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36487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使用的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推进移动电话或电子照相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和多样化,可通过触摸面板进行操作的各种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例如,对于在液晶显示元件等的显示元件上面装配了透光性的触摸面板的电子设备来说,能够通过触摸面板看着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的同时用手指等对触摸面板进行操作从而使电子设备工作。能够通过这种对触摸 面板的触摸操作来切换各种功能的电子设备也正在增多,都在追求即容易观看又能进行可靠操作的电子设备。利用图7和图8来说明这种电子设备所具备的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其中,这些附图为了更加容易判断其结构,放大其中一部分尺寸来进行了显示。图7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摸面板50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触摸面板50的线8-8处的剖视图。在图7、图8中,触摸面板50具有上基板I、上导电层
26、上电极3、下基板4、下导电层27、下电极6、外壳基板7。上基板I和下基板4为薄膜状且具有透光性。上导电层26和下导电层27由氧化铟锡等构成,呈大致带状且具有透光性。上电极3和下电极6是银或碳等导体。在上基板I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了多个上导电层26,且多个上导电层26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上电极3的一端与多个上导电层26的各个端部连结,上电极3的另一端沿着上基板I的外周的同时向前端延伸形成。此外,在下基板4的上表面,在左右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了多个下导电层27,多个下导电层2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下电极6的一端与多个下导电层27的各个端部连结,下电极6的另一端从下基板4向前端延伸形成。外壳基板7为薄膜状且具有透光性。在下基板4的上表面重叠上基板1,在上基板I的上表面重叠外壳基板7。通过粘结层28或粘结层29粘合这些基板,构成触摸面板50。这样构成的触摸面板50配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等显示元件的上面,被装配为电子设备。向前端延伸的多个上电极3和下电极6经由柔性布线基板或连接器等与电子设备的电路电连接。并且,如图8所示,在触摸面板50的上方配置被组装到电子设备的框体中的、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或者玻璃等构成的面板部件30。在以上的结构中,从电子电路向多个上电极3和下电极6依次施加电压。根据触摸面板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用户用手指等触碰面板部件30的上表面来进行操作时,该被操作的位置处的上导电层26与下导电层27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基于该静电电容的变化,电子电路检测被操作的位置,由此进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的切换。例如,在背面的显示元件上显示了多个菜单等的状态下,用户以手指等触碰期望的菜单上的面板部件30的上表面。由此,所操作的位置处的触摸面板的上导电层26与下导电层27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通过由电子电路检测该静电电容的变化,从而可选择期望的菜单等。近年来,为了追求整体的小型化而进行所谓的窄间距化,即减小多个上电极3和下电极6的宽度和间隔来形成,特别是减小从上基板I的外周向前端延伸出的多个上电极3的宽度和间隔来形成。在上基板I的上表面通过印刷等突出形成的多个上电极3通常具有0. 005 0. 02_左右的高度。因此,如果过于减小电极的宽度和间隔,那么在由粘结层29将外壳基板7粘合在上基板I的上表面时,如图8所示那样,会在多个上电极3之间的粘结层29内产生多个气泡10。由于这些多个气泡10,用户会看不清楚背面的显示元件。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妨碍可视性的气泡10,多个上电极3通常形成为宽度0. 2
0.3mm左右、间隔0. 4 0. 6mm左右的大尺寸。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93397号公报中公开了与这种触摸面板50类似的触摸面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具有第I基板、第2基板、多个第I导电层、多个第2导电层、多个第I电极、和多个第2电极。第I导电层呈带状,在第I基板的第I面内,被排列在第I方向上且在与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延伸。多个第I电极被埋设在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内,多个第I电极具有与所述多个第I导电层分别连结的一端。与第I面相对地配置第2基板。多个第2导电层与多个第I导电层相对置,被排列在所述第2方向上且在第I方向上延伸。多个第2电极具有与多个第2导电层分别连结的一端。该触摸面板不会妨碍位于触摸面板背面的显示元件的可视性,不仅能够实现多个第I电极和多个第2电极的窄间距化和整体的小型化,而且用户容易看到背面的显示元件,可进行可靠的操作。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触摸面板的线2-2处的剖视图。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制造过程的部分剖视图。图3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制造过程的部分剖视图。图3C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制造过程的部分剖视图。图3D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制造过程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触摸面板的线8-8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触摸面板100和显示元件的线2-2处的剖视图。