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686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器至第十电阻器、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电位器、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输入信号电压经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转换成电流,再由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转换成电压,然后经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进一步放大输出信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放大USB结构的数据传输,能够有效的提高USB结构的数据传输速度,方便USB的数据传输速度,实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专利说明】—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算机USB电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

【背景技术】
[0002]USB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而其中文简称为“通串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而现有技术中,USB接口在数据传输中的传输速度过慢,即使现有技术中对于USB接口在不断的改进,但还是不足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原因在于,USB数据信号的强度不够,因此,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器至第十电阻器、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电位器、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后并接地,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电源正极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电源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7]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放大USB结构的数据传输,能够有效的提高USB结构的数据传输速度,方便USB的数据传输速度,实用方便,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电阻器Rl至第十电阻器R10、第一三极管VTl至第四三极管VT4、电位器RP、第一电容器Cl、第二电容器C2、第一场效应管FETl、第二场效应管FET2,电位器RP的第一端作为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电位器RP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器R7的第一端连接后并接地,电位器RP的滑动端分别与第二电阻器R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器R3的第一端,第二电阻器R2的第二端与第一三极管VTl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l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电阻器R4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连接,第四电阻器R4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五电阻器R5的第一端、第一场效应管FETl的源极和第一电容器Cl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信号放大器的电源正极输入端,第一电容器Cl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器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六电阻器R6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连接,第六电阻器R6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FETl的栅极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第七电阻器R7的第二端和第一电阻器Rl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器R3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和第八电阻器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器R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第九电阻器R9的第一端、第二场效应管FET2的源极和第二电容器C2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信号放大器的电源负极输入端,第二电容器C2的第二端接地,第四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九电阻器R9的第二端和第十电阻器RlO的第一端连接,第十电阻器RlO的第二端与第二场效应管FET2的栅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FET2的漏极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FETl的漏极和第一电阻器Rl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001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2]如图1所不:输入信号电压经第一三极管VTl和第二三极管VT2转换成电流,再由第三三极管VT3和第四三极管VT4转换成电压,然后经第一场效应管FETl和第二场效应管FET2进一步放大输出信号。第一电阻Rl将输出电压转换成电流后,加到第二场效应管FET2的发射极上构成电流负反馈。因而第七电阻R7上流过的电流是第二场效应管FET2的电流与反馈电流的差值。
[0013]本实用新型的元器件参数选择如下:
[0014]第一电阻Rl为100 Ω、第二电阻R2为400 Ω、第三电阻R3为500 Ω、第四电阻R4为2k Ω、第五电阻R5为27k Ω、第六电阻R6至第八电阻R8均为200 Ω、第九电阻R9为479 Ω、第十电阻RlO为5.5k Ω、第一三极管VTl至第四三极管VT4均为PNP型三极管、电位器RP为400k Ω、第一电容Cl为300uf、第二电容C2为470uf、第一场效应管FETl为型号K1056的场效应关、第二场效应管FET2为型号J160的场效应管。
[001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计算机的USB信号放大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器至第十电阻器、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电位器、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后并接地,所述电位器的滑动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电源正极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并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电源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文档编号】G06F13/38GK204066103SQ201420541301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5日
【发明者】李凌, 李传营 申请人:李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