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7106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盖板、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复数信号引线。盖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一遮光区。遮光区系位于透光区外。透明电极层系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信号引线完全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信号引线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藉此,本实用新型的信号引线无须被遮光区所掩盖,从而可缩小遮光区的范围,扩大透光区(即为触控面板之可视区)的范围,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系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中,举凡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及平板计算机等可携式电子产品,均广泛地采用触控面板,来做为用户的操作接口。
[0003]触控面板包含图案化的透明电极层以及配置于透明电极层四周的信号引线。透明电极层可藉由电容感测的方式来得到用户的触控位置。信号引线可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与控制电路板。信号引线的上方通常会制作遮光层,以掩盖这些信号引线,而使信号引线不致显露于触控面板上,而被使用者看到。
[0004]然而,由于信号引线上方具有遮光层,故会缩小触控面板的透光区域之范围,而影响用户在操作时的视觉观感,此外,由于触控面板的边框即为遮光层所定义的范围,故当需要大范围的遮光层来掩盖大量的信号引线时,势必会扩大边框的面积,而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在于扩大触控面板的透光区范围。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方式,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盖板、一透明电极层以及复数信号引线。盖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一遮光区。遮光区系位于透光区外。透明电极层系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信号引线完全覆盖于盖板之透光区上。
[0007]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系完全覆盖于盖板的透光区上,而非覆盖于遮光区上。换句话说,信号引线无须被遮光区所掩盖,从而可缩小遮光区的范围,扩大透光区(即为触控面板之可视区)的范围,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08]以上所述仅系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之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为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之说明如下:
[0010]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11]图2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A-A’线的剖面图;
[0012]图3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B-B’线的剖面图;
[0013]图4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14]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15]图6绘示图5之触控面板沿着C-C’线的剖面图;
[0016]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17]图8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D-D’线的剖面图;
[0018]图9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E-E’线的剖面图;
[0019]图10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F-F’线的剖面图;
[0020]第11至14图绘示图7之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图;
[0021]图1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22]图16绘示图15之触控面板沿着G-G’线的剖面图;
[0023]图1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24]图1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25]图19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0026]图20绘示图19之触控面板沿着H-H’线的剖面图;以及
[0027]第21至24图绘示图19之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之复数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之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图式中各组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0029]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可包含盖板100、透明电极层200以及信号引线300。盖板100具有遮光区110 (图中粗框线外的区域)以及透光区120(图中粗框线内的区域)。遮光区110可具有遮光材料于其中,以防止使用者观看到遮光区110下方的组件。透光区120不具有遮光材料于其中,以允许使用者能观看到透光区120下方的显示面板之显示画面,而做为触控面板的可视区。遮光区110系位于透光区120外,且可围绕透光区120。透明电极层200系覆盖于盖板100之透光区120上。信号引线300系完全覆盖于盖板100之透光区120上,信号引线300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200。