在图I、图2中,触摸面板100具有作为第I基板的上基板11、作为多个第I导电层的多个上导电层26、作为多个第I电极的多个上电极13、作为第2基板的外壳基板7、作为第3基板的下基板14、作为多个第2导电层的多个下导电层27、作为多个第2电极的多个下电极16。外壳基板7具有作为第2面的下表面18。上基板11具有作为第I面的上表面19和作为第3面的下表面20。下基板14具有作为第4面的上表面21。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醚砜、聚碳酸酯等构成,呈薄膜状且具有透光性。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是以第I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形状。上导电层26和下导电层27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构成,呈带状且具有透光性。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呈带状,是银或碳等导体。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带状也包括例如具有不均匀宽度的形状或弯曲形状等的大致带状。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通过溅射法等在第I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多个上导电层26,多个上导电层26在与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延伸形成。上基板11在第I方向上具有端部15。上电极13的一端与上导电层26的端部连结,上电极13的另一端从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的外周部向端部15延伸。在实施方式I中,所谓上表面19的外周部是指被多个上导电层26所占的范围ARl的周围,且是范围ARl与上表面19的外围之间。多个上电极13从各自的一端向另一端在上表面19的外周部的第I方向上延伸。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的外周部,多个细槽部IlA形成在设置有多个上电极13的位置处,多个上电极13被埋设而形成在多个细槽部IlA内。在下基板14上表面21,通过溅射法等在第2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多个下导电层
27,多个下导电层27在第I方向上延伸形成。下基板14在第I方向上具有端部25。多个下电极16的一端与下导电层27的端部连结,多个下电极16的另一端向下基板14的端部25延伸。下电极16被埋设而形成于在下基板14的上表面21上设置的细槽部内。在实施方式I中,第I方向是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的长边方向。在第I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上导电层26、和在第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下导电层27各自的间隔相等的情况下,对于设置在各个基板上的导电层的个数来说,上导电层26比下导电层27多。也就是说,对于从各个导电层引出的电极的个数来说,也是上电极13比下电极16多。因此,在外周部,多个上电极13以比多个下电极16更窄的间距形成。多个上导电层26和多个下导电层27是多个方形部26A、27A以带状连结而形成的。在这些多个方形部26A、27A之间,设置有大致方形的多个空隙部26B、27B。在上基板11与下基板14叠层的状态下,多个上导电层26的多个方形部26A按照在多个下导电层27的多个方形部27A之间的空隙部27B内上下交替地重合的方式形成。其中,多个上导电层26的方形部26A的形状并不限于矩形,此外,多个下导电层27的方形部27A的形状也不限于矩形。外壳基板7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构成,呈薄膜状且具有透光性。在下基板14的上表面21上重叠上基板11的下表面20,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上重叠外壳基板7的下表面18。这些基板分别通过丙烯或橡胶等粘结层22、粘结层23而被粘合,构成触摸面板 100。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I的触摸面板100构成为以在第I方向上排列且在第2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上导电层26、和以在第2方向上排列且在第I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多个下导电层27,隔着上基板11,空出规定的间隙而相对配置。这样构成的触摸面板100被配置成与液晶显示元件等的显示元件17的上表面相对置,从而被装配于电子设备钟。向上基板11或者下基板14的端部15或端部25延伸出的多个上电极13或下电极16经由柔性布线基板或连接器等而与设备的电子电路电连接。并且,如图2所示,在触摸面板100上方,配置被组装于设备的筐体的、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或者玻璃等构成的面板部件30。在图2中,显示元件17被配置成与下基板14的下表面相对置。范围AR2是多个上电极13之中位于最内周侧的上电极13与多个上导电层26的各个端部之间的范围。显示元件17被配置成进行画面显示的区域的端部位于范围AR2内。在此,图2所示的显示元件17仅仅是进行上述画面显示的区域的图示。若将多个上电极13所形成的宽度尽量形成得较小,则显示元件17进行画面显示的区域、即显示画面变大,因此优选这种情况。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没有外壳基板7,而是面板部件30的下表面被粘结层23固定。在以上的结构中,由电子电路对多个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依次施加电压。根据 触摸面板100背面的显示元件17的显示,用户用手指等触碰面板部件30的上表面来进行操作。手指等在面板部件30的上面进行触摸操作、或者进行移动等,从而被操作的位置处的上导电层26与下导电层27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基于该静电电容的变化,电子电路检测被操作的位置,以进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的切换。例如,在显示元件17上显示了多个菜单等的状态下,用户用手指等在期望的菜单上的面板部件30的上面进行触碰。