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套式鼠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9045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套式鼠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脑配件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手套式鼠标。



背景技术:

鼠标属于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电脑配件,其在与电脑设备相连时,主要实现的功能是采集用户的操作信息并将操作信息传输至电脑设备,其中所述操作信息包括鼠标移动信息和用户点击信息。用户在使用鼠标时,通过手臂移动鼠标从而控制鼠标在电脑界面上的移动,然后通过点击按键来进行选择的操作。但是,在长时间使用鼠标的情况下,频繁地通过手臂移动鼠标容易造成用户腕部的肌肉劳损,从而对用户的健康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手套式鼠标,该鼠标使用手套样式的鼠标主体,然后在鼠标主体上安装陀螺仪模块,陀螺仪模块能够能够采集用户上下左右移动手指的位移信息作为鼠标的移动信息,因此用户在需要移动界面上的鼠标时无需通过手臂进行移动。在长时间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鼠标时,不会对用户腕部的肌肉造成劳损。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手套式鼠标,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整体设计为手套样式的鼠标主体、发送端主控制器、陀螺仪模块、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和无线发射模块;其中陀螺仪模块、发送端主控制器、无线发射模块安装在鼠标主体上,陀螺仪模块的输出端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安装在鼠标主体上食指靠近拇指的一侧,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电连接;发送端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无线发射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接收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端主控制器和USB接口,其中接收端主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接收端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USB接口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发送端、接收端通过无线发射模块、无线接收模块建立数据连接。

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鼠标时,用户首先需要穿戴上鼠标主体,然后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手指和按压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完成相关的操作。

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陀螺仪模块用于采集鼠标的移动信息,而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分别作为鼠标的左键和右键,用于采集用户的点击信息,采集的移动信息和点击信息传输至发送端主控制器,发送端主控制器将上述信息通过无线发射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传输至接收端主控制器,接收端主控制器接受上述信息后将其通过USB接口进行输出。

优选地,所述发送端主控制器、接收端主控制器均采用STM32单片机。

优选地,所述发送端还包括有电源接口、第一稳压电路和第二稳压电路;电源接口的第1端接入5V电压,第2端接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第一稳压芯片,第一稳压芯片的型号为SP6659-3.3,第一稳压芯片的RUN引脚、VIN引脚与电源接口的第1端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SW引脚通过电感L2接地,第一稳压芯片的GND引脚接地,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VCC引脚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与无线发射模块的VCC引脚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端主控制器提供3.3V的工作电压;

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包括第二稳压芯片,第二稳压芯片采用LDO芯片;第二稳压芯片的I引脚、en引脚与电源接口的第1端连接,第二稳压芯片的I引脚、en引脚通过电容C3接地;第二稳压芯片的GND引脚接地,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与陀螺仪模块的供电端连接,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通过电容C10、电容C12接地;

所述接收端还包括电源接口、第三稳压电路,电源接口的第1端接入5V电压,第2端接地;第三稳压电路包括第三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型号为SP6659-3.3,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VIN引脚与电源接口的第1端连接,第三稳压芯片的SW引脚通过电感L2接地,第三稳压芯片的GND引脚接地,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与接收端主控制器的VCC引脚和无线接收模块的VCC引脚连接,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端主控制器提供3.3V的工作电压。

优选地,所述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与VIN引脚通过电容C17、电容C18接地,具体为,电容C17、电容C18的一端与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VIN引脚连接,电容C17、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通过电容C19、电容C20接地,具体为,电容C19、电容C20的一端与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连接,电容C19、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芯片NRF24L01,芯片NRF24L01的GND引脚接地,芯片NRF24L01的VCC引脚与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连接;芯片NRF24L01的CE引脚、SCK引脚、MISO引脚、CSN引脚、MOSI引脚、IRQ引脚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PB0引脚、PA5引脚、PA6引脚、PB1引脚、PA7引脚、PA2引脚连接;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芯片NRF24L01,芯片NRF24L01的GND引脚接地,芯片NRF24L01的VCC引脚与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连接,芯片NRF24L01的CE引脚、SCK引脚、MISO引脚、CSN引脚、MOSI引脚、IRQ引脚分别与接收端主控制器的PB0引脚、PA5引脚、PA6引脚、PB1引脚、PA7引脚、PA2引脚连接。

