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设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4512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为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 VCSE );]”中的第591项。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VCSE );]”中的第581项、第582项、第583项、第584项、第585项、第586项、第587项、第588项、第589项、第590项、第592项、第593项、第594项、第595项、第596项、第597项、第598项、第599项、第600项、一起,共同构成发明专利群“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ICT 技术支持体系(ICT-NAM / [ GVC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 VCSE );]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一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 ;),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李宗诚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提供主体的ICT网络对接技术。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数学模型均为发明人李宗诚独立建立,具有原始创新性。本项发明属于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网络组织和网络管理(NA / GVC )的网络技术支持领域,是面向全球价值链、进而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的智能集成一体化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NA / GVC乃是一种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全新的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将全球价值链的服务战略及运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体系之中,它不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全球价值链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全球价值链组织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的全面整合与配置。
NA / GVC是针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质资源配置(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人流)、资金资源配置(财流)、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全球价值链配置软件。通过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的DIM分析和李宗诚提出面向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的SHF分析,描述下一代纵向关联部门、横向关联部门和价值资源规划(VRP)软件。它将包含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服务系统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品质、过程运作配置、以及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调整报告等。特别是,NA / GVC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NA / GVC的关键在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价值链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全球价值链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 NA / GVC的概念报告。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一“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一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一“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0)。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全球价值链GVC,到全球价值链GVC、区域 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MCN )、计算机网(WWff )和广播电视网(BTN)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MN)、能流网(EN )、信息网(IN )、金融网(FN )和知识网(KN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简称 OS / HSO, 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发明内容
(I)对于全球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动力学基础。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我们应当考虑如下两种关系
(I)基本协同配置主体頌圳MFCa):基于产品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而在同一项目
Ca,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同属领域、同类行业、同属区域、同属国家)的多层级价值链(MVCa )上所形成的合作和竞争配置主体(SM I );
(II)从属协同配置主体SfM(AfFC21MFQ):基于项目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而在不同项目(a和/0的多层级价值链(MVCa和i/mA)之间所形成的合作和竞争配置主体(SM II );
(III)衍生协同配置主体:基于产品构成要素(原材料、零部件及
相关配套产品)的互补性和替代性而在同类项目(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同属领域、同类行业、同属区域、同属国家)a的不同多层级价值链(MVC a’ 和#^3,,., Φ j)之间所形成的合作和竞争配置主体(SMIII )。进而言之,我们应当考虑下列不同情形
(Cl)在同一全球价值链上形成的协同配置主体;在同一全球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协同配置主体;在同一全球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的协同配置主体SDMilVCii (Jfc)]。(C2) 在不同的全球价值链之间所形成的协同配置主体;在不
同的全球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所形成的协同配置主体;在不同的全球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k)的各个环节(^ )之间所形成的协同配置主体歷[/%⑷,,c^.(4')]。( I. I )在基于网络一体化的新经济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合作经济如何与纵向和横向非一体化的竞争经济相容,这是个十分困难、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求解方面,创建与市场竞争相容的合作经济运行主体,是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口。