伴随于此,被操作的位置处的触摸面板的上导电层26与下导电层27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电子电路检测该静电电容的变化,从而进行期望的菜单的选择等。说明这种触摸面板100的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的制造方法。图3A 图3D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制造过程的部分剖视图。例如,说明制作上基板11的过程。如图3A所示,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的整个面上叠层形成氧化铟锡等的薄膜2A。接着,如图3B所示,对薄膜2A进行蚀刻加工等,以溶解除去薄膜2A的不需要的部位,从而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上形成大致带状的多个上导电层26。然后,如图3C所示,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的外周部,通过激光切割加工等形成多个细槽部11A。多个细槽部IlA的一端与多个上导电层26的端部连结,另一端从上基板11的外周部向端部15(参照图I)延伸。多个细槽部IlA形成为深度0.005 0.02mm左右、宽度0. 05 0. Imm左右的寸法。多个细槽部IlA各自的间隔形成为0. I 0. 2mm左右。接下来,如图3D所示,多个上电极13被埋设于在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中形成的多个细槽部IlA内。首先,在多个细槽部IlA内和上导电层26的端部中,通过印刷或分配器涂敷导电膏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多个上电极13,所述导电膏由分散了银粉或碳粉等导电粉的环氧树脂或聚酯树脂等树脂构成。由此,多个上电极13各自的一端与多个上导电层26各自的端部连结,多个上电极13各自的另一端从上基板11的外周向端部15延伸。这样一来,多个上电极13被埋设而形成在上基板11内。下基板14也是通过与上基板11相同的方式制作的。如以上所述那样制作出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然后,利用粘结层23粘合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和外壳基板7的下表面18,利用粘结层22粘合下基板14的上表面21和上基板11的下表面20,从而完成触摸面板100。此外,粘合的顺序并不仅限于上述的顺序。这样,多个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分别被埋设在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内,上基板
11、下基板14和外壳基板7这三个部件通过粘结层22及粘结层23而被粘合。由此,上电极13或下电极16并未突出至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各自的上表面19、21,能够防止在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的形成位置处产生气泡等。也就是说,并不是通过印刷等使多个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突出地形成在上基板11或下基板14的上表面19、21上,而是将多个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埋设在上基板11或下基板14内。由此,能够防止在使外壳基板7与上基板11、上基板11与下基板14粘合时 在多个上电极13或多个下电极16的各电极之间产生气泡等。再者,能够实现将多个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各个电极的宽度和各个电极的间隔形成得较小的窄间距化,能够实现由此而带来的触摸面板100整体的小型化。在分别由粘结层23、22使上基板11与外壳基板7、下基板14与上基板11粘合时,可以在粘合之后的状态下施加高压,以实现排气脱泡。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气泡。多个上电极13分别具有从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露出的露出面24(参照图3D)。优选露出面24形成为与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构成同一平面。这样一来,在通过粘结层23粘合上基板11的上表面19和外壳基板7的下表面18时,能够防止在多个上电极13的各个电极之间、或者多个上电极13和上导电层26的端部之间等内产生气泡等。同样,优选从下基板14的上表面21露出的多个下电极16各自的露出面与下基板14的上表面21构成同一平面。这样一来,在通过粘结层22粘合下基板14的上表面21与上基板11的下表面20时,能够防止在多个下电极16的各个电极之间或者多个下电极16与下导电层27的端部之间等内产生气泡等。此外,由于在上表面19和上表面21的电极被形成为埋设状态的部分中起伏较小,因此无论粘结层22和粘结层23是何种材质,都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如上述,即便多个上电极13和多个下电极16在将各个电极的宽度形成为0. 05
0.Imm左右的尺寸、将各个电极的间隔形成为0. I 0. 2mm左右的寸法的情况下,也不易产生阻碍显示元件17的显示可视性的气泡等。因此,用户能够容易看到显示元件17的菜单等的显示,不会进行误操作,能够进行可靠的操作。此外,即便多个上电极13和多个下电极16的各个电极宽度和间隔是上述尺寸以外的尺寸,通过埋设形成这些电极也可获得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将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的两种电极分别埋设在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内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各电极的根数和排列的不同,构成为仅将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之中的一方埋设在基板内,而将另一方通过印刷等形成在基板上面。例如,可以是以更窄的间距配置的多个上电极13被埋设在上基板11中,而多个下电极16不被埋设在下基板14中。由此,无须进行形成用于埋设下电极16的细槽部的工序,能够减少工时。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对在上基板11的外周部设置的多个上电极13的全部、或者在下基板14的外周部设置的多个下电极16的全部、或者这两者的全部进行埋设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在上基板11的外周部设置的多个上电极13之中的、位于上导电层26的端部附近的多个上电极13进行埋设。