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0008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用以提供触控信号。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视觉遮蔽层、电极层、金属材料层及第二视觉遮蔽层。基板具有表面,且第一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表面的至少一边缘区域上。电极层的一部设置于表面上相邻边缘区域的显示区域,且电极层的另一部覆盖第一视觉遮蔽层的至少一部分。金属材料层设置于边缘区域,并与电极层电性导通。第二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边缘区域并叠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上。电极层的所述另一部分夹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与第二视觉遮蔽层之间。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视觉遮蔽层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Notebook,简称NB)、平板电脑(Tablet PC)与智能手机(Smart Phone)等产品已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其中,部分电子装置具有轻薄短小的特性,而让使用者能以手持进行操作并方便携带。电子装置的型态与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元,便利性与实用性让这些电子装置更为普及,可针对不同用途使用。因此,使用者能以单手握持此类电子装置,并经由触碰或按压位在电子装置的操作面的键盘或触控面板而操作电子装置。
[0003]此类电子装置在触控面板的显示区域设置电极层,以感测触碰事件。当触控面板被物体触碰或靠近时,电极层可以对应产生触控信号。在触控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周围(非显示区域),常设置一层视觉遮蔽层,以将触控面板周围的线路遮盖。非显示区域的视觉遮蔽层需要具有足够的厚度,以避免影响外观。视觉遮蔽层的颜色越亮(例如灰色或白色),其厚度相对要越厚。此外,为了增加作业系统触控输入的功能,在非显示区域也会有设置电极层的需求,以使非显示区域也能够提供触碰感测信号。然而,非显示区域的视觉遮蔽层的表面与显示区域的表面需要具有高度差。当电极层设置于视觉遮蔽层的表面及显示区域的表面时,视觉遮蔽层与显示区域之间的高度差容易导致电极层发生断线。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能够降低电极层覆盖视觉遮蔽层与显示区域之间的高度差,以提升良率。
[0005]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用以提供触控信号。触控面板包括基板、第一视觉遮蔽层、电极层、金属材料层及第二视觉遮蔽层。基板具有表面。第一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表面的至少一边缘区域上。电极层的一部设置于表面上相邻边缘区域的显示区域,且电极层的另一部覆盖第一视觉遮蔽层的至少一部分。当触控面板被物体触碰或靠近时,电极层对应产生触控信号。金属材料层设置于边缘区域,并与电极层电性导通。金属材料层用以将触控信号传递至驱动元件。第二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边缘区域并叠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上。电极层的所述另一部夹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与第二视觉遮蔽层之间。
[0006]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中,视觉遮蔽层为多层的设置。当第一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边缘区域之后,电极层能够设置在显示区域及第一视觉遮蔽层上,然后再将第二视觉遮蔽层覆盖于电极层之上。因此,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不但能够维持视觉遮蔽层的厚度以避免影响外观,且电极层覆盖显示区域及边缘区域的高度差能够被降低,以避免因高度差过大造成电极层断线。
[0007]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 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0009]图1B为图1A的触控面板沿线1-1的剖面图;
[0010]图1C为图1B的爆炸图;
[0011]图1D为图1A的触控面板设置第一视觉遮蔽层后的示意图;
[0012]图2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0013]图2B为图2A的爆炸图;
[0014]图2C为图2A的触控面板设置第一视觉遮蔽层后的示意图;
[0015]图2D至图2H为图2A的油墨点P排列渐层的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0017]图3B为图3A的爆炸图;
[0018]图4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0019]图4B为图4A的爆炸图;
[0020]图4C为图4A的触控面板设置第一视觉遮蔽层后的示意图;
[0021]图5A为本发明更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0022]图5B为图5A的爆炸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0、100a、200、300、400:触控面板;
