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8703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且特别是ー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手提电脑以及掌上型电脑等电子设备大多会配置触控显示荧幕,用以作为输入输出介面,使用者可透过触控显示荧幕控制电子设备,对应操控电子设备之功倉^:。触控显示荧幕一般藉由触控面板感应触控位置并对应显示图像资讯于显示荧幕 或执行预设功能,而习知触控面板的触控输入方式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电磁感应式与音波感应式,其中电容式为目前市场常见之触控面板技木。请參照图1,图I为习知的触控面板之结构示意图。习知的触控面板一般会在触控区域10上制作出复数组导电感测线路,形成图I中X方向感测电极轴XO X4及Y方向感测电极轴YO Y7。而后,于周边区域12制作周边引线11、13分别连接X方向感测电极轴及Y方向感测电极轴与后端侦测电路,以将X方向感测电极轴及Y方向感测电极轴所感测到触控信息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从而后端侦测电路可依据所接收到触控信息判断被触控之确切位置,例如图I所示触控点15。如图I所示,连接X方向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11,通常设置于触控区域左侧的周边区域,连接于Y方向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13通常设置于触控区域下侧的周边区域。在此种设计方案下,在触控区域下方与左侧的周边区域需预留空间来给周边引线11、13布线之用,同时为了让触控区域10不会因该些预留空间而偏移中央位置太多,因此虽然在触控区域上方与右侧的周边区域不需要布设周边引线,亦需为平衡触控区域的位置而预留空间使用。但当设计者要減少触控面板的周边区域的大小时,例如要使可用的触控区域最大化,这类习知的触控面板设计并无法达成此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含复数条导线轴,沿第二轴向分布于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该复数条导线轴可将第一感测电极轴的周边引线从第二轴向引出,使连接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连接第二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可集中于触控区域的一侦牝藉此减少触控面板周边区域面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与可视区域面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此触控面板具有ー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该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一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且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电性绝缘;以及复数条导线轴,沿该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一第一侧。[000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采用复数条导线轴,沿第二轴向分布于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该复数条导线轴可将第一感测电极轴的周边引线从第二轴向引出,使连接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连接第二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可集中于第一周边区域,藉此减少触控面板周边区域面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及可视区域面积。为使能更进一歩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參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 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图I为习知触控面板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之第一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图11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及图13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描述。〔触控面板之第一实施例〕请參照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触控面板100上区分有ー触控区域I及一第一周边区域3a。触控面板100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及复数条导线轴30。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分别沿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I上,且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相互电性绝缘。导线轴30沿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I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3a,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30电性连接于不同的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20,该第一周边区域3a位于该触控区域I的一第一侧。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包括复数第一电极201,沿着第一轴向(例如X轴方向)以等间隔设置,且该些第一电极201透过复数条第一导线203相互电性连接。