由于价值链体系可分为产品价值链体系PVC、企业价值链体系EVC、产业价值链体系IVC以及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NVC和全球经济价值链体系GVC这五个层级,我们可将网络配置系统中的各种广义主体相应地分为五个层级,即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主体(狭义主体)BM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主体(狭义主体)BM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主体(狭义主体)BM (NA / IVC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主体(狭义主体)BM ( NA / NVC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基本主体(狭义主体)BM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主体CM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主体CM(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主体CM ( NA / IVC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主体CM ( NA / NVC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合主体CM ( NA / GVC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主体SSM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主体SSM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主体SSM ( NA / IVC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主体SSM ( NA / NVC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简单系统主体SSM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IVC )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NVC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GVC );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主体GSM ( NA / PVC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主体GSM ( NA / EVC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主体GSM ( NA / IVC)以及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主体GSM ( NA / NVC )和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大系统主体GSM ( NA / GVC )。从社会经济价值链再生产体系及各阶段各环节来看,基于协调关系的网络配置主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其基本分析框架如图I所示。合作经济的合理化及规范化与政府经济角色的转换如图2所示。在中国,合作经济运行主体的重建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密切相关。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状况与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有功能严重错位。国有企业分布得太广、太散,许多政府必须办的事情却因为资金短缺而无力去办。目前国有经济面临的困境,既源于国有企业体制的产权界定模糊、政企职能不分以及由此导致的经营机制僵化,又源于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过散。这两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些组织——特别是那些拥有足够的内部IT技术来集成多个软件产品的组织一一般会选择只实现NA / GVC系统的一部分,然后为其他的NA / GVC组件或者他们应用需要的其他单独系统开发一个外部接口。比如,PeopleSoft的HRMS和财务系统可能感觉上要比SAP的HRMS解决方案要好一些。同样,一些人还可能觉得SAP的制造和CRM系统可能比PeopleSoft的相应产品要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组织可能觉得买一套NA /GVC系统还是有必要的,但它可能会从Oracle购买PeopleSoft的HRMS和财务模块,其余从SAP购买。
理想情况下,NA / GVC只用一个数据库来存储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软件各模块的所有数据,这些模块有
全球价值链纵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的原材料供应,任务配置,质量控制,成本配置,运行过程,系统工程,业务 流程,活动领域和范围,佣金,服务,客户联系和调用中心支持,衍生产品,衍生服务全球价值链间纵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间的原材料供应,任务配置,质量控制,成本配置,运行过程,系统工程,业 务流程,活动领域和范围,佣金,服务,客户联系和调用中心支持,衍生产品,衍生服务 全球价值链横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的辅助,配套设备,零配件,外观 全球价值链间横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间的辅助,配套设备,零配件,外观 数据仓库
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最终消费者以及社会调节机构和国内外相关者之间的各种自服务接口。全球价值链配置的目的是使全球价值链更有效、更机动、更协调地运作。衡量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运作效率,目前可用的四个判断工具为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基础信息,如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资金信息现金流量和财务比率等;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配置信息,如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总体利润等;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能力信息,如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全球价值链组织相对于竞争者的专长和弱点;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资源信息,包括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资源和人力等。在引人NA / GVC之前,全球价值链内信息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纸张的传递。尽管有的全球价值链已经存在这样那样的网络系统,但人们还是习惯于通过有形的文件来传达信息。这是因为全球价值链内的各个系统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缘故。NA / GVC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运而生的,它将全球价值链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的各个功能模块有机地集成起来,与MA / GVC和NA / GVC—起,共同共同运作。
任一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可以看作由资源结点、配置结点和组织结点共同构成的分层次体系。在一个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中,各种各样具有不同数量、不同计量单位的资源可归结为I个资源结点,而7个资源结点可归结为个配置结点,个配置结点可归结为/7个组织结点。( I. 2 )作为复杂的自组织控制系统,协同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 P M ~ ^ P M y Ψ I
其中P #为基本组织单元集合P M = { P ,P M2,* * ',Pu^
Ψ #为自组织控制系统的结构函数Ψ M二 Ψ M ( I ),
I为系统的基本组织单元状态向量I= ( , . · · ·,xn、,
Piii = < P μ, i , s Ui > ( i = I, 2,· · ·,w)为系统Z7 μ = < P μ, Ψ ^ 的子系 统。本发明人将生命智能主体(人类及其组织)与人工智能体(机器智能体)通过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结合称为互联网智能集成主体ΠΜ [ ICT ]。结构动力学的离散化方法完全适用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在一个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内,每一基本成员可以看作主体“质量”(由主体本身的组建强度与可直接运作的最大资源量之积得出)的集结点。在这种情况下,只需确定这些离散点的流动和速率即可。在同一产品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上形成的合作配置主体与在不同产品价值链再生产各个阶段之间所形成的竞争配置主体并存的协同配置主体,其复杂体系的基本构成可用图3表示(李宗诚,2009)。对于此类协同配置主体,可通过给出新知识经济学范式的产品价值链合作规划假设、产品价值链竞争市场假设和产品价值链协调网络假设,来分别确定产品价值链合作规划域、产品价值链竞争市场域和产品价值链协调网络域。协同配置主体的产品价值链合作规划假设与本发明人给出的产品价值链合作规划假设相同;协同配置主体的产品价值链竞争市场假设与本发明人给出的产品价值链竞争市场假设相同;而协同配置主体的产品价值链协调网络假设如下
