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631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领域,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主要包含基板、感应电极结构、第一连接组件及引线结构。感应电极结构设于基板上,用以定义可视区,包含复数个彼此绝缘且交错排列的第一感测串行及第二感测串行。引线结构设于非可视区内,用以电性连接感应电极结构及位于非可视区内的第一连接组件。引线结构包含复数条第一信号导线、第二信号导线及绝缘组件,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分第一信号导线设置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对应设置于绝缘组件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面板利用将引线结构分设于上下两层,减少引线结构的宽度,达到窄边框的效果。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别系关于一种将信号导线上下堆栈以达到窄边框效果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根据现今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的消费趋势,消费者的喜爱开始偏向具有大触控面板且机壳轻薄的产品。但触控面板越大,内部感应电极就越多,连接感应电极以传递讯号的信号导线也越多。为了同时达到轻薄机壳的目标,窄边框(缩小非可视区)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
[0003]可视区习知实现窄边框的作法,系减少围绕在感应电极外周围的信号导线宽度、信号导线数量,或缩小信号导线之间的距离以达到目的。然而减少信号导线宽度或信号导线之间的距离,却造成电路容易开路或短路的问题,减少信号导线数量亦可能降低触控面板的质量。
[0004]因此,可视区实有必要发展另一种信号导线结构,以减少信号导线所占据的宽度。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将围绕于感应电极结构外周围的引线结构分设于上下双层,减少引线结构的宽度,以达到窄边框的效果。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触控面板,主要包含基板、感应电极结构、第一连接组件及引线结构,其中基板界定可视区及对应的非可视区。可视区以感应电极结构设置于基板上来定义。感应电极结构包含复数个第一感测串行与复数个第二感测串行,且第一感测串行与复数个第二感测串行彼此绝缘且交错排列。第一连接组件亦同样设于基板上,并位于第二感测串行一端的非可视区内。而引线结构设置于基板上,包含复数条第一信号导线、复数条第二信号导线及绝缘组件。
[0007]第一信号导线用以电性连接第一感测串行及第一连接组件,而第二信号导线设置于感应电极结构与第一连接组件之间,用以电性连接第二感测串行与第一连接组件。
[0008]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第一信号导线部份设置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对应设置于绝缘组件上。
[0009]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第一信号导线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
[0010]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第一信号导线分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
[0011]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第一信号导线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用以连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侦U,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及部份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0012]于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第一信号导线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用以连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侦U,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及部份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0013]于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第一信号导线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用以连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侦U,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及部份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0014]于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第一信号导线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用以连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侦U,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及部份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0015]于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连接在第一感测串行同端的第一信号导线设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
[0016]于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两端连接的第一信号导线所用的材料不同。此外,连接在第一感测串行同端的第一信号导线设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
[0017]于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连接在第一感测串行同端的第一信号导线设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用以连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及部份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绝缘组件上。
[0018]于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且连接在第一感测串行同端的第一信号导线设于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用以连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组件。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其中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及部份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绝缘组件上。
[0019]于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更包含第二连接组件及第四信号导线。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基板上,对应第一连接组件,位于第二感测串行另一端的非可视区内。第四信号导线设置于感应电极结构与第二连接组件之间,分别电性连接第二感测串行与第二连接组件。而部分第一信号导线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其他部份的第一信号导线连接至第二连接组件。
[0020]根据前述的十一个实施例,其中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亦有可以变化的实施方式。
[0021]其中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于垂直于基板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0022]另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于垂直于基板方向上的投影无重叠。