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以矩阵方式相互间隔平行排列。同样地,每一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包括复数第二电极401,沿着第二轴向(例如Y轴方向)以等间隔设置,该些第二电极401透过复数条第二导线403相互电性连接。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以矩阵方式相互平行间隔排列设置。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互垂直,而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相互交错排列。更进一歩地说,每ー个第一电极201具有ー开ロ,且每ー个第二电极401设置于开口内。第一电极201围绕第二电极401,并以间隔隔开,使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电性绝缘。另ー方面,导线轴30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交错排列,每ー导线轴沿着第二轴向设置于相邻之第二感测电极轴40之间。每一条导线轴30用以将其中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上的感测信号由第二轴向方向引出。具体地说,导线轴30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的两轴向之间具有复数交叉点,每ー导线轴30与其中之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透过其中ー个交叉点电性连接为接触点,在其它交叉点电性绝缘为绝缘点,且该些接触点的轴向坐标位置不会重复。如此,复数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上的感测信号将不会相互干扰,影响感测信号的侦测及判断。于ー特定实施例,如图2所示,每一条导线轴30包含复数条导电线段301,该些导电线段301透过复数条第三导线303相互电性连接,且每一条导线轴30透过其中之一条导 电线段301在该接触点处与第一导线203电性连接。为了使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电性绝缘,且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仅在该接触点处与导线轴30电性相连,此触控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复数第一绝缘块25以及复数个第二绝缘块26。每ー个第一绝缘块25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极201和第二导线403之间。換言之,藉由布设第一绝缘块25于第一电极201上,而第二导线403横跨于第一绝缘块25上,使得相邻的第二电极401通过第二导线403电性导通,而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透过第一绝缘块25彼此电性绝缘。每ー个第二绝缘块26分别设置于该些绝缘点处的第一导线203与该第三导线303之间,使得导线轴30间断式电性连接对应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中的第一导线203。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从上至下分别标示为Xl X4,导线轴30从左至右分别标示为LI L4。LI与Xl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2、X3及X4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为绝缘点。L2则与X2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I、X3及X4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为绝缘点。同样地,L3与X3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I、X2及X4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为绝缘点。L4与X4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I、X2及X3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为绝缘点。据此,XI、X2、X3及X4上的感测信号可分别透过LI、L2、L3及L4由第二轴向方向传送。于上述实施例中,在触控面板100上还可区分出一第二周边区域3b,该第二周边区域3b位于触控区域I相对于该第一侧的ー第二侧,导线轴30延伸至该第二周边区域3b。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二周边区域3b相对于触控区域I可以是不透明区域,其上可印有不透明的油墨,以界定出触控面板的边框并在其上形成商标、图示等特殊图形。第一周边引线5a设置于第一周边区域3a上,且电性连接于导线轴30,第二周边引线5b设置于第二周边区域3b上,且电性连接于第二感测电极轴40,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另ー实施例中,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二周边引线5b可分别电性连接导线轴3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之触控面板100还可以包括一基板60及一控制器61,其中该基板60为ー透明基板,其上区分有触控区域I与第一周边区域3a及/或第二周边区域3bο导线轴30、第一电极201、第一导线203、第二电极401及第ニ导线403皆布设于基板60的同一侧。控制器61分别与第一周边引线5a、第二周边引线5b电性连接。当触控面板100运作时,第一周边引线5a、第二周边引线5b分别传送第一感测电极轴20及第ニ感测电极轴40之感测信号(例如依据触控动作而产生之电容或电压等变化)至控制器61。控制器61依据所接收之感测信号经处理后,判断确切的触控位置。然而,上述触控面板的结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感测电极轴20、第二感测电极轴40与导线轴30也可布设于基材的不同侧。