[003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的可视度比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的可视度低,以致于信号引线300相较于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系更为不可见的。因此,信号引线300无须被遮光材料所掩盖,而可完全覆盖于盖板100中不具有遮光材料的透光区120上,从而可缩小遮光区110的范围,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且还可扩大透光区120的范围,以利扩大触控面板的可视区范围。
[0031]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述之「可视度」系代表物体相对于人类肉眼,可被察觉到的难易度。举例来说,一组件的可视度高即代表该组件容易被人类肉眼察觉到,相反地,一组件的可视度低即代表该组件难以被人类肉眼察觉到。因此,信号引线300的可视度比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的可视度低,会使得人类肉眼在观看触控面板时,较不易察觉到信号引线300,而会视觉上地忽略信号引线300的存在。
[0032]举例来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之材质可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或氧化锋招(aluminum zincOxide)等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由于信号引线300之材质系透明的,故其可视度比盖板100之遮光区110的可视度更低。换句话说,人类肉眼较容易察觉不透光的遮光区110,而较不易察觉透明的信号引线300,故大脑会视觉上地忽略信号引线300的存在。
[0033]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的宽度可为微米级。举例来说,信号引线300的可小于或等于5微米。具有上述尺寸的信号引线300相对于人类肉眼系极细微而难以察觉的,而会使大脑视觉上地忽略信号引线300的存在。由于具有上述尺寸的信号引线300相对于人类肉眼系极细微而难以察觉的,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信号引线300具有上述尺寸时,信号引线300的材质亦可为不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银、或铜等金属,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34]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均位于透光区120内时,透明电极层200可分布于透光区120的中央区域,而信号引线300可分布于透光区120的周边区域。由于透明电极层200与信号引线300系分布于透光区120内的不同区域,故可防止信号引线300接触透明电极层200的不同电极块,而发生短路的状况。然而,由于透明电极层200仅分布于透光区120的中央区域,而无分布于透光区120的周边区域,故仅有透光区120的中央区域系具有触控功能的。
[0035]因此,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每一信号引线300系与透明电极层200相迭。换句话说,每一信号引线300可位于透明电极层200之正上方或正下方,而非围绕于透明电极层200外围。亦即,透明电极层200可布满整个透光区120,而位于信号引线300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如此可进一步扩大透明电极层200的范围,从而扩大触控面板的可触控区域。此外,可参阅图2,本图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A-A’线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触控面板可包含绝缘层400。绝缘层400可整面性地分布于透明电极层200上,而可夹抵于透明电极层200与信号引线300之间,以防止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中的不同电极块接触而短路。绝缘层400之材质可为透光材料,以利使用者能够观看到透光区120下方的显示面板之显示画面。
[0036]绝缘层400具有复数引线用贯穿孔410。透明电极层200与信号引线300系透过引线用贯穿孔410而电性连接的。举例来说,引线用贯穿孔410可暴露出透明电极层200的部分区域,而信号引线300的末端可位于引线用贯穿孔410中,而与暴露于引线用贯穿孔410的部分透明电极层200相接触,从而实现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电性连接的效果。如此一来,当透明电极层200因为使用者的触碰而产生电容变化时,此电容变化所对应的触控信号可藉由信号引线300传递给外部处理电路(未示于本图中),从而得到触控位置等信息。
[0037]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透明电极层200、绝缘层400与信号引线300可由下往上地堆栈于盖板100上。换句话说,透明电极层200比绝缘层400更靠近盖板100,而绝缘层400比位于引线用贯穿孔410外的信号引线300,更靠近盖板100。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信号引线300可仅填布于局部的引线用贯穿孔410。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信号引线300亦可填满整个引线用贯穿孔410。
