤S203;本步骤即判断该逻辑地址集合是否不存在待分配ID。
步骤S202,按照设定规则查找与该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ID的逻辑地址集合,并令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为当前逻辑地址集合;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编号越大则对应的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远,设该逻辑地址集合的编号为n,则该设定规则可以是先查找编号为n+1的相邻逻辑地址集合,也可以先查找编号为n-1的相邻逻辑地址集合。并且,在设定先查找编号为n+1的相邻逻辑地址集合时,也可以设定如果编号为n+1的相邻逻辑地址集合的全部ID也已经分配完,那么先查找n-1的逻辑地址集合还是先查找n+2的逻辑地址集合,该规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203,分配节点pb将当前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pc的信息返回给节点pa;步骤S204,节点pa测量其与再定位节点pc的物理距离并发送给分配节点pb;步骤S205,分配节点pb根据pa与pc的物理距离查找本地保存的对应再定位节点pc的第二分配信息表,从而确定节点pa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步骤S206,分配节点pb判断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是否全部ID都已经被分配完,如果是,进行步骤S207;否则进行步骤S208;步骤S207,分配节点pb按照设定规则在与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相邻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节点pa选择一个ID,并将该ID返回给节点pa,进行步骤S209;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编号越大则对应的与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远,设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编号为m,则该设定规则可以是先查找编号为m+1的相邻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也可以先查找编号为m-1的相邻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该规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S208,分配节点pb在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内为节点pa选择一个ID,并将该ID返回给节点pa;步骤S209,节点pa将分配节点pb返回的ID设置为节点pa的ID。
在具体实现时,由于要降低随机分配ID产生冲突的可能性,逻辑地址集合的范围都应该很大,因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应该不需要上述调整。而在具体实现时,逻辑地址集合的调整和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调整都可以分别单独实现。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例中,在物理上离中心节点较为接近的网络被分配的ID与中心节点的ID的逻辑距离较为接近,而在物理上离中心节点较远的网络被分配的ID与中心节点的ID的逻辑距离较远,而在该实例中,中心节点的ID为0,越到外层ID的值就越大。这样就保证了如果ID值越大那么他就距离中心节点越远。利用上述确定ID的方法,在分配节点覆盖范围的网络内会形成如图5所示的情况。如图5所示,每个环表示距离中心节点相同物理距离的网络,而环中的每一个小格表示一个网络,小格中的数字为该网络的ID,可见,离中心节点越接近的ID就分布在离中心节点物理距离越接近的地方。并且,由于根据再定位节点对离中心节点物理距离相同的网络进行了再定位,因此,在各个环内,也可以实现物理距离越接近的网络,其ID也越接近。
本实施例中的P2P系统中的分配节点如图6所示,包括第一存储模块101和处理模块102,其中第一存储模块101,用于保存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该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处理模块102,用于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请求为其分配逻辑地址时,根据与该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该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该分配节点可以包括第二存储模块103,其中第二存储模块103,用于保存各个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相应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处理模块102,用于若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全部逻辑地址都待分配,则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该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并设置该新加入节点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
该分配节点可以包括第三存储模块104,其中第三存储模块104,用于保存普通节点与该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与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映射关系,即再定位映射关系,其中,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属于相应逻辑地址集合,且与该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该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处理模块102,用于若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已存在对应的再定位节点,则根据该新加入节点与该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该再定位映射关系,在查找到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上述第一存储模块101、第二存储模块103和第三存储模块104可以是单独或者合并设置的。
该分配节点还可以包括监控模块105,用于监控再定位节点是否有效,并在发现再定位节点失效时,在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寻找与该再定位节点在逻辑上最接近的节点作为新的再定位节点。
该监控模块105还可以用于当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对应的其它节点时,设置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的再定位节点为空。
为了避免某一段物理距离所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的全部ID都被分配完而导致节点无法加入网络的情况,该分配节点还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106,用于若该普通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待分配逻辑地址,则查找与该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逻辑地址的逻辑地址集合,并通知处理模块102以该相邻逻辑地址集合作为该普通节点的逻辑地址集合进行操作。
该分配节点还可以包括第二控制模块107,用于若该普通节点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待分配逻辑地址,则查找与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逻辑地址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并通知处理模块102以该相邻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作为该普通节点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点对点网络,包括分配节点和普通节点,其中普通节点在新加入该点对点网络时,向分配节点请求为其分配逻辑地址;分配节点保存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该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并且在接收到该请求后,根据与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该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该分配节点还可以保存各个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相应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若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全部逻辑地址都待分配,则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该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并设置该新加入节点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
