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46170发布日期:2019-03-05 19:37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信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软件中,异构系统直接多是采用借助第三方传输介质诸如XML、JSON等数据载体进行传输,其特点是结构简洁且传输方便。XML或者JSON非常适合万维网传输,可以提供统一的方法来描述和交换独立于应用程序或供应商的数据结构。是互联网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也是当今处理分布式结构化信息的有效工具。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则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基于ECMAScript的一个子集。JSON采用完全独立于语言的文本格式,但是也使用了类似于C语言家族的习惯(包括C、C++、C#、Java、JavaScript、Perl、Python等)。这些特性使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 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一般用于提升网络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的方式多采用与Web Service或者是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技术进行数据传输。Web Service 是一个平台独立的,低耦合的,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可使用开放的XML标准来描述、发布、发现、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而REST则是一种针对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开发方式,可以降低开发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

具体地,提供方需要根据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序列化封装成XML或者是JSON格式,通过Web Service 或者 REST技术进行传输,接收方进行获取对应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反序列化后,根据自身的业务逻辑进行加工后再存储到自身的信息系统中。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扩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数据的业务数据源头逐渐增多,由于现在数据的碎片化、以及提供方的接口提供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对数据接口的实现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为了适应多个数据源数据自动采集,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提供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

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其实现过程为:

一、构造一个独立于业务应用的集成交换平台;

二、通过集成交换平台定义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

三、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语义转换将不同的信息格式和语法重新转换成能够被目标应用系统所理解的数据格式和语义;

四、所有的服务请求统一发给集成交换平台后识别请求,通过设置在集成交换平台内的路由调度模块确定服务的提供者和请求转发路由,再将服务请求转发到实际的服务提供者。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的具体构造过程为:先建立各个异构系统间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和通讯连接方式,构造一个独立于业务应用的集成交换平台,各个异构系统的业务和服务均以该集成交换平台为载体,发布标准的服务规范,构建企业服务总线,逐步实现面向服务的整体架构。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完成以下动作:负责读取和补足请求的控制信息,并通过路由在交换核心内部控制交易;对交换信息进行超时和错误处理;基于交换上下文和状态信息,决定交换信息的发送路径;当交易发生异常需要回滚时,做出相应处理;记录交易处理过程中的流水、日志。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为每个系统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节点标识号,同时该集成交换平台为每个交换节点设置相应的请求队列和响应队列;

上述交换节点是集成交换平台的基础配置信息,该集成交换平台通过路由及交换节点来管理系统的服务访问权限、服务访问的有效时间窗口和访问流量。

所述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使用XML作为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描述语言。

所述步骤二的具体过程为:通过集成交换平台定义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对使用数据交换平台的一次服务请求通过进行两次数据报文的格式转换,由请求系统的非标准数据格式转换成平台内部标准格式,使用通用性和扩展性高的XML作为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描述语言,交换平台识别出实际的服务提供方之后,再由内部标准格式转换成服务提供方的非标准数据格式。

所述步骤四的具体过程为:

所有的服务请求统一发给集成交换平台后,该集成交换平台识别请求消息,根据请求消息的要素信息和已经设置好的路由规则,确定消息的目标节点和消息队列,并将请求消息转发到服务提供方对应的交换节点的请求队列;

服务提供方对应的适配器进行适配器转换之后将请求发送给服务系统,即实际的服务提供者;

服务系统完成服务处理之后将响应结果返回到服务提供方的适配器,服务提供方的适配器进行转换处理之后,将标准化后的相应结果写入响应队列;

路由调度模块从响应队列中取出消息,根据应答消息的上下文将应答消息发送到请求节点的响应队列;

由请求方适配器识别服务响应,并完成服务响应与服务请求的匹配,从而完成整个对交换平台的服务访问过程。

本发明的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众多单独的技术集成到一起,以维持系统整体稳定高效地运行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适应多个数据源数据自动采集,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描述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集成交换平台的实现方法,其实现过程为:

一、构造一个独立于业务应用的集成交换平台;

二、通过集成交换平台定义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

三、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语义转换将不同的信息格式和语法重新转换成能够被目标应用系统所理解的数据格式和语义;

四、所有的服务请求统一发给集成交换平台后识别请求,通过路由调度模块确定服务的提供者和请求转发路由,再将服务请求转发到实际的服务提供者。总之,应用集成中系统间的差异问题统一由适配器负责处理,适配器负责屏蔽系统间互联互通相关的所有技术实现细节。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包含一个以上的信息格式转换的定义。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的具体构造过程为:先建立各个异构系统间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和通讯连接方式,构造一个独立于业务应用的集成交换平台,各个异构系统的业务和服务均以该集成交换平台为载体,发布标准的服务规范,构建企业服务总线,逐步实现面向服务的整体架构。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完成以下动作:负责读取和补足请求的控制信息,并通过路由在交换核心内部控制交易;为保证交换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交换进行超时和错误处理;基于交换上下文和状态信息,决定交换信息的发送路径;当交易发生异常需要回滚时,以做出相应处理;记录交易处理过程中的流水、日志。

所述集成交换平台为每个系统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节点标识号,同时该集成交换平台为每个交换节点设置相应的请求队列和响应队列;

上述交换节点是集成交换平台的基础配置信息,该集成交换平台通过路由及交换节点来管理系统的服务访问权限、服务访问的有效时间窗口和访问流量。

所述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使用XML作为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描述语言。

所述步骤二的具体过程为:通过集成交换平台定义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对使用数据交换平台的一次服务请求通过进行两次数据报文的格式转换,由请求系统的非标准数据格式转换成平台内部标准格式,使用通用性和扩展性高的XML作为平台内部的标准数据格式描述语言,交换平台识别出实际的服务提供方之后,再由内部标准格式转换成服务提供方的非标准数据格式。

所述步骤四的具体过程为:

请求方适配器收到请求后将非标准报文转换为标准报文,识别服务请求,检索路由表确定服务提供者,将标准的服务请求转发到相应的服务系统适配器,由服务系统适配器进行报文格式转换,再通过通讯适配器转发到服务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交换方法中,需要根据业务需求预定义内部数据交换的数据格式。其中,该数据格式可以和外部双方数据进行交互,并提供对应的传输和访问接口。

如图1所示,交换平台为每个系统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节点标识号,同时交换平台会为每个交换节点设置相应的请求队列和响应队列。其实,交换节点是交换平台的基础配置信息,除了路由管理交换平台还可以通过“交换节点”来管理系统的服务访问权限,以及服务访问的有效时间窗口和访问流量等。同一个系统如果既要向交换平台提出请求,又要发布服务到交换平台,那么该系统需要设置两个独立的交换节点。图2的结构示意图,就是描述的这种数据对象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数据对象间的关系通过UML连接线图例表示。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从销售系统到采购系统实现示意图。如此,根据业务对象的描述,构建出对应的交换节点。具体为销售数据传入节点和采购数据接收节点。交换核心请求节点的请求队列取请求消息,识别请求消息,根据请求消息的要素信息和已经设置好的路由规则,确定消息的目标节点和消息队列,并将请求消息转发到服务提供方对应的交换节点的请求队列。服务方适配器进行适配器转换之后将请求发送给服务系统。服务系统完成服务处理之后将响应结果返回到服务方适配器,服务方适配器进行转换处理之后,将标准化后的相应结果写入响应队列。路由调度模块从响应队列中取出消息,根据应答消息的上下文将应答消息发送到请求节点的响应队列。由请求方适配器识别服务响应,并完成服务响应与服务请求的匹配,从而完成整个对交换平台的服务访问过程。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