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0385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操作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户用手把持使用的操作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操作信息处理装置的操作设备,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其中,包括例如家 庭用游戏机的操纵杆等用户用手把持使用的操作设备(参考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0117625号说明书当在这种操作设备的表面设置操作输入用的按键时,如果在用户用手把持操作设 备时在放置手指的位置设置按键,用户每次按按键时就不必把手指移动至按键上,操作就 变得简单。然而,如果把手指放置在按键上而把持操作设备,则容易发生不经意地按下按键 的误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用户在 用手把持使用时,容易操作且难以误操作的操作按键的操作设备。本发明的操作设备是用户用手把持使用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凹部,其 形成在当所述用户把持该操作设备时放置任一手指的位置;第一按键,其配置在所述凹部 的底面,且其上面与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的边缘部邻接。上述操作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按键,其配置在该操作设备表面的所述第一按键的 相反侧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放置与所述用户的放置于所述凹部的手指不同的手指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按键可以是能够检测用户按入该第二按键的量的按键。并且,上述操作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按键,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周围,并与所述第
一按键一起被使用。并且,所述其他按键可以配置在对应于所述凹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位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的使用例的概要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的主视图。图3是从正面侧看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看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的右侧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的剖面图。图7是显示用户把持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设备时的样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设备10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使用场 景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信息处理系统1包括用户用手把持使用的操作设备10和信息 处理装置20。信息处理装置20是如家庭用游戏机或个人计算机等,其与摄像装置21以及 显示装置22连接。操作设备10能够经由Bluetooth标准等无线通信接口与信息处理装置20通信连 接。信息处理系统1的用户用手把持操作设备10并对设置在操作设备10上的按键等进行 操作。这样,用户的操作内容经由无线通信接口向信息处理装置20发送。另外,在本实施 例中,操作设备10包括发光部12,发光部12根据信息处理装置20发出的指示发光。信息 处理装置20通过利用摄像装置21对该发光部12发出的光进行摄像,并对该被摄像的图像 进行解析,从而确定从摄像装置21所见的操作设备10的位置。由此,用户不仅能操作设置 在操作设备10上的按键等,而且能够通过移动操作设备10本身进行对操作处理装置20的 操作输入。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操作设备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 5是表示操作设备10的外观的图,图2是操作设备10的主视图,图3是从 正面侧看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侧看的立体图,图5是右侧面图。并且,图6表示沿图2 中的VI-VI线切断操作设备10时的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操作设备10包括主体部11和 发光部12,多个按键被设置在主体部11的表面。