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快速算量和项目云端协同平台的工程对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3281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基于BIM快速算量和项目云端协同平台的工程对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工程计量支付方法领域,尤其涉及基于BIM快速算量和项目云端协同平台的工程对量方法。



背景技术:

起初的工程算量工作都是由预算员依照地方计价模式和设计图纸,借助算盘、计算器等工具在纸质文档上进行工程列项、计算等工作。起初的阶段性工程计量支付工作需要各方算量人员带着大量的资料面对面进行工程量的核对。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发生错误,报表统计完全靠人工多次汇总。在这种情况下,工程算量人员进行对量时,如果结果不一致,资料的查找、重新计算和加和等工作还得重新做一遍,工作量极大,错误率也极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预算工作者借助办公软件(如EXCLE、ACCESS等)来进行算量工作;阶段性工程计量支付工作仍需要各方算量人员面对面进行工程量的核对,相对纸质介质的计算方式稍微提高了一点工作效率,但是仍旧需要人工来控制计算的准确度及报表的汇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对量的工作量虽然减少了一点,但情况仍没有根本性的扭转。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传统计量软件出现,在此阶段手工算量工作彻底退出,算量工作可以用传统的计量软件通过参数的设定,便捷地统计出来,但是传统计量软件的模型只能用于算量,不能重复利用。借助传统的计量软件虽然大大提高了算量和对量的效率,但是基于传统算量软件对量过程不规范、不科学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改变。

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解决建筑工程在软件中的描述问题,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并为协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虽然BIM技术可实现工程量的快速统计,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传统对量工作中的对量过程不规范、不科学、对量结果难以得到各方认可等问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仍然繁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基于BIM快速算量和项目云端协同平台的工程对量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BIM快速算量和项目云端协同平台的工程对量方法,具体步骤为:

(1)根据工程类型,选择BIM三维建模软件;

(2)根据工程设计图纸,使用BIM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3)在三维模型中确定构件的竖向高度尺寸、标高,建立轴网确定平面定位尺寸,对于每个构件,定义构件属性,定义完构件属性后,将构件绘制在轴网上,从而形成基于设计的精细化三维模型;

(4)依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和工程变更资料,修正三维模型,从而形成符合现场实际施工的三维精细化模型;

(5)将三维模型精细化模型导入到数据库中,与施工进度计划、工程图纸、分包合同相关联;

(6)通过数据库内的数据,借助工程对量方法进行工程量的核对,具体实施顺序为:确定对量范围、总量校核、模型校核、模型认证、再次计算、结果认证和形成月度计量报告;

所述确定对量范围: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再结合工程实际进度,确定对量的范围,这个范围经过对量双方的认可同时符合阶段性实际的施工进度;

所述总量校核:确定双方在对量范围内工程总量差别的大小是否在合理的量差范围以内;如果对量双方在已确定的对量范围内工程量差别的大小超过这一合理量差范围的最大值,则说明在计算确定的计量范围时出现差错,及时纠正,重新计算核对;如果对量双方在已确定的对量范围内工程量差别的大小小于这一合理量差范围的最小值,则可以直接结束对量;如果两者都不是,则继续;

所述模型校核:对量双方在对量工作开始前先把各自认为图纸说明模糊的问题、工程变更问题梳理清晰,按照双方商定的结果修改模型;然后在对量过程中,针对那些有问题的各楼层构件进行细部修改;

所述模型认证:BIM算量模型得到业主、监理和施工方的各方认可;

所述再次计算:经过模型的修正和认证之后再次得出的工程量与相关参与方进行对比,将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所述结果认证和形成月度计量报告:将对量结果报业主及监理进行认证,若通过,将双方对量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争议性的量差问题和已解决的量差问题以及其原因形成文字性报告,再次取得有关各方的认可,作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资料中的一部分和最终工程决算的依据;

(7)对量结果经各方认可之后,根据月度计量报告,可进行计量支付。

所述数据库为项目云端协同平台,所述项目云端协同平台是将多终端设备和项目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结合的平台。

所述工程类型包括建筑、公路、桥梁和隧道;不同的工程类型需要选取不同的BIM三维建模软件,BIM三维建模软件导出IFC格式文件,与其他软件之间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构件属性包括几何属性和材料类别,几何属性包括构件的截面、厚度、长、宽、高;材料类别包括构件的材质、级别、型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高了工程量统计的效率;数据调用和管理更加便捷;提高对量过程的工作效率;规范对量过程,提高对量过程的科学性,增加对量结果的认可度;创造性的采用BIM复核+总包认证的模式,在传统计量支付的工作内容里加入BIM计量,采用远程协同对量方式,增加计量精细化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的、具体的、可实践的标准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图;

图2为本发明的建筑工程对量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例中的钢筋工程对量具体操作流程图;

以下将结合本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BIM快速算量和项目云端协同平台的工程对量方法,具体步骤为:

(1)根据工程类型,选择BIM三维建模软件;

(2)根据工程设计图纸,使用BIM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3)在三维模型中确定构件的竖向高度尺寸、标高,建立轴网确定平面定位尺寸,对于每个构件,定义构件属性,定义完构件属性后,将构件绘制在轴网上,从而形成基于设计的精细化三维模型;

(4)依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和工程变更资料,修正三维模型,从而形成符合现场实际施工的三维精细化模型;

(5)将三维模型精细化模型导入到数据库中,与施工进度计划、工程图纸、分包合同相关联;

