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3284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来,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更换手机时,需要把旧手机中的数据迁移到新手机中。市面上的智能机方案,通常是把旧手机中的数据备份在云端,再用新手机登陆云账号,将数据下载到新手机中,完成数据迁移。但这种方案需要在有网络的前提下操作,并且数据备份在云端,有泄漏隐私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备份方法,通过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实现终端设备之间数据备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包括:

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NFC链路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将备份数据通过所述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以使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对所述备份数据进行备份。

优选的,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NFC链路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本地及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的WiFi-P2P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P2P数据传输通道。

优选的,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对所述备份数据进行备份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备份数据后,将所述备份数据导入至系统应用,实现在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备份。

优选的,所述备份数据为全部系统应用数据。

优选的,所述备份数据为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系统应用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数据备份装置,包括:

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NFC链路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备份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将备份数据通过所述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以使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对所述备份数据进行备份。

优选的,所述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本地及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的WiFi-P2P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P2P传输通道。

优选的,该装置还包括:

数据备份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备份数据后,将所述备份数据导入至系统应用,实现在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备份。

优选的,所述备份数据为全部系统应用数据。

优选的,所述备份数据为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系统应用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数据备份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NFC Handover协议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将备份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以使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对备份数据进行备份。通过上述方法,终端设备之间在无网络的前提下实现数据高速传输,能够实现终端设备之间数据备份,能够保证数据备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法流程图。其中,数据备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10,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NFC链路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的手机、APID、手提电脑等移动设备。

例如,具有NFC功能的A手机和具有NFC功能的B手机使用NFC Handover协议,触发WiFi-P2P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其中,NFC Handover协议定义了使两个NFC设备使用其他无线通信技术建立连接所使用的结构和交互序列。其中两个NFC设备之间可以选择蓝牙或WiFi来交换数据。WiFi-P2P(Peer-to-Peer,点对点)技术多个WiFi设备在没有AP的情况下相互连接。

在步骤120,将备份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以使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对备份数据进行备份。其中,备份数据可以是终端设备的全部系统应用数据,例如:通讯录、日历、图片、音乐、视频、录音文件、短信、电子邮件等,也可以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由用户指定的系统应用数据。

例如,B手机接收到A手机传输的备份数据后,自动将备份数据导入到系统应用,实现在B手机中进行数据备份。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近距离无线通讯NFC链路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将备份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至少一个终端设备,以使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对备份数据进行备份。能够实现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备份,并且,本发明操作简单,在更换设备时,能够一键换机。另外,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基于NFC实现数据传输,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方法流程图。其中,数据备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210,终端设备进入一键换机主界面,选择备份数据后,靠近另一终端设备。其中,终端设备和另一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均开启NFC Beam。例如当手机进入一键换机主界面时,在一键换机主界面默认备份全部系统应用数据,例如:通讯录、日历、图片、音乐、视频、录音文件、短信、电子邮件等,同时在该一键换机主界面也可以提供选择菜单,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哪些数据要备份,待选择好备份数据后,将A手机和B手机相互靠近。

在步骤220,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本地及另一终端设备的WiFi-P2P配置,终端设备之间建立P2P数据传输通道。

在步骤230,另一个终端设备进行响应,在接收备份数据完毕后,后台服务自动将备份数据导入到系统应用,完成一键换机。此后,两个终端设备可以恢复到默认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终端设备相互靠近时,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WiFi-P2P建立高速数据传输通道,能够实现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备份。并且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例如,将旧手机中的数据备份到新手机中时,能够一键换机。另外,两个终端设备之间基于NFC实现数据传输,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数据备份装置包括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310和备份数据发送单元320。

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310用于基于NFC链路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具有NFC功能的手机、APID、手提电脑等移动设备。

例如,当该数据备份装置设置在具有NFC功能的A手机中时,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310用于与具有NFC功能的B手机使用NFC Handover协议,触发本地及少一个终端设备的WiFi-P2P配置,与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建立P2P数据传输通道。其中,NFC Handover协议定义了使两个NFC设备使用其他无线通信技术建立连接所使用的结构和交互序列。其中两个NFC设备之间可以选择蓝牙或WiFi来交换数据。WiFi-P2P技术使得多个WiFi设备在没有AP的情况下也能构成一个网络并相互通信。

备份数据发送单元320用于将备份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终端设备,以便在终端设备实现数据备份。其中,备份数据可以是具有数据备份装置的终端设备的全部系统应用数据,例如:通讯录、日历、图片、音乐、视频、录音文件、短信、电子邮件等,也可以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由用户指定的系统应用数据。

在该实施例中,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310用于基于NFC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备份数据发送单元320用于将备份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终端设备,以便在终端设备实现数据备份。使得具有NFC功能的终端设备之间能够进行数据备份,并且,本发明操作简单,在更换设备时,能够一键换机。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数据备份装置包括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410、备份数据发送单元420和数据备份单元430。

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410用于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本地及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的WiFi-P2P配置,并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例如,当具有NFC功能的A手机靠近具有NFC功能的B手机时,触发在A手机和B手机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备份数据发送单元420用于将备份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发送至终端设备。其中,备份数据默认可以是全部系统应用数据,例如:通讯录、日历、图片、音乐、视频、录音文件、短信、电子邮件等,也可以是为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系统应用数据。

数据备份单元430用于当接收到备份数据时,将备份数据导入至系统应用,以便实现数据备份。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WiFi-P2P建立高速数据传输通道,能够实现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备份。并且本发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快捷,例如,将旧手机中的数据备份到新手机中时,能够一键换机。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5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备份装置510,数据备份装置510的可以包括数据传输通道建立单元、备份数据发送单元,也可以包括数据备份单元。其中各部件单元已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进一步阐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即本发明两个支持NFC功能的手机靠近后,基于NFC Handover协议,触发WiFi-P2P建立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快速实现一台手机备份数据到另一台手机的迁移,实现一键换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