〔触控面板之第二实施例〕请參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面板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之处至少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线轴为ー连续不间断导线轴304,第二绝缘块26分别设置于绝缘点处的连续不间断导线轴304与第一导线203之间,以使不同的连续不间断导线轴304仅在对应的接触点与每ー第一感测电极轴20的其中 之一条第一导线203电性连接,而在绝缘点上与每ー第一感测电极轴20之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据此,任意两条导线轴30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20。该实施例的其他的部件则与图2相同,于此不再多加赘述。〔触控面板之第三实施例〕请參阅图4,图4所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之处至少在于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绝缘块25、第二绝缘块26以一整层的绝缘层77代替,第一感测电极轴20通过该绝缘层77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电性绝缘。具体而言,绝缘层77设置于第一电极201、第一导线203、第二电极401及该些导电线段301之上。绝缘层77之表面具有复数组第一通孔771及复数组第二通孔772,且复数组第一通孔771分别对应于相邻之第二电极401,复数组第二通孔772分别对应相邻之导线线段301。每一条第二导线403设置在该绝缘层77上,且贯穿相邻之第一通孔771电性连接相邻之第二电极401。每一条第三导线303设置在该绝缘层77上,且贯穿相邻之第二通孔772电性连接相邻之导电线段301。该实施例的其他的部件则与图2相同,于此不再多加赘述。〔触控面板之第四实施例〕请參照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之处至少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设计的导线轴30长短不一,例如可依由左至右的排列顺序,而呈现由短至长的设计,其中每一条导线轴30与其中之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透过其中ー个交叉点电性连接为接触点,而在其它交叉点电性绝缘为绝缘点或完全不交会。举例来讲,如图5所示,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从上至下分别标示为Xl X4,导线轴30从左至右分别标示为LI L4。LI与Xl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2、X3及X4的第一导线203完全不交会。L2则与X2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l的第一导线203典型绝缘为绝缘点,与X3及X4的第一导线203完全不交会。L3与X3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I、X2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为绝缘点,与X4的第一导线203完全不交会。L4与X4在交叉点处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相连为接触点,而与XI、X2及X3的第一导线203电性绝缘为绝缘点。因此,导线轴30仅需从接触点处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3a,故可节省第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所需的第二周边区域3b,以更扩大触控区域的范围,同时也可节省由该接触点处沿着第二轴向方向往下延伸至第二周边区域3b之导电线段301及对应之第三导线303以及第二绝缘块26。或者,在另ー实施例中,可保留由该接触点处沿着第二轴向方向往下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二侧之导电线段301,而不具有由该接触点沿着第二轴向往下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二侧之第三导线303及对应之第二绝缘块26,藉此减少设置有电极的区域和无电极的区域对光线的反射率差异,从而提高产品的视觉外观。同样地,另ー设计方式可在触控面板100的第二侧仅设计有第二周边区域3b与第二周边引线5b,而不具有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一周边引线5a,如此,导线轴30仅需从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电性连接的接触点处延伸至第二周边区域3b,故可节省触控面板中所需的第一周边区域3a,以更扩大触控区域的范围,也可节省由该接触点点处沿着第二轴向方向往上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3a的导电线段301及第三导线303及对应之第二绝缘块26。或者,在另ー实施例中,若仅有第二周边区域3b,可保留由该接触点处沿着第二轴向方向往上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一侧之导电线段301,只是不具有由该接触点沿着第二轴向往上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一侧之第三导线303及对应之第二绝缘块26,藉此减少设置有电极的区域和无电极的区域对光线的反射率差异,从而提闻广品的视觉外观。··不同于前述的几个实施例,于此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仅有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一周边引线5a,而不具有第二周边区域3b与第二周边引线3b,亦或相反。即仅使用ー侧之周边引线之触控面板100不仅可有效地缩小触控面板100之周边区域的面积,扩大触控区域的范围,而且可降低触控面板2之制作成本。附帯ー提的是,该种仅包含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一周边引线5a或仅包含第二周边区域3b或第二周边引线5b的实施方式同样适用于上述第一至三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更进一歩地,第一周边引线5a、第二周边引线5b可与可挠式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 FPC)所布设之复数脚位相连接,以电性连接于设置于可挠式软性电路板上之后端侦测电路,进而传递感测信号以供后端侦测电路侦测判断。