[0023]再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于垂直于基板方向上的投影无部份重叠。
[0024]再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相同。
[0025]再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不同。
[0026]再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位于基板和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与其自身的长度成正比。
[0027]再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设置于绝缘组件上的部份第一信号线通过于绝缘组件上的通孔及通孔中填充的导电材料与第一连接组件电性连接。
[0028]再一种变化实施方式为,设置于绝缘组件上的部份第一信号线通过于绝缘组件上的通孔及通孔中填充的导电材料与第一感测串行电性连接。
[0029]此外,本实用新型最佳的窄边框方式是将位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第一信号导线的数量绝对差值设定不大于一。
[0030]本实用新型绝缘组件更包含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并于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设有一屏蔽层。第一绝缘层系邻近基板而设置,第二绝缘层则相对远离基板而设置。本实用新型更可以包含用以至少覆盖弓I线结构的保护结构。
[0031]以上之关于本揭露内容之说明及以下之实施方式之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之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之解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揭露第一个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33]图2A系根据图12A-2A线的一实施例所绘制之剖面图。
[0034]图2B为根据图12B-2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35]图2C为根据图12C-2C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36]第2D图为根据图12A-2A线的另一实施例所绘制之剖面图。
[0037]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揭露第二个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38]图3B为根据图3A2-2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39]图4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0]图4B为根据图4A4B-4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41]图5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2]图6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3]图6B为根据图6A6B-6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44]图7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5]图8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6]图8B为根据图8A8B-8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47]图9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8]图10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49]图11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
[0050]图12A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一种第一信号导线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51]图12B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另一种第一信号导线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52]图12C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另一种第一信号导线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0053]图12D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再一种第一信号导线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之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之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之目的及优点。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之范畴。
[0055]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附图式均为简化之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基本结构。因此,在所附图式中仅标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之组件,且所显示之组件并非以实际实施时之数目、形状、尺寸比例等加以绘制,其实际实施时之规格尺寸实为一种选择性之设计,且其组件布局形态可能更为复杂,先予叙明。此外,说明书中出现的描述组件之间之“上”、“下”、“左”、“右”位置关系,为参照图示而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6]请一并参照图1与图2A,图1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揭露第一个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图2A系根据图12A-2A线的一实施例所绘制之剖面图。如图所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1A、感应电极结构3A、第一连接组件5A及引线结构7A,其中感应电极结构3A、第一连接组件5A及引线结构7A系设于基板IA上。于实务上,所述触控面板可以用运用在智能型手机屏幕、自动柜员机、触控式计算机屏幕、触控式电视屏幕、GPS人机接口上,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以下将分别就触控面板的各组成结构进行说明。
[0057]基板IA可为一透明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盖板,请参照图2A,基板IA上表面设有感应电极结构3A、第一连接组件5A及引线结构7A,其下表面可供用户进行触控操作,其材料可以是强化玻璃、蓝宝石玻璃、聚酰亚胺(PD、聚丙烯(PP)、聚苯乙烯5(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等透明材料,其可为硬持材质或可挠材质。基板IA也可为一透明薄膜,用于承载布设于其上的感应电极结构等组件,其材料可包括聚酰亚胺、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环烯烃共聚物或前述之组合。
[0058]基板IA界定有可视区IIA及除可视区IlA以外的非可视区13A,其中基板IA上设有感应电极结构3A的区域大致上可定义为可视区11A,而没有设置感应电极结构3A的区域可定义为非可视区13A。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非可视区13A例如可以位于感应电极结构3A的左、右两侧,左、右两侧加下侧,四外周侧,或其中任何一位置的组合,本实施例中,将以非可视区13A位于可视区IlA四外周侧为例进行说明。
[0059]感应电极结构3A位于可视区IIA内,包含复数个第一感测串行31A、复数个第二感测串行33A及绝缘块35A。第一感测串行31A与第二感测串行33A彼此绝缘且交错排列。本实施例中,第一感测串行31A与第二感测串行33A彼此绝缘的方式为复数第一感测串行31A相互之间间隔排列,复数第二感测串行33A相互之间间隔排列,并于第一感测串行31A与第二感测串行33A交叠处设置绝缘块35A。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感测串行31A与第二感测串行33A之间相互绝缘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制。为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皆以图示横向排列的感测串行作为第一感测串行31A,纵向排列的感测串行作为第二感测串行33A进行说明。于图式中,感测串行系以多个菱形的感测区块串行而成,然而其他如圆形、矩形、五角形、椭圆形、或其他适合的外型皆可运用于本实用新型中,在此不加以限制。
