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息监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9830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信息监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监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用户信息的监测方式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但目前的用户信息的监测方式多是对用户自身的信息进行零散的监测,仅仅是通过终端上的传感装置获取用户自身的用户信息,难以通过用户信息去获取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用户信息状况,进而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用户信息进行重点关注,避免一些集体性或扩散性的状况发生。

例如,若监测的用户信息为用户的健康信息,现有技术只能通过终端获取用户自身的健康状况,但不能对获取到的用户信息的数量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不能通过终端获取某一区域或某一人群的健康状况,获取的健康信息不全面,难以判断在某一区域或某一人群中是否存在发生流行性疾病的潜在风险,从而难以对流行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预报、控制和处理,而难以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信息进行重点监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监测方法及系统,能够对用户信息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处理,获取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用户信息,能够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信息进行重点监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获取用户信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终端的个数为若干个,所述用户信息至少包括第一类信息和第二类信息;

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信息,若若干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向监控系统发送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其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

其中,所述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之后,包括:

判断所述至少第二类信息是否异常,若是,则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

其中,所述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之后,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之前,包括:

所述终端确认连接网络。

其中,所述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具体为:

所述终端周期性的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

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信息,具体为:

所述服务器周期性的接收所述用户信息;

所述服务器周期性的接收所述用户信息之后,包括:

所述服务器周期性的对所述用户信息进行更新。

其中,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信息之后,包括:

所述服务器根据相邻两个周期接收到的同一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是否正常使用所述终端,若否,则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二提醒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类信息至少包括用户所在省份信息、市区信息、学习单位信息和/或工作单位信息;所述第二类信息至少包括用户的体征数据。

其中,所述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具体为:

至少第二类信息中的体征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

所述体征数据至少包括用户的心率数据和体温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

终端和服务器,所述终端的个数为若干个;

所述终端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获取用户信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信息至少包括第一类信息和第二类信息;

所述服务器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接收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用户信息中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所述用户信息中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根据判断结果,向监控系统发送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

其中,所述终端还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判断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二类信息是否异常;

根据判断结果,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

确认连接网络。

其中,所述终端周期性的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所述服务器周期性的接收所述用户信息;

所述服务器还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周期性的对所述用户信息进行更新;

根据相邻两个周期接收到的同一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是否正常使用所述终端;

根据判断结果,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二提醒信息。

有益效益: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通过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且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终端的个数为若干个,所述用户信息至少包括第一类信息和第二类信息;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信息,若若干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将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其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发送给监控系统。通过服务器对终端获取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用户信息数量和用户信息发送至监控系统,能够对用户信息中满足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处理,从而能够获取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中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能够对该区域或该群体的用户信息进行重点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信息监测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信息监测方法一实施例中终端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信息监测方法一实施例中一服务器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信息监测方法一实施例中另一服务器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信息监测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信息监测系统一实施例中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信息监测系统一实施例中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信息监测方法及系统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信息监测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终端获取用户信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

其中,终端的个数为若干个。本实施例中,终端为包括但不限于手环、手表和眼镜等穿戴式终端。若干个终端可以为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终端,例如,若干个终端可以均为手环,或若干个终端中一部分为手环、另一部分为眼镜。

其中,用户信息至少包括第一类信息和第二类信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的数量与用户的数量相对应;可选的,终端实时或周期性获取用户信息。

第一类信息用于监测用户的个人属性,即第一类信息至少用于记录用户所在省份信息、市区信息、工作单位信息和/或学习单位信息。例如,用户使用终端前进行第一类信息的输入或选择,终端获取用户输入或选择的至少包括用户所在省份信息、市区信息、工作单位信息和/或学习单位信息的第一类信息;或者,终端通过GPS、WIFI或基站等定位方式获取至少包括用户所在省份信息、市区信息、工作单位信息和/或学习单位信息的第一类信息。

此外,第一类信息还可以记录用户身份信息、地理位置信息、性别信息和/或年龄信息。记录用户身份信息,一个用户身份信息对应一个用户,即使一个用户使用多个终端,该多个终端获取的用户身份信息也只对应一个用户,能够避免一个用户使用多个终端时造成获取的第一类信息重复;记录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能够对用户所处的具体位置进行定位获取,便于后续服务器对用户信息处理分析时得到某一预设区域范围内的用户信息;记录用户的性别信息能够对用户的性别进行群体划分,便于后续服务器对用户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时得到与性别相关的记录;记录用户的年龄信息能够对用户的年龄段进行群体划分,便于后续服务器对用户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时得到与年龄相关的记录。

