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边框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2296发布日期:2019-11-05 23:1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黑色边框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黑色边框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普通黑色边框触控显示面板通常包括依次层叠的显示本体、触控本体以及盖板,相邻两部件之间通过粘结层连接。

触控本体包括引线区及触控区,引线区位于触控区的侧边缘或者外周。盖板具有相对的连接表面及触控表面,连接表面用于连接触控本体,触控表面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分别与触控区及引线区对应。

由于引线区内嵌入有油墨层,通常呈黑色,对光线的反射小,而触控区内没有油墨层,通常对光线的反射较大,进而导致其可视区与非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息屏状态下(关闭屏幕的时候),可视区的反射较大,其视觉效果比非可视区要亮得多,可视区与非可视区的显示效果不一样,达不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屏息一体化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

一种黑色边框触控面板,包括:

触控本体,包括触控区及引线区,所述引线区位于所述触控区的侧边缘或者外周;

盖板,位于所述触控本体一表面,所述盖板朝向所述触控本体的表面为连接表面,另一表面为触控表面,所述触控表面包括可视区及非可视区,所述可视区及所述非可视区分别与所述触控区及所述引线区对应;以及

第一透明光学胶层,设于所述触控本体与所述盖板之间,且全面覆盖所述触控本体的触控区及引线区以及所述盖板的连接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位于所述触控本体与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接触的表面的折射率与所述盖板的折射率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显示本体及第二透明光学胶层,所述显示本体位于所述触控本体远离所述盖板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光学胶层设于所述触控本体与所述显示本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区包括衬底及设于所述衬底上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X轴坐标,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Y轴坐标;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PET膜,所述导电层为ITO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折射率为1.52,所述导电层的折射率为1.80,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65~1.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6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区包括第二透明光学胶层、第一衬底、设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第一导电层、第二衬底、设于所述第二衬底上的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X轴坐标,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Y轴坐标,所述第二透明光学胶层设于所述第一衬底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衬底的折射率,且小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为第一PET膜,所述第一导电层为第一ITO层,所述第二衬底为第二PET膜,所述第二导电层为第二ITO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折射率为1.52,所述第一衬底及所述第二衬底的折射率均为1.65,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折射率均为1.80,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65~1.70,所述第二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65。

在息屏状态下,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位于触控本体与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接触的表面(导电层的表面)的折射率与盖板的折射率之间,可以有效降低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进而降低可视区与非可视区的亮度差,从而使得可视区的亮度及非可视区的亮度比较接近,进而使得整个黑色边框触控面板显得更深邃,呈现出更深邃的黑,实现屏息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触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不同折射率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与盖板及第一导电层形成的两界面,两界面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的和的曲线图;

图4为图1中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不同折射率的第三透明光学胶层与第一衬底及第二导电层形成的两界面,两界面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的和的曲线图;

图5图1中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在息屏状态下,其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10,包括依次叠设的显示本体100、触控本体200及盖板300。其中,触控本体200与盖板300通过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连接,显示本体100与触控本体200通过第二明光学胶层500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黑色边框触控面板10同时具有触控和显示功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黑色边框触控面板10也可以只具有触控功能,此时显示本体100可以省略。

触控本体200包括触控区210及引线区220,引线区220位于触控区210的侧边缘或者外周。其中,引线区220内嵌入有油墨层222。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引线区220远离显示本体100的表面设油墨层。

盖板300位于触控本体200一表面,盖板200朝向触控本体200的表面为连接表面(图未标),另一表面为触控表面310。触控表面310包括可视区312及非可视区314,可视区312及非可视区314分别与触控区210及引线区220对应。

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设于触控本体100与盖板300之间,且全面覆盖触控本体200的触控区210及引线区200以及盖板300的连接表面。其中,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位于触控本体与第一透明光学胶层(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400接触的表面(导电层的表面)的折射率与盖板300的折射率之间。

各不同介质界面存在界面反射,进而导致黑色边框触控面板在息屏状态下,可视区312与非可视区314对的光线反射强度不一。

研究发现,在息屏状态下,反射较多的界面主要存在于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与触控本体200界面之间。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传统的黑色边框触控面板中,盖板300的折射率小于触控区210朝向盖板300的表面(通常为导电层)的折射率,而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小于盖板300的折射率,这就导致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远远小于触控区210与其接触的表面的折射率,进而导致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与触控区210的界面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射强度。