[0038]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透明电极层200可包含复数第一电极块210、复数第二电极块220以及复数连接线230。第一电极块210系沿着第一方向Y排列。每一连接线230连接相邻两第一电极块210,亦即,任两相邻之第一电极块210均系由一连接线230所连接,故沿着第一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210能够藉由多条连接线230而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块220系沿着第二方向X排列。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交。举例来说,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相垂直。换句话说,第二电极块220的排列方向与第一电极块210的排列方向系相垂直的。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第二电极块220系横向地排列,而第一电极块210系纵向地排列。第二电极块220系与第一电极块210及连接线230相分隔,以防止电性连接第一电极块210。第二电极块220系彼此相分隔的。为了电性连接这些相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触控面板还包含桥接线500,以桥接相邻的第二电极块220。
[0039]进一步来说,可参阅图3,本图绘示图1之触控面板沿着B-B’线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绝缘层40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401及下表面402。下表面402接触透明电极层200,上表面401系背向透明电极层200。桥接线500系设置于绝缘层400之上表面401。绝缘层400具有两桥接用贯穿孔420。桥接线500系透过绝缘层400的两桥接用贯穿孔420电性连接相邻两第二电极块220。具体地说,图3所示之左方的桥接用贯穿孔420可暴露出左方的第二电极块220的部分区域,而图3所示之右方的桥接用贯穿孔420可暴露出右方的第二电极块220的部分区域。桥接线500的左右两端可分别位于左方的桥接用贯穿孔420与右方的桥接用贯穿孔420中,而分别接触左方的第二电极块220与右方的第二电极块220。如此一来,桥接线500可电性连接相分隔的相邻两第二电极块220。如图1所示,任两相邻之第二电极块220均系由一桥接线500所连接,故沿着第二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块220能够藉由多条桥接线500而电性连接。
[0040]另如图3所示,由于桥接用贯穿孔420仅暴露第二电极块220,而未暴露连接线230,因此,连接线230与桥接线500系被绝缘层400所分隔,而位于绝缘层400的相对两侧。如此一来,绝缘层400可防止连接线230与桥接线500相接触,而造成短路。
[0041]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透明电极层200、绝缘层400与桥接线500可由下往上地堆栈于盖板100上。换句话说,透明电极层200比绝缘层400更靠近盖板100,而绝缘层400比位于桥接用贯穿孔420外的桥接线500,更靠近盖板100。
[0042]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可包含复数外引线800以及引线汇集区600。这些外引线800分别连接多条信号引线300。外引线800系汇集于引线汇集区600,以利电性连接处理电路(未绘示于图中)。举例来说,引线汇集区600上可设有可挠性电路板(FPC),使得所有信号引线300能够电性连接可挠性电路板上的电子组件,而将透明电极层200所感测到的触控信号传递给可挠性电路板上的电子组件。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外弓丨线800与信号引线300可为一体的。举例来说,外引线800与信号引线300可为同一条导线的不同区段。
[0043]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引线汇集区600系覆盖于盖板100之遮光区110上。换句话说,引线汇集区600系被遮光区110所掩盖,而不会显露于触控面板外。如此一来,即便引线汇集区600上设有可挠性电路板或其他处理电路,由于引线汇集区600会被遮光区110所掩盖,使用者也不会看到此可挠性电路板或其他处理电路。
[0044]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盖板100可为一透光板体,其材质可为玻璃、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 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sacrylate, PMMA)、聚砜(polysulfone, PES)或其他环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遮光区110可藉由在上述透光板体上局部地设置遮光层来实现,而无设置遮光层的剩余区域即为透光区120。举例来说,可在透光板体的局部区域上涂布黑色光阻,使得该局部区域成为遮光区110。
[0045]图4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可包含接地线700。接地线700围绕信号引线300。换句话说,接地线700系位于信号引线300的外围,以提供静电屏蔽的效果。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接地线700不与透明电极层200相迭。换句话说,接地线700不会位于透明电极层200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以防止接地线700所产生的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影响透明电极层200,进而影响触控感测的功能。举例来说,由于透明电极层200系覆盖于盖板100之透光区120上,故接地线700可覆盖于盖板100之遮光区110上,而由于遮光区110与透光区120为两分开的区域,故可使接地线700不与透明电极层200相迭。此外,由于接地线700系覆盖于遮光区110上,而可被遮光区110掩盖,故接地线700的材质可为不透明导电材料,且其宽度可无须限制在5微米以下,而可比信号引线300更宽。