[0060]第一连接组件5A位于非可视区13A内,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5A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A的一端,即位于感应电极结构3A的下侧,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接组件5A —端通过引线结构7A与感应电极结构3A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的微处理器(未显示于图式中)连接,用以将感应电极结构3A所收到的触控讯号传送至微处理器中,由微处理器进行讯号的分析与后续其他单元的动作。
[0061]引线结构7A设于基板IA上,并位于非可视区13A内,用以电性连接感应电极结构3A及第一连接组件5A。引线结构7A包含复数条第一信号导线71A、复数条第二信号导线73A及绝缘组件75A,其中第二信号导线73A系设置于感应电极结构3A与第一连接组件5A之间,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组件5A及第二感测串行33A。
[0062]第一信号导线7IA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组件5A及第一感测串行31A,其中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31A皆以一条相应的第一信号导线7IA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A,换言之,每一个第一感测串行31A仅连接复数第一信号导线71A中的一条。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导线71A皆由第一感测串行31A的同一端接出,其均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A的同一侧(图1显示于第二感测串行33A左侧)。
[0063]请参照图2A,部份第一信号导线71A设置于基板IA上,位于基板IA及绝缘组件75A之间(以下称作为下层位置77A),而其他部份第一信号导线71A系设置于绝缘组件75A上(以下称作为上层位置79A),其中,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所在区域V1A,与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所在区域V2A于基板IA上的正投影至少部份重叠。
[0064]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信号导线71A分设于下层位置77A及上层位置79A,并设置绝缘组件75A以实现相互绝缘,同时,设置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所在区域VI,与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所在区域V2于垂直于基板IA的方向上至少部份重叠,以缩减第一信号导线71A所在区域的宽度W1,从而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0065]请同时参照图1、图2B及图2C,其中图2B为根据图12B-2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图2C为根据图12C-2C线所绘制之剖面图。
[0066]第2B图绘示本实施例中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与第一感测串行31A的电性连接方式。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是通过直接与第一感测串行31A相搭接而实现相互之间的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的一端叠设于第一感测串行31A上,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实际制程步骤的顺序不同,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的一端也可以是位于第一感测串行31A与基板IA之间,或通过增设一搭接部以实现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67]图2C绘示本实施例中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与第一感测串行31A的电性连接方式。由于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与第一感测串行31A之间设有绝缘组件75A而无法通过直接搭接的方式进行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绝缘组件75A相应的位置上设置通孔750A,并于通孔750A中填充导电材料9A已实现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与第一感测串行31A之间的电性搭接,其中绝缘组件75A的相应的位置是指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线7IA与将要与其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感测串行31A于绝缘组件75A上的正投影重叠的区域。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电性连接,例如增设其他导电组件电性连接两者或通过对绝缘组件75A进行让位设置,以使两者可以直接夸设于绝缘组件75A的边缘直接进行搭接等方式。
[0068]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导线71A与第二信号导线73A可为单层结构,例如由铜、铝、银、氧化铟锡等导电材料中的一种形成的单层结构,亦可以是两层或多层的结构,例如由钥、铝、银、氧化铟锡等导电材料相互叠设而形成的,如钥-铝-钥,铜-氧化铟锡等两层或多层的结构。
[0069]本实施例中,绝缘组件75A为单层结构,由二氧化硅或光阻材料等绝缘材料形成,主要用于使分设于上下两层位置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之间绝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绝缘组件75A可为多层结构。
[0070]请参照第2D图,图2C为根据图12C-2C线所绘制之剖面图,如第2D图所示,绝缘组件75A包含第一绝缘层751A、屏蔽层753A及第二绝缘层755A,其中,从图标结构中,由下而上依次包括基板1A、于位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第一绝缘层751A、屏蔽层753A、第二绝缘层755A及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屏蔽层753由导电材料形成,设置于上下两层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之间,可用以屏蔽第一信号导线71A之间的电磁噪声,以降低上下两层第一信号导线71A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触控讯号的传递更稳定。
[0071]请同时参照图3A及图3B,图3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图3B为根据图3A3B-3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B的组成及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B、感应电极结构3B、第一连接组件5B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基板IB上可视区IlB与非可视区13B的定义方式,也同样第一个实施例可视区IlA与非可视区13A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72]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引线结构7B包含复数第一信号导线71B、复数第二信号导线73B及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74B,其中,第一信号导线71B及第二信号导线73B的设置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第三信号导线74B连接第二感测串行33B未与第二信号导线73B连接的一端,并全部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B的同一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B,其中该些第三信号导线74B分设于绝缘组件75B的上下两层位置,即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B设置于基板IB与绝缘组件75B之间,其他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B设置于绝缘组件75B上。本实施例针对第二感测串行33B两端分别由第二信号导线73B及第三信号导线74B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B的情形,对引线结构7B中的第一信号导线71B及第三信号导线74B的布设方式进行设置,以同时缩减第一信号导线71B所在区域的宽度Wl及第三信号导线74B所在区域的宽度W2,从而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0073]本实施例的图式中显示第三信号导线74B全部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B的右侧与第一组件5B连接,而第一信号导线71B则全部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B的左侧与第一组件5B连接,如此设置,可避免信号导线过度集中与第二感测串行33B的同一侧而出现的信号干扰等问题的出现,但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亦可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对第三信号导线74B使用其他的分布方式。
