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2983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此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触控阵列以及多条引线。基板具有可视区域及周边区域。触控阵列位于基板上可视区域内。多条引线位基板上周边区域内,且各引线包括导线部以及延伸导线。第一端子部以及第二端子部位于导线部的两端。所述引线的第二端子部电性连接触控阵列。延伸导线与导线部相交。沿基板的第一轴向方向布设于第二端子部的上方,并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且该些引线的该些延伸导线是沿第一轴向方向呈一直线排列。其中,两相邻延伸导线之间的距离小于1.4毫米,以避免基板不平整而产生的水波纹问题。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且特别是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触控面板的技术发展,触控面板已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电子装置中,例如手机、手提电脑以及掌上电脑等。触控面板(touch panel) 一般会与显示面板(displaypanel)相整合为触控显示屏幕,以作为电子装置的输入输出接口,达到触控显示功能。据此,用户可透过手指或触控物件(如触控笔)触碰触控显示屏幕来控制电子装置,以对应操控电子装置。
[0003]现行触控面板的触控感应电路,一般是制作于导电薄膜或是单片导电玻璃(OneITO Glass)上。具体地说,触控感应电路的多个感测电极的触控阵列通常布设于导电薄膜或是单片导电玻璃的可视区域,而周边引线则是布设于导电薄膜或是单片导电玻璃的周边区域。习知导电薄膜是利用异向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透过热压合方式与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7FPC)相黏合。藉此,透过设于导电薄膜上连接触控阵列的周边引线电路来与软性印刷电路板上相对应的引线电路相连,以将感测信号传至后端侦测判断电路。
[0004]然而,导电薄膜通常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 Film)的材料,所能承受的温度较低,故而在导电薄膜与可挠式软性印刷电路板的贴合过程中,容易因压合产生应力而使导电薄膜引起变形,导致水波纹问题。具体地说,在导电薄膜之周边区域上布设间距过大的银线线路,导电薄膜会于贴合过程中因引线区域与非引线区域的贴合胶固化收缩率不同形成应力,而在高温下牵拉上下层的导电薄膜引起其表面不平整。据此,当外部投射的可见光在导电薄膜的反射会因导电薄膜表面不平整而产生不同的干涉现象,进而会在可视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形成一串凹凸不平的水波纹,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再者,随着可视区域的扩大,使引线线路与可视区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水波纹的现象就会越明显,降低了触控面板的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可透过于触控面板之非可视区上布设多条延伸导线,来使每条引线间的间距缩短,以均匀地撑起导电薄膜,避免发生因导电薄膜表面不平整,产生不同干涉现象,而于可视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形成水波纹,影响显示质量。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此触控面板包括基板、触控阵列以及多条引线。基板具有可视区域及周边区域。触控阵列位于基板上可视区域内。多条引线位于基板上周边区域内,各该引线包括导线部以及延伸导线。第一端子部以及第二端子部位于该导线部的两端。各该第一端子部分别后端侦测电路,而第二端子部电性连接触控阵列。任两条相邻的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小于1.4毫米。[0007]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导线沿基板的一第一轴向方向布设于第二端子部的上方,并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且该些引线的该些延伸导线是沿第一轴向方向呈一直线排列。
[000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是介于
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时,各该延伸导线的长度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的比值介于1.8?29之间。
[0009]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是介于
0.2毫米至0.4毫米之间时,各该延伸导线的长度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的比值介于9?29之间。
[0010]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触控阵列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该些弓I线的该第二端子部分别电性连接该些感测电极轴。
[0011]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各该引线的延伸导线与第二端子部是一体成形。
[001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各该延伸导线与该可视区之间的距离小于
0.4毫米。
[0013]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各该引线中之该第一端子部、该导线部、该第二端子部与该延伸导线是布设于同一层金属层。
