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7478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以导引线材的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半导体科技越来越进步,同一个单位面积内,能够容纳的集成 电路元件也随之增加,使得电子装置的体积能够越来越小。然而随着电子装 置体积的减小,相对而言,电子装置内部各个电子零组件的线路也逐渐复杂 化。
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固态储存硬盘(Hard Disk Drive, HDD)等电子零组件,都需要通过各自的线路直接或间接地与 电池或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电性连接,才能够进行运作。
一般台式电脑的机壳内部空间较大,对于杂乱的线路可以视而不管,而 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然而,如笔记本电脑(Notebook)、超便携移动个 人电脑(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 UMPC)等可携式电子装置,由于 其本身的机壳内部空间相对较小,且为了容纳各种硬件而势必更压縮原本就 已狭小的机壳空间。若是可携式电子装置内部的线路不能有效地整理,在维 修或组装电脑时,很容易发生误插拔线路或不小心拉扯到线路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常用的理线方式为利用束带、胶带等绑带,或是 于机壳内部额外做一个卡勾,以将各个电子组件的线路绑成一捆,以和其他 组件的线路相互隔开。又或者,于内部壳板上开设一集线开口,以提供如软 排线等传输电信号的传输线穿设其中,使得传输线能通过此一集线开口而于 机壳内部具有明确的设置动线。
但现有的集线开口仅具有如上述的集线功能,即当传输线穿设过集线开 口时,由于传输线本身材质的关系,会呈一向上轻微巻曲的形态。为了执行 电子装置的多项预设功能,于电子装置内部势必存在有多条穿设过不同集线开口的传输线,如快捷播放键(hotkey)信号传输软排线、触控板(touch pad)
信号传输软排线等,虽然这些传输软排线是以一对一的形式穿设过集线开 口,但是当这些传输线皆呈向上轻微巻曲的形态时,要使这些传输线接合电 路板上与其相对应的连接器做电性连接,对于组装人员而言,在分辨各条传 输线上将造成相当程度的困难度。
如此不仅容易造成传输线与其对应的连接器于组装上的连接错误,也会 增加维修与组装作业上的时间。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结构,由此改良 电子装置于维修与组装过程中,由于用以传输电信号的线材因材质而呈巻曲 状态,导致线材无法有效对准其对应耦接的连接器,进而造成连接错误及增 加组装作业时间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结构,适用于一电子装置,此电子装置具有一 电路板及用以传输电信号的一线材,且电路板电性设置有一连接器。本实用 新型的壳体结构包括有壳板及导引通道,其中壳板对应于电路板设置有连接 器的一侧面。导引通道设置于壳板上并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导引面, 导引面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 ,且第二开口朝向设置于电路板 的连接器。当线材穿设过第一开口,并通过导引面的引导而使线材穿设过第 二开口并朝向连接器的位置移动,从而方便使用者直接将线材电性耦接至相 对应的连接器。
上述导引面的形式为由第一开口向第二开口倾斜的斜面,或为由第一开 口至第二开口向壳板方向弯折的曲面。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利用设置于壳板的导引通道,令用以传输电信号 的线材朝向与其对应的连接器的设置移动,使线材于穿设过导引通道后可直 接的到达连接器位置。因此,在维修或组装时,操作人员可立即且清楚的得 知线材与连接器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线材与连接器间产生耦接错误的问题 产生,同时大幅縮短组装作业时间。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 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图1A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结构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示 意图1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引通道的立体示意图3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引面为一斜面的示意图3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引面为一曲面的示意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以及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材受到导引通道的引导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壳体结构
11壳板
111触控板
112快捷播放键
12导引通道
121第一开口
122第二开口
123导引面
124止挡部
20笔记本电脑
30电路板
301触控板信号连接器
302快捷播放信号连接器
31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
32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排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 以使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