用户把持主体部11进行用手指按下各按 键的操作输入。后面将对这些按键进行详细说明。整个主体部11被形成为圆柱状,且发光部12安装在其一端。构成主体部11的圆 柱的侧面随着接近长度方向的中心部附近而向内侧缓缓弯曲。由此,与两端部分相比,主体 部11的中心附近的部分细。相反地,在主体部11的两端分别形成比中心附近的部分向外 侧突出的突出部Ila和lib。发光部12包括并由硅酮树脂等透光原材料形成的球状外壳12a和配置在其内部 的多个LED12b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对应于光的三原色的三个LED12b分别按照信息 处理装置20发出的指示的强度发光,所以发光部12发出各种颜色的光。通过摄像装置21 对该发光部12发出的光进行摄像,信息处理装置20对相对于摄像装置21的操作设备10 的方向进行确定。并且,按照摄像图像内的发光部12的光的大小,计算从摄像装置21至操 作设备10的距离。信息处理装置20根据这些涉及操作设备10的方向、距离的信息进行各 种信息处理。由此,用户通过用手把持并移动操作设备10,能够进行对信息处理装置20的 操作输入。另外,也可以在主体部11内配置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地磁传感器等检测操作 设备10的姿态、动作用的各种检测机构。信息处理装置20通过对由摄像装置21得到的摄 像图像内的发光部12的位置、大小和这些检测机构输出的信息进行组合,能够对操作设备 10的姿势、动作进行精确度更高的确定。并且,在主体部11的发光部12被连接侧的一端,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的直径 比外壳12a的直径也大一圈。即、在从表面上看操作设备10时,看起来是突出部Ila的外 周包围外壳12a的周围。另外,如前所述,与突出部Ila相比,主体部11的用户把持的中心 附近的部分细。由此,用户用手把持主体部11的中心附近的部分时,用户的手指就会隐藏 在突出部Ila的阴影中,从而难以在摄像装置21摄像的图像内与发光部12 —体显像。因
4此,信息处理装置20在解析摄像图像内的发光部12的位置时,就难以产生发光部12与用 户的指尖等不能区分的解析精确度恶化的问题。在主体部11的筐体表面配置有主按键13、模拟按键15、辅助按键16a 16d、启动 按键17、选择按键18以及电源按键19。下面对这些按键的配置进行说明。在操作设备10的正面侧,主按键13被配置在用户用手把持操作设备10时放置拇 指的位置。并且,主按键13配置在相对于操作设备1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接近发光部12的 一侧。而且,主按键13配置在形成于主体部11的正面的凹部14的底面内,其上面与形成 凹部14的侧面的边缘部14a邻接。S卩、主按键13的上面以与邻接的边缘部14a连续的方 式被形成,并位于比凹部14的周围的主体部11的表面凹下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该主按 键13相当于第一按键。特别地、主按键13被分配了与假设用户频繁使用的指示内容相适 应的功能。具体地,例如、使用户确定之前所进行的指示内容的确定指示等。从操作设备10的正面看,凹部14呈四角是大致矩形的形状,其长度方向(即、矩 形的长边方向)与操作设备10的长度方向一致。并且,矩形的短边是适应人的拇指的宽度 的长度,从而使拇指能够容易的放置在凹部14内。凹部14的侧面也可以是研钵状地向凹 部14的外侧倾斜的斜面。另外,除了电源按键19,包括主按键13的各按键配置在主体部11的侧面中的在占 据从凹部14的上端(发光部12侧的一端)的高度至下端(底面侧的一端)的高度之间的 范围的筒状区域内。用户主要用手掌和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把持主体部11的中心附近的 细的部分。而且,用拇指和食指对配置在该中心附近的部分和发光部12之间的筒状的区域 的各按键进行操作。在操作设备10的背面侧(即、配置了主按键13的一侧的相反侧),模拟按键15以 与主按键13相对的方式被配置。如前所述,用户把持主体部11的中心附近的部分,将拇指 放在主按键13上,并将食指放在该模拟按键15上。此时,形成拇指和食指相对地夹持主体 部11的状态。并且,用户通过分别用拇指按下主按键13、用食指按下模拟按键15,进行操 作输入。在本实施例中,该模拟按键15相当于第二按键。另外,由于模拟按键15以与主按 键13相对的方式配置成为朝向主按键13的方向被按入。并且,模拟按键15不仅输出用户是、否按下按键的两种信息,还能够检测用户以 多大按下量按下该按键,从而输出显示该按入量的信息。由此,用户通过浅按压或深按压按 键15,能够输入量化的信息。另外,由于能够进行根据这种按入量的操作输入,与主按键13 相比,模拟按键15的可动范围变大,为了使模拟按键15按入直到最后位置,就需要比主按 键13大的行程量。另外,当用户把拇指放在主按键13上而把持操作设备10时,假设主按键13从主 体部11的表面突出,那么用户不经意地用拇指错按主按键13的可能性就变高。尤其是在 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用户有时通过在发光部12发光的状态下移动操作设备10来进行操 作输入。因而,在进行这种操作时,有可能错按主按键13。并且,如前所述,在把持主体部 11时,用户的拇指和食指相对地放置于主体部11的表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放置食指 的位置也设置有按键(模拟按键15)。而且,如前所述,由于该模拟按键15是根据按入量进 行操作输入的设备,所以,仅仅用轻微的力经常不能操作,有时需要用大力按下。因此,如果 用户想要操作模拟按键15,可能会无意识地也对拇指施力,从而有可能错按主按键13。
