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72712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耦合研究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对中西部而言,如何利用这种趋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热点话题。

目前,国内外对承接产业转移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承接产业转移的评价体系、驱动因素以及转移效率等。同时,也对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包括对城市化的评价体系、驱动因素以及影响作用等进行研究。但是却鲜有对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少数对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对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如果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协调,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生产要素资源的错配,将会导致个别区域的要素资源不足或者要素资源过剩,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对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以对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预先选取的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评价指标、城市化的评价指标;

分别计算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二评价指标组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基于线性加权法,对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以及第一评价指标组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对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以及第二评价指标组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

基于预设的耦合评价模型,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评价指数和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以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在承接产业转移评价体系和城市化评价体系中分别选取评价指标,以得到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并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而根据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度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计算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皖江示范区的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至S4:

S1、对预先选取的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评价指标、城市化的评价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先选取的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是指根据某一年或某几年的数据进行统计调研得到。

S2、分别计算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二评价指标组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S3、基于线性加权法,对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以及第一评价指标组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对标准化处理后的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以及第二评价指标组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

S4、基于预设的耦合评价模型,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评价指数和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

具体地,在步骤S1中,采用极差法对预先选取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这里设定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用Xj表示,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用Yv表示。其中j=1,2,3,...,7,Xj表示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第j个评价指标;v=1,2,3,...,13,Yv表示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第v个评价指标。

该处的采用极差法对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处理的公式具体为:ui,j(X)=(Xi,j-minXj)/(maxXj-minXj),

其中,ui,j(X)表示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的第j个评价指标在第i年的标准化数值,Xi,j表示第一评价指标组中地j个评价指标在第i年的原始数值,maxXj、minXj分别代表第一评价指标组中第j个评价指标在选取的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该处采用极差法对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处理的公式具体为:ui,v(Y)=(Yi,v-minYv)/(maxYv-minYv),

其中,ui,v(Y)表示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的第v个评价指标在第i年的标准化数值,Yi,v表示第二评价指标组中地v个评价指标在第i年的原始数值,maxYv、minYv分别代表第二评价指标组中第v个评价指标在选取的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具体地,第一、第二评价指标组均包括一级评价指标组和二级评价指标组。承接产业转移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城市化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本实施例通过对承接产业转移评价体系以及城市化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提高了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综合评价的准确性,能更加准确的得到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度。

如图2所示:步骤S2中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包括如下步骤S21至S24:

S21、计算各个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占的比重;

S22、根据各个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占的比重,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

S23、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S24、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表1中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是根据皖江示范区的统计调研数据按照图2中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计算得到。

下面分别以承接产业转移评价体系中选取的7个二级评价指标和城市化评价体系中选取的13个二级评价指标为例,对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的过程说明如下:

在城市化评价体系中,计算13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过程为:

(1)计算第i年中第j个二级评价指标在选取的m年中所有的第j个二级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重Pi,j

其中,i=1,2,3,...,m,m为常数,表示选取年份的个数,j=1,2,3,...,7,表示承接产业转移评价体系中的7个二级评价指标。

(2)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gj,公式如下:

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最小值的标准化指标为0,无法进行对数处理,因此,在实际的计算中,将各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统一向右平移0.0001个单位,即Xi,j=Xi,j+0.0001。

(3)计算第j个二级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ej,公式如下:

ej=1-gj

(4)计算第j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j,公式如下:

在城市化评价体系中,计算13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过程为:

(1)计算第i年中第v个二级评价指标在选取的m年中所有的第v个二级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重Qi,v

其中,i=1,2,3,...,m,m为常数,表示选取年份的个数,v=1,2,3,...,13,表示城市化评价体系中的13个二级评价指标。

(2)计算第v个指标的信息熵gv,公式如下:

其中,

这里也将各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统一向右平移0.0001个单位,即Yi,v=Yi,v+0.0001。

(3)计算第v个二级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ev,公式如下:

ev=1-gv

(4)计算第v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v,公式如下:

具体地,在步骤S3中,计算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f(X)的公式为:

计算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f(Y)的公式为:

具体地,步骤S4中预设的耦合评价模型具体为:

T=αf(X)+βf(Y),

其中,α、β为权重指数,均取值为0.5,D表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度,C表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程度,T表示承接产业转移、城市化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f(X)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f(Y)为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

还需要说明的是,C越大,表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强,D越大,表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发展越协调,α、β为权重指数,分别代表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对整个区域发展贡献的大小,本实施例中认为承接产业专业和城市化同等重要,因此α、β均取值为0.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4还包括:

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协调类型。

本实施例为了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按照协调度D的大小,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分为四类,并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评价指数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的大小关系,将每类耦合关系细分为三类,即将两者之间的耦合情况细分为12类,参见表2:

表2

具体地,下面以皖江示范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利用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出2009-2014年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并根据表2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

表3

由表3和图3所示,2009年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的耦合度C较低,仅为0.5148,而2010-2014年两者的耦合度较高,稳定在0.9以上,这一结论反映出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性较强,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协调度(D)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协调性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不协调(D=0.2268)发展到2012年的中度协调(D=0.7220),再发展到2014年的高度协调(D=0.9431),说明承接产业转移系统和城市化系统之间正在逐步的协调优化。总的来说,在2009-2014年间,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性和协调性都保持良好态势,整体发展情况较为乐观。

根据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大小对比,可把耦合协调度分为三种类型:产业转移滞后型,城市化滞后型和两者同步发展型。由表3和图3可知,2009-2011年,城市化水平滞后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2012年两者发展接近均衡,2013-2014年,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滞后于城市化水平。这一现象说明两者的发展水平还未能完全匹配,目前皖江示范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还存在较大的承载空间,因此政府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可适当向承接产业转移方向倾斜。

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可以对区域的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行耦合分析,以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指导,可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