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和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48650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和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建立连接,一般都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没有涉及到团队之间的连接,而目前随着经济等情况的发展,团队之间的连接也变得需要起来。

但目前并不存在一种快捷方便的方式来实现团队之间的连接的建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和设备,用以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方式来实现团队之间的连接的建立。

具体的每发明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以及建立的连接类型为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

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

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所属的团队的属性信息以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业务往来信息筛选出团队推荐信息;其中,所述团队推荐信息中包含有对应团队中的用户信息。

将所述团队推荐信息推送给所述用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具体包括:

判断用户是否为所属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接收所述用户所发送的连接请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具体包括:

提取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

基于所述连接请求生成请求建立团队之间连接的要求;

通过所示联系方式将所述要求发送给所述待连接用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待连接用户是否为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当所述待连接用户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若判断结果为否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则指示所述待连接用户将所述要求转发给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当对应团队的负责人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以及建立的连接类型为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

建立模块,用于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推荐模块,用于在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之前,基于所述用户所属的团队的属性信息以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业务往来信息筛选出团队推荐信息;其中,所述团队推荐信息中包含有对应团队中的用户信息。

将所述团队推荐信息推送给所述用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用户是否为所属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接收所述用户所发送的连接请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提取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

基于所述连接请求生成请求建立团队之间连接的要求;

通过所示联系方式将所述要求发送给所述待连接用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建立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待连接用户是否为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当所述待连接用户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若判断结果为否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则指示所述待连接用户将所述要求转发给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当对应团队的负责人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和设备,具体的,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以及建立的连接类型为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以此实现了捷方便的方式来实现团队之间的连接的建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出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在一个实际的实施例中,例如可以用于企业/组织之间的信息化连接的建立;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以及建立的连接类型为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

具体的,用户的连接请求中可以包括有待连接用户(例如用户1)的联系方式,例如手机号,邮箱名,甚至于网络账号等等,只要能联系上带连接用户即可;此外,连接请求中还包括有该用户1所对应的团队的信息,如果用户1所在团队有多个,例如可以有团队1、团队2、团队3等等,则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则为需要建立联系的团队的信息,例如为团队3的信息,当然可以有多个。具体的,企业或组织都属于一种具体的团队,以此为例,所建立的团队之间的连接可以为企业/组织之间的连接。而连接请求中还包括有建立的是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也即需要建立的连接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连接。

步骤102、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

步骤103、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而具体的,在步骤101之前,也即在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述用户所属的团队的属性信息以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业务往来信息筛选出团队推荐信息;其中,所述团队推荐信息中包含有对应团队中的用户信息;

将所述团队推荐信息推送给所述用户。

具体的,可以基于所述用户所在的团队的信息,为该用户推荐相关的其他团队的信息。在此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进行说明,例如用户1为企业A的负责人,用户1所在的企业A是一个团队,其有自己的属性信息,例如为金属加工业类型的企业、或者网络类型的企业等等;而该企业A还会有其他的团队,例如也可以是企业等团队发生关系,例如可以为业务往来信息;以此通过属性信息以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业务往来信息筛选出团队推荐信息,具体的团队推荐信息中包含有与企业A相关度很高的团队的信息,且该信息中还包括有所在团队中的用户的信息,例如可以有联系方式,姓名等等信息。

以此可以团队的信息进行推荐,减少信息的查询量,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提高用户的体验,同时保证后续建立连接的有效性。

具体的步骤101,也即所述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具体包括:

判断用户是否为所属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接收所述用户所发送的连接请求。

具体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发生连接请求,若是要发送连接请求,需要是负责人,当然具体的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有多个人。

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负责人可以基于权限进行评估,或者职位进行评估。

当然,具体的除了负责人以外,还可以设置为只要是团队中的成员,就都可以发送连接请求,具体的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设置,并不限于这几种具体的实施例。

具体的步骤102,也即所述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具体包括:

提取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

基于所述连接请求生成请求建立团队之间连接的要求;

通过所示联系方式将所述要求发送给所述待连接用户。

具体的,需要获取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例如为即时网络沟通工具的账号,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生成请求建立团队之间连接的要求;也即是告知连接用户,后续的连接是要建立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连接,且具体的,考虑到一个待连接用户可能会属于多个团队,因此可以在要求中告知建立连接的是哪个或者哪些团队。

基于获取到的联系方式,将对应的要求发送给待连接用户。

具体的步骤102,也即所述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待连接用户是否为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当所述待连接用户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若判断结果为否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则指示所述待连接用户将所述要求转发给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当对应团队的负责人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是否同意建立连接,待连接用户所在的团队中,可以为有这权限的是负责人,因此当待连接用户本身是负责人时,在该待连接用户同意后,可以建立两个团队之间的连接;若不同意,无法建立连接,此时可以反馈给连接用户和/或连接用户所在的团队拒绝的信息。

而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应团队的负责人还可以具体为负责是否同意建立团队连接的团队成员,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该团队成员可能仅仅负责这部分功能,当然也可以进行灵活的设置其他形式的负责人,具体可以基于需要进行设置,并不限于以上的这几种。

而若是待连接用户本身不是所在团队终端中的负责人,则需要转给团队的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意或拒绝,若同意,建立连接;若不同意,无法建立连接,此时可以反馈给连接用户和/或连接用户所在的团队拒绝的信息。

实施例2

为了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设备,如图2所示,包括:

接收模块201,用于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以及建立的连接类型为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

发送模块202,用于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

建立模块203,用于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该设备还可以包括:推荐模块204,用于在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之前,基于所述用户所属的团队的属性信息以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业务往来信息筛选出团队推荐信息;其中,所述团队推荐信息中包含有对应团队中的用户信息。

将所述团队推荐信息推送给所述用户。

具体的,所述接收模块201,具体用于:

判断用户是否为所属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接收所述用户所发送的连接请求。

具体的,所述发送模块202,具体用于:

提取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

基于所述连接请求生成请求建立团队之间连接的要求;

通过所示联系方式将所述要求发送给所述待连接用户。

具体得而,所述建立模块203,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待连接用户是否为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若判断结果为是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当所述待连接用户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若判断结果为否且所述要求为有效要求,则指示所述待连接用户将所述要求转发给对应团队的负责人;

当对应团队的负责人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企业/组织之间建立连接关系的方法和设备,具体的,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用户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中包含有待连接用户的联系方式、所述待连接用户对应团队的信息、以及建立的连接类型为团队之间连接的信息;基于所述连接请求中的联系方式向所述待连接用户发送请求建立连接的要求;当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同意所述要求时,建立所述用户所属团队与所述待连接用户所属团队之间的连接。以此实现了捷方便的方式来实现团队之间的连接的建立。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系统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