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4001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预警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Notebook Computer)又被称为“便携式电脑,手提电脑、掌上电脑或膝上型电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身小巧,相比PC携带方便,是一种小型、可便于携带的个人电脑,通常重1-3公斤。

笔记本跟PC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便携带方便,对主板,CPU要求,内存,显卡,硬盘容量都有不同等等。虽然笔记本的机身十分轻便,但完全不用怀疑其应用性,在日常操作和基本商务、娱乐、运算操作中,笔记本电脑完全可以胜任。

当今的笔记本电脑正在根据用途分化出不同的趋势,上网本趋于日常办公以及电影,商务本趋于稳定低功耗获得更长久的续航时间,家用本拥有不错的性能和很高的性价比,游戏本则是专门为了迎合少数人群外出游戏使用的,发烧级配置,娱乐体验效果好,当然价格不低,电池续航时间也不理想。

传统的笔记本(尤其是游戏本),其在CPU高速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且笔记本长时间的运行也会使得笔记本主板升温。然而,在电脑主板的温度过高后,会对笔记本的本身造成伤害,降低了其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键盘、数据比价器、微处理器、指示灯以及蜂鸣器,所述键盘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该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还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据比较器的输出端通过反馈模块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警示灯采用红色LED信号指示灯。

优选的,所述数据比较器与温度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A/D转换器,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A/D转换器与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笔记本的主板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当实时采集所得笔记本主板温度大于报警阈值时,微处理器自动接收温度过高的反馈信号,并驱动蜂鸣器以及指示灯完成声光报警工作,提示使用者该笔记本主板温度过高的信息,便于使用者采取关机、休眠等措施,降低笔记本的主板温度,从而可避免出现由于电脑主板温度过高导致笔记本使用寿命降低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包括控制器、温度传感器、键盘、数据比价器、微处理器、指示灯以及蜂鸣器,所述键盘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该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还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据比较器的输出端通过反馈模块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中,警示灯采用红色LED信号指示灯。

本发明中,数据比较器与温度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A/D转换器,且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A/D转换器与数据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

工作原理:本发明使用前,笔记本使用者通过键盘输入该笔记本主板的温度报警阈值,控制器接收温度报警阈值后,将其发送至数据比较器中,作为数据比对基础。

本发明使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笔记本的主板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并将实时采集的温度信息发送至数据比较器中,与数据比较器中的温度报警阈值进行比较,当实时采集所得笔记本主板温度大于报警阈值时,微处理器自动接收温度过高的反馈信号,并驱动蜂鸣器以及指示灯完成声光报警工作,提示使用者该笔记本主板温度过高的信息,便于使用者采取关机、休眠等措施,降低笔记本的主板温度,从而可避免出现由于电脑主板温度过高导致笔记本使用寿命降低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该用于笔记本的温度预警系统,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笔记本的主板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当实时采集所得笔记本主板温度大于报警阈值时,微处理器自动接收温度过高的反馈信号,并驱动蜂鸣器以及指示灯完成声光报警工作,提示使用者该笔记本主板温度过高的信息,便于使用者采取关机、休眠等措施,降低笔记本的主板温度,从而可避免出现由于电脑主板温度过高导致笔记本使用寿命降低的现象发生。

本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模块均为硬件系统模块或者为现有技术中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与硬件相结合的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的本身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其不是本系统的改进之处;本系统的改进为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连接关系,即为对系统的整体的构造进行改进,以解决本系统所要解决的相应技术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