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泡棉结构及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6747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触控泡棉结构及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泡棉结构及显示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在新型显示技术行业,尤其是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新型显示技术行业,主要通过减薄基板玻璃和整合电容触摸屏来满足产品的薄型化要求,通过在屏体背面贴覆电感触摸屏来实现悬浮触控,且通过在电感触摸屏背面贴覆导热泡棉胶带或导热材料来降低屏体温度和提高产品机械强度。因此,一般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组件包括盖板,与盖板连接的显示装置,与显示装置连接的电感触控单元以及与电感触控单元连接的泡棉。由于电感触控单元一般由柔性线路板制成,其结构厚度在0.8毫米到1.0毫米之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要求的薄型化,且其热传导系数较低,对显示装置的热量的扩散和传导具有阻碍作用,无法实现较好的热传导。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提高薄型化和散热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泡棉结构及显示组件。
[0004]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泡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泡棉、第一绝缘层、触控单元和遮光胶带,其中,所述触控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遮光胶带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胶带、二氧化硅膜层或氮化硅膜层。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为石墨烯层。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为0.1微米至5微米,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0.1微米至5微米。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包括经激光刻蚀得到的触控图案。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双面胶。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面胶为导热材料双面胶。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胶带的两个表面均为胶面。
[00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包括盖板和位于所述盖板上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所述显示装置通过所述触控泡棉结构中的遮光胶带与所述触控泡棉结构连接。
[0013]上述触控泡棉及显示组件,通过在泡棉上制作触控单元,且触控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和第一导电层,从而可以实现悬浮触控,且泡棉上覆有第一绝缘层,可在第一绝缘层上直接制作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不仅起到绝缘的作用,还起到第一导电层的制作的基板的作用,由于在泡棉上制作触控单元,使得触控泡棉结构更加薄,此外,在显示组件中,触控泡棉结构通过遮光胶带和显示装置粘接,又由于触控泡棉结构比较薄,从而使得显示组件更加薄型化,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触控泡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1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18]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触控泡棉结构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泡棉110、第一绝缘层120、触控单元130和遮光胶带140。
[001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产品所需的厚度,选择泡棉110的厚度,其厚度并不限定。第一绝缘层120可以为胶带、二氧化硅膜层或氮化硅膜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20为具有遮光和粘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胶带,起到平坦化的作用,填充泡棉表面的孔隙,第一绝缘层120的厚度可以为0.005毫米至0.05毫米,在该厚度范围下,不仅能很好地填充泡棉表面的孔隙,还能不额外的增加触控泡棉结构100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层120也可以为其他胶带,或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在泡棉110上沉积的二氧化硅膜层或氮化硅膜层等。此外,第一绝缘层120为触控单元130的制作做好准备。在第一绝缘层120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胶带时,其带胶的一面和泡棉110贴覆,该胶带不带胶一面为触控单元130的制作基板。当第一绝缘层120为二氧化硅膜层或氮化硅膜层等时,可直接在第一绝缘层120上制作触控单元130。
[0020]触控单元1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31、第二绝缘层132和第二导电层133,所述第一导电层131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20上,所述遮光胶带140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33上。第一导电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3由导电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3为石墨烯层,即由具有超薄、超坚硬和超强导热导电性能的石墨烯制成,且第一导电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3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1微米微米到5微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31为Y方向走线,而第二导电层133为X方向走线,X方向和Y方向垂直。此外,第二绝缘层132为双面胶,用于粘接第一导电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3,且该双面胶具有高导热性能,起到传导热量的作用。具体地,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或氧化还原法,在第一绝缘层120上生成石墨烯层,即第一导电层131,再利用激光蚀刻工艺,在第一导电层131的表面刻蚀成触控单元130所需的图案。接着,将第二绝缘层132贴覆在第一导电层131的表面。然后,在第二绝缘层132的表面制作第二导电层133,采用和制作第一导电层131相同的方法,制作第二导电层133。由于第一导电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3之间形成电感触控,实现悬浮触控的功能。
[0021]遮光胶带140为双面胶带,其一面通过贴覆和第二导电层133相粘接。且遮光胶带140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导热作用。因此,触控泡棉结构100具有悬浮触控的功能,又由于将触控单元130整合在泡棉110上,使得触控泡棉结构100更加薄型化,而且触控泡棉结构100中各层均采用导热材料,更加利于散热。
[0022]参照图2,包括上述触控泡棉结构100的显示组件10还包括盖板200和显示装置300。显示装置300和盖板200粘接,而触控泡棉结构100通过遮光胶带140和显示装置300粘接,从而提高显示装置300的画面显示效果。由上述可知,触控泡棉结构100更加薄型化,且具有很好的散热作用,因此,显示组件10更加薄型化,且具有很好的散热作用。此夕卜,只需要通过贴合,就可以将触控泡棉结构100和显示装置300贴合,缩减了工艺流程,提高产能和良率。
[0023]上述触控泡棉结构100及显示组件10,通过在泡棉110上制作触控单元130,且触控单元130包括第二导电层133和第一导电层131,从而可以实现悬浮触控,且泡棉110上覆有第一绝缘层120,可在第一绝缘层120上直接制作第一导电层131,第一绝缘层120不仅起到绝缘的作用,还起到第一导电层131的制作的基板的作用,由于在泡棉110上制作触控单元130,使得触控泡棉结构100更加薄,此外,在显示组件10中,触控泡棉结构100通过遮光胶带140直接和显示装置300粘接,又由于触控泡棉结构100比较薄,从而使得显示组件10更加薄型化,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散热,且提高显示装置300的显示效果。
[002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泡棉、第一绝缘层、触控单元和遮光胶带,其中,所述触控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遮光胶带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胶带、二氧化硅膜层或氮化硅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为石墨烯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为0.1微米至5微米,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0.1微米至5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包括经激光刻蚀得到的触控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为双面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为导热材料双面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两个表面均为胶面。
9.一种显示组件,包括盖板和位于所述盖板上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泡棉结构,所述显示装置通过所述触控泡棉结构中的遮光胶带与所述触控泡棉结构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泡棉结构及显示组件,该触控泡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泡棉、第一绝缘层、触控单元和遮光胶带,其中,所述触控单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遮光胶带贴附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上。通过在泡棉上直接制作触控单元,使得触控泡棉结构和显示组件更加薄型化,且提高了散热性能。
【IPC分类】H01L27-32, H01L51-52
【公开号】CN204375752
【申请号】CN201420805798
【发明人】蔺帅, 王向前, 朱修剑
【申请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