[0046]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之透明电极层200具有开槽212及222,开槽212系开设于第一电极块210,开槽222系开设于第二电极块220,开槽212、222与信号引线300之至少一者部分地相迭,亦即,开槽212及222系正对信号引线300,从而减少信号干扰。具体来说,当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相迭时,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会产生少量的耦合电容,因而干扰触控信号。经观察,耦合电容系正比于信号引线300与透明电极层200的正对面积,因此,当第一电极块210开设有开槽212时,由于第一电极块210与信号引线300的正对面积会减少,故可降低两者的耦合电容,从而减少对第一电极块210的信号干扰。相似地,当第二电极块220开设有开槽222时,由于第二电极块220与信号引线300的正对面积会减少,故可降低两者的耦合电容,从而减少信号引线300对第二电极块220的信号干扰。
[0047]具体来说,可参阅图6,本图绘示图5之触控面板沿着C-C’线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第一电极块210系位于信号引线300的正下方,且两者系被绝缘层400所分隔的。为了利于触控面板的薄型化设计,绝缘层400的厚度通常为微米级(如1.25微米),当绝缘层400的厚度为微米级时,第一电极块210与信号引线300仅相隔微米级的间距,而容易产生少量的耦合电容,但由于第一电极块210具有复数开槽212,故可降低第一电极块210与信号引线300的正对面积,而可降低耦合电容。应了解到,虽然本图仅以第一电极块210做说明,但第二电极块220与其开槽222之结构及其功效亦相似于以上说明,故不重复叙述。
[0048]由于开槽212及222会使第一电极块210及第二电极块220的面积下降,故会造成第一电极块210及第二电极块220的电阻上升,因此,制造者可权衡第一电极块210及第二电极块220之电阻大小,与第一电极块210及第二电极块220的信号干扰程度,决定开槽212及222的数量与尺寸。
[0049]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4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透明电极层200a、绝缘层400a、信号引线300a及桥接线500a之堆栈顺序的改变。进一步来说,可参阅图8,本图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D-D’线的剖面图。如图8所示,信号引线300a、绝缘层400a以及透明电极层200a系由下往上地堆栈于盖板100上。具体来说,信号引线300a系覆盖于盖板100上,部分之绝缘层400a覆盖于信号引线300a上,且绝缘层400a的引线用贯穿孔410a系暴露出信号引线300a的部分区域。部分之透明电极层200a系覆盖于绝缘层400a上,部分之透明电极层200a系位于引线用贯穿孔410a中,并接触信号引线300a,以电性连接信号引线300a。
[0050]图9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E-E’线的剖面图。如图9所示,桥接线500a、绝缘层400a以及透明电极层200a系由下往上地堆栈于盖板100上。进一步来说,桥接线500a系覆盖于盖板100上,部分之绝缘层400a系覆盖于桥接线500a上,并隔开桥接线500a与连接线230a。绝缘层400a的两桥接用贯穿孔420a系分别暴露出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部分之透明电极层200a系覆盖于绝缘层400a上,而透明电极层200a之两相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a系分别部分地位于两桥接用贯穿孔420a中,并接触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以藉由桥接线500a而电性连接。
[0051]如图7所示,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透明电极层200a具有复数开槽212a及222a,开槽212a系开设于第一电极块210a,开槽222a系开设于第二电极块220a,开槽212a、214a与信号引线300a之至少一者部分地相迭,从而减少信号干扰。举例来说,可参阅图10,本图绘示图7之触控面板沿着F-F’线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透明电极层200a的第一电极块210a系位于信号引线300的正上方,且两者系被绝缘层400a所分隔的。由于第一电极块210a具有复数开槽212a,故可降低第一电极块210a与信号引线300a的正对面积,从而降低耦合电容。应了解到,虽然本图仅以第一电极块210a做说明,但第二电极块220a与其开槽222a之结构及其功效亦相似于以上说明,故不重复叙述。
[0052]第11至14图绘示图7之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图。首先,如图11所示,可形成信号引线300a、桥接线500a、接地线700a以及外引线800a。进一步来说,可于盖板100的透光区120上形成信号引线300a以及桥接线500a,并于盖板100的遮光区110上形成接地线700a以及外引线800a,而使接地线700a围绕信号引线300a,且使外引线800a连接信号引线300a。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信号引线300a与外引线800a的材质为不透光的金属,而与桥接线500a及接地线700a之材质相同时,信号引线300a、桥接线500a、接地线700a以及外引线800a可在同一道制程中形成于盖板100上。
[0053]接着,如图12所示,可形成绝缘层400a于盖板100上,而覆盖信号引线300a、桥接线500a、接地线700a (可参阅图11)以及外引线800a。接着,可于绝缘层400a上形成引线用贯穿孔410a,而暴露出部分的信号引线300a,使得信号引线300a能够透过引线用贯穿孔410a电性连接后续制作出的透明电极层200a (可参阅图7)。接着,可于绝缘层400a上形成桥接用贯穿孔420a。两桥接用贯穿孔420a可分别暴露出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使得桥接线500a能够透过两桥接用贯穿孔420a电性连接后续制作出的透明电极层200a的相邻两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a (可参阅图7)。
