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94463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含第一感应电极层,形成于透明基板的其中的一个表面,该第一感应电极层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一虚拟(dummy)电极分别形成于第一感应电极层的该些第一电极之间,并与该些第一电极彼此电性绝缘。第二感应电极层形成于透明基板的另一相对表面。第二感应电极层包含多个第二电极,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的位置呈上下错开排列。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虚拟电极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
[0003]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到触碰位置。
[0004]传统触控面板一般是由垂直电极列与水平电极列所组成。垂直电极列与水平电极列彼此间必须留有间隙(gap),才不会于两者之间造成短路。当使用者由上俯视触控面板时,会产生视觉上的痕迹(trace)现象(或称为光学可视性)。
[0005]此外,垂直电极列与水平电极列之间会产生基础电容值(base apacitance),其会降低整体的有效(effective)触控电容值,因而降低触控敏感度。为了减少前述基础电容值以增加整体的有效触控电容值,方法之一是增加垂直电极列与水平电极列之间透明绝缘层的厚度。然而,增加绝缘层厚度却会使得视觉痕迹现象更为严重。
[0006]鉴于传统触控面板具有光学可视性,垂直、水平电极间会产生基础电容值,而且这两者之间互为影响。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面板,用以改善传统触控面板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07]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形成有虚拟电极,可大量减少视觉痕迹现象,因而可以配合使用较厚的透明基板于两个电极层之间,不但可提升整体的有效触控电容值且不会造成视觉痕迹现象的恶化。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触控面板,其包含:透明基板;第一感应电极层,形成于该透明基板的其中的一个表面,该第一感应电极层包含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一虚拟(du_y)电极,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的该些第一电极之间,并与该些第一电极彼此电性绝缘;及第二感应电极层,形成于该透明基板的另一相对表面,该第二感应电极层包含多个第二电极,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的位置呈上下错开排列。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0010]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包含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
[0011 ]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包含多个纳米金属线或纳米金属网。
[0012]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更包含塑料材料,用以固定该纳米金属线或纳米金属网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内。
[0013]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更包含光敏(photosensitive)材料。[0014]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虚拟电极与相邻该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微米。
[0015]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虚拟电极包含多个长形条(strip)。
[0016]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长形条的宽度小于或等于90微米。
[0017]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相邻该长形条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微米。
[0018]前述的触控面板,其还包含多个第二虚拟电极,分别形成于该第二感应电极层的该些第二电极之间,并与该些第二电极彼此电性绝缘。
[0019]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基板的厚度大于50微米。
[0020]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基板包含玻璃、光敏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0
[0021 ]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二电极包含透明导电材料。
[00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该触控面板,其形成有虚拟电极,可大量减少视觉痕迹现象,因而可以配合使用较厚的透明基板于两个电极层之间,不但可提升整体的有效触控电容值且不会造成视觉痕迹现象的恶化。
[002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4]【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0026]图1B显示沿图1A的剖面线B-B’的剖面视图。
[0027]图2显示图1A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28]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视图。
[0029]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视图。
[003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1]100:触控面板
[0032]200:触控面板
[0033]300:触控面板
[0034]11:透明覆盖层12:贴合层
[0035]13:第一感应电极层
[0036]131:第一电极141:第一虚拟电极
[0037]1411:长形条
[0038]15:透明基板
[0039]16:第二感应电极层161:第二电极
[0040]171:第二虚拟电极
[0041]dl:距离
[0042]d2:宽度
[0043]d3:距离【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触控面板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45]图1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图1B则显示沿图1A的剖面线B-B’的剖面视图。本实施例虽以菱形电极作为例示,然而,也可使用其它形状的电极。在本说明书中,方向“上”或“顶部”是指向触碰位置,而方向“下”或“底部”则是背向触碰的位置。
[0046]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包含透明覆盖层11,其可由一个或多个次层所组成。透明覆盖层11的材质可为软性或硬性绝缘材料,例如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环烯经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copolymer, C0C)。若使用的是软性材料,则可形成可挠性(flexible)触控面板。透明覆盖层11除了具有保护的功能外,其顶部表面还可经处理或添加而具有抗磨、抗刮、抗反射或/且抗指纹的功能。
[0047]触控面板100还包含第一感应电极层13,其借由具黏性的贴合层12而附着于透明覆盖层11的底部。贴合层12包含绝缘材质,例如透明光敏材料、高分子材料或光学胶(optically-clear adhesive, 0CA)。然而,如果第一感应电极层13本身即含有黏胶材质,则可省略光学胶层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电极层13包含多个第一电极131,该些第一电极131串接为多条平行的第一电极列,如图1A所例示。