5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内容、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 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 型,但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装置为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台式 电月亩(Desktop Computer)、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及超便 携移动个人电脑(Ultra Mobile Personal Computer, UMPC)等内部具有传输 电信号线材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以下的具体实施例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且其 中的线材为用以传输电信号的软排线,如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与快捷播放 信号传输软排线等,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A与图1B,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结构IO适用于笔 记本电脑20的外壳,笔记本电脑20具有一触控板111、 一快捷播放键112、 一电路板30、一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和一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排线32, 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的一端连接于触控板111,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排 线32的一端连接于快捷播放键112,且电路板30上具有与触控板信号传输 软排线31相配合的触控板信号连接器301,以及与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排线 32相配合的快捷播放信号连接器302。
请同时参阅图1A至图2,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10包含一壳板11及 一导引通道12,壳板11的位置对应于电路板30上电性设置有这些连接器 301、 302的一侧面。导引通道12设置于壳板11上,导引通道12具有一第 一开口 121、 一第二开口 122及一导引面123。导引面123两端分别连接于 第一开口 121与第二开口 122,导引面123的形式可为由第一开口 121向第 二开口 122倾斜的斜面(如图3A所示),或是由第一开口 121至第二开口 122向壳板11弯折的曲面(如图3B所示),且第二开口 122朝向欲导引的 这些软排线31、 32所对应的各连接器301、 302的位置。壳板11位于导引 通道12邻近第二开口 122的位置设置有一止挡部124,用以协助引导这些软 排线31、 32。
图4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 线31的一端电性耦接于触控板111,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排线32的一端电 性耦接于快捷播放键112。当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与快捷播放信号传输 软排线32分别穿设过设置于壳板11上的导引通道12时(如图5所示),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受到导引面123的引导而穿设至第二开口 122,此 时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受到止挡部124的阻挡而被迫必须由第二开口 122 穿出于壳体结构10。
并且,由于第二开口 122的开设方向朝向与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 相配合的触控板信号连接器301的位置,因此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将 穿过第二开口 122而朝触控板信号连接器301的方向移动,并直接抵达触控 板信号连接器301的位置,以方便使用者直接将触控板信号传输软排线31 电性耦接至触控板信号连接器301 。
同样地,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排线32受到导引面123的引导而从第二 开口122穿出,并朝与其配合的快捷播放信号连接器302移动,而直接抵达 快捷播放信号连接器302的位置,以方便使用者直接将快捷播放信号传输软 排线32电性耦接至快捷播放信号连接器302。
因此,当笔记本电脑于维修或组装时,操作人员可立即得知电信号软排 线与其所配合的连接器的相对位置,并且正确无误的完成组装,不仅避免电 信号软排线与连接器因错误插设而致使笔记本电脑丧失操作功能的情形发 生,也大幅减少组装作业所耗费的时间。
权利要求1. 一种壳体结构,适用于一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具有一电路板及用以传输电信号的一线材,且该电路板电性设置有一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结构包括有一壳板,与该电路板具有该连接器的一侧面相对应;以及一导引通道,设置于该壳板,该导引通道具有一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及一导引面,该导引面分别连接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且该第二开口朝向该连接器,该线材穿设于该第一开口,并通过该导引面的引导而穿设过该第二开口,令该线材被导引至该连接器的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板具有一止挡部, 该止挡部设置于该导引通道邻近于该第二开口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面为由该第一 开口向该第二开口倾斜的一斜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面自该第一开 口至该第二开口向该壳板方向弯折的一曲面。
专利摘要一种壳体结构,适用于一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具有一电路板及用以传输电信号的一线材,且该电路板电性设置有一连接器,该壳体结构包括有一壳板,与该电路板具有该连接器的一侧面相对应;以及一导引通道,设置于该壳板,该导引通道具有一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及一导引面,该导引面分别连接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且该第二开口朝向该连接器,该线材穿设于该第一开口,并通过该导引面的引导而穿设过该第二开口,令该线材被导引至该连接器的位置。此壳体结构利用位于壳板上的导引通道引导电子装置内部的线材,使得线材穿设过导引通道后直接到达电子装置内的连接器的位置,以方便使用者直接将线材电性耦接至连接器。
文档编号G06F1/18GK201259650SQ20082013926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3日
发明者吴耀宗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