优选地,所述陀螺仪模块包括陀螺仪芯片MPU-6050,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GND引脚、CLKIN引脚、FSYNC引脚接地,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VLOGIC引脚、REGOUT引脚、CPOUT引脚分别通过电容C11、电容C13、电容C14接地;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VDD引脚、VLOGIC引脚与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连接;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AUX_DA引脚、AUXA_CL引脚、AD0引脚、INT引脚、SDA引脚、SCL引脚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连接,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SDA引脚、SCL引脚分别通过电阻R4、电阻R5与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连接。

优选地,所述陀螺仪芯片MPU-6050通过接口J1、接口J2和接口P3与发送端主控制器连接,其中接口J1的第1端、第2端、第4端分别与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AUX_DA引脚、AUX_CL引脚、INT引脚连接,接口J1的第3端通过电阻R6接地;接口J2的第1端与第二稳压芯片的I引脚连接,接口J2的第4端接地,接口J2的第2端、第3端分别与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SDA引脚、SCL引脚连接;接口P3的第1端、第3端、第4端、第5端、第6端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连接,接口P3的第2端通过电阻R12接地,接口P3的第7端接地,接口P3的第8端与第一稳压芯片的RUN引脚或VIN引脚连接;接口J1、接口J2与接口P3连接,具体为,接口J1的第1端、第2端、第3端、第4端分别与接口P3的第4端、第3端、第2端、第1端连接,接口J2的第2端、第3端分别与接口P3的的第5端、第6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USB接口的VCC接口与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或VIN引脚连接,USB接口的GND端接地,USB接口的D-端、D+端与接收端主控制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鼠标使用手套样式的鼠标主体,然后在鼠标主体上安装陀螺仪模块,陀螺仪模块能够能够采集用户上下左右移动手指的位移信息作为鼠标的移动信息,因此用户在需要移动界面上的鼠标时无需通过手臂进行移动。在长时间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鼠标时,不会对用户腕部的肌肉造成劳损。

附图说明

图1为鼠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送端主控制器的引脚示意图。

图3为接收端主控制器的引脚示意图。

图4为无线发射模块/无线接收模块的引脚示意图。

图5为电源接口的引脚示意图。

图6为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引脚示意图。

图7为第二稳压芯片的引脚示意图。

图8为接口J1、接口J2的引脚示意图。

图9为接口P3的引脚示意图。

图10为陀螺仪芯片的引脚示意图。

图11位USB接口的引脚示意图。

图12为鼠标主体的外观样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12所示,手套式鼠标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整体设计为手套样式的鼠标主体、发送端主控制器、陀螺仪模块、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和无线发射模块;其中陀螺仪模块、发送端主控制器、无线发射模块安装在鼠标主体上,陀螺仪模块的输出端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安装在鼠标主体上食指靠近拇指的一侧,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电连接;发送端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无线发射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接收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端主控制器和USB接口,其中接收端主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接收端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USB接口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发送端、接收端通过无线发射模块、无线接收模块建立数据连接。

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鼠标时,用户首先需要穿戴上鼠标主体,然后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手指和按压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完成相关的操作。

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陀螺仪模块用于采集鼠标的移动信息,而第一电容触摸按键、第二电容触摸按键分别作为鼠标的左键和右键,用于采集用户的点击信息,采集的移动信息和点击信息传输至发送端主控制器,发送端主控制器将上述信息通过无线发射模块、无线接收模块传输至接收端主控制器,接收端主控制器接受上述信息后将其通过USB接口进行输出。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发送端主控制器、接收端主控制器均采用STM32单片机。

