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5205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和终端设备。该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用于终端设备,包括: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以及,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专利说明】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存储有大量个人信息等重要资料,其安全性变得更为重要。目前多使用口令、图形等形式来实现对其终端设备的密码保护。
[0003]然而,对于口令、图形等加密方式,用户需记住设定的口令和/或图形;此外,在公共场合,还存在密码泄露的危险。而为了提高安全性,往往需要增加口令和图形的复杂度,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用户记忆的难度,造成安全与易用之间的冲突。
[0004]指纹是由手指表面皮肤凹凸不平的纹路组成,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其复杂程度可提供用于识别的足够特征。指纹识别即是利用指纹唯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来实现身份识别,而无需用户记忆。
[0005]电容式指纹识别传感器在基材衬底上形成导电电路,当手指与传感器接触时,通过指纹脊的凸起和指纹谷的凹陷所产生的不同电容值来探测并形成指纹图案。
[0006]在通过指纹识别传感器来进行指纹识别时,人的手指指纹面与指纹识别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远,如果距离过远,则很难形成准确的指纹图案。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双方向进行指纹识别的划擦式指纹识别传感器,为用户的使用增加了便利;此外还提供了一种可双方向进行指纹识别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可适用于终端设备上,尤其适用于透明盖板为一体式设计而无需内嵌实体按键的终端设备。
[0008]本发明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习得。
[0009]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基底;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基底上,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0010]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器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0011]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0012]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πι-45μπι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三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πι-40μπι内;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 内。
[0013]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0014]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πι-45μπι内;所述多个第二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四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πι-40μπι内;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 内。
[0015]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
[0016]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包括: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包括: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0017]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0018]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0019]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相交电连接。
[0020]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形成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材料;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与所述多个通孔电连接。
[0021]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侧引线,第一引线及第二引线;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所述侧引线设置于所述侧面;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连接所述侧引线;以及,所述第二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侧引线。
[0022]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挠性基材及引线;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所述挠性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面,并沿所述侧面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面,且至少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第二面;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挠性基材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引线设置在所述挠性基材上,所述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面。
[0023]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通过溅镀、蒸镀或网印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
[0024]于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上的保护层。
[0025]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指纹识别检测组件。
[0026]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的透明盖板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所述指纹识别检测组件中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
[0027]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通过在两个方向上分别设置可用于扫描指纹图案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实现了两个方向上的指纹检测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002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剖面图。
[003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包含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终端设备示意图。
[0032]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
[0033]图5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
[0034]图6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
[0036]所描述的特征或结构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等,也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
[003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指纹识别传感器I包括:基底1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
[0038]基底111可以为玻璃基板、蓝宝石,或者PET、PMMA、PC等。基底111也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基底,如BT、FR4、FR5等。
[0039]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形成于基底上,用于感测用户手指的脊和谷,以对用户的指纹进行识别。
[004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的结构示意图。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包括至少一条第一感应电极121、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至少一条第二感应电极123和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
[0041]如图2所示,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及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均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
