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3648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轨道交通目标站点覆盖范围内的接驳公交线网走向、站点位置、发车频率等综合参数进行优化。本发明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解决复合式路网和多式竞争条件下的公交接驳线网的整体优化问题,使包括运营成本、轨道交通接驳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最小化。
【专利说明】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交通运输领域,具体是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路网规划模式均为棋盘+放射+环状路的复合式路网,这类充分结合了放射、环状路网的优势形成的复合式路网结构大大增加了公共交通线网的复杂度,如图1所示,对公交线网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0003]轨道交通接驳公交指的是专门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交通服务,旨在提供中、短途交通服务,解决交通小区和轨道交通站点之间无缝衔接。
[0004]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往往专注于轨道交通骨干线网的建设而忽视了与之相配套的接驳公交的同步跟进、衔接与匹配,从而大大削弱了骨干线路的运营效率和整个网络的客流输送效能。因而,为处于主体地位的轨道交通系统建立完善的二级公交接驳网络,实现交通小区与相应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的无缝衔接有着实际的现实需求,也是提高公交系统整体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
[0005]作为一个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它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接运站点的选取和接运线路的优化,这二者又与道路网络的形态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在接驳公交线路的优化方面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包含方格、环形等多种拓扑结构的复合式路网条件下,对多种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相互竞争等复杂条件作综合考虑的线网规划理论储备严重不足。当前研究所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现有线网优化模型多基于形式单一的拓扑结构。而公交站点、接驳需求被假设全部集中于网络的各节点。这样的假设不但不符合公交站点位置的设计规范(岔口设置公交站点将严重阻碍交通),同时接驳需求和公交站点的重合也忽略了乘客对公交站点和线路本身的选择行为,使现有优化方法无法根据实际接驳公交需求的分布和路径选择特点对公交站点的位置进行有效优化。
[0006]二是在线网优化模型中,接驳公交以外的其他接驳方式对接驳需求的影响考虑不足,也就是弹性接驳需求问题。目前在极少数模型中开始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仅仅考虑了单一方式(例如小汽车)对整个接驳网络的影响。由于缺少对步行等更常见的接驳方式的考虑,使得现有方法在对位于人口稠密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线网优化时,轨道交通站点步行范围内接驳公交需求的预测结果较实际高得多,从而导致优化结果中相关区域的接驳公交服务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交通的拥堵。
[0007]轨道交通接运线路规划属于公共交通网络设计问题(Transit Network DesignProblem, TNDP)中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目标通常是通过对接运线网走向的优化,使包括乘客、公交公司在内的总的社会成本最小化。最早的TNDP问题可以追溯到1925年由Patz设计的以满载率为目标的简单规划模型。Sullivan等指出了在大城市中将地面公交和地铁等轻型铁路整合的重要性,认为城市中地面公交系统和地铁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而非竞争关系。[0008]Wirasinghe等提出了一个仅包含接运线覆盖范围、站点间距及发车间隔的简单的铁路公交接运线优化模型。该模型将铁路和接运公交线路假设为相互垂直的线段集合。Kuah等人解除了铁路和接运公交线相互垂直的约束,建立了简单假定了小区需求、公交站点和道路交叉口三点重叠作为常量的公交接驳需求。Kuah等人提出了以乘客出行成本和接运线运营公司运营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的公交接运线优化模型。
[0009]Chien等提出了一个为单个铁路站点设计的以出行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公交接运线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方格状道路网络、接驳公交需求的离散分布等更加实际的问题,但假设了接驳公交可以随时随地停靠、对接驳公交需求弹性以及接运车辆容量等方面也未加考虑。因而该模型仅能对公交线网的走向进行优化而无法考虑更具体的诸如站点位置、发车时间等要素,导致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同一时期的诸如蒋冰蕾等人建立的基于已知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固定客运需求OD量的接驳公交优化模型也存在类似问题。
[0010]以上这些早期的模型主要是在接驳公交需求为常量前提下对接驳线网的布设方案和发车频率做了分析,而对线网中的站点位置优化、各交通小区对站点选择行为等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0011]Fan等提出了接驳公交需求的弹性特点。指出在线网规划阶段,应考虑除接驳公交外的其他方式对轨道交通接驳需求的影响,接驳公交需求会随公交服务水平(如发车频率、乘车时间、站点停靠时间等)的变化而弹性变化。另一方面,接驳公交站点需求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引起发车频率、站点停靠时间甚至站点的最优位置的变化。由此可见,接驳公交的需求弹性问题、站点位置优化问题与接驳线网等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0012]Lee等对Chien等人的模型做了改进,在公交线路优化模型中引入了小汽车接驳方式的影响,使接驳公交的需求由原来假定的常量改进为受小汽车和公交服务水平共同影响的弹性需求模式。该模型假设所有需求和接驳公交站点全部集中于理想方格状拓扑网络的端点,对站点位置的可行性、最优性以及交通小区质点与线网的空间关系并未加以考虑。Yu等人对交通小区质点与道路网的空间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以居民平均步行距离最小为指标的接驳公交站点选择模型。Lownes等人在考虑交通小区质点与道路网空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方格状拓扑结构的铁路站点接驳公交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假设所有公交站点位置事先确定,因而无法在优化线路走向的同时对站点位置进行同步优化。此夕卜,接驳方式上该模型仅考虑了接驳公交,并未考虑多种接驳方式对接驳公交需求的影响。孙杨等人提出了弹性需求下的以接驳公交乘客量最大化、乘客成本、运营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的接驳公交网络设计模型。通过引入Logit模型分析了乘客对两种衔接交通(接驳公交和小汽车)的选择行为。然而模型最大的不足是建立在单一拓扑结构之上,并将接驳公交站点直接简化为小区的需求质点,忽略了乘客对接驳公交站点本身的选择行为。此外,也未对其他接驳方式加以考虑。
