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226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属于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



背景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五花八门,虹膜识别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人每只眼睛的虹膜就像手指上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的两只眼睛,其虹膜也不相同,并且虹膜还具有医学上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改变性。因此,将虹膜用于作为身份识别的特征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就包括了在考试前进行考生的身份识别。

考试是我国最普遍的人才选拔制度,我国考试门类多,参考人数巨大,人员情况复杂,考生身份识别压力空前,从而滋生了一系列替考舞弊现象。因此,我国在大型考试中对考生身份进行识别是非常麻烦的。现有身份识别手段包括身份证、准考证、指纹识别以及人脸识别,不仅不精确、速度慢、不稳定,而且易伪造。相比之下,利用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适合我国大规模考试情况。

在公告号为CN100352400C的文件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的虹膜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冷镜、红外发光二极管、照明电路、成像镜头、图像传感器、成像处理电路、外壳和USB连接线,冷镜后方顺序有照明电路、成像镜头、图像传感器、成像处理电路,且冷镜、照明电路、成像镜头和图像传感器共一中心轴。此装置便携性强,能够通过USB接口利用电脑供电进行虹膜采集,用于识别身份,但是因未设独立电源,在很多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无法独立工作,且只有单一识别口,无法有效应对我国大型考试对大人数的考生身份的识别。

在公告号为CN105205481A的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虹膜识别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方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转轴连接“凹”字形支架,支架包括底面的水平部以及两侧的竖直部,水平部与第一电机的转轴相连,竖直部上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转轴连接一转杆,转杆贯穿两侧的竖直部。转杆上设有壳体,壳体分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前壳体上设有虹膜识别本体,虹膜识别本体包括图像采集器、虹膜分析器、图像提取器和数据处理器。前壳体正面设有第一通孔,图像采集器位于第一通孔处。该设备工作能力强,能够适用于各类场合,但是其便携性差,不便移动,要将其放置在考场中使用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科学,使用方便,便携性强且能够适用于国内考场中身份识别的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活动装置以及安置在活动装置两侧的虹膜识别端,所述虹膜识别端包括扫描摄像头、红外线光源、信息处理装置、电源、扳机开关以及位于虹膜识别端底部的插槽,扫描摄像头、红外线光源、扳机开关以及电源一端分别与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电源另一端与插槽连接;所述设备主体上端设有活动槽,活动槽内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活动槽底面的滑槽;所述活动装置包括底座、顶板以及安装在底座内的操作装置,所述底座、顶板的大小与活动槽相同,顶板上设有旋把,底座的侧面设有与滑槽一一对应的锁扣,旋把与锁扣连接,活动装置通过锁扣与滑槽之间的卡接安装在活动槽内且与设备主体活动连接;所述操作装置包括主板、操作显示屏、位于操作显示屏前下方的按键、固定在操作显示屏两侧的固定座,所述主板位于顶板与底座之间,主板分别与辅助显示屏、操作显示屏以及按键连接;所述虹膜识别端通过固定座安置在操作显示屏两侧,插槽通过数据线与活动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信息处理装置上还设有无线模块,信息处理装置通过无线模块与主板连接,所设的无线模块可以保证虹膜识别端在离开设备主体较远的地方也能进行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前端设有与设备主体固定连接的把手。在不使用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时,其外形即为一个方形箱子,使用把手,可以轻松的对设备进行移动转移。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槽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辅助显示屏,所述每个第一辅助显示屏与同侧的虹膜识别端连接。当虹膜识别端出现损坏或设置问题时,第一辅助显示屏出现提示,以便及时对损坏或错误的设备进行维修。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上端设有第二辅助显示屏,所述第二辅助显示屏位于活动槽两边。当设备主体出现损坏或设置问题时,第二辅助显示屏出现提示,以便及时对损坏或错误的设备进行维修。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后端以及活动槽内壁上均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与设备主体外壳一体成型。散热口可提高识别设备的散热功能,保证其能够长时间的进行运行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装置还包括发光板,所述发光板位于操作显示屏背面,且与主板相连。发光板能够在光源不足的地方,发光补光,保证了设备的识别效果。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结构科学,使用方便,识别设备采用分离式主体,可以使得虹膜信息的录入和识别过程中更灵活,适用范围更广;识别设备主体兼具收纳和操作功能,为其核心设备即虹膜识别端提供保护、电源、无线功能,利用滑轨可轻松的使设备收起和打开,便携性强,更适用于当前国内的考试场所以及其他所需的场合;设备内含两个虹膜识别端,能够同时对两个人进行识别,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虹膜识别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设备主体与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设备主体1、活动装置2以及安置在活动装置2两侧的虹膜识别端3。其中,虹膜识别端3包括扫描摄像头31、红外线光源32、信息处理装置33、电源34、扳机开关35以及位于虹膜识别端3底部的插槽36,其中扫描摄像头31、红外线光源32、扳机开关35以及电源34一端分别与信息处理装置33连接。插槽36与虹膜识别端3外壳一体成型,且与电源34相连。