[0042]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的间距d及相邻的第二驱动电极124之间的间距d彼此相等,d的范围在40 μ m-60 μ m ;第一驱动电极122的宽度wl及第二驱动电极124的宽度wl彼此相等,wl的范围在20 μ m-45 μ m。
[0043]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沿大致垂直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的方向设置。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和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彼此之间可以两两相交以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交,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44]当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两两相交设置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于分别于两两相交点129电连接一条引线,以使两两相交的第一驱动电极122与第二驱动电极124共用一条引线,从而减少引线数目、简化结构。
[0045]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一检测间隙gl,gl的范围例如在20 μ m-40 μ m。
[0046]第二感应电极123沿大致垂直于第一感应电极121的方向设置。第一感应电极121与第二感应电极123之间可以相交以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交,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47]图2中以一条第一感应电极121与一条第二感应电极123为例,当第一感应电极121相交于第二感应电极123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于两者的相交点1210处电连接一条引线,以使两者共用一条弓I线,从而减少引线数目、简化结构。
[0048]而包括多条第一感应电极121和/或多条第二感应电极123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感应电极121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第二感应电极123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二感应电极123分别两两相交电连接,以共用一条引线。
[00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感应电极121的宽度w2与第二感应电极123的宽度w2相等,且w2的范围在20 μ m-45 μ m。
[0050]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二检测间隙g2, g2的范围例如在20 μ m-40 μ m。
[0051]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形成的耦合电容会根据指纹脊还是指纹谷位于检测间隙gl上方而有电容值的不同改变。这是因为指纹脊的介电常数通常是空气(指纹谷)的10至20倍。因此,该耦合电容在指纹脊下比在指纹谷下具有更大的等效电容值。通过检测该耦合电容的电容值变化(或其上的电压变化),可以判定位于该检测间隙gl上方的是指纹脊还是指纹谷,从而得到指纹图像。
[0052]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之间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3]通过将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形成的第一检测区域,及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的第二检测区域,沿彼此大体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使用户可以沿两个方向(如图1中的H方向和V方向)进行指纹识别,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0054]指纹识别传感器I还可包括引线(未示出),与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电连接,用于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电连接到外部电路,例如指纹识别芯片(未示出)。
[0055]指纹识别芯片可向驱动电极122、124顺序提供驱动信号,并可通过感应电极121、123检测感应信号,从而识别指纹。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0056]为了使指纹识别传感器I产生更为准确的无变形指纹影像,分别在上述的第一感应电极121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形成的第一检测区域,及第二感应电极123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的第二检测区域中构建一双线成像器。
[0057]第一检测区域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
[0058]第三感应电极125与第一感应电极121平行并列设置,并位于第一感应电极121的、与多条第一驱动电极122相反的一侧。
[00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感应电极125的宽度w2也与第一感应电极121的宽度w2相等,w2的范围在20 μ m-45 μ m。
[0060]第三感应电极125与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三检测间隙g3, g3的范围例如在20 μ m-40 μ m。
[0061]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位于第三感应电极125的、与第一感应电极121相反的一侧。
[0062]多条第三驱动电极126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三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d也等于相邻第一驱动电极122之间的间距d,d的范围在40 μ m-60 μ m ;第三驱动电极126的宽度wl也等于第一驱动电极122的宽度wl,wl的范围在20 μ m_45 μ m。
[0063]第二检测区域还包括:第四感应电极127和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
[0064]第四感应电极127与第二感应电极123平行并列设置,并位于第二感应电极123的、与多条第二驱动电极124相反的一侧。
[006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感应电极127的宽度w2也与第二感应电极123的宽度w2相等,w2的范围在20 μ m-45 μ m。
[0066]第四感应电极127与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出多个第四检测间隙g4, g4的范围例如在20 μ m-40 μ m。
[0067]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位于第四感应电极127的、与第二感应电极123相反的一侧。
[0068]多条第四驱动电极128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第四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d也等于相邻第二驱动电极124之间的间距d,d的范围在40 μ m-60 μ m ;第四驱动电极128的宽度wl也等于第二驱动电极124的宽度wl,wl的范围在20 μ m_45 μ m。
[0069]第一感应电极121与第三感应电极125之间可以电连接,例如通过引线,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70]第三感应电极125沿大致垂直于第四感应电极127的方向设置。第三感应电极125与第四感应电极127之间可以相交以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交,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71]当第三感应电极125相交于第四感应电极127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于两者的相交点1211处电连接一条引线,以使两者共用一条引线,从而减少引线数目、简化结构。
[0072]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是以一条第二感应电极125和一条第四感应电极127为例进行说明,当包括多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或多条第四感应电极127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第四感应电极127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第三感应电极125和多条第四感应电极127分别两两相交电连接,以共用一条引线。
[0073]以第一检测区域中的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三感应电极125为例,说明双线成像器的工作原理。手指先通过第一感应电极121或第三感应电极125来确定手指扫过指纹第一检测区域时的方向,再通过比对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三感应电极125的信号变化来确定手指扫过第一检测区域的速度,例如通过计算相同的指纹检测区域通过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三感应电极125的时间差来获得手指的速度,以此来得到更准确的指纹影像。