[0013]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轨道交通站点最大步行距离将近lkm,在这个范围以内的交通小区,相对于接驳公交和小汽车,步行方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而我国很多坐落在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轨道交通站点在Ikm范围内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口密度。因而考虑单一的接驳方式影响的模型由于无法对这些地区接驳公交需求做出有效预测,容易导致产生的优化方案偏离实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001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接驳公交线网优化模型理论经历了早期的单一接驳方式下的基于单组线段间距的优化,到后来的在简单拓扑结构的路网背景下引入交通小区对接驳公交站点的选择行为等更为现实的情况。近年来,线网优化研究开始考虑复杂度更高的接驳公交需求弹性问题,包含线网分布、发车频率、站点位置等多个决策变量和多种接驳方式影响下的综合优化模型已经成为线网优化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0015]目前,接驳线网优化领域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当前模型在弹性接驳需求条件下无法对线网走向和站点位置作出同步优化,因而无法提供给决策者完整的接驳公交线网优化信息。(2)预测公交接驳需求时仅考虑小汽车一种替代接驳方式,步行等其他方式的缺失导致其接驳公交需求预测失真,最终造成线网优化结果的准确度大大降低。
[0016]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在接近实际的复合式路网条件下,综合考虑多种接驳方式影响下对包括线路、站点、发车频率进行综合优化的接驳公交网络优化模型。

【发明内容】

[0017]本发明克服以上两方面存在的不足,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复合式路网同时考虑多种接驳方式影响下的线网及站点同步优化系统。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轨道交通目标站点覆盖范围内的接驳公交线网走向、站点位置、发车频率等综合参数进行优化。[0018]进一步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采集基础路网和轨道交通出行需求两种类型的数据。
[0019]进一步的,所述基础路网数据主要来自实际路网的Shapefile矢量文件,通过数据预处理,得到描述复合式路网结构的连通性矩阵以及距离的权值矩阵。
[0020]进一步的,所述轨道交通出行需求数据来自对居民的出行行为调查,包含了轨道交通目标站点覆盖范围内的居民的出行量及相应的起讫点。
[0021]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目标方程如下:
总成本可以表示为:
C总成本=C用户成本+ C运营成本(I)
要包含S类接驳成本,分别为步行接驳成本、公交接驳成本和小汽车接驳成
本;
步行接驳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对轨道交通目标站点覆盖范围内的接驳公交线网走向、站点位置、发车频率等综合参数进行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采集基础路网和轨道交通出行需求两种类型的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路网数据主要来自实际路网的Shapefile矢量文件,通过数据预处理,得到描述复合式路网结构的连通性矩阵以及距离的权值矩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交通出行需求数据来自对居民的出行行为调查,包含了轨道交通目标站点覆盖范围内的居民的出行量及相应的起讫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目标方程如下: 总成本可以表示为: C总成本=C用户成本+ C运营成本(I)
要包含S类接驳成本,分别为步行接驳成本、公交接驳成本和小汽车接驳成本; 步行接驳成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式(10),接驳公交站点选择约束:
<img/ > 约束(11)假定每一个交通小区至多选择I个接驳公交站点;约束(12)确保步行至公交站点的距离不会超过允许的最大上限;约束(13)确保了被交通小区选择的公交站点有且至少有I条公交线路经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式(10),接驳公交负载系数约束:U e pH巧(14)
w }-1 mem 接驳公交负载系数P是实际人数与荷载人数之比,值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 如果满载,则PSi; 对于公交线m,若公交车荷载为C,最大允许载荷系数为P,发车频率为巧《,那么公交线m的总容量为,可知为在交通小区i选择接驳公交的居民在备选站点j搭乘线路m的人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式(10),发车间隔约束:<img/ > 公交线路和车队约束: εΜ(1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数据处理模块主要由参数预处理、初始解计算、网络参数计算、解的搜索方法四部分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 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线网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1)参数预处理 在这一模块,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候选站点集和候选线路的确定;对于任务一候选站点集的确定,主要由两类点集组成,第一种是基础路网的十字路口点集,第二种是分布式点集; 所谓分布式点集,指的是每个由路网分割而成的交通小区的质点到四周道路的最近接入点; 对于任务二的候选线路,主要通过计算每一个候选站点到轨道交通站点的K条最短路径确定; 2)初始解的确定 初始解包含了一组接驳公交线路以及线路所覆盖的各交通小区的出行方式划分情况和公交站点选择情况; 影响居民对公交站点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公交站点的远近、公交车的等候时间以及乘车时间;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根据一定的权重,全部转化为“美元/小时”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单位; 初始解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用启发式算法求解最优解的运算效率; 不同于以往随机产生一个初始解的方法,在这里算法将在候选线路集中为每一个交通小区寻找总成本最小的线路作为初始解,从而最大限度接近最优解,从而提高整个问题的求解效率; 3)网络参数计算 网络参数计算模块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公交站点位置计算、出行方式选择模型(MNL-PM)以及公交发车频率计算;公交站点位置的确定主要通过在候选站点集中寻找属于给定线路的离各个交通小区距离最近的点从而确定给定线路的站点位置; 对于出行方式选择部分,主要考虑三种接驳方式:步行接驳、公交接驳和小汽车接驳;当到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小于Rwmax时,步行接驳有效; 当有且至少有一个公交站点在步行至公交站点的距离上限范围内时,公交接驳有效; 对于以上三种接驳方式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文档编号】G06Q10/04GK103745277SQ201410029066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2日
【发明者】黄兆东, 郑彭军, 叶晓飞 申请人:宁波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