[0048]本实施例的第一感应电极层13是由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light-transmissive)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电极层13内含多条纳米金属线(metal nanowire),例如纳米银线或纳米铜线;或者多个纳米金属网(metal nanonet),例如纳米银网或纳米铜网。纳米金属线或金属网的内径为纳米等级(亦即数纳米至数百纳米之间),可借由塑料材料(例如树脂)以固定于第一感应电极层13内。由于纳米金属线/网非常细,非人眼可以观察得到,因此由纳米金属线/网所构成的第一感应电极层13的透光性极佳。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电极层13还可包含光敏(photosensitive)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借由曝光显影工艺即可形成所要的电极形状(pattern)。
[0049]根据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触控面板100还包含多个第一虚拟(dummy)电极141,分别形成于第一感应电极层13的该些第一电极131之间。如图1A及图1B所示,该些第一虚拟电极141与该些第一电极131位于同一层级,且该些第一虚拟电极141与该些第一电极131彼此电性绝缘。本实施例的第一虚拟电极141的材质可为绝缘或导电材质,例如光敏材料或高分子材料,但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电极141与相邻第一电极131之间的距离dl小于或等于40微米。借此,当使用者由上俯视触控面板100时,可大量减少视觉上的痕迹(trace)现象(或称光学可视性)。
[0050]根据一实施例,第一虚拟电极141可形成有图案(pattern),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1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如图所示,每一个第一虚拟电极141经图案化以形成多个长形条(strip) 1411。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长形条1411的宽度d2小于或等于90微米,或者介于10微米与90微米之间,较佳大约为50微米。借此,可减少电容耦合效应,因而提升触控面板100的驱动能力。此外,本实施例相邻长形条1411之间的距离d3小于或等于40微米,或者介于10微米与40微米之间,较佳大约为30微米。借此,可进一步减少视觉上的痕迹现象。
[0051]请继续参阅图1A与图1B,触控面板100还包含第二感应电极层16,其与第一感应电极层13之间形成有透明基板15。本实施例的第二感应电极层16的结构类似于前述第一感应电极层13。亦即,第二感应电极层16包含多个第二电极161,如图1B所示,该些第二电极161串接为多条平行的第二电极列。其中,该些第一电极131与该些第二电极161的位置呈上下错开排列。此外,该些第二电极161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二虚拟电极171。如图1B所示,该些第二虚拟电极171与该些第二电极161位于同一层级,且该些第二虚拟电极171与该些第二电极161彼此电性绝缘。本实施例的第二虚拟电极171的材质可类似于第一虚拟电极131。此外,第二虚拟电极171可形成有图案(pattern),其细节类似于第一虚拟电极131,不再赘述。
[0052]前述透明基板15的材质为绝缘材料,例如玻璃、光敏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但不限定于此。为了减少第一感应电极层13与第二感应电极层16之间所产生的基础电容值(base capacitance)以增加整体的有效触控电容值,用以提升触控敏感度,透明基板15必须具有相当的厚度,例如大于50微米。然而,透明基板15的厚度愈大则所伴随的视觉痕迹现象(或光学可视性)也愈大。根据本实施例所使用的第一虚拟电极131及第二虚拟电极171,可大量减少视觉痕迹现象。虽然图1B所示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电极层13包含有第一虚拟电极141且第二感应电极层16包含有第二虚拟电极171,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其中一种虚拟电极141或171。例如,仅第一感应电极层13包含有第一虚拟电极 141。
[0053]如图1B所示触控面板100,若透明覆盖层11使用的材质为玻璃,则所形成结构可称为单片玻璃式(one glass solution, 0GS)触控面板。第二感应电极层16的底部可选择性形成另一玻璃层(未显示),因而形成双片玻璃式触控面板。
[0054]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的剖面视图。本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图1B),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感应电极层16使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ΙΖ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应电极层16的该些第二电极161之间不需要形成虚拟电极,而不会有视觉痕迹现象。
[0055]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00的剖面视图。本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图1B),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感应电极层13形成于透明基板15的下表面,且第二感应电极层16形成于透明基板15的上表面。第二感应电极层16使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应电极层16的该些第二电极161之间不需要形成虚拟电极,而不会有视觉痕迹现象。
[005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透明基板; 第一感应电极层,形成于该透明基板的其中的一个表面,该第一感应电极层包含多个第一电极; 多个第一虚拟电极,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的该些第一电极之间,并与该些第一电极彼此电性绝缘 '及 第二感应电极层,形成于该透明基板的另一相对表面,该第二感应电极层包含多个第二电极,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的位置呈上下错开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包含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包含多个纳米金属线或纳米金属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更包含塑料材料,用以固定该纳米金属线或纳米金属网于该第一感应电极层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更包含光敏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虚拟电极与相邻该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虚拟电极包含多个长形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长形条的宽度小于或等于9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该长形条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多个第二虚拟电极,分别形成于该第二感应电极层的该些第二电极之间,并与该些第二电极彼此电性绝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基板的厚度大于50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基板包含玻璃、光敏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包含透明导电材料。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3573288SQ201220673880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
【发明者】彭彦钧 申请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