[0054]接着,如图13所示,可形成透明电极层200a于盖板100的透光区120上,而覆盖绝缘层400a,使得绝缘层400a位于信号引线300a (可参阅图12)与透明电极层200a之间。由于在图12所示的步骤中,信号引线300a可局部地暴露于引线用贯穿孔410a中,故信号引线300a可透过引线用贯穿孔410a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200a。此外,由于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系局部地暴露于桥接用贯穿孔420a,故桥接线500a可透过桥接用贯穿孔420a电性连接两相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a。
[0055]接着,如图14所示,可于透明电极层200a上形成开槽212a及222a。开槽212a、222a均与信号引线300a部分地相迭。如此一来,透明电极层200a与信号引线300a的正对面积可降低,从而降低两者产生的耦合电容对触控信号的干扰。
[0056]图1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绝缘层400b之桥接用贯穿孔420b之形状的改变,具体来说,此桥接用贯穿孔420b为环形槽。进一步来说,可一并参阅图16,本图绘示图15之触控面板沿着G-G’线的剖面图。如第15及16图所示,桥接用贯穿孔420b为环形槽而具有两开口方向相对的Cl形槽422b及424b。桥接线500系分别透过这两开口方向相对的C形槽422b及424b电性连接相邻两第二电极块220。由于桥接用贯穿孔420b为环形槽,故可利于桥接线500的左右两端伸入环形槽中而接触第二电极块220,以提升电性连接的稳定性。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引线用贯穿孔410b之形状可与前述引线用贯穿孔410及410a之形状相同。
[0057]图1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5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还可包含接地线700。接地线700围绕信号引线300。换句话说,接地线700系位于信号引线300的外围,以提供静电屏蔽的效果。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接地线700不与透明电极层200相迭。换句话说,接地线700不会位于透明电极层200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以防止接地线700所产生的静电放电影响透明电极层200,进而影响触控感测的功能。
[0058]图1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7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之透明电极层200具有开槽212及222,开槽212系开设于第一电极块210,开槽222系开设于第二电极块220,开槽212、214与信号引线300之至少一者部分地相迭,以减少透明电极层200与信号引线300的正对面积,从而减少信号干扰。
[0059]图19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面板的上视图。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图18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透明电极层200a、绝缘层400c、信号引线300a及桥接线500a之堆栈顺序的改变。举例来说,可参阅图20,本图绘示图19之触控面板沿着H-H’线的剖面图。如图20所示,桥接线500a、绝缘层400c以及透明电极层200a系由下往上地堆栈于盖板100上。进一步来说,桥接线500a系覆盖于盖板100上,部分之绝缘层400c系覆盖于桥接线500a上。绝缘层400c之桥接用贯穿孔420c的两个Cl形槽422c及424c系分别暴露出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部分之透明电极层200a系覆盖于绝缘层400c上,而透明电极层200a之两相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a系分别部分地位于桥接用贯穿孔420c的两Cl形槽422c及424c中,并接触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以藉由桥接线500a而电性连接。
[0060]第21至24图绘示图19之显示面板的制造流程图。首先,如图21所示,可形成信号引线300a、桥接线500a、围绕信号引线300a的接地线700a以及连接信号引线300a的外引线800a。进一步来说,可于盖板100的透光区120上形成信号引线300a以及桥接线500a,并在盖板100的遮光区110上形成接地线700a及外引线800a。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当信号引线300a与外引线800a的材质为不透光的金属,而与桥接线500a及接地线700a之材质相同时,信号弓I线300a、桥接线500a、接地线700a及外弓I线800a可在同一道制程中形成于盖板100上。
[0061]接着,如图22所示,可形成绝缘层400c于盖板100上,而覆盖信号引线300a、桥接线500a、接地线700a及外引线800a (可参阅图21)。接着,可于绝缘层400c上形成引线用贯穿孔410c,而暴露出部分的信号引线300a,使得信号引线300a能够透过引线用贯穿孔410c电性连接后续制作出的透明电极层200a(可参阅图19)。接着,可于绝缘层400c上形成桥接用贯穿孔420c。桥接用贯穿孔420c为环形槽而具有相对两C形槽422c及424c。这两Cl形槽422c及424c可分别暴露出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使得桥接线500a能够透过两Cl形槽422c及424c电性连接后续制作出的透明电极层200a的相邻两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a (可参阅图19)。