[00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可藉由增加周边区域内每条引线连接可视区域内触控阵列一端的导线长度,缩短该些引线邻近可视区域一端之间的间距,均匀地撑起导电薄膜。据此,可有效地使导电薄膜不会因周边区域内布设引线区域与非引线区域的黏合胶固化在高温下的收缩不同,而引起其表面不平整产生变形,进而可避免于可视区与周边区域之间产生水波纹现象,影响显示质量。
[0015]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细部电路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请参照图1与图2,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细部电路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为电容式触控面板,且为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结构。触控面板10包括基板11。[0023]所述基板11用以作为触控面板10的基底,且可以为透明绝缘材料。所述基板11的材料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环烯经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 COP)、三醋酸纤维素(Tricellulose Acetate, TCA)、聚醚讽(Ployethersulfone, PES)、聚烯经(polyolefin,P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其混合物,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0024]基板11上具有可视区域13与周边区域15。可视区域13内布设有触控阵列(未绘示),而周边区域15内布设多条引线17。所述多条引线17分别耦接触控阵列,且该些引线17彼此相互绝缘。
[0025]进一步地说,触控阵列是形成于基板11上的可视区域13内,且触控阵列包括多条沿第一轴向DEl相互平行排列的感测电极轴131。每条感测电极轴131彼此相互绝缘,且该些感测电极轴131的形状为条状。每一条感测电极轴131更进一步包括多个电性连接之感测电极(未绘示)。感测电极可依据实际电路设计需求为多边形状的区块,例如方形、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26]于另一实施方式中,触控阵列亦可以是分别形成于两个基板上,例如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详细地说,触控阵列中沿第一轴向DEl方向布设的该些感测电极轴可以是形成于第一基材的表面上,而触控阵列中沿第二轴向DE2方向布设的该些感测电极轴则可形成于第二基材的表面上。而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透过一黏合层相黏合。
[0027]上述触控阵列中的该些感测电极轴亦可以是形成于一基材的同一面上,例如该基板11的上表面或基材的下表面。详细地说,可先于基板11上可视区域13内形成一触控阵列,且触控阵列包括多条沿第一轴向DEl (例如X轴)相互平行排列之第一感测电极轴以及多条沿第二轴向DE2 (例如Y轴)相互平行排列之第二感测电极轴,且该些第一感测电极轴与该些第二感测电极轴相互交错,其中且每条感测电极轴彼此相互绝缘。要说明的是,上述触控阵列中的该些触控阵列的实际制作方式,可依据触控面板10的结构设计需求,或是感测电极轴的布设方式来决定,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28]于此实施例中,多条引线17是分别电性连接于后端侦测电路(未绘示)与触控阵列之间,其中后端侦测电路可例如为侦测芯片。更具体地说,每一条引线17包括导线部173以及延伸导线177。导线部173设有第一端子部171与第二端子部175。第一端子部171与第二端子部175分别位于导线部173的两端,且第一端子部171可透过导线部173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所述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用以电性连接后端侦测电路(未绘示),例如侦测芯片的引脚。引线17的第二端子部175则电性连接触控阵列中的该些感测电极轴131。据此,该些引线17可将触控阵列中该些感测电极轴131输出的感测信号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未绘示),进行感测信号的判断。
[0029]所述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的形状为矩形状,但于实务上引线17的实际形状与大小可依据后端侦测电路所提供的接脚(pad),例如侦测芯片的接脚,的实际形状与大小来设置,故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任两相邻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之间沿第一轴向DEl间隔一距离dl,且所述距离dl是由后端侦测电路的接脚之间的间距来定义的。导线部173由第一端子部171沿第二轴向DE2往可视区域13方向延伸。导线部173的长度可依据周边区域15距离可视区域13之间的距离以及引线17的排列分布密度设计来定义。该些引线17的第二端子部175对应连接该些感测电极轴131。此外,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小于感测电极轴131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
[0030]更详细地说,于本实施例中,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以及第二端子部175是一体成形。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布设于导线部173上。在本实施例中,延伸导线177可设于第二端子部175上,且延伸导线177与第二端子部175重叠。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175以及触控阵列中对应连接第二端子部175的感测电极轴131。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亦可同时与触控阵列中对应连接第二端子部175的感测电极轴131重叠。