[0074]请参照图4A及图4B,图4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图4B为根据图4A4B-4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二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C中第三信号导线74C的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C、感应电极结构3C、第一连接组件5C以及引线结构7C中的第一信号导线71C及第二信号导线73C设置的方式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基板IC上可视区IlC与非可视区13C的定义方式,也同样第二个实施例可视区IlB与非可视区13B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75]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74C连接第二感测串行33C非与第二信号导线73C连接的一端,并分别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C的两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C,换言之,第三信号导线74C部份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C的左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C,而其他部份则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C的右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C,如此一来,可进一步缩减第三信号导线74C所在区域的宽度W2。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74C亦被分设于绝缘组件75C的上下,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串行33C的左侧设有第一信号导线71C与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C,故在设置该些信号导线的位置时(位于绝缘组件75C的上或下),可进行更灵活的设置,例如,第一信号导线71C大部份或全部位于绝缘组件75C与基板IC之间,本实用新型并不作限制,但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分设于绝缘组件75C上下的第一信号导线71C,于绝缘组件75C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并与第三信号导线74C于绝缘组件75C的正投影无重叠,如此可避免不同轴向感测串行之间的信号串扰,以避免对触控面板的感测准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0076]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导线(71A、71B、71C)皆连接与第一感测串行(31A、31B、31C)的左端,并都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A、33B、33C)的同一侧,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导线亦可经由第二感测串行的两侧而分设于第二感测串行的两侧,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第一信号导线分设于第二感测串行两侧的方式可大致包含两种设计:第一种方式为,第一信号导线全部连接第一感测串行的同一端,其中部份第一信号导线从第二感测串行的左侧引出,而其他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则通过绕线的方式,从第二感测串行的右侧引出;第二种方式为,部份第一信号导线连接部份第一感测串行的左端,而其他部份第一信号导线则连接其他部份第一感测串行的右端,如此第一信号导线被分设于第二感测串行的两侧。习知本领域技艺者可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布线方式。
[0077]请参照第5,图5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D中第一信号导线71D的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D、感应电极结构3D、第一连接组件以及引线结构7D中第二信号导线73D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基板ID上可视区IlD与非可视区13D的定义方式,也同样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78]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引线结构7D的第一信号导线71D分设于第二感测串行33D的不同侧,换言之,第一信号导线71D部份分别连接于部份第一感测串行31D的左端,而其他部份第一信号导线71D分别连接于其他部份第一感测串行31D的右端,该两部份第一信号导线71D分别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D的左右两侧与第一连接组件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集中于第二感测串行33D同一侧的第一信号导线71D分设于第二感测串行33D的两侧,再将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D同侧的第一信号导线71D通过设置绝缘组件7?分隔到不同的层级,从而最大程度的缩减第一信号导线71D所在区域的宽度W1。
[0079]请参照图6A及图6B,图6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图6B为根据图6A6B-6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四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E的组成及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E、感应电极结构3E、第一连接组件5E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基板IE上可视区IlE与非可视区13E的定义方式,也同样第四实施例可视区IlD与非可视区13D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80]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引线结构7E包含复数第一信号导线71E、复数第二信号导线73E及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74E,其中,第一信号导线71E及第二信号导线73E的设置方式与第四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第三信号导线74E连接第二感测串行33E未与第二信号导线73E连接的一端,并全部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E的同一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E,其中该些第三信号导线74E分设于绝缘组件75E的上下两层位置,即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E设置于基板IE与绝缘组件75E之间,其他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E设置于绝缘组件75E上。