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7889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愈趋发达,市面上愈来愈多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移动电话、各式信息家电设备…等,其主流产品的操作控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键盘、按键或鼠标等输入方式进行操作,而更多采用更合乎直觉的触控方式,使用者仅需以手指于触控板(Touch Panel)上移动及触压即可进行输入及操作的功能。然而随着触 控技术及软、硬件技术的日新月异,触控操作也愈来愈人性化,许多触控操作方式也愈来愈细腻,因此对于触控轨迹的分辨率要求也愈来愈高,否则便容易发生误判或者是描绘出的触控轨迹不如预期。而提高触控操作灵敏度的方式可概分为软件改良与硬件改良两种。所谓软件方式改良指通过改变触控面板驱动程序及算法来减少触控操作的出现错误的机率;而硬件方式则是直接改良触控面板的零件,其中一种方式即是改良电极结构。以互容式触控面板为例,请参照图1,为现有技术示意图。触控面板的电极结构由交错的导线所组成的矩阵式结构,导线的材质基本上为透明导电材料,如ΙΤ0。交错的导线可分为第一方向上的多条驱动线及第二方向上的多条检测线,驱动线与检测线之间绝缘交错。利用驱动线传输驱动信号后,可从检测线测量到驱动线与检测线交错处(节点)的电容值。当手指或其它导体接近或接触到触控面板表面时,靠近该手指或该导体的节点处测量到的电容值会明显改变,借此可得知该物体在触控面板上的位置。传统式触控面板的驱动线与检测线常分别由菱形电极单元串接而成。此种菱形单元因其结构上的对称性,可轻易作到基本的手指检测及定位。然而,由于现今触控应用越来越广,不但单、双指触控手势发展出更多更为精细不易定位的操作外;多指触控时,各指信号之间也会互相干扰进而增加检测触点的难度。这使得要精确判断触控轨迹的工作,除了要有良好的软固件算法外,也得依赖硬件设计上提供更好的信噪比。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包含多条驱动线、多条检测线、多个星型电极单元、多个检测电极单元、及多个独立电极。驱动线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第一方向,检测线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第二方向,驱动线与检测线彼此绝缘交错。星形电极单元串接于每一驱动线,每一星形电极单元包含六个锥形突起,每一星形电极以驱动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检测电极单元串接于每一检测线,每一检测电极单元被四个星形电极单元所围绕,每一检测电极单元以检测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独立电极绝缘设置于星形电极单元与检测电极单元之间。本发明改良了传统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借由在驱动线形成多个星形电极单元,并令每一星形电极单元包含六个锥形突起,同时采用与其互补的检测电极单元,使手指触摸本发明时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传统菱形电极的信号强度。


图1为现有技术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 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f 7: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10:驱动线11:星形电极单元11’:高阶星形电极单元12:第一锥形突起121 第一边缘13:第二锥形突起131:第二边缘14:矩形突起20:检测线21、21’:检测电极单元 211:菱形延伸部212:条形延伸部214:延伸部31、31’、31”:独立电极 41:检测电极单元51:星形电极单元61:星形电极单元71:星形电极单元81:星形电极单元90:驱动线91:菱形电极92:检测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1,包含:多条驱动线10、多条检测线20、多个星形电极单元11及多个检测电极单元21。驱动线10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第一方向,检测线20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第二方向,检测线20与驱动线10彼此绝缘交错。星形电极单元11串接于每一驱动线10上,每一星形电极单元11包含六个第一锥形突起12,每一星形电极11以驱动线10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检测电极单元21串接于每一检测线20上,每一检测电极单元21被四个星形电极单元11所围绕,且每一检测电极单元21以检测线20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此外,每一检测电极单元21沿第一方向的正向与反向分别包含一延伸部214。在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I中,星形电极单元11明显具有比现有菱形电极单元更长的周长,且检测电极单元21的形状与星型电极单元11互补,因此检测线20与驱动线10相邻的边缘长度增长,可显著提高两者之间电容耦合强度,也即,可提供附近节点更强的电容信号。此外,每一第一锥形突起12具有两个第一边缘121,两个第一边缘121的夹角小于90度。
请参照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
2。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驱动线10包含多个相互串接的高阶星形电极单元11’。每一高阶星形电极单元11’的第一锥形突起12还包含两个第二锥形突起13,分设于两个第一边缘121的中点。每一第一锥形突起12的两个第一边缘121的夹角为60度。每一第二锥形突起13具有两个第二边缘131,两个第二边缘131的夹角也为60度。此外,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2中,每一检测电极单元21’形状互补于高阶星形电极单元11’,除了于第一方向的正向与反向各别包含一菱形延伸部211外,每一检测电极单元21’沿第二方向的两端也各别包含三个条形延伸部212。此设计中,高阶星形电极单元11’与检测电极单元21’相邻的边缘长度更长,可提供更强的电容信号。请参照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