[0031]在本实施例中,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可沿基板11的第一轴向DEl (例如X轴向)方向分布排列。所述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呈一直线排列。所述引线17的数量可以是依据触控阵列中的感测电极轴131的数量来定义,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32]接着,如图2所示,每条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为一条状导线,且每条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具相同的高度。每一条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是大于对应的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的长度L大于或等于触控阵列中该些感测电极轴131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沿第二轴向DE2方向的长度则是小于或等于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二轴向DE2方向的长度。
[0033]任两相邻的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是小于位于这两条延伸导线177下方的两个第二端子部175之间的间距。于实务上,任两相邻的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小于1.4毫米(mm),较佳是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每一条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于本实施例是大于两相邻的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
[0034]于一实施方式中,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是介于1.8倍的间距W至29倍的间距W之间。换言之,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的比值是介于1.8?29之间。
[0035]而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是介于9倍的间距W至29倍的间距W之间。换言之,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的比值是介于9?29之间。
[0036]所述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亦可以是依据相邻之第一端子部171之间的间距(例如距离dl)来设置,其中第一端子部171是用以连接后端侦测电路的接脚。每条引线17与可视区域13之间的距离为d2。所述距离d2可依据所需可视区域13的面积大小与引线17的布设面积需求来调整。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距离d2较佳是介于0.2毫米与0.4毫米之间。
[0037]值得注意的是,习知因相邻引线17靠近可视区域的一端之间的间距过大,而使得设有触控阵列及多条引线17的基板11于压合过程中因引线区域与非引线区域的黏合胶固化收缩率不同,引起基板11表面不平整。当外部投射的可见光通过基板11时,会因导电薄膜表面不平整而产生不同的干涉现象,进而会在可视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形成一串凹凸不平的水波纹,造成视觉上的差异。故由可视区域的扩增而缩短引线17与可视区域13之间的距离d2,例如距离d2小于0.4毫米时,可视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水波纹的现象即会越来越明显,影响显示质量。
[0038]据此,本实施例藉由增设延伸导线177以均匀地支撑设有触控阵列及多条引线的基板11,有效避免基板11于压合过程中因引线区域与非引线区域的黏合胶固化收缩不同而引起透明导电膜表面不平整。当外部投射的可见光通过基板11时,会因导电薄膜表面不平整而产生不同的干涉现象,进而形成水波纹。从而,即便可视区域13的面积扩增,使引线17邻近于可视区域13 —端与可视区域之间的距离小于0.4毫米,也不会有水波纹现像产生。据此,本实用新型可解决透明基板11于压合中因胶合固化收缩不同而造成表面不平整,导致因光线干涉不同产生水波纹的问题,且在可视区域13的面积扩增下,仍得以维持可视区域13的显示质量。
[0039]附带一提的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之揭示的延伸导线177为单一条条状导线。然而,在实务上,每一条延伸导线177可包括多条沿第一轴向DEl方向呈一直线排列之线段。该些延伸线177可布设于相对应的该第二端子部175的上方,且该些延伸线177的至少其中一部份与第二端子部175重叠。该与第二端子部175重叠之延伸线177并与第二端子部175电性连接该些延伸线177之间的间距是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
[0040]特别说明的是,只要使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并缩短相邻引线17邻近于可视区域13—端之间的间距即可达到透过延伸导线175均匀地撑起布设有引线17的基板11的目的。此外,延伸导线177的形状亦可依据实际设计需求为矩形状或其他几何形状,只要使延伸导线177的宽度(即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触控阵列中该些感测电极轴131的宽度(即感测电极轴131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即可。
[0041]如前述,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及第二端子部175与延伸导线177在制程上是分开形成于基板11上。举例来说,每条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以及第二端子部175可以是以同一道工序先形成于基板11上周边区域15内,其中所述工序可以是印刷制程工序。而后,于每条引线17的第二端子部175的上方以另一道印刷制程工序形成延伸导线177。