实际实施时,第一至四实施例所述之第一电极201、第二电极401、第一导线203及导电线段303可由曝光(exposure)、显影(develop)、蚀刻(etching)等电路制作エ序加工于基板60上。基板60可为玻璃、塑胶或其他透明绝缘材料构成。上述之第一电极201、第ニ电极401与第一导线203可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氧化铟锌或铝氧化等制成。第二导线403、第三导线303、第一周边引线5a及第ニ周边引线5b可由金、银、铜或铝等金属材料制成,或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铝氧化等制成。第一绝缘块25及第ニ绝缘块26可由透明绝缘材料,例如ニ氧化硅、环氧树脂或聚酰亚胺等制成。第一绝缘块25及第ニ绝缘块26也可由不透明材料例如油墨制成。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可依据实际电路设计需求为多边形状区块,例如方形、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可为相互垂直或依据实际布线设计需求为任一角度,只要可使设置于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之第一电极201及第ニ电极401彼此电性绝缘并达到触控侦测之目的即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其中第一感测电极轴20之感测信号可透过导线轴30传送至第一周边引线5a或第二周边引线5b,而第二感测电极轴40之感测信号可直接地传递至第一周边引线5a,从而使连接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连接第二感测电极轴40之周边引线可集中于第一周边区域3a及/或第二周边区域3b,藉此减少触控面板周边区域面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及可视区域面积。附帯ー提的是,当此触控面板100结合于显示设备时,第二导线403、导电线段301、第三导线303及第ニ轴向布设之第一周边引线5a、第二周边引线5b可与显示设备内的黒色矩阵(Black Matrix)排列的遮光用之遮蔽层重叠,以提高显示设备所发出光线之透光率(亦即提升穿透率)。或者,第二导线403、导线轴30、第三导线303、第一周边引线5a及第ニ周边引线5b可代替遮蔽层,藉此省略遮蔽层。同时,亦可降低第二导线403、导线轴30、第三导线303、第一周边引线5a及第ニ周边引线5b之阻杭,从而提高第一感测电极轴20及第ニ感测电极轴40与第一周边引线5a及第ニ周边引线5b之信号传输的灵敏度。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制作,主要包括步骤形成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于触控区域I上,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20沿第一轴向分布,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40沿第二轴向分布,且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40相互电性绝缘。以及步骤形成复数条导线轴30,该些导线轴30沿该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I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3a,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30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20,该第一周边区域3a位于该触控区域I的一第一侦れ其中,每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包括复数第一电极201,每一条第二感测电极轴40包括复数第二电极403。上述导线轴30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的两轴向之间具有复数交叉点,每ー导线轴30与其中之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透过其中ー个交叉点电性连接为接触点,在其它交叉点电性绝缘为绝缘点或完全不交会。另外,该触控面板100更区分有一第二周边区域3b,该第二周边区域3b位于触控区域I相对于第一例的一第二侧,该导线轴30可进ー步地延伸至第二周边区域3b。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同结构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触控面板制作方法之第一实施例〕请參照图6 图10,图6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之第一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对应形成图2所示触控面板100。第一制程如图6所示,形成第一电极201、第一导线203及第ニ电极403于该触控区域I上。其中第一电极201沿着第一轴向(例如X轴)相互平行且呈矩阵间隔排列,并透过第一导线203相互电性连接。而第二电极401则沿着第二轴向(例如Y轴)相互平行且呈矩阵间隔排列。每ー个第一电极201具有ー开ロ,且第二电极401分别设置于开口内。详细地说,第一电极201围绕于第二电极401四周,并以间隔隔开,使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电性绝缘。此外,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互垂直,从而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401相互交错排列。 第二制程如图7所示,形成复数条导电线段301,每一条导线轴30透过其中之一条导电线段301在接触点处与第一导线203电性连接,其他导电线段301则与该第一感测电极轴20的其他第一导线203在接触点之外的绝缘点位置电性绝缘。藉此使该导线轴30沿第二轴向分布,并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二周边区域3b。在另ー实施例中,图6与图7所示的第一制程和第二制程可合为一道制程,如图8所示,形成第一电极201、第一导线203、第二电极403及复数条导电线段301于该触控区域I上,每一条导线轴30透过其中之一条导电线段301在接触点处与第一导线203电性连接,其中在接触点处的第一导线203与第一导电线段301 —体成型。第三制程如图9所示,形成复 数第一绝缘块25与第二绝缘块26,每ー第一绝缘块25位于相邻第二电极401之间,并设置于两相邻第二电极401之间之第一电极201上。