本发明通过改变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的来解决上述问题。在息屏状态下,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位于触控区210与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接触的表面的折射率与盖板300的折射率之间,可以有效降低可视区312对光线的反射强度,进而降低可视区312与非可视区314的亮度差,从而使得可视区312的亮度及非可视区314的亮度比较接近,进而使得整个黑色边框触控面板10显得更深邃,呈现出更深邃的黑,实现屏息一体化。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本体200为双层导电膜结构。触控本体200包括第一导电膜230、第二导电膜240及第三透明光学胶层250。

第一导电膜230包括第一衬底232以及设于第一衬底232上的第一导电层234。第一导电层234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图未示),用于判定触摸点的X轴坐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膜230上还设有多条第一引线(图未示),多条第一引线位于第一导电层234侧边缘或者外周,并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

第二衬底240包括第二衬底242以及设于第二衬底242上的第二导电层244。第二导电层244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图未示),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Y轴坐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膜240上还设有多条第二引线(图未示),多条第二引线位于第二导电层244侧边缘或者外周,并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

第三透明光学胶层250设于第一衬底232与第二导电层244之间,且完全覆盖第一衬底232。其中,第三透明光学胶层250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第一衬底232的折射率,且小于第二导电层244的折射率。

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与第一导电层234接触,且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位于第一导电层234的折射率与盖板300的折射率之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232为第一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第一导电层234为第一ITO(Indium Tin Oxides,氧化铟锡)层。第二衬底242为第二PET膜,第二导电层244为第二ITO层。可以理解,在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232及第二衬底242也可以为玻璃基板或者其他材质的膜材。第一导电层234及第二导电层244也可以为金属导电层、石墨烯导电层、高分子导电层等等。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板300的折射率为1.52,第一衬底232及第二衬底242的折射率均为1.65,第一导电层234及第二导电层244的折射率均为1.80。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为1.65~1.70,第三透明光学胶层250的折射率与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相同。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的折射率为1.65。

如图3所示,图3为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不同折射率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400与盖板300及第一导电层234形成的两界面,两界面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的和的曲线图。其中,曲线a是使用折射率为1.47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曲线b是使用折射率为1.65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曲线c是使用折射率为1.70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曲线b与曲线c很接近,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相对较小,而曲线a光线的反射强度相对较大。图3说明通过增加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可以降低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对光线的反射强度。

如图4所示,图4为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不同折射率的第三透明光学胶层250与第一衬底232及第二导电层244形成的两界面,两界面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的和的曲线图。其中,曲线e是使用折射率为1.47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曲线f是使用折射率为1.65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曲线g是使用折射率为1.70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曲线f与曲线g很接近,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相对较小,而曲线e光线的反射强度相对较大。图4说明了通过增加第二透明光学胶层250的折射率可以降低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对光线的反射强度。

如图5所示,图5为黑色边框触控面板10在息屏状态下,其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的曲线图。其中,曲线h为非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曲线,曲线i及曲线j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曲线。其中,曲线h是使用折射率为1.47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及第三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曲线i是使用折射率为1.65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及第三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曲线j是使用折射率为1.47的第一透明光学胶层及第三透明光学胶层时获得的。图5说明增加第一透明光学胶层及第三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可以有效降低可视区对光线的反射强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本体200为单层导电膜结构。触控本体包括衬底及设于衬底上的导电层。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X轴坐标,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判定触摸点的Y轴坐标。第一透明光学胶层设于导电层与盖板之间,且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位于导电层的折射率与盖板的折射率之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底为PET膜,导电层为ITO层。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板的折射率为1.52,导电层的折射率为1.80,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65~1.70。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65。

由于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少黑色边框触控面板的可视区在息屏状态下的光反射,因此,显示本体100与触控本体200之间光反射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本体100为液晶显示单元,包括显示组件及位于显示组件两侧的上偏光片及下偏光片,其中,上偏光片靠近触控本体200。第二衬底242的折射率为1.65,上偏光片的折射率为1.49,第二透明光学胶层500的折射率为1.47。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本体100也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