设备主体1上端设有活动槽11,活动槽11内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活动槽11底面的滑槽12。活动装置2包括底座21、顶板22以及安装在底座21上的操作装置20,底座21、顶板22的大小与活动槽11相同。底座21的侧面设有与滑槽12位置一一对应的锁扣25。活动装置2通过锁扣25与滑槽12之间的卡接安装在活动槽11内且与设备主体1活动连接。顶板22上设有旋把24,旋把24与锁扣25连接,通过旋转旋把24,可以带动锁扣25对活动装置2进行锁定和解锁。识别设备解锁后,将旋把24向外拉可以将位于活动槽11内的活动装置2拉出使用。

操作装置20包括主板、操作显示屏202、位于操作显示屏202前下方的按键203、固定在操作显示屏202两侧的固定座205。主板位于顶板22与底座21之间,主板分别与操作显示屏202以及按键203连接。操作显示屏202用于显示识别内容,按键203可对识别设备进行操作。虹膜识别端3通过固定座205安置在操作显示屏202两侧,插槽36通过数据线与活动装置2连接。虹膜识别端3可利用数据线通过底部的插槽36进行充电和信号传输,也可拔掉数据线,直接使用电源34进行工作。

信息处理装置33上还设有无线模块,信息处理装置33通过无线模块与主板连接。所设的无线模块可以保证虹膜识别端3在离开设备主体1较远的地方也能进行工作。当使用虹膜识别端3进行身份识别时,信息处理装置33会将识别信号通过无线传输至设备主体1内。信息处理装置33的功能采用现有技术实现。

设备主体1前端设有与设备主体1固定连接的把手15。在不使用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时,其外形即为一个方形箱子,使用把手15,可以轻松的移动转移设备,其便携性强。把手外还可进行锁类工具的安装,能够提高设备的保密性,适用面更广。

活动槽1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辅助显示屏13,每个第一辅助显示屏13与同侧的虹膜识别端3连接。设备主体1上端设有第二辅助显示屏14,第二辅助显示屏14位于活动槽11两边。当设备主体1或是虹膜识别端3出现损坏或设置问题时,第二辅助显示屏14或是第一辅助显示屏13就会出现提示,以便及时对损坏或错误的设备进行维修。

设备主体1后端以及活动槽11内壁上均设有散热口16,散热口16与设备主体1外壳一体成型。散热口16可提高识别设备的散热功能,保证其能够长时间的进行运行使用。

操作装置20还包括发光板204,发光板204位于操作显示屏202背面,且与主板相连。发光板204能够在光源不足的地方,发光补光,保证了设备的识别效果。

当使用本发明便携式虹膜识别设备时,将设备移动到所需位置,旋转旋把24,解锁锁扣25。抓住旋把24向外拉动,使活动装置2沿着滑槽12垂直向外滑出,直至顶部,此时锁扣25会卡止在滑槽12最上端,使活动装置2固定。打开操作装置20使其进入工作状态,此时发光板204常亮以提供补光。进行识别时,操作人员可以将虹膜识别端3拿下使用,也可以将其安置在活动装置2两侧进行。将虹膜识别端3拿下使用时,可拔出插在其底部插槽的数据线,此时,虹膜识别端3通过无线与活动装置2连接。当使用虹膜识别端3时,按下扳机开关35,触动内部的电源34,通过信息处理装置33输出指令,使扫描摄像头31开始工作,同时红外线光源32同时工作,发出交错光波照射人眼虹膜,反弹后进入扫描摄像头31,采集虹膜图像,采集到的信号经过信息处理装置33处理之后,通过无线传输至主板。采集信息完毕后,可以在操作显示屏202上显示相关信息,通过操作按键203进行信息的编辑、保存、上传。当使用完成后需要收纳设备时,旋转旋把24,解锁锁扣25,将活动装置2沿着滑槽12推入直至活动槽11最底部,此时,锁扣25会卡止在滑槽12最下端,即完成收纳。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