第ニ绝缘块26则位于该些绝缘点的第一导线203之上。第四制程如图10所示,形成第二导线403及第三导线303。第二导线403横跨于第一绝缘块25之上,并电性连接相邻之第二电极401,藉此,第一感测电极轴20与第二感测电极轴40透过第一绝缘块25电性绝缘。第三导线303横跨于第二绝缘块26之上,并电性连接相邻之导电线段301。藉由上述几道制程以使导线轴30仅与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20的其中之一电性连接而与其他条第一感测电极轴电性绝缘。第五制程,分别于第一周边区域3a上形成第一周边弓I线5a,于第二周边区域3b上形成第二周边引线5b,第一周边引线5a电性连接于导线轴30,第二周边引线5b电性连接于第二感测电极轴40。当第二导线403、第三导线303与第一周边引线5a、第二周边引线5b采用相同材质(例如金属)吋,则形成第一周边引线5a与第二周边引线5b的步骤可以与形成第二导线403及第三导线303的步骤在同一道制程中完成。〔触控面板制作方法之第二实施例〕请參照图11 图12,图11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之第二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对应形成图3所示触控面板100。该实施例的第一制程与上述触控面板制作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制程大致相同,如图6所示,为简洁起见,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制程如图11所示,形成复数第一绝缘块25与复数第二绝缘块26,每ー个第一绝缘块25设置于相邻之第二电极401之间的第一电极201上,每ー第二绝缘块26设置于绝缘点处的第一导线203之上,以使后续形成之导线轴30与第一感测电极轴20仅在该接触点处电性连接,在其他交叉点处通过第二绝缘块26电性绝缘于绝缘点。第三制程如图12所示,形成复数条第二导线403与复数条连续不间断的导线轴304。第二导线403位于第一绝缘块25之上,并电性连接于两相邻第二电极401,该连续不间断的导线轴30沿第二轴向分布,并延伸至第一周边区域3a与第二周边区域3b,且每ー连续不间断的导线轴30在对应的接触点与其中之一条第一导线203电性连接。第四制程,分别于第一周边区域3a上形成第一周边引线5a,于第二周边区域3b上形成第二周边引线5b,第一周边引线5a电性连接于导线轴30,第二周边引线5b电性连接于第二感测电极轴40。同样地,当第二导线403、导线轴30与第一周边引线5a、第二周边引线5b采用相同材质(例如金属)吋,则形成第一周边引线5a与第二周边引线5b的步骤可以与形成第二导线403及导线轴30的步骤在同一道制程中完成。〔触控面板制法之第三实施例〕请參照图13 图14,图13 图14为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之第三实施例的各阶段实施示意图。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对应形成对应图4所示触控面板100。[0061]本实施例的第一制程、第二制程分别与上述触控面板制作方法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制程和第二制程大致相同,如图6与图7所示,故在此不再赘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处至少在于,如图13所示,于第三制程,形成I绝缘层77于第一电极201、第一导线203、第二电极401及导电线段301之上。绝缘层77之表面具有复数组第一通孔771与复数组第二通孔772,第一通孔771的位置与第二电极401相对应,第二通孔772的位置与导电线段301相对应。第四制程,如图14所示,于绝缘层77表面形成第二导线403与第三导线303。每一条第二导线403设置在该绝缘层77上,且贯穿两相邻之第一通孔771电性连接相邻之第ニ电极401。每一条第三导线303设置在该绝缘层77上,且贯穿两相邻之第二通孔772电性连接相邻之导电线段301。第五制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五制程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触控面板制法之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对应形成对应图5所示触控面板100。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别之处至少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设计的导线轴30长短不一,例如可依由左至右的排列顺序,而呈现由短至长的设计,其中每一条导线轴30与其中之一条第ー感测电极轴20透过其中ー个交叉点电性连接为接触点,而在其它交叉点电性绝缘为绝缘点或完全不交会。因此在第二制程中,形成导线轴30之导电线段301仅需从接触点处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一侧的第一周边区域3a,故可节省第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所需的第二周边区域3b,以更扩大触控区域的范围,同时也可节省由该接触点处沿着第二轴向方向往下延伸至第二周边区域3b之导电线段301及第三导线303以及对应之第二绝缘块26。同时,在第五制程中,仅于第一周边区域3a上形成第一周边引线5a,第一周边引线5a电性连接于第ニ感测电极轴40及导线轴30。而无需形成第二周边引线5b。其他制程与上述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或者,在另ー实施例中,在第二制程中可保留由该接触点处沿着第二轴向方向往下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二侧之导电线段301,而形成由该接触点沿着第二轴向往下延伸至触控面板第二侧之第三导线303及对应之第二绝缘块26,藉此减少设置有电极的区域和无电极的区域对光线的反射率差异,从而提高产品的视觉外观。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依据触控输入方式可为电阻式、电容式或与光学式、电磁感应式、音波感应式的混合式触控面板,其中电容式为目前市场常见之触控面板技木。