此外,例如,也可以仅对在上基板11的外周部设置的多个上电极13之中的、位于最内周的上电极13进行埋设。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多个上电极13或者下电极16的至少一方被埋设在上基板11或下基板14内。多个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的一端分别与上导电层26或下导电层27连结,另一端向上基板11或下基板14的外周部延伸。由此,在通过粘结层22或粘结层23来粘合上基板11与下基板14、以及外壳基板7与上基板11时,在多个上电极13之间或在多个下电极16之间等内不易产生气泡等。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上电极13和下电极16的窄间距化和整体的小型化,而且用户还能够容易看到显示元件17的显示,可获得能够进行可靠操作的触摸面板100。此外,在实施方式I中,在下基板14的下方设置了显示元件17,但是也可以在外壳基板7的上方设置显示元件17。图4是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100的分解立体图,相当于从下方观察图I所示的触摸面板100的情况。如图4所示,也可以将显示元件17设置在外壳基板7的下方,即设置在图I中的外壳基板7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从下基板14 的下表面侧、即图4中的下基板14的上侧操作触摸面板100。在图4所示的触摸面板100中,也在下基板14上配置被组装于设备的筐体中的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或玻璃等制成的面板部件30(参照图2),用户从该面板部件30上进行操作。即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本发明同样的效果。(实施方式2)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101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对于与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过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在图5中,触摸面板101具有作为第I基板的下基板114、和作为多个第I导电层的多个下导电层105、作为多个第I电极的多个下电极116、外壳基板7、作为第2基板的上基板111、作为多个第2导电层的多个上导电层102、作为多个第2电极的多个上电极113。下基板114具有作为第I面的上表面121。上基板111具有作为第2面的下表面120和作为第3面的上表面119。触摸面板101的结构与将实施方式I中的上基板11和下基板14的位置关系颠倒之后的结构相同。其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也就是说,在上基板111的上表面119上,通过溅射法等在第2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多个上导电层102,多个上导电层102在与第2方向正交的第I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上基板111在第I方向上具有端部115。上电极113的一端与上导电层102的端部连结,上电极113的另一端向上电极113的端部115延伸。上电极113被埋设形成于在上基板111的上表面119上设置的细槽部内。在下基板114的上表面121上,通过溅射法等在第I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多个下导电层105,多个下导电层105在第2方向上延伸形成。下基板114在第I方向上具有端部125。多个下电极116的一端与下导电层105的端部连结,多个下电极116的另一端向下基板114的端部125延伸。下电极116经过下基板114的上表面121的外周部之后向端部125延伸。在实施方式2中,所谓上表面121的外周部也是指由多个下导电层105所占的范围AR3的周围且是范围AR3与上表面121的外围之间。多个下电极116从各自的一端到另一端在上表面121的外周部的第I方向上延伸。在下基板114的上表面121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细槽部。多个下电极116被埋设在多个细槽部内。
在实施方式2中,第I方向是上基板111和下基板114的长边方向。在使第2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上导电层102、和第I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下导电层105各自的间隔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对于在各个基板上设置的导电层的个数来说,多个下导电层105比多个上导电层102多。也就是说,从各个导电层引出的电极个数之中,下电极116的电极个数比上电极113多。因此,在外周部,与多个上电极113相比,多个下电极116以更窄的间距形成。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分别在上基板111和下基板114内埋设了上电极113和下电极116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根据各电极的根数或排列的不同,即便构成为仅将上电极113和下电极116之中的一方埋设在基板内,而将另一方通过印刷等形成在基板上面,也能够实施本发明。例如,可以将以窄间距配置的多个下电极116埋设在下基板114中,而多个上电极113不埋设在上基板111中。由此,无须进行形成用于埋设上电极113的细槽部的工序,能够减少工时。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只要构成为显示元件17配置在图5中的下基板114的下方、面板部件30 (参照图2)配置在外壳基板7的上方即可,也可以采用由面板部件30代替外壳基板7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将显示元件17设置在覆盖图5中的上基板111的上表面119的外壳基板7的上方。图6是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101的分解立体图,相当于从下方观察图5的触摸面板101的情况。在图6中,将显示元件17设置在外壳基板7的下方、即图5中的外壳基板7的上方。在这样构成时,面板部件30配置在下基板114的上方,用户从面板部件30上对触摸面板101进行操作。即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本发明同样的效果。