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0551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装置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网络实验,云计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被广泛运用于实验装置,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都是很精细的设备,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被碰撞或者跌落的现象,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减少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频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更好的保护实验装置,增加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的中部设有实验装置,所述外壳的上部两端均设有转轮,两个所述转轮之间设有盖板,且盖板通过转动轴与转轮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通过轴承与电机连接,所述转动轴位于转轮内的一端表面设有若干凹槽,所述转轮的下方均设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插接于外壳内,所述支撑腿的下端活动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腿内的中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设有连接板,所述支撑块的上端通过连接杆贯穿隔板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通过复位弹簧与隔板的底表面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端插接于凹槽内,所述外壳内底面设有防震底板。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两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通过减震弹簧与外壳的内侧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数量为四至八个,且通过连接杆对称设置于支撑块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和支撑块的截面均为圆形,且支撑块的两端设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四至六个,且均匀分布于转动轴的一端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通过盖板和挡板对实验装置进行防震保护,通过将支撑块挤压向上移动,带动限位板插接于转动轴的凹槽内,限制转动轴转动,当支撑块失去压力,复位弹簧将支撑块弹出,使得限位板从凹槽内移出,转动轴带动盖板转动,通过盖板对外壳进行密封防碰撞,解决了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都是很精细的设备,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被碰撞或者跌落的现象,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减少了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频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壳1、实验装置2、转轮3、转动轴4、凹槽41、盖板5、电机6、轴承61、挡板7、减震弹簧71、支撑腿8、隔板81、连接杆82、支撑块9、复位弹簧91、连接板92、限位板93、防震底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的中部设有实验装置2,所述外壳1的上部两端均设有转轮3,两个所述转轮3之间设有盖板5,且盖板5通过转动轴4与转轮3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4通过轴承61与电机6连接,所述转动轴4位于转轮3内的一端表面设有若干凹槽41,所述凹槽41的数量为四至六个,且均匀分布于转动轴4的一端表面,所述外壳1内两端设有挡板7,所述挡板7通过减震弹簧71与外壳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转轮3的下方均设有支撑腿8,所述支撑腿8插接于外壳1内,所述支撑腿8的下端活动连接有支撑块9,所述支撑腿8和支撑块9的截面均为圆形,且支撑块9的两端设有限位块,所述支撑腿8内的中部设有隔板81,所述隔板81的上表面设有连接板92,所述支撑块9的上端通过连接杆82贯穿隔板81与连接板9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9的上表面通过复位弹簧91与隔板81的底表面连接,所述复位弹簧91的数量为四至八个,且通过连接杆82对称设置于支撑块9上,所述连接板9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93,所述限位板93的一端插接于凹槽41内,所述外壳1内底面设有防震底板10,能够很好的对实验装置2进行保护。

工作原理:该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装置2通过盖板5和挡板7对实验装置2进行防震保护,在外壳1放于桌面时,通过将支撑块9挤压向上移动,带动限位板93插接于转动轴4的凹槽41内,限制转动轴4转动,假设外壳1被碰撞,支撑块9失去压力,复位弹簧91将支撑块9弹出,使得限位板93从凹槽41内移出,转动轴4带动盖板5转动,通过盖板5对外壳1进行密封防碰撞,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更好的保护实验装置,增加使用寿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