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

文档序号:6486112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强度折减系数既是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因素,又是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中确定非弹性反应谱的主要依据,强度折减系数的研究对于完善和发展抗震设计理论、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深入了解地面运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强度折减系数比较早的研究应归于20世纪70年代Newmark和Hall给出的著名“等能量原理”和“等位移原理”,这项研究对于以后强度折减系数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后,学者提出了很多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但现有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并未反映中国设计反应谱的特点(如中国的场地分类标准及设计地震分组概念等),也未反映中国地面运动特征,因此,在我国直接应用这些强度折减系数模型构造非弹性反应谱必有一些不妥之处,很有必要根据我国设计反应谱的具体特点,充分利用我国取得的强震记录,建立适合我国规范构建非弹性设计谱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并未反映中国设计反应谱的特点(如中国的场地分类标准及设计地震分组概念等)、也未反映中国地面运动特征的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中国规范”是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发明利用大量强震记录,尤其是充分利用我国的强震记录,给出一种基于中国抗震规范强度的折减系数模型。共收集到国内外的水平向地震动记录947条,这些记录都是在自由场地表面或低于两层的建筑物的一层地面取得的,其峰值加速度均大于50gal。根据台站原来的分类情况并查阅相关资料,按照我国规范的分类方法对地震动记录进行了分类,最后,归入I、II、III、IV类场地的地震动记录数分别为214、268、307、158条。收集的地震动记录的震级范围从4级至8.1级,震中距范围从0.1公里至200公里。本文选取的地震动记录是从国内外34次破坏性大地震中选取的,除包括美国、日本等几次著名的大地震(如LomaPrieta地震、Northridge地震、Kobe地震等)外,更为重要的是本文还选取了新近发生的1999年集集地震以及我国发生的几次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唐山地震、1988年澜沧_耿马地震、2001年施甸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充分利用了我国取得的强震记录。从地震动记录的数量、选择的范围、震级及震中距的范围来讲,用于研究强度折减系数的地震动记录是相当广泛的,且包含了中国发生的几次破坏性地震记录到的地震动。应用的地震动记录选择广泛及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地面运动特征是这里给出的强度折减系数的特色之一。根据选择的地震动,并按中国场地的分类标准和设计地震分组概念统计分析,得到基于中国抗震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3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的具体过程为步骤一、选择大量地震动记录,并按照中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和设计地震分组分类;步骤二、选择目标延性系数μi;步骤三、选择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步骤四、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KpC^con,其中,Ktl为结构的刚度,c为阻尼系数,ωη为自振频率;步骤五、选择结构的恢复力模型;步骤六、计算给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1);μ为结构延性系数;步骤七、令结构的屈服强度SFy=Fy(μ=1)-ηΔF;其中ΔF为假定的结构保持完全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度与结构实际屈服强度的差值梯度,η为循环次数;步骤八、利用步骤七给出的屈服强度,确定结构的屈服位移为Xy=Fy/K0;步骤九、计算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所产生的最大位移为Xmax;步骤十、计算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为μ=xfflax/xy;步骤十一、判断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μ是否等于目标延性系数Pi,如果μ=μi,执行步骤十二,否则,返回至步骤七;步骤十二、计算给定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Rli=Fy(y=1)/Fy(μ=μi);步骤十三、变化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并重复步骤四至步骤十二,可以得到对应目标延性系数为μi的强度折减系数谱;步骤十四、利用步骤二至步骤十三,可以得到多条地震动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谱,最后按照不同的地震动分组,分别统计分析得到对应不同场地类型、不同设计分组的平均强度折减系数谱;步骤十五、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μ-\)—+\Τ<Τ0权利要求一种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模方法的具体过程为步骤一、选择大量地震动记录,并按照中国规范的场地分类方法和设计地震分组分类;步骤二、选择目标延性系数μi;步骤三、选择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步骤四、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K0、c、ωn,其中,K0为结构的刚度,c为阻尼系数,ωn为自振频率;步骤五、选择结构的恢复力模型;步骤六、计算给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度Fy(μ=1);μ为结构延性系数;步骤七、令结构的屈服强度为Fy=Fy(μ=1)nΔF;其中ΔF为假定的结构保持完全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度与结构实际屈服强度的差值梯度,n为循环次数;步骤八、利用步骤七给出的屈服强度,确定结构的屈服位移为xy=Fy/K0;步骤九、计算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所产生的最大位移为xmax;步骤十、计算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为μ=xmax/xy;步骤十一、判断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μ是否等于目标延性系数μi,如果μ=μi,执行步骤十二,否则,返回至步骤七;步骤十二、计算给定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Rμ=Fy(μ=1)/Fy(μ=μi);步骤十三、变化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并重复步骤四至步骤十二,可以得到对应目标延性系数为μi的强度折减系数谱;步骤十四、利用步骤二至步骤十三,可以得到多条地震动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谱,最后按照不同的地震动分组,分别统计分析得到对应不同场地类型、不同设计分组的平均强度折减系数谱;步骤十五、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mrow><msub><mi>R</mi><mi>&mu;</mi></msub><mo>=</mo><mfencedopen='{'close=''><mtable><mtr><mtd><mrow><mo>(</mo><mi>&mu;</mi><mo>-</mo><mn>1</mn><mo>)</mo></mrow><mfrac><mi>T</mi><msub><mi>T</mi><mn>0</mn></msub></mfrac><mo>+</mo><mn>1</mn></mtd><mtd><mi>T</mi><mo>&le;</mo><msub><mi>T</mi><mn>0</mn></msub></mtd></mtr><mtr><mtd><mi>&mu;</mi></mtd><mtd><mi>T</mi><mo>></mo><msub><mi>T</mi><mn>0</mn></msub></mtd></mtr></mtable></mfenced><mo>-</mo><mo>-</mo><mo>-</mo><mrow><mo>(</mo><mn>3</mn><mo>)</mo></mrow></mrow>其中,T为结构的周期,T0为拟合参数。全文摘要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它适于抗震设计中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的建模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并未反映中国设计反应谱的特点以及也未反映中国地面运动特征的问题。技术要点选择目标延性系数μi、选择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给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所需要的最低强度Fy(μ=1)、确定结构的屈服位移为xy=Fy/K0、判断结构的位移延性系数μ是否等于目标延性系数μi、计算给定单自由度结构的周期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Rμ=Fy(μ=1)/Fy(μ=μi)、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基于中国规范的强度折减系数模型。本发明考虑了中国的地面运动特征,并结合中国抗震规范的特点,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概念,改变了以往使用国外强度折减系数模型而引起的误差。文档编号G06F19/00GK101950031SQ20101051186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9日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9日发明者李爽,翟长海,谢礼立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