[0042]接着,请参照图3并同时参照图1,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本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基板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触控面板还包括保护盖板25、遮光层23及将基板11与保护盖板25相黏合的黏合层27。其中,黏合层27以是由固态光学胶,例如液态光学胶来实现。
[0043]保护盖板25用以保护布设于基板11上的触控阵列与多条引线的结构,以防止触控面板损坏。保护盖板25的上表面可供触碰以及显示画面。保护盖板25可以是由透明玻璃、透明强化玻璃或透明塑料基板来实现。
[0044]而后,于周边区域15对应的保护盖板25上布设一层遮蔽层23,覆盖周边区域15该些引线17。具体地说,遮蔽层23可直接透过涂布油墨或光阻方式形成一黑色矩阵(BlackMatrix)于保护盖板25的下表面,以遮蔽该些引线17,避免该些引线17被显现出来。于其他实施方式中,遮蔽层23可以布设在保护盖板25的上表面。例如,可以是设置于一透明基材上,再将该透明基材贴合于保护盖板25的下表面。遮蔽层23的材料包括油墨或光阻等,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45]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3分别仅为一种触控面板10的结构示意图,且仅是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6]上述延伸导线177亦可与第二端子部175同时形成于基板11上。也就是说,多条引线17的延伸导线177与第二端子部175可以布设于同一层金属层。
[0047]请参照图4并同时参照图2,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之引线35与图2绘示之触控面板上的引线17之间的差异在于引线35的结构。所述引线35电性连接于后端侦测电路(未绘示)与触控阵列(未绘示)之间,其中后端侦测电路可以是由一侦测芯片来实现。每一条引线35包括第一端子部351、导线部353以及第二端子部355。第一端子部351与第二端子部355分别位于导线部353的两端,且第一端子部351是透过导线部353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355。引线35的第一端子部351连接后端侦测电路的接脚(例如侦测芯片的接脚),而引线35的第二端子部355电性连接触控阵列(未绘示)。
[0048]于此实施中,引线35的第一端子部351、导线部353以及第二端子部355是同一道加工工序完成,其中所述加工工序可例如印刷制程工序。更详细地说,上述图2之第二端子175部与延伸导线177是一体成形并布设于同一层金属层,亦即图4之第二端子部355即是图1中延伸导线177。
[0049]另外,第二端子部355的形状如图4所示为长条状的线段。第二端子部355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大于或等于触控阵列中的感测电极轴的宽度。而相邻第二端子部355之间的间距W’较佳是介于0.2毫米?1.4毫米之间。每条引线17的第二端子部355与可视区域(未绘示于图4)之间的距离较佳是介于0.2毫米与0.4毫米之间。每条引线17的第二端子部355与可视区域(未绘示于图4)之间的距离可依据所需的可视区域的面积大小与引线17的布设面积需求来调整。
[0050]于图4之实施方式中,每条引线35的第一端子部351、导线部353以及第二端子部355是以同一道工序,例如光刻或印刷工序形成于基板11上,减少引线的加工工序,进而降低制作复杂度。
[0051]接着,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请参照图5并同时参照图1,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流程示意图。所述触控面板可例如为电容式触控面板,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0052]首先,于步骤S100,提供一基板11。所述基板具有可视区域13与周边区域15。所述基板11可以为透明绝缘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三醋酸纤维素、聚醚砜、聚烯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混合物等。
[0053]其次,于步骤SllO中,于基板11上形成触控阵列于可视区域13。详细地说,于基板11上利用溅镀或者涂布方式形成一层透明导电膜,并依据所需的感测电极图形,透过曝光、显影、蚀刻等光刻制作工序蚀刻形成触控阵列,其中触控阵列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131且每条感测电极轴131彼此相互绝缘。上述透明导电膜的材料可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或铝锌氧化物、奈米银等奈米金属或耐米碳管等。
[0054]其后,于步骤S120中,于基板11上的周边区域15内形成多条引线17。所述引线17用以电性连接触控阵列中该些感测电极轴131与后端侦测电路(未绘示),以将触控阵列中感测电极轴131输出的感测信号传送至后端侦测电路,其中后端侦测电路可例如为侦测芯片。所述引线17可以是以印刷制作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或者通过激光或蚀刻的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
[0055]本实施例中,所述引线17包括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第二端子部175以及延伸导线177。第一端子部171与第二端子部175位于导线部173两端。引线17的第二端子部175连接感测电极轴131,且第二端子部175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小于对应的感测电极轴131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亦即感测电极轴131的宽度)。延伸导线177布设于第二端子部175上方,且延伸导线177与第二端子部175重叠。延伸导线177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175。延伸导线177并沿第一轴向DEl方向呈一直线排列。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大于感测电极轴131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相邻的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较佳介于0.4毫米?1.4毫米。延伸导线177与可视区域13之间沿第二轴向DE2的距离为d2,而距离d2较佳介于0.2毫米?0.4毫米。