此外,也能够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制造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101。由于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不仅能够实现电极的窄间距化和整体的小型化,而且对于用户来说能够容易看到显示元件,从而可进行可靠的操作,因此主要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是很有用的。此外,在实施方式1、2中,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等用于指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上基板或下基板等触摸面板的结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而并不表示铅直方向等绝对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摸面板,其具备 第I基板; 带状的多个第I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I基板的第I面,被排列在第I方向上,且在与所述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延伸; 多个第I电极,被埋设在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内,具有与所述多个第I导电层分别连结的一端; 第2基板,其具有与所述第I面相对置的第2面; 带状的多个第2导电层,与所述多个第I导电层相对置,被排列在所述第2方向上,且在所述第I方向上延伸;和 多个第2电极,具有与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分别连结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触摸面板还具备第I粘结层,该第I粘结层对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和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2面进行粘合。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I基板具有所述第I面相反一侧的第3面, 所述触摸面板还具备第3基板,该第3基板具有与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3面相对置的第4面, 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和所述多个第2电极被排列在所述第3基板的所述第4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多个第2电极被埋设在所述第3基板的所述第4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触摸面板还具备 第I粘结层,其对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和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2面进行粘合;和 第2粘结层,其对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3面和所述第3基板的所述第4面进行粘合。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2基板具有所述第2面相反一侧的第3面, 所述多个第2导电层和所述多个第2电极被排列在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3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多个第2电极被埋设在所述第3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触摸面板还具备第I粘结层,该第I粘结层对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和所述第2基板的所述第2面进行粘合。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I基板具有位于所述第I方向上的端部, 所述多个第I电极的另一端向所述端部延伸, 所述多个第I电极的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在所述多个第I导电层的各个端部与所述第I基板的外围之间、即所述第I基板的外周部中,在所述第I方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多个第I电极分别具有从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露出的露出面, 所述多个第I电极各自的所述露出面与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构成同一平面。
11. 一种触摸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第I基板、在所述第I基板的第I面上排列的带状的多个第I导电层、和在所述第I基板的所述第I面内埋设且与所述多个第I导电层分别连结的多个第I电极的工序;准备具有第2面的第2基板的工序; 在准备所述第I基板、所述多个第I导电层、和所述多个第I电极的工序之后,使所述第I面和所述第2面粘合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该触摸面板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多个第1导电层、多个第2导电层、多个第1电极、和多个第2电极。第1导电层呈带状,在第1基板的第1面内,被排列在第1方向上且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延伸。多个第1电极被埋设在第1基板的所述第1面内,多个第1电极的各自的一端与所述多个第1导电层分别连结。与第1面相对地配置第2基板。多个第2导电层与多个第1导电层相对置,被排列在所述第2方向上且在第1方向上延伸。多个第2电极的各自的一端与多个第2导电层分别连结。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645996SQ20121003526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2日
发明者村田佳子郎, 松本贤一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