电容式之基本工作原理为当使用者以手指或感应笔对触控显示荧幕进行触控时,受到触控之位置会产生电容变化,依据该电容变化侦测出触碰之位置,藉以达到触控输入之目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采用复数条导线轴,将第一感测电极轴的周边引线从第二轴向引出,同时第二感测电极轴的周边引线也从第二轴向引出,使连接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连接第二感测电极轴之周边引线可集中于第一周边区域及/或第ニ周边区域,尤其在上述实施例中所界定的第一周边区域与第二周边区域一般皆是原本在其上形成商标、图示等特殊图形的遮蔽区域,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周边引线ー并设计在此共用区域,藉此减少触控面板周边区域面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及可视区域面积。[00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面板,在触控面板上区分有ー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其特征在干,该触控面板包括 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一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 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沿一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且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电性绝缘;以及 复数条导线轴,沿该第二轴向分布于该触控区域上,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其中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一第一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导线轴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交错排列,每一条导线轴设置于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轴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导线轴与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的两轴向之间具有复数交叉点,每一条导线轴与其中之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透过其中ー个交叉点电性连接为接触点,其它交叉点电性绝缘为绝缘点或完全不交会。
4.如权利要求3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姆一条第一感测电极轴包含复数第一电极,该些第一电极透过复数条第一导线相互电性连接;每一条第二感测电极轴包含复数第二电极,该些第二电极透过复数条第二导线相互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干,每ー个第一电极具有ー开ロ,该第二电极设置于该开ロ内并与该第一电极电性绝缘,且该第一电极围绕该第二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干,每一条导线轴包含复数条导电线段,该些导电线段透过复数条第三导线相互电性连接,且每一条导线轴透过其中之一条导电线段在接触点与该第一导线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复数第一绝缘块,设置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导线之间;以及 复数第二绝缘块,设置于该些绝缘点处的第一导线与第三导线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绝缘层,该绝缘层设置在该些第一电极、该些第一导线、该些第二电极及该些导电线段上,且该绝缘层之表面具有复数组第一通孔及复数组第二通孔,每一条第二导线设置在该绝缘层上,且贯穿相邻之第一通孔电性连接相邻之第二电极,每一条第三导线设置在该绝缘层上,且贯穿相邻之第二通孔电性连接相邻之导电线段。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导线轴为连续不间断导线轴,且每一导线轴在对应的接触点与其中之一条第一导线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复数第一绝缘块,设置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导线之间;以及 复数第二绝缘块,设置于该些绝缘点的连续不间断导线轴与第一导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至少ー第一周边引线,设置于该第一周边区域,并电性连接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及该些导线轴。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区分有一第二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相对于该第一侧的ー第二侧,该导线轴延伸至该第二周边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ー第一周边引线,设置于该第一周边区域,并电性连接该些导线轴;以及至少ー第二周边引线,设置于该第二周边区域,并电性连接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在触控面板上区分有一触控区域及一第一周边区域,该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感测电极轴、复数条第二感测电极轴以及复数条导线轴。第一感测电极轴沿第一轴向分布。第二感测电极轴沿第二轴向分布且电性绝缘于第一感测电极轴。复数条导线轴沿第二轴向分布并延伸至该第一周边区域,任意两条导线轴电性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感测电极轴,该第一周边区域位于该触控区域的第一侧。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可有效地提升触控面板上可用的触控区域及可视区域面积。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2453850SQ20122002838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6日
发明者严建斌, 吴德发, 江耀诚, 谢燕俊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