(6)通过数据库内的数据,借助工程对量方法进行工程量的核对,具体实施顺序为:确定对量范围、总量校核、模型校核、模型认证、再次计算、结果认证和形成月度计量报告;

所述确定对量范围: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再结合工程实际进度,确定对量的范围,这个范围经过对量双方的认可同时符合阶段性实际的施工进度;

所述总量校核:确定双方在对量范围内工程总量差别的大小是否在合理的量差范围以内;如果对量双方在已确定的对量范围内工程量差别的大小超过这一合理量差范围的最大值,则说明在计算确定的计量范围时出现差错,及时纠正,重新计算核对;如果对量双方在已确定的对量范围内工程量差别的大小小于这一合理量差范围的最小值,则可以直接结束对量;如果两者都不是,则继续;

所述模型校核:对量双方在对量工作开始前先把各自认为图纸说明模糊的问题、工程变更问题梳理清晰,按照双方商定的结果修改模型;然后在对量过程中,针对那些有问题的各楼层构件进行细部修改;

所述模型认证:BIM算量模型得到业主、监理和施工方的各方认可;

所述再次计算:经过模型的修正和认证之后再次得出的工程量与相关参与方进行对比,将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所述结果认证和形成月度计量报告:将对量结果报业主及监理进行认证,若通过,将双方对量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争议性的量差问题和已解决的量差问题以及其原因形成文字性报告,再次取得有关各方的认可,作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资料中的一部分和最终工程决算的依据;

(7)对量结果经各方认可之后,根据月度计量报告,可进行计量支付。

所述数据库为项目云端协同平台,所述项目云端协同平台是将多终端设备和项目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结合的平台;可以将三维精细化模型及设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资料放入这个协同平台,在对量工程中,可以方便快速的查找和搜索对工程量产生影响的数据和资料并可实现实时传输,同时还可将对量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方便后期对量材料和报告的整理。

所述工程类型包括建筑、公路、桥梁和隧道;不同的工程类型需要选取不同的BIM三维建模软件,BIM三维建模软件导出IFC格式文件,与其他软件之间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构件属性包括几何属性和材料类别,几何属性包括构件的截面、厚度、长、宽、高;材料类别包括构件的材质、级别、型号。

本发明提高了工程量统计的效率。传统的对量工作方式工作强度很大,时间很长。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工程整体设置-建模-确定计量范围-计算四个步骤,就可以完成工程对量工作,整个过程中只需将精力投入在建模环节即可,确定计量范围后计算过程全部由软件自动完成。报表统计也非常灵活,不需人工重新汇总填写。

数据调用和管理更加便捷。过去手算出来的报表都是订成册子,由资料员统一保管。如果需要查找其中某条工程数据和统计某个区域范围的工程量,不仅需要查找很长时间和统计工作繁重,而且不便保管,容易损坏丢失和出错。本发明通过项目云端协同平台可以快速关联三维模型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整个过程只需几秒,由于数据存储在服务器,可以随时取用。

提高对量过程的工作效率。过去的对量工作需要对量人员面对面逐一核对,对量人员通常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路途周转上,结果的统计和加和极易出错,对量结果一旦得不到认可,必须重新坐在一起核对。本发明可以利用项目云端协同平台,让身处异地的对量人员直接交换信息,轻松完成对量工作。

规范对量过程,提高对量过程的科学性,增加对量结果的认可度。过去的对量工作都是对量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大多数的对量人员都是根据这些经验,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一套自己习惯的方法,对量过程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本发明总结了这些经验,再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的、具体的、可实践的标准方法。

具体实施例:

由于目前工程量的计算大部分已有各种软件代替,软件从建立模型(这里的模型只能用于算量)到统计工程量必须首先根据工程的特征设置相应的参数,因此在进行对量之前要确定一些必要的参数一致,如抗震等级、取整规则、钢筋搭接方式等。

如图3所示,现以钢筋工程为例说明。针对工程参数的设置,为了探究其对钢筋工程量的影响大小,基于实际工程进行了实验和分析,解决了不同参数设置对钢筋工程量的影响原因和对各种构件钢筋工程量影响的大小。

具体的步骤为:

步骤一:确定对量范围,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再结合工程实际进度,确定对量的范围;阶段性的对量是为了工程进度款项的支付,所以在对量工作开始后首先就要确定双方的统计范围是否正确。

步骤二:对比总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总量的对比才有意义,如果总量的量差超过10%,说明在计算确定的计量范围时出现差错,这里的原因包括多算了某一区域或某几个构件,这时要重新确认对量的范围是否正确;若量差在2%以下,双方都接受,则结束对量;若量差在2%-10%,则进行下一步。

步骤三:分层对比工程量和汇总目标楼层,这里的分层也可以指一定的区域,也就是把对量范围分解为便于统计工程量的区域。对于整栋建筑物来说,可以逐层来进行对比;对于复杂的建筑物可以分区域来进行统计工程量。对比结果在合理量差范围之内则进行下一楼层对比,如果不在合理量差范围之内,则进行标记,以便后面进一步进行构件的对比。这一步主要是找到量差比较大的目标楼层,进行汇总,以便后续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和可检查性。

步骤四:分层对比各构件工程量,对比模型及属性定义,找出量差原因并解决。按构件统计工程量之后,找出量差较大的构件,然后针对这些量差较大的构件,进行模型、属性定义的检查,对模型进行修正,再次进行计算,直到解决量差问题。

步骤五:所有构件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汇总对量范围内的总量,进一步确定量差是否在双方可接受量差范围之内,结束对量,将对量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形成报告。

上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