如图5、图6、图7所示,所述发送端还包括有电源接口、第一稳压电路和第二稳压电路;电源接口的第1端接入5V电压,第2端接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第一稳压芯片,第一稳压芯片的型号为SP6659-3.3,第一稳压芯片的RUN引脚、VIN引脚与电源接口的第1端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SW引脚通过电感L2接地,第一稳压芯片的GND引脚接地,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VCC引脚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与无线发射模块的VCC引脚连接,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端主控制器提供3.3V的工作电压;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包括第二稳压芯片,第二稳压芯片采用LDO芯片;第二稳压芯片的I引脚、en引脚与电源接口的第1端连接,第二稳压芯片的I引脚、en引脚通过电容C3接地;第二稳压芯片的GND引脚接地,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与陀螺仪模块的供电端连接,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通过电容C10、电容C12接地;

如图5、图6所示,所述接收端还包括电源接口、第三稳压电路,电源接口的第1端接入5V电压,第2端接地;第三稳压电路包括第三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型号为SP6659-3.3,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VIN引脚与电源接口的第1端连接,第三稳压芯片的SW引脚通过电感L2接地,第三稳压芯片的GND引脚接地,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与接收端主控制器的VCC引脚和无线接收模块的VCC引脚连接,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端主控制器提供3.3V的工作电压。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与VIN引脚通过电容C17、电容C18接地,具体为,电容C17、电容C18的一端与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VIN引脚连接,电容C17、电容C18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通过电容C19、电容C20接地,具体为,电容C19、电容C20的一端与第一稳压芯片、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连接,电容C19、电容C20的另一端接地。

如图4所示,所述无线发射模块包括芯片NRF24L01,芯片NRF24L01的GND引脚接地,芯片NRF24L01的VCC引脚与第一稳压芯片的VFB引脚连接;芯片NRF24L01的CE引脚、SCK引脚、MISO引脚、CSN引脚、MOSI引脚、IRQ引脚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的PB0引脚、PA5引脚、PA6引脚、PB1引脚、PA7引脚、PA2引脚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包括芯片NRF24L01,芯片NRF24L01的GND引脚接地,芯片NRF24L01的VCC引脚与第三稳压芯片的VFB引脚连接,芯片NRF24L01的CE引脚、SCK引脚、MISO引脚、CSN引脚、MOSI引脚、IRQ引脚分别与接收端主控制器的PB0引脚、PA5引脚、PA6引脚、PB1引脚、PA7引脚、PA2引脚连接。

如图10所示,所述陀螺仪模块包括陀螺仪芯片MPU-6050,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GND引脚、CLKIN引脚、FSYNC引脚接地,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VLOGIC引脚、REGOUT引脚、CPOUT引脚分别通过电容C11、电容C13、电容C14接地;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VDD引脚、VLOGIC引脚与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连接;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AUX_DA引脚、AUXA_CL引脚、AD0引脚、INT引脚、SDA引脚、SCL引脚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连接,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SDA引脚、SCL引脚分别通过电阻R4、电阻R5与第二稳压芯片的O引脚连接。

其中,如图8、9所示,陀螺仪芯片MPU-6050通过接口J1、接口J2和接口P3与发送端主控制器连接,其中接口J1的第1端、第2端、第4端分别与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AUX_DA引脚、AUX_CL引脚、INT引脚连接,接口J1的第3端通过电阻R6接地;接口J2的第1端与第二稳压芯片的I引脚连接,接口J2的第4端接地,接口J2的第2端、第3端分别与陀螺仪芯片MPU-6050的SDA引脚、SCL引脚连接;接口P3的第1端、第3端、第4端、第5端、第6端分别与发送端主控制器连接,接口P3的第2端通过电阻R12接地,接口P3的第7端接地,接口P3的第8端与第一稳压芯片的RUN引脚或VIN引脚连接;接口J1、接口J2与接口P3连接,具体为,接口J1的第1端、第2端、第3端、第4端分别与接口P3的第4端、第3端、第2端、第1端连接,接口J2的第2端、第3端分别与接口P3的的第5端、第6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USB接口的VCC接口与第三稳压芯片的RUN引脚或VIN引脚连接,USB接口的GND端接地,USB接口的D-端、D+端与接收端主控制器电连接。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