因而,如前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凹部14的底面内以上面与边缘部14a邻接的方 式配置主按键13。当用户把持操作设备10时,使拇指扣住边缘部14a,并跨过主按钮13和 边缘部14a邻接部位而放置拇指。图7是显示这种用户用手把持操作设备时的样子的图。 通过这样把持主体部11,用户在按下模拟按键15时,通过朝着边缘部14a侧向拇指施力,能 够在不对主按键13误操作的情况下,以任意调整的力对模拟按键15进行操作。并且,由于 拇指放置在主按键13上,在对主按键进行操作时不必大幅度移动手指。特别地、因为用户在沿着凹部14的长度方向放置拇指时,对主按键13进行操作时 的拇指的动作也成为沿着该长度方向,所以,在凹部14的侧面中,朝向凹部14的长度方向 的面(即、沿着矩形的短边的面)作为放置用户的拇指的边缘部14a起作用。另外,如前所 述,如果边缘部14a成为向着凹部14的外侧打开的侧面,那么用户易于在边缘部14a以及 主按键13上放置手指。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主按键13的上面和边缘部14a被连续地 形成,但是,如果用户以将拇指跨过从主按键13至边缘部14a而进行放置的程度而使两者 邻接,则两者间可以有缝隙。在凹部14的周围,四个辅助按键16a 16d以包围主按键13的方式配置。具体 地、这些辅助按键16a 16d在例如游戏应用程序等应用程序的运行中,与主按键13—起 用于各种操作输入。这些辅助按键16a 16d均相对于被形成为矩形形状的凹部14,被配 置在其长度方向的任一端所对应的位置。具体地、辅助按键16a和16b被配置在从凹部14 的上端(发光部12侧的一端)错开左右方向(即、与凹部14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的位置。同样地,辅助按键16c和16d被配置在从凹部14的下端(底面侧的一端),错开 左右方向的位置。而且,这些辅助按键16a 16d被从主体部11的表面突出地形成。因为 用户通过用凹部14内的拇指触摸边缘部14a就能知道凹部1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位置, 所以通过沿横向将拇指从这些凹部14两端的任意位置挪至自己想要操作的辅助按键的位 置,即使没有实际上用眼看确认操作设备10,也能够使拇指容易地移动至该辅助按键并进 行操作。即、如前所述,边缘部14a不仅起到通过与主按键13 —起放置拇指从而防止用户 对主按键13的误操作的作用,也作为用户寻找各辅助按键时的引导部的作用。特别地、用 户沿凹部14的长度方向挪开拇指时,在凹部14的侧面中,通过触摸凹部14的朝向长度方 向的面(即、沿着矩形的短边的面),用户能够掌握凹部14的两端的位置。因而,朝着这种 方向形成的凹部14的侧面作为掌握各辅助按键的位置用的引导部起作用。另外,相对于配置在远离用户把持的部分的一侧的一端所对应的位置的辅助按键 16a和16b,配置在对应于凹部14的下端(接近用户把持的部分一侧的一端)的位置的辅 助按键16c和16d,被配置在距凹部14比较近的位置。由此,用户在例如操作辅助按键16a 也操作辅助按键16c时,通过使拇指从主按键13倾斜相同程度能够对这些按键进行操作。启动按键17和选择按键18在运行例如游戏应用程序时,用于进行游戏的开始、选 择、暂停等。因此,这些按键一般不在游戏运行中频繁使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这两个按 键分别被配置在主体部11的右侧面或左侧面。即、在与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剖面 上,在与连结主按键13和模拟按键15的线大致正交的线上,启动按键17和选择按键18以 相对的方式被配置。由此,在用户将手指放置在主按键13和模拟按键15的位置而把持操 作设备10时,启动按键17和选择按键18的位置存在于远离用户放置手指的位置的位置, 因此,在应用程序运行中用户错按启动按键17、选择按键18的可能性小。
6
并且,启动按键17和选择按键18的上端均与主按键13和模拟按键15的上端的 高度大致一致。由此,沿配置了按键的筒状区域的上端,主按键13、模拟按键15、辅助按键 16a和16b、启动按键17以及选择按键18的上端被呈大致直线状地排列。因而,与辅助按 键16a、16b的情况相同地、用户通过在手掌上旋转主体部11或大幅度移动拇指、食指,即使 不直接用眼确认按键的位置,也能够对启动按键17、选择按键18进行操作。在主体部11的正面中,电源按键19被配置在比配置了主按键13的位置更位于下 方的位置。该电源按键19用于打开操作设备10的电源使其开始工作或关闭电源使其结束 工作。即、与其他按键不同,电源按键19不能在应用程序等运行时进行操作。并且,在主体部11的底面侧(S卩、与发光部12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了对应 于与USB (Universal Serial Bus)标准的USB连接件(未图示)。