DP、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产品价值链分散协调网络假设 这一假设由四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DPI、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经济行为人(买卖双方)众多,
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DP2、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各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

升;
DP3、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资源(生产要素)在网络中自由流
动;
DP4、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经济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CP、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产品价值链集中协调网络假设 这一假设由三个特征性条件构成CP1、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只有一个厂商,其提供该网络中的全部产品;
CP2、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该厂商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很大,是价格的制定者;
CP3、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资源(生产要素)在网络中自由流动。SP、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产品价值链集散协调网络假设 这一假设由四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SP1、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有相当数量的厂商提供同类产品,他们对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
SP2、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各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有差

升;
SP3、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资源(生产要素)在网络中自由流
动;
SP4、在某种公共服务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同一环节上,经济行为人对有关商品的交易拥有一定的信息(知识)。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动力学主要应当研究任何给定类型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在承受任意动荷载时所产生的反应。一般地,计算动荷载下的结构反应有两种基本上不同的方法数定的和非数定的。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在动力荷载下的反应主要用主体结构的变动来表示。数定分析能导出相应于非随机荷载过程的结构变动一时间过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动力学的问题可区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行负载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结构之间的动力学问题;
二是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行作用和负载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之间的动力学问题。( I. 3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行负载#■ ( t )主要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在一定的运行强度下实际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的承载力主要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力/W ( t )构成。显然,
当#■( t) FUMM{t)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不存在动力学问题;
当#■( ) < Fuum ( t )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略有反应;
当#■ ( i ) = FUMM{t)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保持动力平衡;
当#■( t) > FUMM(t )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
当#■( ) /W ( O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受到破坏。 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原则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行负载一定要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mu ( t ) - Fuur ( t ) \ <ε μ( 2. 197 )
这可以当作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动力学的第一条原理;其中f为任意小数。进一步地,有如下几个要求
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网络配置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umd ( ( ) ~~ Fumd ( ( ) I〈 £
规划输运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规划输运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Μ· ( ( ) ~~ Fmc ( t ) ^ ε mc
规划加工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规划加工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 ~~ Fume ( ( ) ^ ε me
规划创新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规划创新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umb ( ( ) ~~ Fumb ( ( ) I〈 £
在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基础结构之间,荷载主要由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共同构成,记作# ( t ),即# (Mumm ( t ) ,Fmu ( t ));承载力主要由周围环境承载力爲■ ( t )和集中协调承载力C ■(t )共同构成,记作 Bam ( t ),即沒册(Eumm { t ), Cumm ( ))。设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的最大承载力为#■( t )。显然,
当Jimf ( t ) ^vmm { t )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不存在动力学问
题;
当( ) < ffUMM (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略有反应;
当Jimi {t )= ITumm {t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保持动力平衡;