[0025]110、210、310、410:基板;
[0026]112:表面;
[0027]120、120a、220、320、420:第一视觉遮蔽层;
[0028]130、230、330、430:电极层;
[0029]132:检测线路;
[0030]132a:钻石状电极;
[0031]132b:连接线;
[0032]140、240、340、440:金属材料层;
[0033]142:金属线;
[0034]150、150a、250、350、450:第二视觉遮蔽层;
[0035]160,260:第三视觉遮蔽层;
[0036]D:显示区域;
[0037]E:边缘区域;
[0038]P:油墨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触控面板沿线1-1的剖面图。图1C为图1B的爆炸图。请参考图1A至1C,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用以提供触控信号。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10、第一视觉遮蔽层120、电极层130、金属材料层140及第二视觉遮蔽层150。基板110具有表面112。第一视觉遮蔽层120设置于表面112的至少一边缘区域E上。
[0040]在完成第一视觉遮蔽层120的设置后,再将电极层130设置于基板110的表面112上。其中,电极层130的第一部设置于表面112上相邻边缘区域E的显示区域D,且电极层130的第二部覆盖第一视觉遮蔽层120的至少一部分。当触控面板100被物体触碰或靠近时,电极层130可以对应产生触控信号。于本实施例中,电极层130的材质可以是透明导电材质或是半透明导电材质,例如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简称ΙΤ0)或是其他导电材质。为了避免视觉遮蔽层120的厚度过厚而造成电极层130断线,视觉遮蔽层120的厚度可以为10 μ m至20 μ m。在其他实施例中,视觉遮蔽层120的厚度可以依照视觉遮蔽层的材质透光性与电极层130的材质特性来决定。
[0041]在完成电极层130的设置后,再将金属材料层140设置于边缘区域E的第一视觉遮蔽层120上,并与电极层130电性导通。于本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140的材质可以是任何导电材质。金属材料层140可以将触控信号传递至驱动元件(未示出)。
[0042]在完成金属材料层140的设置后,再将第二视觉遮蔽层150设置于边缘区域E并叠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上。也就是说,第二视觉遮蔽层150覆盖于电极层130的所述第二部分与金属材料层140之上。因此,电极层130的所述第二部分与金属材料层140便被夹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与第二视觉遮蔽层150之间。
[0043]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例如是设置在手机的屏幕上,且触控面板100的显示区域D能够作为感测触碰的界面。在围绕显示区域D的边缘区域E上,设置有视觉遮蔽层120、150以将触控面板100中感测区域以外的线路(例如是连接电极层130的金属材料层140)覆盖,以保持美观。举例而言,配置于边缘区域E的视觉遮蔽层可以是白色的油墨。因为白色油墨的遮蔽性较差,为了提高视觉遮蔽的效果,视觉遮蔽层可为多层涂布,如图1B所示的第一视觉遮蔽层120与第二视觉遮蔽层150。
[0044]因此,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不但能够维持视觉遮蔽层120、150的厚度以避免影响外观,且在显示区域D的电极层130及在边缘区域E的电极层130 二者的高度差能够被降低,以避免因高度差过大造成电极层130断线。
[0045]图1D为图1A的触控面板设置第一视觉遮蔽层后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C及图1D,第一视觉遮蔽层120与第二视觉遮蔽层150设置于边缘区域E,覆盖了电极层130的部分与金属材料层140。电极层130是由多条检测线路132交错排列构成。每一条检测线路132例如包括多个钻石状电极132a,且每一个钻石状电极132a之间更包括一连接线132b。电极层130覆盖第一视觉遮蔽层120的方式,可以是部分的钻石状电极132a覆盖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然而,本发明在此不加以限制。在本发明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极层覆盖第一视觉遮蔽层的方式也可以是只有连接线覆盖于第一视觉遮蔽层,或是半个或者整个钻石状电极与连接线覆盖于第一视觉遮蔽层。
[0046]图2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2B为图2A的爆炸图。图2C为图2A的触控面板设置第一视觉遮蔽层后的示意图。在图2C中,为了清楚示出触控面板的金属材料层140,故将虚线以外区域的油墨点P省略且不示出渐层。图2A至图2C所示实施例可以参照图1B至图1D的相关说明而类推。不同于图1B至图1D所示触控面板100之处,在于图2A至图2C所示触控面板IOOa的视觉遮蔽层120a、150a配置了渐层部。请参考图2A至图2C,设置渐层部的原因,在于依照材质特性而言,电极层130可能并非完全透明。为了避免电极层130与视觉遮蔽层120a、150a色差过大。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及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可为渐层地设置,以降低电极层130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的色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及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的渐层方向相反。