该分配节点还可以保存普通节点与该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与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映射关系,即再定位映射关系,其中,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属于相应逻辑地址集合,且与该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该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若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已存在对应的再定位节点,则根据该新加入节点与该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该再定位映射关系,在查找到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点对点网络中物理距离相近的节点的逻辑距离也相近,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P2P网络中的查询所需要的开销,从而减少网络流量。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点对点网络中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向分配节点请求分配逻辑地址时,分配节点根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在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全部逻辑地址都待分配,则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预先设置的该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并设置所述新加入节点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已存在对应的再定位节点,则根据所述新加入节点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再定位映射关系,所述再定位映射关系为普通节点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与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属于相应逻辑地址集合,且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在查找到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配节点监控再定位节点是否有效,并在发现再定位节点失效时,在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查找与该再定位节点在逻辑上最接近的节点作为新的再定位节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查找时,当查找出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不对应其它节点时,设置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为空。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新加入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待分配逻辑地址,则分配节点查找与该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逻辑地址的逻辑地址集合,并以该相邻逻辑地址集合作为所述普通节点的逻辑地址集合进行后续操作。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新加入节点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待分配逻辑地址,则分配节点查找与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逻辑地址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并以该相邻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作为所述普通节点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进行后续操作。
8.一种点对点网络中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包括第一存储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请求为其分配逻辑地址时,根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包括第二存储模块,其中所述第二存储模块,用于保存各个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相应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在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全部逻辑地址都待分配,则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并设置所述新加入节点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包括第三存储模块,其中所述第三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普通节点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与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映射关系,即再定位映射关系,其中,所述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属于相应逻辑地址集合,且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已存在对应的再定位节点,则根据所述新加入节点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再定位映射关系,在查找到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还包括监控模块,用于监控再定位节点是否有效,并在发现再定位节点失效时,在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寻找与该再定位节点在逻辑上最接近的节点作为新的再定位节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模块还用于当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不存在其它节点时,设置该再定位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的再定位节点为空。
13.如权利要求8、9或10所述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普通节点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待分配逻辑地址,则查找与该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逻辑地址的逻辑地址集合,并通知所述处理模块以该相邻逻辑地址集合作为所述普通节点的逻辑地址集合进行操作。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普通节点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不存在待分配逻辑地址,则查找与该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相邻且有待分配逻辑地址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并通知所述处理模块以该相邻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作为所述普通节点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进行操作。
15.一种点对点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对点网络包括分配节点和普通节点,其中所述普通节点在新加入所述点对点网络时,向分配节点请求为其分配逻辑地址;所述分配节点保存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的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并且在接收到所述请求后,根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点对点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还保存各个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相应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若在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全部逻辑地址都待分配,则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预先设置的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并设置所述新加入节点为该逻辑地址集合对应的再定位节点。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点对点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节点还保存普通节点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与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的映射关系,即再定位映射关系,其中,所述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属于相应逻辑地址集合,且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若所述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已存在对应的再定位节点,则根据所述新加入节点与所述再定位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所述再定位映射关系,在查找到的再定位逻辑地址集合中为所述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确定节点逻辑地址的方法、点对点网络和分配节点,用以使P2P网络中物理距离相近的节点的逻辑距离也相近。在本发明中,根据普通节点与分配节点的物理距离划分逻辑地址集合并建立映射关系,其中,该物理距离越小,对应的逻辑地址集合中的逻辑地址与分配节点的逻辑地址之间的逻辑距离越小;当新加入点对点网络的普通节点向分配节点请求分配逻辑地址时,分配节点根据与该新加入节点的物理距离查找该映射关系,并在查找到的逻辑地址集合中为该新加入节点分配逻辑地址。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使P2P网络中物理距离相近的节点的逻辑距离也相近,从而有效减少P2P网络中的查询所需要的开销,减少网络流量。
文档编号G06F17/30GK101060542SQ20071009113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0日
发明者江兴烽, 孙知信, 宫婧, 张震伟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邮电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