3。本实施例的检测电极单元41不具有第一实施例的检测电极单元21上沿第一方向的突起,此种设计在多指同时按压同一检测线20时,有助于降低信号基线于未被手指触碰的节点处也被拉高的机率,进而减少触点误判机率。此外,本实施例具有独立电极31,独立电极31绝缘设置于星形电极单元11与检测电极单元41之间,且未与星形电极单元11或检测电极单元41形成电性连接。独立电极31可以采用与星形电极单元11或检测电极单元41相同或不同的导电材料。在光学效应上,独立电极31填补星形电极单元11或检测电极单元41以外的空位,增加基板表面均匀度,使玻璃折射率保持一致,降低电极图样的可视性。电性上,独立电极31则扮演隔离相邻检测电极单元41的角色,以降低相邻两平行检测电极单元41之间的交互影响。此外,本实施例中,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3的每一检测电极单元41沿第一方向的最长长度LI为沿第二方向的最长长度L2的三分之一至三十分之一。只是仍应避免因检测电极单元过窄而造成阻值过大的情形。请参照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4,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每一星形电极单元51均不具有锐角。此外,以矩形突起14置于星形电极单元51的每一第一锥形突起12的顶点,也即设置于每一第一锥形突起12的两个第一边缘121的交会处,使星形电极单元51的外周缘不具有锐角,以避免电子积聚问题;矩形突起14将轴向的第一锥形突起12沿第二方向加宽,则可以有效降低驱动线的阻抗。请参照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5,本实施例的星形电极单元61不仅不具有锐角。本实施例将矩形突起14置于星形电极单元61的位于驱动线10轴上的第一锥形突起12的顶点,并将非轴向上的四个第一锥形突起12沿第二方向修饰为圆角,使星形电极单元61的外周缘不具有锐角,以避免电子积聚问题;矩形突起14将轴向的第一锥形突起12沿第二方向加宽,则可以有效降低驱动线的阻抗。请参照图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
6。本实施例的星形电极单元71不具有锐角。本实施例将矩形突起14置于星形电极单元71的位于驱动线10轴上的第一锥形突起12的顶点,并将非轴向上的四个第一锥形突起12沿第一方向截断一部分,使星形电极单元71的外周缘不具有锐角,以避免电子积聚问题;矩形突起14将轴向的第一锥形突起12沿第二方向加宽,则可以有效降低驱动线的阻抗。此夕卜,本实施例具独立电极31’,独立电极31’绝缘设置于星形电极单元71与检测电极单元21之间,且未与星形电极单元71或检测电极单元21形成电性连接。独立电极31’可以采用与星形电极单元71或检测电极单元21相同或不同的导电材料。在光学效应上,独立电极31’填补星形电极单元71或检测电极单元21以外的空位,增加基板表面均匀度,使玻璃折射率保持一致,降低电极图样的可视性。电性上,独立电极31’则扮演隔离相邻检测电极单元21的角色,以降低相邻两平行检测电极单元21之间的交互影响。请参照图8,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揭示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
7。本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每一星形电极单元81沿驱动线10轴向的第一锥形突起于顶点处未设置矩形突起且检测电极单元41不具有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部。星形电极单元81于非轴向上的四个第一锥形突起12则如第六实施例般沿第一方向截断一部分,以使前述四个第一锥形突起12的顶点均不具有锐角,进而避免电子积聚问题。本实施例的检测电极单元41如同第三实施例,此种设计在多指同时按压同一检测线20时,有助于降低信号基线于未被手指触碰的节点处也被拉高的机率,进而减少触点误判机率。此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在星形电极单元81以及检测电极单元41以外的区域设置独立电极31”。独立电极31”绝缘设置于星形电极单元81与检测电极单元41之间,而未与星形电极单元81或检测电极单元41形成电性连接。独立电极31”可以采用与星形电极单元81或检测电极单元41相同或不同的导电材料。在光学效应上,独立电极31”填补星形电极单元81或检测电极单元41以外的空位,增加基板表面均匀度,降低电极图样的可视性。电性上,独立电极31”则扮演隔离相邻检测电极单元41的角色,以降低相邻两平行检测电极单元41之间的交互影响。此外,同区块的独立电极31”呈碎状,也即,独立电极不需以整块的形式填补空位,而可采多个小面积独立电极填补同一空位。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相关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多种变更及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当以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驱动线,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一第一方向; 多个检测线,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一第二方向,该些检测线与该些驱动线彼此绝缘交错; 多个星形电极单元,串接于每一该驱动线,每一该星形电极单元包含六个第一锥形突起,每一该星形电极单元以该驱动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及 多个检测电极单元,串接于每一该检测线,该些检测电极单元个别被四个该星形电极单元所围绕,每一该检测电极单元以该检测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锥形突起具有两个第一边缘,该两个第一边缘的夹角小于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锥形突起的该两个第一边缘的夹角为60度,每一该星形电极单元还包含两个第二锥形突起,分设于该两个第一边缘的中点,每一该第二锥形突起具有两个第二边缘,该两个第二边缘的夹角为6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检测电极单元于该第一方向包含两个菱形延伸部,沿该第二方向的两端各别包含三个条形延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星形电极单元的外周缘不具有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检测电极单元沿该第一方向的两端各别包含一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检测电极单兀沿该第一方向的最长长度为沿该第二方向的最长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三十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独立电极,绝缘设置于该些星形电极单元与该些检测电极单元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同区块的独立电极呈碎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板的电极结构,包含多个驱动线、多个检测线、多个星形电极及多个检测电极。驱动线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第一方向,检测线彼此间隔设置且平行于第二方向,检测线与驱动线彼此绝缘交错。星形电极单元串接于每一条驱动线,每一星形电极单元包含六个第一锥形突起,每一星形电极单元以驱动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检测电极单元串接于每一检测线,检测电极单元被四个星形电极单元所围绕,每一检测电极单元以检测线为对称轴而呈轴对称。
文档编号G06F3/044GK103105980SQ20121039245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日
发明者魏瑜甫, 陈淑怡, 林义哲 申请人:达鸿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