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3427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设定以下7个分类指标来评价倾倒岩体:1.变形特征、2.岩层倾角、3.层间最大拉张量,单位mm、4.层间单位拉张量,单位mm/m、5.卸荷变形特征、6.风化程度、7.纵波波速,并根据上述分类指标的综合判断,将倾倒岩体分为三类: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B类强倾倒破裂区、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类强倾倒破裂区据其变形性质不同,分为上下段两种类型: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切破裂区和B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变形特征指标,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的表现为:当岩层倾角转动很大时,岩体发生强烈的折断张裂变形,形成陡倾坡外的张性破裂带;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张破裂区的表现为:当岩层倾角转动较大时,岩体除了沿层内错动夹层及千枚状板岩等软弱岩带发生强烈的剪切滑移、层内岩层发生强烈的张性破裂外,其变形特征为沿缓倾坡外节理发生强烈的张性剪切变形,并表现出切层发展特征;B 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的表现为:层内错动带发生剪切滑移,层内岩体产生宏观张性破裂或沿已有结构面产生拉张变形;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的表现为:陡倾层状岩体沿层内错动夹层及千枚状板岩等软弱岩带发生剪切滑移,层内岩层不发生明显的宏观张裂变形,或形成微量变形的张裂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岩层倾角指标,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的岩体倾角α≤40º;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切破裂区的岩体倾角40º<α≤57º;B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的岩体倾角54º<α≤68º;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的岩体倾角60º<α≤78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层间最大拉张量是指岩层拉张裂隙相邻岩壁间的垂直距离,其中,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的层内最大拉张量≥21mm;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切破裂区的层内最大拉张量9~24mm;B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的层内最大拉张量6~18mm;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的层内最大拉张量为2~8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层间单位拉张量是指层内单位长度岩体的张裂变形,其中,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26.8~47.4mm/m,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切破裂区中硬质岩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20.5~33.1mm/m,B1类强倾倒上段切层剪切破裂区中软质岩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10.3~32.9mm/m,B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中硬质岩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14.9~26.5mm/m,B2类强倾倒下段层内张裂变形区中软质岩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11.1~29.36mm/m,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中硬质岩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10.0~16.6mm/m,C类弱倾倒过渡变形区中软质岩的层间单位拉张量为8.3~11.9m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卸荷变形特征指标,A类极强倾倒破裂区及B类强倾倒破裂区的倾倒岩体与强卸荷岩体的卸荷变形特征指标相吻合,即强卸荷变形岩体的底界位于B类倾倒岩体的底界附近,弱卸荷变形与C类弱倾倒岩体分布范围近于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风化程度指标, A类倾倒岩体的分布范围与强风化岩体接近;B1类倾倒岩体处于弱风化上段,上部允许出现局部强风化岩体;B2类倾倒岩体处于弱风化上段,下部允许出现弱风化下段岩体;C类倾倒岩体处于弱风化下段,其上段局部允许为弱风化上段。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波速指标,A类倾倒岩体的波速值变化范围为vp=1017~1405(m/s);B1类倾倒岩体的波速值变化范围为vp=1290~2111 (m/s);B2类倾倒岩体的波速值变化范围为vp=1845~3000 m/s;C类倾倒岩体的波速值变化范围为vp=1852~3377 m/s。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倾倒岩体的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7个分类指标建立岩体倾倒变形程度分级体系,通过测定倾倒破裂变形岩体的各个分类指标,并上述分级体系进行比较从而对倾倒破裂变形岩体进行分类。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