通过监测用户信息中的第一类信息,能够获取用户所在区域或用户所述群体,终端将获取的第一类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对获取的第一类信息进行处理能够得知在某一区域内该终端的总的用户数量,或某一群体中该终端的总的用户数量。

第二类信息用于记录需要实时监测的信息,例如用户的健康信息和/或运动信息等体征数据,第二类信息中的体征数据至少包括用户的心率数据和体温数据,此外,第二类信息中还可以包括用户的体重和身高等信息。通过对用户的体征数据进行判断,能够得知用户的健康状况。

可选的,用户的心率数据可以通过心率传感器获取,用户的体温数据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该心率传感器和/或温度传感器集成在终端上;此外,用户的体重和身高可以通过用户输入获取。

可选的,终端的周期性的向服务器发送获取到的用户信息;本发明对该周期的具体时长不做限制,在一应用例中,该周期可以设置为3小时、5小时或7小时。

S102、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信息,若若干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向监控系统发送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其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

服务器接收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根据步骤S101,对接收到的用户信息中的第一类信息进行分析,至少能够获取用户所在区域,通过对用户所在区域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得知某一区域内终端的总的用户数量。

若某些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则说明与这些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处于同一区域或预设的区域范围内。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指的是第一类信息中的省份信息、市区信息、学习单位信息和/或工作单位信息相同;例如,多个终端获取的用户信息中的第一类信息相同,则说明该多个终端对应的用户处于同一省份、同一市区、同一学习单位和/或同一工作单位。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匹配,指的是第一类信息中地理位置信息均在以某一地点为圆心的预设范围内;例如,多个终端获取的用户信息中的第一类信息的地理位置信息均在以一地标建筑为圆心的5公里范围内,则该多个终端对应的用户处于以该地标建筑为圆心的5公里范围的区域内。

服务器接收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根据步骤S101,对接收到的用户信息中的第二类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用户的健康状况。

服务器将对用户信息中的第一类信息进行分析的结果和对用户信息中的第二类信息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能够得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和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

第二类信息异常具体为至少第二类信息中的体征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其中,第二预设阈值为医学上定义的健康状况下人体的体征数据,预设时间阈值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一应用例中,预设时间阈值可以设置为8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

由于第二类信息中的体征数据至少包括用户的心率数据和体温数据,则上述至少第二类信息中的体征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可以具体为至少第二类信息中的心率数据大于标准健康心率数据,和/或体温数据大于标准健康体温数据。其中,标准健康心率数据为医学上认定的正常心率,成年男性的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成年女性的正常心率为70~90次/分钟,儿童的正常心率在90次/分钟左右;标准健康体温数据为医学上认定的正常体温,成年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当用户的心率数据大于标准健康心率数据,和/或体温数据大于标准健康体温数据,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时,说明用户可能处于发烧或感冒状态。

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表征了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用户数量,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表征了该区域内或该群体中健康状况异常的用户数量,若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说明该区域内或该群体中健康状况出现异常的人数较多,可能存在流行性疾病爆发的潜在风险,则向监控系统发送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其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

本发明对第一预设阈值根据不做具体限定,在一应用例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10%、20%或30%。

应用举例说明,服务器将对用户信息中的第一类信息进行分析,提取了第一类信息中学习信息相同的用户数据,得到了在某一学校中的用户总数量,在提取的第一类信息中学习信息为该学校的用户信息中分析第二类信息,得到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则得到对应的健康状况异常的用户数量,若在该学校中健康状况异常的用户数量与用户总数量的比值超过了第一预设阈值,则说明该学校中出现疾病的人数较多,可能存在流行性疾病爆发的潜在风险,则将提取了第一类信息中学习信息相同,且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发送至监控系统,便于相关部门从监控系统中获取服务器发送的用户信息。

此外,第一类信息还可以包含性别信息和/或年龄信息,在服务器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时,还可以对用户信息中的性别信息和/或年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知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的性别和/或年龄分布,进而得知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主要集中在男性或女性,和/或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的年龄分布。