[0074]感应电极121、123、125及127和驱动电极122、124、126及128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形成感应电极121、123、125及127和驱动电极122、124、126及128的材料可选自ITO(氧化铟锡)、或金属单质颗粒如金、银、铜、锌、铝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合金导电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纳米导电材料如纳米银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0075]指纹识别传感元件指纹识别传感元件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可适用于任何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上,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0076]以智能手机为例,图3为包含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的终端设备示意图。该终端设备100包括透明盖板110,透明盖板110包括可视区111和非可视区112。指纹识别传感器可设置于可视区或非可视区中。
[0077]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包括:基片2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
[0078]其中,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形成于基片21上,其结构与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传感器I中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79]基片2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211,多个通孔211中分别设置有导电材料,如银、铜、
金、铝等金属或者其组合。
[008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通孔211的形状优选圆形,由于在其制程中,如果通孔的直径制作的过大会导致基片面板容易断裂,而如果直径过小又无法实现填充工艺,因此通孔111的直径范围优选在20 μ m-45 μ m,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当通孔211为多边形时,其直径是指其外接圆的直径。
[0081]形成多个通孔211于基片11上的制造工艺包括镭射蚀刻技术、化学蚀刻技术或者深反应离子蚀刻技术。
[0082]通孔211在基片21上的排列方式可以排列为一排,也可以排列为多排,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但当通孔211呈一排排列时,通孔的排布会过于密集,容易导致基片面板断裂,增加了制造工艺的难度,因此本发明优选两排的排列方式。
[0083]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与多个通孔211 —一对应电连接,可以直接电连接,也可以通过引线电连接,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084]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感应电极121与第二感应电极123,和/或两两第一驱动电极122与第二驱动电极124相交电连接时,每个相交点分别与一个通孔211电连接,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引线电连接。
[0085]此外,继续参考图4,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还包括:电路板23,连接层24及保护层25。
[0086]电路板23例如为柔性电路板,其上包含有多个导电接口 231,多个导电接口 231与多个通孔211电连接。电路板23还包括多条引线232,将多个导电接口 231与指纹识别芯片(图中未示出)相电连接。
[0087]连接层24例如采用导电胶例如ACF (异方性导电胶或异向性导电胶),将多个导电接口 231与多个通孔211电连接。
[0088]保护层25形成于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上,以对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进行保护。保护层25通过喷涂技术或印刷技术形成,保护层15的材料包括类金刚石碳(DLC)或光敏胶(UV胶)。
[0089]图5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指纹识别检测组件3包括:基片3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侧引线33,第一引线34,第二引线35。
[0090]其中,基片31具有第一面a、与第一面相对应的第二面b以及连接第一面a和第二面b的侧面C。
[0091]基片31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蓝宝石等材质。
[0092]侧引线33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基片31的侧面C,侧引线2连接基片31的第一面a和第二面b。
[0093]指纹识别检测元件32与指纹传感器I中的指纹识别检测元件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94]指纹识别检测元件32和第一引线34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基片31的第一面a,第一引线34的一端连接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另一端连接侧引线33的第一端。第二引线35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基片31的第二面b,第二引线35连接侧引线33的第二端。所以,通过第一引线34、侧引线33和第二引线35,可以将基片31的第一面a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的信号经由基片31的侧面传输到基片31的第二面b。
[0095]此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3还包括:指纹识别芯片36,保护底座37及保护层38。
[0096]指纹识别芯片36大体位于基片31的第二面,其安装位置例如可以是通过倒装芯片的方式连接到基片31的第二面b,且指纹识别芯片36与第二引线35相连接。
[0097]为了保护指纹识别芯片36,可以在指纹识别芯片36上设置一保护底座37,罩盖指纹识别芯片36。
[0098]保护层38覆盖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和第一引线34。保护层38的厚度可以为50 μ m,但不以此为限。保护层38的材料包括类金刚石碳(DLC)或光敏胶(UV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0099]图6为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指纹识别检测组件4包括:基片41,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挠性基材43及引线44。
[0100]基片41具有第一面a、与第一面相对应的第二面b以及连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C。基片41例如可以为玻璃或蓝宝石材质等。
[0101]基片41的第一面a上还形成有一凹槽la,挠性基材43和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容置在凹槽Ia中,并且基片41的侧面c也设有一容置挠性基材43的凹槽lc。
[0102]挠性基材43和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的总高度可以与凹槽Ia的深度相匹配,例如:凹槽Ia的深度可以为50 μ m,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基片41在安装挠性基材43和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之后的整体厚度和长度与原基片41基本一致,以利于产品整体的薄型化。当然,基片41的第二面也可以设置凹槽(未示出)。
[0103]根据不同的制程要求,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可以形成于基片41具有第一面a上的挠性基材43的上表面、下表面(即夹在基片41和挠性基材43之间)或者是形成于挠性基材43的中间(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与挠性基材43 —体化)等等,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104]挠性基材43设置在基片41的第一面,并沿基片41的侧面弯折延伸至基片41的第二面且至少部分地覆盖于基片41的第二面。在基片41的第一面和侧面设有凹槽的实施例中,挠性基材43容置于该凹槽中。挠性基材43与基片41的第一面a之间设有第一粘合层411,以将挠性基材43粘合固定于基片41的第一面或第一面的凹槽中。挠性基材43与基片41的第二面之间设有第二粘合层412。
[0105]本实施例中的挠性基材43是柔性电路板或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106]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与指纹传感器I中的指纹识别检测元件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07]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位于基片41的第一面,设置在挠性基材43上。例如,挠性基材43上设有压印层(图中未示出),压印层表面形成有凹槽,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设置于挠性基材43的凹槽中。
[0108]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可以通过溅镀、蒸镀或是网印的方式形成于挠性基材43上。
[0109]此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4还包括:指纹识别芯片45,保护底座46及保护层47。
[0110]引线44设置在挠性基材43上,引线44的一端电连接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另一端延伸至基片41的第二面,即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的信号从基片41的第一面a传输到基片41的第二面b的指纹识别芯片45。引线44也可以通过溅镀或是丝印的方式形成于挠性基材43上。
