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5539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匹配发起用户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开始寻求匹配;

(2)匹配发起用户判断平台否有自己所需的匹配服务,若是,执行步骤(6),若否,执行步骤(3);

(3)匹配发起用户向平台申请创建新匹配服务;

(4)平台根据国家法律和平台规则判断该新匹配服务是否通过,若是,执行步骤(5),若否,结束匹配;

(5)平台创建该新匹配服务;

(6)匹配发起用户根据需求选择回答平台以标准化、统一计量尺度格式发送的匹配问题;

(7)匹配发起用户根据需求对匹配条件进行个性化要求设置;

(8)平台根据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的答案信息进行匹配运算;

(9)平台向匹配的双方发送匹配成功信息,允许双方看到彼此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匹配条件的个性化要求分为删选类要求、相似类要求、范围类要求以及排序类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7)中,对匹配条件进行个性化要求设置的步骤为:

(7-1)匹配发起用户在匹配服务的目录下搜寻匹配条件,且判断是否含有自己需要的某个匹配条件;若有,执行步骤(7-5),若没有,执行步骤(7-2);

(7-2)匹配发起用户向平台申请创建新匹配条件;

(7-3)平台根据国家法律和平台规则判断该新匹配条件是否通过,若是,执行步骤(7-4),若否,中断该匹配条件,并执行步骤(7-6);

(7-4)平台创建该新匹配条件,同时向所有用户以标准化、统一计量尺度的格式发送该匹配条件并采集用户答案信息;

(7-5)匹配发起用户对匹配条件进行个性化要求设置;

(7-6)判断匹配发起用户的所有匹配条件是否都已完成个性化要求设置,若是,进行匹配运算,若否,跳转执行步骤(7-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的具体步骤为:

(8-1)判断被匹配用户是否回答了匹配发起用户所有的问题,若是,执行步骤(8-2),若否,执行步骤(8-8);

(8-2)判断被匹配用户是否符合匹配发起用户的所有删选类要求,若是,执行步骤(8-3),若否,执行步骤(8-8);

(8-3)计算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的相似度C、范围类要求匹配值F以及排序类要求匹配值U;

(8-4)计算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的总匹配指数P:

P=C+U+F

(8-5)判断总匹配指数P是否符合匹配发起用户的匹配阈值,若是,执行步骤(8-6),若否,执行步骤(8-8);

(8-6)平台进行反向匹配运算,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角色互换,并根据步骤(8-1)~步骤(8-4)得到总匹配指数P’;

(8-7)判断总匹配指数P’是否符合被匹配用户的匹配阈值,若是,匹配成功,并执行步骤(8-9),若否,执行步骤(8-8);

(8-8)排除该被匹配用户;

(8-9)判断是否所有的被匹配用户已完成匹配,若否,对下一个被匹配用户执行步骤(8-1),若是,匹配结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8-2)中,所述的删选类要求包括三种情况,分别为:

被匹配用户是否符合匹配发起用户所有的删选类要求;

被匹配用户是否符合匹配发起用户所有范围类的删选要求,被匹配用户的答案是否包含在匹配发起用户对应范围类要求的最外层范围内;

被匹配用户是否符合匹配发起用户所有排序类的删选要求,被匹配用户的答案是否包含在匹配发起用户的对应排序类要求的答案中;

对于删选类要求,只要有一种情况不符合,被匹配用户将被排除。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8-3)的具体步骤为:

(8-3-1)计算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的相似度C,计算公式为:

<mrow> <mi>C</mi>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i>n</mi> <mn>1</mn> </msub> </munderover> <mo>|</mo> <msub> <mi>X</mi> <mi>i</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i</mi> </msub> <mo>|</mo> <mo>*</mo> <msub> <mi>W</mi> <mi>i</mi> </msub> </mrow>

其中,Xi为匹配发起用户的第i个相似类要求的答案,n1为匹配发起用户使用的相似类要求的总个数,Yi为被匹配用户对于匹配发起用户第i个相似类要求的答案,Wi为匹配发起用户为第i个相似类要求设置的权重;

(8-3-2)计算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的范围类要求匹配值F,计算公式为:

<mrow> <mi>F</mi>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j</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i>n</mi> <mn>2</mn> </msub> </munderover> <msub> <mi>D</mi> <mi>j</mi> </msub> <mo>*</mo> <msub> <mi>W</mi> <mi>j</mi> </msub> <mo>*</mo> <msub> <mi>W</mi> <mrow> <mi>j</mi> <mi>k</mi> </mrow> </msub> </mrow>

其中,Dj为相似类要求中两用户答案之间极差的绝对值乘以第j个范围类要求的层数数目再除以5,n2为匹配发起用户使用的范围类要求的总个数,Wj为匹配发起用户为第j个范围类要求设置的权重,Wjk为第j个范围类要求的分层权重;

(8-3-3)计算匹配发起用户与被匹配用户的排序类要求匹配值U,计算公式为:

<mrow> <mi>U</mi>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i>n</mi> <mn>4</mn> </msub> </munderover> <msub> <mi>D</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W</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W</mi> <mrow> <mi>l</mi> <mi>m</mi> </mrow> </msub> </mrow>

其中,Dl为相似类要求中两用户答案之间极差的绝对值乘以第l个排序类要求的位次数目再除以5,n4为匹配发起用户使用的排序类匹配要求的总个数,Wl为匹配发起用户为第l个排序类要求设置的权重,Wlm为第l个排序类要求的排位权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层权重的设置规则为:

匹配发起用户将第j个范围类要求分为n3层,则层数数目为n3,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在匹配发起用户的第一层范围内,分层权重Wjk为1,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在匹配发起用户的第二层范围内,分层权重Wjk为1/2,以此类推,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在匹配发起用户的第n3-1层范围内,分层权重Wjk为1/(n3-1),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在匹配发起用户的第n3层范围内,则分层权重Wjk为0;如果匹配发起用户只设置了一层范围,其算法等同删选类要求,不符合就排除,且分层权重为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匹配发起用户把排序类要求的答案设置为一个答案或多个并列答案;

排位权重的设置规则为:

匹配发起用户将第l个排序类要求排成n5位,则位次数目为n5,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排在匹配发起用户排序类要求的最后一位,排位权重Wlm为1,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排在匹配发起用户排序类要求的倒数第二位,排位权重Wlm为1/2,以此类推,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排在匹配发起用户排序类要求的第二位,排位权重Wlm为1/(n5-1),如果被匹配用户的答案排在匹配发起用户排序类要求的第一位,则排位权重Wlm为0。如果匹配发起用户只设置了一个位次,其算法等同删选类要求,不符合被匹配用户就被排除,且排位权重为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需求信息双向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匹配阈值设置为固定数值或排位百分比。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