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的渐层方向为由远离显示区域D的位置往靠近显示区域D的方向变淡。换言之,靠近显示区域D的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颜色较浅,使得电极层130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的色差较不明显。相对地,覆盖电极层130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的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其靠近显示区域D的颜色较深,以便能够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的渐层图形互补,使得边缘区域E的颜色较一致。
[0047]在图2A中,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及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的渐层,可以是由多个油墨点P构成,且各油墨点P的宽度可为50 μ m至100 μ m。在本实施例中,视觉遮蔽层120a、150a能够通过调整油墨点P的分布及排列方式以产生渐层的效果。例如,图2D至图2H为图2A的油墨点P排列渐层的不同实施范例示意图。在图2A所示渐层中,油墨点P的分布及排列方式可以是分散点式(如图2D所示),或是随机分散图式(如图2E所示),或是灰阶分散式(如图2F所示),或是棋盘格点式(如图2G所示),或是棋盘格点式与灰阶分散式的结合(如图2H所示)。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限制油墨点P的大小及排列方式。
[0048]此外,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及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皆为亮色(例如白色等)油墨,且为渐层地设置。为了避免因渐层导致白色油墨厚度不足影响外观,触控面板IOOa更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视觉遮蔽层160,设置于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之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及第三视觉遮蔽层160的总厚度约在40μπι至50 μ m之间。举例而言,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的厚度可为10?20 μ m,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跟第三视觉遮蔽层160的厚度可再依需求调整。然而,本发明在此并不加以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第一视觉遮蔽层120与第二视觉遮蔽层150的总厚度已足够达到视觉遮蔽效果,则第三视觉遮蔽层160可以依产品设计需求而予以省略。
[0049]请继续参考图2A至图2C,金属材料层140与电极层130电性导通,当电极层130感测到触碰事件时(例如是使用者的手指靠近电极层130),金属材料层140能够将电极层130的触控信号传递至触控面板IOOa的驱动元件(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材料层140设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120a与第二视觉遮蔽层150a之间。金属材料层140包括多条金属线142,且各金属线142的线宽例如是介于5 μ m至30 μ m。
[0050]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金属材料层设置的位置。以下再举一实施例说明,图3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3B为图3A的爆炸图。请参考图3A及图3B,在图3A的触控面板200中,第一视觉遮蔽层220设置于基板210的至少一边缘区域E上。在完成第一视觉遮蔽层220的设置后,再将电极层230设置于基板210上。在完成电极层230的设置后,再将第二视觉遮蔽层250设置于边缘区域E并叠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220上。也就是说,第二视觉遮蔽层250覆盖于电极层230之上。因此,电极层230的部分便被夹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220与第二视觉遮蔽层250之间。在完成第二视觉遮蔽层250的设置后,再将金属材料层240设置于边缘区域E的第二视觉遮蔽层250上。
[0051]图3A与图3B所示实施例的其他实施细节可以参照图1B与图1C的相关说明以及图2A与图2B的相关说明而类推。图3A与图3B所示实施例与图2A与图2B所示实施例的差异,在于金属材料层240是设置于第二视觉遮蔽层250之上。虽然图3A与图3B所示金属材料层240被夹置于第二视觉遮蔽层250与第三视觉遮蔽层260之间,而电极层230则被夹置于第一视觉遮蔽层220与第二视觉遮蔽层250之间,然而金属材料层240能够通过第二视觉遮蔽层250的每个油墨点P之间的间隙而与电极层230电性导通。