[0111]指纹识别芯片45大体位于基片41的第二面,其位置例如可以是通过倒装芯片的方式连接到基片41的第二面b的挠性基材43,或者通过凸块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挠性基材43,并且指纹识别芯片45与挠性基材43之间填充有填充胶48。
[0112]为了保护指纹识别芯片45,可以在指纹识别芯片45上设置一保护底座46,罩盖指纹识别芯片45。
[0113]保护层47覆盖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和基片41的第一面a的挠性基材43,充分保护易磨损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12和挠性基材43。
[0114]保护层47的厚度可以为50 μ m,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0115]保护层47的材料包括类金刚石碳(DLC)或光敏胶(UV胶),但不以此为限。
[0116]上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3,4可应用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中,终端设备例如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2,3,4中的基片21,31,41例如为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通过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形成于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之上,缩小了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与手指指纹面的距离,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指纹识别结果。
[0117]本发明实施例的指纹识别传感器或指纹识别检测组件,通过在两个方向上分别设置可用于扫描指纹图案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实现了两个方向上的指纹检测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0118]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置换。
【权利要求】
1.一种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以及, 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基底上,包括: 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 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 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 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 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 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 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和/或,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μπι-45μπι内;所述多个第一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三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 μ m-40 μ m内;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均等间距设置,且其间距范围在40 μ m-60 μ m范围内;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的宽度彼此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所述多个第二检测间隙的大小及所述多个第四检测间隙的大小彼此相等,且其间隙范围在20μL?-40μπ?内;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宽度及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宽度相等,且其宽度范围在20 μ m-45 μ m内。
7.—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传感器。
8.一种用于终端设备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其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包括: 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 若干第一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一检测间隙; 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 若干第二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二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沿彼此大致垂直的两个方向设置; 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并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一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以及, 若干第三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三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三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一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平行且并列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若干第二驱动电极相反的一侧,并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大致垂直设置;以及,若干第四驱动电极,其并列设置且彼此间隔,并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间隔地相对设置,以定义多个第四检测间隙;所述若干第四驱动电极位于所述至少一第四感应电极的、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相反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二感应电极两两相交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与所述至少一第三感应电极相交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形成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中设置有导电材料;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与所述多个通孔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引线,第一引线及第二引线;其中, 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 所述侧引线设置于所述侧面; 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面; 所述第一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连接所述侧引线;以及, 所述第二引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二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侧引线。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挠性基材及引线;其中, 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具有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的侧面; 所述挠性基材设置在所述第一面,并沿所述侧面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面,且至少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第二面; 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设置于所述挠性基材上,且位于所述第一面;以及 所述引线设置在所述挠性基材上,所述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面。
15.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通过溅镀、蒸镀或网印形成于所述终端设备的透明盖板上。
16.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指纹识别传感元件上的保护层。
17.—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16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检测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透明盖板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所述指纹识 别检测组件中的指纹识别传感元件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
【文档编号】G06K9/00GK104077573SQ201410313087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日
【发明者】谭强, 丁国栋, 蒋亚兵 申请人: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