[0056]于本实施例中,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第二端子部175可以以同一道加工工序(例如印刷制作方式)先形成于基板11上周边区域13内。而后,在于第二端子部175上方以另一道加工工序(例如印刷制作方式)形成延伸导线177,以覆盖第二端子部175。换言之,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及第二端子部175与延伸导线177是形成于不同的金属层。
[0057]于一实务上,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介于1.8倍间距W?29倍间距W。换言之,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的比值是介于
1.8?29之间。而于另一实务上,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
0.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沿第一轴向DEl方向的长度L是介于9倍间距W至29倍间距W之间。换言之,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间时,各延伸导线177的长度L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177之间的间距W与比值介于9?29之间。
[0058]另外,引线17的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第二端子部175以及延伸导线177亦可以是以同一层金属层来实现。换言之,第一端子部171、导线部173、第二端子部175以及延伸导线177可以是一体成形,例如同时藉由印刷制作方式形成于基板11上。
[0059]上述每一条延伸导线177亦可以是由多条条状线段沿第一轴向DEl方向以一直线方式排列。该些条延伸导线177的至少其中一与第二端子部175重叠,并电性连接第二端子部175,但本实施例并不限制。要说明得是,图5仅为用以说明触控面板的一种制作方法,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006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与其制造方法,此触控面板与其制造方法可透过增加触控面板中具触控阵列的基板上周边引线邻近可视区域一端的导线长度,以缩短该些周边引线于邻近可视区域一端之间的间距。据此,以均匀地撑起基板,使基板的表面于压合过程中不会因连接引线区域与非引线区域的收缩不同产生变形,有效避免于可视区边缘发生水波纹现象,提高显示质量。[006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可视区域及一周边区域; 一触控阵列,位于该基板上该可视区域内;以及 多条引线,位于该基板上该周边区域内,各该引线包括一导线部以及一延伸导线,该导线部设有一第一端子部以及一第二端子部,且该第一端子部以及该第二端子部位于该导线部的两端,该第二端子部电性连接该触控阵列,该延伸导线与该导线部相交; 其中任两相邻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小于1.4毫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延伸导线沿一第一轴向方向布设于该第二端子部上,并电性连接该第二端子部,且该些引线的该延伸导线是沿该第一轴向方向呈一直线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介于0.2毫米至1.4毫米之间时,各该延伸导线的长度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的比值是介于1.8?29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当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介于0.2毫米至0.4毫米之间时,各该延伸导线的长度与两相邻之延伸导线之间的间距的比值是介于9?29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延伸导线与该第二端子部重叠。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触控阵列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之感测电极轴,该些引线的该第二端子部分别电性连接该些感测电极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引线中的该延伸导线与该第二端子部是一体成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各该延伸导线与该可视区之间的距离小于0.4毫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该引线中之该第一端子部、该导线部、该第二端子部与该延伸导线是布设于同一层金属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保护盖板,位于该基板上方; 一遮蔽层,位于该保护盖板的一表面上;以及 一黏合层,该基板透过该黏合层与该保护盖板相黏合。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673449SQ201320619345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张振炘, 李莲英, 林满艺, 李瑞兴, 张普欣 申请人: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