本实施例针对第二感测串行33E两端分别由第二信号导线73E及第三信号导线74E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E的情形,对引线结构7E中的第一信号导线71E及第三信号导线74E的布设方式进行设置,以同时缩减第一信号导线71E所在区域的宽度Wl及第三信号导线74E所在区域的宽度W2,从而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0081]请参照图7,图7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五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F中第三信号导线74F的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F、感应电极结构3F、第一连接组件5F以及引线结构7F中的第一信号导线71F及第二信号导线73F设置的方式与第五实施例相同,基板IF上可视区IlF与非可视区13F的定义方式,也同样与第五个实施例可视区IlE与非可视区13E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82]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74F连接第二感测串行33F未与第二信号导线73F连接的一端,并分别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F的两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F,换言之,第三信号导线74F部份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F的左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F,而其他部份则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F的右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F,如此一来,可进一步缩减第三信号导线74F所在区域的宽度W2。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74F亦被分设于绝缘组件75F的上下,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串行33F的左侧设有第一信号导线71F与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F,故在设置该些信号导线的位置时(位于绝缘组件75F的上或下),可进行更灵活的设置,例如,第一信号导线71F大部份或全部位于绝缘组件75F与基板IF之间,本实用新型并不作限制,但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分设于绝缘组件75F上下的第一信号导线71F,于绝缘组件75F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并与第三信号导线74F于绝缘组件75F的正投影无重叠,如此可避免不同轴向感测串行之间的信号串扰,以避免对触控面板的感测准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0083]上述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中的每条第一感测串行(31A、31B、31C、31D、31E、31F)皆仅有一端与第一信号导线(71A、71B、71C、71D、71E、71F)电性连接,另一端未与任何信号导线连接,即单边引线结构(single routing)的触控面板,换言之,上述实施例皆是针对单边引线结构的触控面板进行的改进设计,而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实施例中,亦有针对双边引线结构(double routing)的触控面板的改进设计,其中双边引线结构(double routing)的触控面板是指每条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于此结构中,第一信号导线的数量较单边引线结构中的多,其所占的区域也将更多,故更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满足触控面板窄边框的需求。
[0084]请参照图8A及图8B,图8A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图8B为根据图8A8B-8B线所绘制之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G中第一信号导线71G的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G、感应电极结构3G、第一连接组件5G以及引线结构7G中第二信号导线73G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基板IG上可视区IlG与非可视区13G的定义方式,也同样第一个实施例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85]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引线结构7G中的复数第一信号导线71G分别连接于第一感测串行31G的两端,并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G的两侧电性连接与第一连接组件5G,换言之,每一第一感测串行31G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信号导线71A,该些第一信号导线71G分别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G的两侧与第一连接组件5G连接。其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是,将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G同侧的第一信号导线71G分设于基板IG与绝缘组件75A之间(以下称作为下层位置77G)及绝缘组件75A上(以下称作为上层位置79G),并使得位下层位置77G的第一信号导线71G所在区域V1G,与位于上层位置79G的第一信号导线71G所在区域V2G于垂直于基板IG的方向上至少部份重叠,以同步缩减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G两侧的第一信号导线71G所在区域的宽度Wl。
[0086]请参照图9,图9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七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H的组成及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H、感应电极结构3H、第一连接组件5H设置的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基板IH上可视区IlH与非可视区13H的定义方式,也同样第七实施例中的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87]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引线结构7H包含复数第一信号导线71H、复数第二信号导线73H及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74H,其中,第一信号导线71H及第二信号导线73H的设置方式与第七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第三信号导线74H连接第二感测串行33H未与第二信号导线73H连接的一端,并全部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H的同一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H,其中该些第三信号导线74H分设于绝缘组件75H的上下两层位置,即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H设置于基板IH与绝缘组件75H之间,其他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H设置于绝缘组件75H上。