[0062]接着,如图23所示,可形成透明电极层200a于盖板100的透光区120上,而覆盖绝缘层400c。由于在图12所示的步骤中,信号引线300a可局部地暴露于引线用贯穿孔410c中,故信号引线300a可透过引线用贯穿孔410c电性连接透明电极层200a。此外,由于桥接线500a的左右两端系局部地暴露于桥接用贯穿孔420c的两Cl形槽422c及424c,故桥接线500a可透过C形槽422c及424c电性连接两相分隔的第二电极块220a。
[0063]接着,如图24所示,可于透明电极层200a上形成开槽212a及222a。开槽212a、222a均与信号引线300a部分地相迭。如此一来,透明电极层200a与信号引线300a的正对面积可降低,从而降低两者产生的耦合电容对触控信号的干扰。
[0064]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述之「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相迭」或「第一组件覆盖于第二组件上」并不代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必然相接触,只要第一组件位于第二组件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亦可额外地设有第三组件。
[0065]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载的相对词汇,如「上」、「下」、「左」或「右」,系用来描述在附图中所示的一组件与另一组件之关系。相对词汇是用来描述装置在附图中所描述之外的不同方位是可以被理解的。例如,如果一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组件将会被描述原为位于其它组件之「下」侧将被定向为位于其他组件之「上」侧。例示性的词汇「下」,根据附图的特定方位可以包含「下」和「上」两种方位。同样地,如果一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组件将会被描述原为位于其它组件之「下方」或「之下」将被定向为位于其他组件上之「上方」。
[0066]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之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包含: 一盖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一遮光区,其中该遮光区系位于该透光区外; 一透明电极层,覆盖于该盖板之该透光区上;以及 复数信号引线,完全覆盖于该盖板之该透光区上,该些信号引线电性连接该透明电极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该些信号引线的可视度比该盖板之该遮光区的可视度低,以致于该些信号引线相较于该遮光区系更为不可见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每一该些信号引线之材质为透明导电材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每一该些信号引线之宽度系小于或等于5微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每一该些信号引线之材质为不透明导电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每一该些信号引线系与该透明电极层相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触控面板,更包含: 一绝缘层,夹抵于该透明电极层与该些信号引线之间,其中该绝缘层具有复数引线用贯穿孔,该透明电极层与该些信号引线系分别透过该些引线用贯穿孔而电性连接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电极层具有至少一开槽,该开槽与该些信号引线之至少一者部分地相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电极层包含: 复数第一电极块,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 至少一连接线,连接该些第一电极块之相邻两者;以及 复数第二电极块,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交,该些第二电极块系彼此相分隔的,且该些第二电极块系与该些第一电极块及该连接线相分隔,该触控面板更包含: 至少一桥接线,且该绝缘层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该下表面接触该透明电极层,该桥接线系设置于该上表面,且该绝缘层具有至少一桥接用贯穿孔,该桥接线系透过该绝缘层的该桥接用贯穿孔电性连接该些第二电极块之相邻两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该至少一桥接用贯穿孔之数量为至少两个,该桥接线分别透过该两桥接用贯穿孔电性连接该些第二电极块之相邻两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该桥接用贯穿孔为一环形槽而具有两开口方向相对的C形槽,该桥接线分别透过该两开口方向相对的C形槽电性连接该些第二电极块之相邻两者。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更包含:一接地线,围绕该些信号引线,且该接地线不与该透明电极层相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之触控面板,其中该接地线系覆盖于该盖板之该遮光区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面板,更包含: 复数外引线,分别连接该些信号引线;以及 一引线汇集区,该些外引线系汇集于该引线汇集区,且该引线汇集区系覆盖于该盖板之该遮光区上。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4203935SQ201420568874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9日
【发明者】何宽鑫, 鄢仁源, 杨俊评, 云花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