[0052]此外。本发明也不限制视觉遮蔽层的渐层方向。例如,图4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4B为图4A的爆炸图。图4C为图4A的触控面板设置第一视觉遮蔽层后的示意图。在图4C中,为了清楚示出触控面板的金属材料层340,故将虚线以外区域的油墨点P省略且不示出渐层。图4A至图4C所示实施例可以参照图1B至图1D的相关说明、图2A至图2C的相关说明以及图3A至图3B的相关说明而类推。请参考图4A至图4C,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300同样包括基板310、第一视觉遮蔽层320、电极层330、金属材料层340及第二视觉遮蔽层350,且第一视觉遮蔽层320及第二视觉遮蔽层350同样为渐层地设置,且渐层方向相反。然而,在图4B中,第一视觉遮蔽层320的渐层方向为由靠近显示区域D的位置往远离显示区域D的方向变淡,换言之,远离显示区域D的第一视觉遮蔽层320颜色较浅。
[0053]另外,本发明也不限制渐层效果在视觉遮蔽层中所占的比例。图5A为本发明更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5B为图5A的爆炸图。图5A至图5B所示实施例可以参照图1B至图1D的相关说明、图2A至图2C的相关说明、图3A至图3B的相关说明以及图4A至图4C的相关说明而类推。请参考图5A及图5B,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400同样包括基板410、第一视觉遮蔽层420、电极层430、金属材料层440及第二视觉遮蔽层450。与图3A至图3B所示触控面板200不同的是,第一视觉遮蔽层420及第二视觉遮蔽层450的渐层效果不仅设置于边缘区域E靠近显示区域D的环状区域,且更布满整个边缘区域E。换言之,视觉遮蔽层中渐层效果所占的比例大小,能够依照设计需求调整,本发明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0054]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中,视觉遮蔽层为多层的设置,当第一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边缘区域之后,电极层就能够设置在显示区域及第一视觉遮蔽层上,然后再将第二视觉遮蔽层覆盖于电极层之上。此外,第一视觉遮蔽层与第二视觉遮蔽层更可以采用渐层的设计,以降低视觉遮蔽层与电极层颜色的差异。因此,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不但能够维持视觉遮蔽层的厚度以避免影响外观,且电极层覆盖显示区域及边缘区域的高度差能够被降低,以避免因高度差过大造成电极层断线。
[005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用以提供一触控信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表面; 一第一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该表面的至少一边缘区域上; 一电极层,该电极层的一部设置于该表面上相邻该边缘区域的一显示区域,且该电极层的另一部覆盖该第一视觉遮蔽层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当该触控面板被一物体触碰或靠近时,该电极层对应产生该触控信号; 一金属材料层,设置于该边缘区域,并与该电极层电性导通,其中该金属材料层用以将该触控信号传递至一驱动元件;以及 一第二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该边缘区域并叠置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上,其中该电极层的所述另一部分夹置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与该第二视觉遮蔽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及该第二视觉遮蔽层为渐层地设置,且该第一视觉遮蔽层及该第二视觉遮蔽层的渐层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的渐层方向为由远离该显示区域的位置往靠近该显示区域的方向变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的渐层方向为由靠近该显示区域的位置往远离该显示区域的方向变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及该第二视觉遮蔽层的渐层由多个油墨点构成,且各该油墨点的宽度为50μπι至ΙΟΟμπ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及该第二视觉遮蔽层的该些油墨点的分布及排列方式为分散点式、随机分散图式、灰阶分散式或棋盘格点式,或棋盘格点式与灰阶分散式的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视觉遮蔽层,设置于该第二视觉遮蔽层之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材料层设置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与该第二视觉遮蔽层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材料层设置于该第二视觉遮蔽层之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视觉遮蔽层与该第二视觉遮蔽层的材质为白色油墨。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4007862SQ201310060182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6日
【发明者】郭峻廷 申请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