本实施例针对第二感测串行33H两端分别由第二信号导线73H及第三信号导线74H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H的情形,对引线结构7H中的第一信号导线71H及第三信号导线74H的布设方式进行设置,以同时缩减第一信号导线71H所在区域的宽度Wl及第三信号导线74H所在区域的宽度W2,从而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0088]请参照图10,图10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八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引线结构71中第三信号导线741的设置方式,而其他的组件如基板I1、感应电极结构31、第一连接组件51以及引线结构71中的第一信号导线711及第二信号导线731设置的方式与第八实施例相同,基板II上可视区IlI与非可视区131的定义方式,也同样与第五个实施例可视区IlH与非可视区13H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89]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741连接第二感测串行331未与第二信号导线731连接的一端,并分别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1的两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1,换言之,部份第三信号导线741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1的左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1,而其他部份则经由第二感测串行331的右侧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51,如此一来,可进一步缩减第三信号导线741所在区域的宽度W2。本实施例中,第三信号导线741被分设于绝缘组件751的上下,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感测串行331的两侧设有第一信号导线711与第三信号导线741,故在设置该些位于同侧的信号导线的位置时(位于绝缘组件751的上或下),可进行更灵活的设置,例如,第一信号导线711大部份或全部位于绝缘组件751与基板II之间,本实用新型并不作限制,但于一较佳实施例中,分设于绝缘组件751上下的第一信号导线711,于绝缘组件751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并与第三信号导线741于绝缘组件751的正投影无重叠,如此可避免不同轴向感测串行之间的信号串扰,以避免对触控面板的感测准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009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导线、第二信号导线及第三信号导线皆连接至第一连接组件,以实现信号从感测电极结构到第一连接组件的传输,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增设有第二连接组件的触控面板,并将连接于第一连接组件的部份信号导线连接至第二连接组件,以减轻第一连接组件所在基板侧边的布线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皆可通过增设第二连接组件,并调整信号导线连接路径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的窄边框需求,以下将基于第九实施例的架构来进行说明。
[0091]请参照图11,系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所绘制之触控面板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与第九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差异在于更包含第二连接组件6J。具体而言,第二连接组件6J设置于基板IJ上,并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J另一端的非可视区13J内,其中,第二感测串行33J另一端是指未设置第一连接5J的一端,根据图示而言,第一连接组件5J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J下端的非可视区内,而第二连接组件6J则位于第二感测串行33J上端的非可视区内。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组件6J其亦可设置于第一感测串行31J的左端或右端,本实用新型并不作限制。
[0092]如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6J的设置是为了减轻第一连接组件所在基板侧边的布线压力,以满足不同产品的设计需求,相应的,本实施例中,引线结构7J中的部份第一信号导线71J及全部第三信号导线74J—端连接于相应的第一感测串行31J及第二感测串行33J,另一端则连接于第二连接组件6J,从图标可知,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组件6J设于第二感测串行33J的上端,为了简化信号导线的布设方式,第三信号导线74J及部份第一信号导线71J根据线路最短原则,连接至第二连接组件6J。可以理解的是,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可实际根据第二连接组件6J的所在位置,基于线路最短的原则,来规划第一信号导线71J、第二信号导线73J及第三信号导线74J的布线路线。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亦可根据产品实际需求的不同,而对信号导线的布设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93]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其他的组件如基板1J、感应电极结构3J、第一连接组件5J以及引线结构7J设置的方式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基板IJ上可视区IlJ与非可视区13J的定义方式,也与第九实施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009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信号导线及或第三信号导线分设于绝缘组件的上下两层位置,并通过限定位于上下两层位置的信号导线所在区域至少部份重叠,以缩减信号导线于基板非可视区所占的布线区域面积,从而实现触控面板窄边框的目的。
[009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较佳的,位于上下两层位置的信号导线所在区域相互重叠,从而最大限度节省信号导线于基板非可视区所占的布线区域面积,相互之间亦存在不同的位置关系,请参照图12A、图12B及图12C。
[0096]请参照图12A,图12A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一种第一信号导线71A变化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如第IlA图所示,位于基板IA和绝缘组件75A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与位于绝缘组件75A上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于基板IA上的正投影无重叠。换句话说,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与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上下并排重叠。如此设计,可于一定程度上降低位于上层位置79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与位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之间的信号干扰。
[0097]请参照图12B,图12B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另一种第一信号导线71A变化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2B所示,位于基板IA和绝缘组件75A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与位于绝缘组件75A上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于基板IA上的正投影部份重叠。
[0098]请参照图12C,图12C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另一种第一信号导线71A变化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2C所示,位于基板IA和绝缘组件75A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与位于绝缘组件75A上的第一信号导线7IA于基板IA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
[0099]请参照图12D,图12D系为根据图1所绘制之再一种第一信号导线71A变化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如第12D图所示,位于基板IA和绝缘组件75A之间的第一信号导线71A与位于绝缘组件75A上的第一信号导线71A的宽度不同。此时,非可视区13A的宽度将降低至与较宽的第一信号导线71A相同。同理可知,上层位置79A与下层位置77A的第一信号导线71A宽度亦可以相同,属于本实施例的简单变化。此外,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信号导线的宽度亦可与其自身的长度成正比,即信号导线越长,其自身宽度越宽,以平衡触控信号在不同长度的信号导线上的衰减度。