并且,在该USB连接件的 周围的部分安装了能够拆卸的罩,在拆下了该罩的内侧设置了用于连接其他机器的扩张接 口。并且,在该罩上设置了吊带等细绳通过用的贯通孔。另外,如前所述,主体部11的中央附近向内侧弯曲,并在主体部11的两端形成突 出部Ila和lib。因而,在将操作设备10侧着放在地面时,该突出部Ila和lib的部分与地 面抵接,从而它们之间的部分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并且,模拟按键15、辅助按键16a 16d 等也可以形成为不从连结突出部Ila和lib的外周彼此之间而形成的曲面向外侧突出的 高度。这样,在将操作设备10放置在地面上时,形成在凹部14内的主按键13当然不必说, 其他的各按键也不会被误按。根据上面说明的本实施例,当用户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持着操作设备10时,通过 将手指放置在主按键13、模拟按键15上而把持,每当操作这些按键就不必大幅度移动手 指,易于进行操作。并且,由于主按键13以在凹部14内与形成其侧面的边缘部14a邻接的 方式配置,即使用户将手指放置在主按键13上而把持操作设备10,也能够不对主按键13进 行误操作。另外,虽然在上面的说明中,用拇指操作的主按键13配置在凹部14内,但不限于 此,也可以将用其他手指操作的按键配置在形成在操作设备10的框体表面的凹部内。
权利要求
一种操作设备,用户用单手把持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凹部,其形成在当所述用户把持该操作设备时放置任一手指的位置;第一按键,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面,且其上面与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的边缘部邻接。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按键,其配置在该操作设备表面的所述第一按键的相反侧的位置,并配置在放置 与所述用户的放置于所述凹部的手指不同的手指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键是能够检测用户按入该第二按键的量的按键。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其他按键,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周围,并与所述第一按键一起被使用。
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按键配置在与所述凹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或3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按键被朝向所述第一按键的方向按入。
7.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 发光部被安装在所述操作设备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按键相对于所述操作设备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被配置在接近所述发光部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设备的主体部被形成为圆柱状,并随着接近其长度方向的中心部附近而向内 侧弯曲,所述凹部被形成为向所述主体部的内侧弯曲的斜面。
9.如权利要求5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凹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来看,所述其他按键被配置在与该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 方向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5或9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按键从所述操作设备的表面突出而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呈矩形。
12.如权利要求11记载的操作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操作设备的长度方向一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用单手把持使用的操作设备(10),其包括凹部(14),其形成在用户当把持该操作设备(10)时放置任一手指的位置;主按键(13),其配置在凹部(14)的底面,且其上面与形成凹部(14)的侧面的边缘部(14a)邻接。
文档编号G06F3/01GK101901054SQ20101019494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
发明者矢野贤, 荒木孝昌 申请人: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