本实施例能够对用户信息中满足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处理,从而能够获取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中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能够对该区域或该群体的用户信息进行重点监测,提醒相关部分进行及时处理,对流行性疾病的爆发进行预测。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对于终端而言,在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之后,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S103、判断所述至少第二类信息是否异常,若是,则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

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之后,对获取的用户信息中进行判断,若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则向与该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其中,在终端没有连接网络时,可以通过短信方式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若终端连接网络则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方式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

该步骤中第二类信息异常与步骤S102中记录的第二类信息异常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当获取的用户信息中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时,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一提醒信息,能够将用户的健康出现问题这一消息及时传递给与用户亲密相关的人。

此外,在终端将获取的用户信息发送给服务器之前需要通过网络连接模块确认终端连接网络;若终端没有连接网络,则暂时将获取的用户信息存储在终端的存储器中,当终端连接网络后,向服务器发送获取的用户信息。

由于上述步骤S104是在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之后,终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之前,因此在图2中将步骤S101分为步骤S1011终端获取用户信息和步骤S1012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对于服务器而言,还包括如下步骤:

S104、所述服务器周期性的对所述用户信息进行更新。

由于终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是周期性的,因此服务器接收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也是周期性的。

由于用户信息实时变化,因此服务器周期性的接收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后,需要对用户信息进行更新,可选的,服务器对用户信息进行更新,并分析出该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的标准体征数据。终端周期性的获取用户信息,并向服务器周期性的发送用户信息,服务器周期性的接受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并对每个周期获取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用户健康状况正常且正常使用终端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用户自身的体征数据的平均数值,该平均数值即为用户的标准体征数据。

若服务器分析出该用户信息对应的用户的标准体征数据,则此时第二类信息异常可以为,至少第二类信息中的体征数据大于或等于用户的标准体征数据,且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由于每个用户存在差异,每个用户的标准体征数据也有所差异,将用户的标准体征数据作为第二类信息异常的参照标准能够提高对用户健康状况判断的准确度。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对于服务器而言,还包括如下步骤:

S105、根据相邻两个周期接收到的同一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是否正常使用所述终端。

相邻两个周期接收到的同一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用户是否正常使用终端。

终端对应的用户是否正常指用户没有停止终端获取用户信息。例如,若相邻两个周期接收到的同一终端发送的用户信息中的第二类信息发生异常变化,如第二类信息中的心率信息在某个周期为0,则说明此事用户没有使用终端或用户停止了终端对用户信息的获取。

S106、向与所述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二提醒信息。

服务器则向与终端绑定的另一终端发送第二提醒信息,提醒与用户亲密相关的人目前用户停止使用终端获取用户信息。

参照图5,图5是本发明信息监测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终端100和服务器200,所述终端100的个数为若干个。

所述终端100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获取用户信息,向服务器200发送所述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至少包括第一类信息和第二类信息。

所述服务器200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接收终端100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用户信息中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所述用户信息中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根据判断结果,向监控系统发送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

可选的,终端100为包括但不限于手环、手表和眼镜等穿戴式终端。若干个终端100可以为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终端;例如,若干个终端100可以均为手环,或若干个终端100中一部分为手环、另一部分为眼镜。

此处,终端100执行的动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对应,服务器200执行的动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102对应,详细说明参阅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终端100还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判断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二类信息是否异常;根据判断结果,向与所述终端100绑定的另一终端101发送第一提醒信息。

此处,终端100执行的动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103对应,详细说明参阅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终端100周期性的向服务器200发送所述用户信息;所述服务器200周期性的接收所述用户信息。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服务器200还用于执行以下动作:

周期性的对所述用户信息进行更新;根据相邻两个周期接收到的同一终端100发送的用户信息,判断所述终端100对应的用户是否正常使用所述终端100;根据判断结果,向与所述终端100绑定的另一终端101发送第二提醒信息。

此处,终端100执行的动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S104、步骤S105和步骤S106对应,详细说明参阅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若干个终端获取用户信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用户信息;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信息,若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数量与所述用户信息中的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的用户信息总数量的比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将所述至少第一类信息相同,且其至少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发送给监控系统。通过服务器对终端获取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将满足预设条件的用户信息数量和用户信息发送至监控系统,能够对用户信息中满足第一类信息相同或匹配,且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处理,从而能够获取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中第二类信息异常的用户信息,能够对该区域或该群体的用户信息进行重点监测,提醒相关部分进行及时处理,对流行性疾病的爆发进行预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