[0100]需要一提的是,所述触控面板更具有一种保护结构(图未示),用以覆盖并保护引线结构。此保护结构除了覆盖引线结构外,更可用以覆盖基板或其他需要保护的组件,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0101]上述所举的各种实施例中,最佳的窄边框的效果是使位于基板与绝缘组件之间的信号导线(下层位置的信号导线)与位于绝缘组件上的信号导线(上层位置的信号导线)两者信号导线的数量绝对差值不大于一,但不以此为限。
[0102]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围绕于感应电极结构周围的引线结构分设于上下双层,以减少引线结构所占据的宽度,进而缩小非可视区范围的面积,达到窄边框的效果。由于习知用以缩小非可视区宽度的方式,已达到缩小宽度的极限,设计者可以单只利用本实用新型双层引线结构的设计,或是利用本实用新型双层引线结构结合习知缩小宽度的方式,满足将非感应区宽度更加窄边化的目的。
[0103]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加以限制,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畴,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所作之各种简易变形与修饰,均仍应含括于本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界定一可视区及一对应的非可视区; 一感应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上并定义该可视区,该感应电极结构包含复数个第一感测串行与复数个第二感测串行,其中该些第一感测串行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彼此绝缘且交错排列; 一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一端的非可视区内;以及 一引线结构,位于该非可视区,设置于该基板上,包含: 复数条第一信号导线,分别电性连接该些第一感测串行与该第一连接组件; 复数条第二信号导线,设置于该感应电极结构与该第一连接组件之间,分别电性连接该些第二感测串行与该第一连接组件;以及 一绝缘组件,其中位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部份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一信号线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一感测串行连接该些第一信号导线的其中一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信号导线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信号导线分设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连接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该第一连接组件,该些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其中位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及该些第三信号导线部份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连接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该第一连接组件,该些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其中位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及该些第三信号导线部份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分别连接该些第一信号导线的其中一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连接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该第一连接组件,该些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同一侧,其中位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及该些第三信号导线部份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三信号导线,连接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与该第一连接组件,该些第三信号导线设置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的不同侧,其中位于该些第二感测串行同侧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及该些第三信号导线部份设置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一信号线及其他部份的该些第三信号导线对应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连接同一该些第一感测串行的两端的两条该些第一信号导线的材料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更包含一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基板上,位于该第二感测串行的另一端的非可视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引线结构更包含复数条第四信号导线,其中,该些第四信号导线设置于该感应电极结构与该第二连接组件之间,分别电性连接该些第二感测串行与该第二连接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部份该些第一信号导线连接该第一连接组件,其他部份连接该第二连接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该绝缘组件上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于一垂直于该基板方向上的投影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该绝缘组件上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于一垂直于该基板方向上的投影无重叠。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该绝缘组件上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于一垂直于该基板方向上的投影部份重叠。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该绝缘组件上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相同。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该绝缘组件上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的宽度不同。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该些第二信号导线的宽度与其自身的长度成正比。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基板与该绝缘组件之间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与位于该绝缘组件上的该些第一信号导线的数量绝对差值不大于一。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绝缘组件包含一第一绝缘层与一第二绝缘层,以及位于该第一绝缘层与该第二绝缘层之间的屏蔽层,其中,该第一绝缘层邻近该基板设置,该第二绝缘层相对远离该基板。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保护结构,至少覆盖该引线结构。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的部份该些第一信号线通过于该绝缘组件上设置一通孔,并于该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与该些第一感测串行电性连接。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设置于该绝缘组件上的部份该些第一信号线通过于该绝缘组件上设置一通孔,并于该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与该第一连接组件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4102102SQ201420474283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1日
【发明者】吴德发, 谢燕俊, 江耀诚, 严建斌, 赖艳萍, 何宽鑫, 鄢仁源, 王文光, 杨俊评, 魏财魁, 白晓锌, 叶财金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