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架节间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689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塔架节间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节间数量的设计和节间高度的设计,其中,

节间数量的设计是,首先根据塔架中位线处的节间高度,得出塔架各节间高度的平均值,然后根据塔架的总高度推算,得出需要设计的总的节间数量;

节间高度的设计是,根据确定的公比、塔架的总高度和节间数量推算,得出成等比数列关系的各节间高度的集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架节间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间数量的设计是,通过计算塔架中位线处的节间在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采用最大夹角时的最大节间高度,得出需要设计的最小的总节间数量;

然后通过计算塔架中位线处的节间在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采用最小夹角时的最小节间高度,得出需要设计的最大的总节间数量;

最后得出需要设计的平均的总节间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塔架节间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架中位线处节间的高度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L=M×tanα

其中,塔架中位线的长度单位为mm;

W1表示塔架顶端宽度,单位为mm;

W2表示塔架底端宽度,单位为mm;

α表示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夹角的角度;

需要设计的总的节间数量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mrow> <mi>C</mi> <mo>=</mo> <mrow> <mo>(</mo> <mfrac> <mi>H</mi> <msub> <mi>L</mi> <mrow> <mi>m</mi> <mi>a</mi> <mi>x</mi> </mrow> </msub> </mfrac> <mo>+</mo> <mfrac> <mi>H</mi> <msub> <mi>L</mi> <mrow> <mi>m</mi> <mi>i</mi> <mi>n</mi> </mrow> </msub> </mfrac> <mo>)</mo> </mrow> <mo>/</mo> <mn>2</mn> </mrow>

其中C表示节间数量;

H表示塔架总高度,单位为mm;

Lmax表示α取最大角度时的节间的高度,单位为mm;

Lmin表示α取最小角度时的节间的高度,单位为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架节间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间高度的设计是,首先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算出节间高度的最小值;

然后利用等比数列通式推算出所有各节间的高度的集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塔架节间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间高度的设计是,首先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mrow> <msub> <mi>S</mi> <mi>n</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a</mi> <mn>1</mn> </msub> <mrow> <mo>(</mo> <mn>1</mn> <mo>-</mo> <msup> <mi>q</mi> <mi>n</mi> </msup> <mo>)</mo> </mrow> </mrow> <mrow> <mn>1</mn> <mo>-</mo> <mi>q</mi> </mrow> </mfrac> </mrow>

其中,Sn等于塔架总高度H,单位mm;

D表示塔架顶端宽度W1与塔架底端宽度W2之差的一半,单位mm;

n=C,C表示需要设计的总的节间数量;

推算出节间的最小高度a1的值;

然后利用等比数列通式,

an=a1qn-1

计算得到各节间的高度的集合即a1、a2、a3…an的值。

6.一种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塔架节间的方法,包括设计节间数量和设计节间高度,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采用输入模块接收塔架顶端宽度W1、塔架底端宽度W2和塔架总高度H的值;

步骤B、采用计算模块进行计算,得出塔架中位线的长度M的值、塔架顶端宽度W1与塔架底端宽度W2之差的一半D的值和等比数列公比q的值;

步骤C、采用输入模块接收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夹角的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

步骤D、采用计算模块进行计算,得出节间数量C的值和各节间的高度的集合即a1、a2、a3…an的值;

步骤E、采用显示模块,将各节间的高度的集合和节间数量C的值显示出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塔架节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步骤F、计算模块利用计算出的节间数量和高度,得出塔架节间三维坐标;

步骤G、采用显示模块,利用三维坐标将三维图形显示出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塔架节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输入模块所接收的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夹角的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为计算机软件中的设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塔架节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等比数列公比q的值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mrow> <mi>q</mi> <mo>=</mo> <mn>1</mn> <mo>+</mo> <mfrac> <mi>D</mi> <mi>H</mi> </mfrac> </mrow>

D表示塔架顶端宽度W1与塔架底端宽度W2之差的一半,单位mm;

H表示塔架总高度,单位为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塔架节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节间数量C的值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mrow> <mi>C</mi> <mo>=</mo> <mrow> <mo>(</mo> <mfrac> <mi>H</mi> <msub> <mi>L</mi> <mrow> <mi>m</mi> <mi>a</mi> <mi>x</mi> </mrow> </msub> </mfrac> <mo>+</mo> <mfrac> <mi>H</mi> <msub> <mi>L</mi> <mrow> <mi>m</mi> <mi>i</mi> <mi>n</mi> </mrow> </msub> </mfrac> <mo>)</mo> </mrow> <mo>/</mo> <mn>2</mn> </mrow>

H表示塔架总高度,单位为mm;

Lmax表示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夹角α取最大角度时的节间的高度,单位为mm;

Lmin表示节间对角线与水平面夹角α取最小角度时的节间的高度,单位为mm;

各节间的高度的集合的值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mrow> <msub> <mi>S</mi> <mi>n</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a</mi> <mn>1</mn> </msub> <mrow> <mo>(</mo> <mn>1</mn> <mo>-</mo> <msup> <mi>q</mi> <mi>n</mi> </msup> <mo>)</mo> </mrow> </mrow> <mrow> <mn>1</mn> <mo>-</mo> <mi>q</mi> </mrow> </mfrac> </mrow>

an=a1qn-1

Sn等于塔架总高度H,单位mm;

q为步骤B中计算的等比数列公比,单位mm;

n为本步骤中计算的节间数量C的值。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