当Jimi {t )> ITumm {t)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需进行适当调整;当( ) >>贫· ( )时,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受到破坏。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原则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一定要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基础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um ( t ) -Efmu ( t ) \ <ε UM( 2. 299 )
这可以当作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动力学的第二条原理。对于合作经济大系统配置组织而言,一方面,基于利益关系的产权在内外部专业化和内外部分工中出现的需求和供给,形成内外部主导因子;另一方面,内外部专业化和内外部分工在基于利益关系的产权交易中出现的制度效益和制度成本,形成内外部规范因子。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外部主导因子,一方面建立产权交易系统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另一方面建立产权交易系统的基础动力分析和基础效应分析。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外部规范因子,一方面建立制度演进系统的基本动力分析和基本效应分析,另一方面建立制度演进系统的基础动力分析和基础效应分析。作为强化动力因子,产权交易一方面有可能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作用,另一方面有可能减少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荷载;作为强化效应因子,产权交易一方面有可能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功效(或效益),另一方面有可能降低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消耗(或成本)。与此相关,作为强化动力因子,制度安排一方面有可能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作用,另一方面有可能减少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荷载;作为强化效应因子,制度安排一方面有可能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功效(或效益),另一方面有可能降低合作经济组织的配置消耗(或成本)。产权交易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动力效应和制度安排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动力效应,是密切相关的。在产权交易强度信息Cii " C d’2, · · ·,7之下,该经济行为人用产权凭证所能获取的各种产权受到如下的配额约束
Λ +S"^d,2X2 ^ 卜 ^dJxI — ^( 2. I. 26 )
在产权交易成本(价格)信息,C t E.2,· · ·,7之下,该经济行为人用产权凭证所能获得的各种产权受到如下的预算约束
s;ixi + υ Λ2χ2 ^( 2. I. 27 )
在一般情形里,可将(2. I. 26 )和(2. I. 27 )统一写作
^,1 + 馬.2 + …+ 财"-^dM( 2. I. 28 )
这可以看作产权受到的系统约束。在多多益善假设下,式(2. I. 26 )、( 2. I. 27)和(2. I. 28 )都应取等号。—个经济行为人通过配额凭证和货币来分别获取和购买产权使权益达到极大的数学模型可用下式描述
■! B. t.^,2 "* 卜 ~ K( 2. I. 29 )
X1 > O,X2 > O,*··> O

max MCMiij,Mdj,-,Mdj)
< S. £· ^d,S;lXl *■ 7H = 1( 2. I. 30 )
X1 >0, J2 > O,··· , > O
可记为向量形式
Jmax R(Md)
I ( 2. I. 31 )
[s. i.x>U
对于一个组织结点i,由组织的制度配置强( t )与制度资源数量^,.之积,我们可以确定基本量,这种基本量可称为组织的制度配置量。由于一个组织结点往往由《个配置结点构成,因此一个组织结点的制度资源数量
m I
Q i 应为β = 切i2 ^= ΣΣ^Ρ,则有
¢) = cIks斯 Qi =Zc^-C1). ο对于一个网络组织r,由制度配置的网络组织强度( t )与制度资源数量Q y之积,我们可以确定基本量
权利要求
1.独立权利要求一一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H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B、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 IMK, 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 IMK, IMH, ECC, ECK, ECH、EDC, EDK, EDH、EMC、EMK, 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动力学基础,进而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技术原理; D、对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网络配置主体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案。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总体框架,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由于价值链体系可分为产品价值链体系PVC、企业价值链体系EVC、产业价值链体系IVC以及国民经济价值链体系NVC和全球经济价值链体系GVC这五个层级,我们可将网络配置系统中的各种广义主体相应地分为五个层级,即 P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PVC ); E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EVC ); I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IVC ); N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NVC ); GVC再生产网络配置的复杂系统主体CSM ( NA / GVC ); 理想情况下,NA / GVC只用一个数据库来存储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软件各模块的所有数据,这些模块有 全球价值链纵向关联部门全球价值链的原材料供应,任务配置,质量控制,成本配置,运行过程,系统工程,业务流程,活动领域和范围,佣金,服务,客户联系和调用中心支持,衍生产品,衍生服务全球价值链间纵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间的原材料供应,任务配置,质量控制,成本配置,运行过程,系统工程,业 务流程,活动领域和范围,佣金,服务,客户联系和调用中心支持,衍生产品,衍生服务 全球价值链横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的辅助,配套设备,零配件,外观 全球价值链间横向关联部门 全球价值链间的辅助,配套设备,零配件,外观 数据仓库 与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内部和外部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最终消费者以及社会调节机构和国内外相关者之间的各种自服务接口; 作为复杂的自组织控制系统,协同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 P M ~ ^ P M y Ψ I 其中P #为基本组织单元集合P M = { P ,P M2,* * ',Pu^ Ψ #为自组织控制系统的结构函数Ψ M二 Ψ M ( I ), I为系统的基本组织单元状态向量I= ( , . · · ·,xn、, Piii = < P μ, i , s Ui > ( i = I, 2,· · ·,w)为系统Z7 μ = < P μ, Ψ ^ 的子系统。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基本动力学约束关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全球价值链用户网络配置主体的运行负载一定要与全球价值链用户网络配置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mu ( t ) - Fuur ( t ) \ <ε μ( 2. 