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51749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和空、相应的数字组成,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而且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这些条和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法,构成不同的图形符号,即各种符号体系,也称码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条码应用技术从实际运用出发,为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提供了非常有效、可靠的手段,解决了计算机应用中由于数据输入速度慢、出错率高等造成的瓶颈问题,大大促进、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条码技术已经在商品、工业、邮电业、医疗卫生、物资管理、安全检查、餐旅业、证卡管理、军事工程、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通俗点说,电子签名就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电子文档的电子形式的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它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子印章。

目前,条码识别装置及方法大多采用扫描后与SAP系统结合的方式,在目前的SAP系统统购物资结算管理环节,在处理结算单据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把条码技术和电子签名技术和SAP系统进行集成。目前的结算单据都是线下人工核对,手工对应到SAP系统的采购订单。速度慢,易出错。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条码识别装置及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管理要求,现有的条码也仅能满足一维方向上表达信息,信息量低,识别率相对较低,安全级别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实现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批量识别和SAP订单挂接,识别信息量高,能够快速识别,安全级别高的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利用条码识别装置,条码识别装置包括识别装置,处理装置和终端装置,其中,处理装置分别与识别装置和终端装置连接;识别装置包括彼此连接的条码采集装置和发射机,发射机包括3根天线,每个天线对应不同的发射频段;处理装置包括接收机,电子标签生成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电子标签生成装置与接收机和图像处理装置分别连接,其中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识别装置和验证器,识别装置自动识别订单编号信息,验证器对订单编号信息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接收机包括与发射机对应的3个具有不同接收频段的天线外,还具有一个全频段天线;终端装置包括终端服务器,显示装置和存储器,其中终端服务器分别连接显示装置和存储器;

具体步骤依次为:

(1)初始化条码识别处理装置,放置标准纸质单据,分别利用条码识别装置进行识别,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终端装置进行验证,将标准纸质单据与存储器存储的标准纸质单据进行比较,相同则进入步骤(2),否则重新进行初始化;

(2)放置目标纸质单据采集装置采集纸质单据上的订单编号信息,将采集到的订单编号信息通过发射机发送至接收机端进行接收,其中发射机随机的选择3根天线中的一根对应的发射频段,以此频段将订单编号信息通过对应的天线发送至接收机;

(3)接收机接收到来自发射机发射的订单编号信息后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接收机通过与发射天线对应频段的接收天线,以及全频段天线同时接收发射机发射的订单编号信息,将两组接收到的订单编号信息同时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

(4)图像处理装置将两组订单编号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接收数据的有效性,具体为通过识别装置自动识别两组订单编号信息,通过验证器将两组订单编号信息中的订单号的末位和其他位数中的任意两位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5),否则重复步骤(1)-(4);

(5)将其中的一组订单编号信息发送至终端装置,终端装置接收到信息后,通过终端服务器进行整理和处理,实现服务器端的确认和服务器签章,将经过确认和盖章后的数据发送至显示装置进行显示,同时未经过确认和盖章的信息和经过确认和盖章的信息发送至存储器进行存储。

优选地,条码采集装置为扫描仪,摄像装置和便携式采集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便携式采集装置为手机,手持式扫描器,PDA和笔记本电脑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显示装置为显示器。

优选地,发射机通过有线和/或无线的方式发送数据。

优选地,其中步骤(4)还包括报警步骤,当验证器将两组订单编号信息中的订单号的末位和其他位数中的任意两位的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未不相同时,发出报警。

优选地,其中报警形式为声音和震动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可以实现:

1)信息量高,能够快速识别,安全级别高。

2)针对性强,数据有效性校验严格,成功率高,数据正确率高。

3)结构简单,成本低,应用价值高。

4)不同频段天线的设计,针对性强,具有随机性,结合验证步骤出错率低,更可靠;

5)实现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批量识别和SAP订单挂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条码识别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只是用于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技术熟练人员根据上述本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然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作为21世纪著名的标准化软件,已经逐渐影响着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同时,它的存在也反映了市场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已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础。

SAP系统作为全球第一大ERP系统软件,已在全球范围数百家跨国企业中成功实施,得到了各行业、各领域的普遍认可。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同时还将ERP系统先进的管理理念带给了各个企业,使得各个企业通过实施的过程,不断地优化整合自己的管理流程,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本发明通过条码的智能化识别,结合SAP系统,提供了一种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包括如图1所示,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利用条码识别装置来实现,并且条码识别装置包括识别装置1,处理装置2和终端装置3,其中识别装置1,处理装置2和终端装置3依次连接;识别装置1包括彼此连接的条码采集装置4和发射机5,其中条码采集装置4可以为扫描仪,摄像装置或便携式采集装置,便携式采集装置例如手机,手持式扫描器或其组合等,采集装置采集纸质单据上的订单编号等信息,通过发射机发送至接收机端进行接收。发射机包括3根天线,每个天线对应不同的发射频段;处理装置2包括接收机6,电子标签生成装置7和图像处理装置8,电子标签生成装置7与接收机6和图像处理装置8分别连接,接收机接收到来自发射机发射的订单编号等信息后将信息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8,图像处理装置8包括识别装置和验证器,自动识别订单编号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验证,通过后控制电子标签生成装置7生成对应的电子标签,处理装置2将处理后的电子标签和订单编号等信息一起发送至终端装置3。接收机包括与发射机对应的3个具有不同接收频段的天线外,还具有一个全频段天线,接收时全频段天线和不同接收频段的天线同时接收,之后通过图像处理将两组接收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接收数据的有效性;终端装置3包括终端服务器9,显示装置10和存储器11,其中终端服务器分别连接显示装置10和存储器11,终端装置3接收到来自处理装置2发送的信息后,通过终端服务器9进行整理和处理,实现服务器端的确认和服务器签章,并且将数据发送至显示装置10进行显示,将需要的数据发送至存储器11进行存储。

如图2所示,物资合同业务单据的条码识别处理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依次为:

(1)初始化条码识别处理装置,放置标准纸质单据,分别利用条码识别装置进行识别,处理装置进行处理,终端装置进行验证,将标准纸质单据与存储器存储的标准纸质单据进行比较,相同则进入步骤(2),否则重新进行初始化;

(2)放置目标纸质单据采集装置采集纸质单据上的订单编号信息,将采集到的订单编号信息通过发射机发送至接收机端进行接收,其中发射机随机的选择3根天线中的一根对应的发射频段,以此频段将订单编号信息通过对应的天线发送至接收机;

(3)接收机接收到来自发射机发射的订单编号信息后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接收机通过与发射天线对应频段的接收天线,以及全频段天线同时接收发射机发射的订单编号信息,将两组接收到的订单编号信息同时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

(4)图像处理装置将两组订单编号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接收数据的有效性,具体为通过识别装置自动识别两组订单编号信息,通过验证器将两组订单编号信息中的订单号的末位和其他位数中的任意两位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进入步骤(5),否则重复步骤(1)-(4);

(5)将其中的一组订单编号信息发送至终端装置,终端装置接收到信息后,通过终端服务器进行整理和处理,实现服务器端的确认和服务器签章,将经过确认和盖章后的数据发送至显示装置进行显示,同时未经过确认和盖章的信息和经过确认和盖章的信息发送至存储器进行存储。

尽管为了说明的目的,已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等的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且本发明要求保护的产品各个部门和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可以以任意组合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因此,对本发明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并非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而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相应地,本发明的范围不受以上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进行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