197 )这可以当作全球价值链用户网络配置主体结构动力学的第一条原理;其中f为任意小数;进一步地,有如下几个要求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网络配置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umd ( ( ) ~~ Fumd ( ( ) I〈 £ 网络输运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网络输运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Μ· ( ( ) ~~ Fmc ( t ) ^ ε mc网络加工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网络加工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 ( ) ~~ Fume ( ( ) ^ ε me网络创新主体的运作负载一定要与网络创新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Mumb ( ( ) ~~ Fumb ( ( ) I〈 £ 在全球价值链用户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与全球价值链用户网络配置主体的基础结构之间,荷载主要由全球价值链用户网络配置主体的运作力和运行负载共同构成,记作# (t ),即( t ),/^( t ));承载力主要由周围环境承载力爲· ( t )和集中协调承载力ct、共同构成,记作Bmu i t ),即A (力册(t ), Cumm ( t ));在给出基本动力效应制约条件及基本动力效应因子约束条件、环境动力效应制约条件及环境动力效应因子约束条件、外部动力协同制约条件及外部动力协同因子约束条件和内部动力协同制约条件及内部动力协同因子约束条件下,建立合理化生成及发展的基本方程、典型方程和主导方程,并建立非合理化维持及退出的基本方程、典型方程和主导方程,并对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及其相互替代进行分析。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协同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描述,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或主体可看作是由 (Al)外部集中协同/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2)外部集中协同/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3)外部集中协同/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4)外部分散协同/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5)外部分散协同/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6)外部分散协同/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7)外部集散协同/内部集中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8)外部集散协同/内部分散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 (A9)外部集散协同/内部集散协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协调博弈组织9 ) 等共同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系统,可记作^#_;即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的网络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主体的非线性亚随机微分动力学模型体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我们可给出GVC协调博弈群组构形之间的转移概率;一个重要的类型是在某个遵从第u种协同规则的集团σ思中一个或^个组成单元由遵从规则i转变为遵从协同规则j;对这种情形,可用单位时间的转移概率表示为
6.从属权利要求一一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工程理念,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NA / GVC的配置理念 Cl、体现对整个GVC功效链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思想; C2、体现利益共同体安排、同步工程和相机抉择型运行的思想; C3、体现事先规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C4、体现运载流程配置的思想,为提高全球价值链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竞争优势、合作优势和协调优势,必然带来全球价值链内部和外部关联运载流程的改革,而全球价值链内部和外部关联系统应用程序的使用也必须随运载流程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NA / GVC的核心配置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全球价值链的有效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Cl、体现对整个全球价值链资源进行配置的思想 C2、体现精益流程、同步工程和敏捷生成的思想 C3、体现事先规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此外,规划、部门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全球价值链的部门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参与者的能动性与潜能;实现全球价值链配置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全球价值链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全球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建立网络配置主体设计的技术方案,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借用体制比较分析方法[186],可将协同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的社会结构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 ,记作Φ SS- < Dsg, Isg,Msg> ;对于协同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而言,所谓的协同决策结构主要指决策权力、协调权力和执行权力在某项协同信息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间的分布关系,由决策权力百分比a、协调权力百分比6和执行权力百分比c反映,可记作< a , b, c >;协同决策结构的主要问题显然是决策权力的集中与分散; 对于协同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而言,所谓的协同信息结构主要指信息水平流动、信息垂直流动和信息交叉流动在某项协同信息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间的分布关系,由水平流动信息百分比d、垂直流动信息百分比e和交叉流动信息百分比/反映,可记作Isg =<d , e, />;协同信息结构的主要问题显然是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大小; 对于协同型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组织而言,所谓的协同动力结构主要指财产权利(产权)、资源消耗(支付)和剩余索取(收益)在某项协同信息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中间的分布关系,由产权百分比貧、消耗百分比A和收益百分比左反映,可记作= < g , h, k > ;协同动力结构的主要问题显然是动力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按照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人的设计,纵向和横向一体化及非一体化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具有自己的基础结构(动力结构)UBS [ IIM ( ICT )]、决策结构UDS [ IIM ( ICT )]、信息结构UIS [ IIM ( ICT )]和行为模式UBM [ IIM ( ICT )];对于全球价值链配置系统复杂演变过程的各个主要侧 面,我们可以将协同博弈组织看作经济技术构成组合的函数。
全文摘要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主体的ICT技术支持设计,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文档编号G06Q10/00GK102655528SQ201110341698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日
发明者李宗诚 申请人:李宗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