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4825发布日期:2018-10-16 20:5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显示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触摸屏的结构中,用来感应用户触碰屏幕的导电薄膜层的走线是从屏幕左右两侧边缘行成引线,然后集中在焊接区域与柔性电路板相连接,因此,屏幕左右两侧的走线区域便成了无效触摸区域,而且所述的走线区域通常会使用油墨层加以覆盖,油墨层的存在导致手机屏幕的可显示范围缩小,因而在视觉体验及触控功能上,都给用户造成一定影响。

而解决上述油墨层的技术中,采用可挠式的触控感应导电薄膜层正在发展。然而现阶段的技术仍然采用将走线集中于单一个焊接区域的结构,此做法的问题在于,走线必须存在有两个或更多的转折结构,而转折结构会在工艺上造成一定的风险,例如走线断线;换言之,越多的转折结构,将降低产品的可靠度。再者,上述做法也会造成部分的走线必须由显示器的正面延伸到背面,并再次延伸回正面便集中于焊接区域,而如此长距离的走线长度更会衍生出信号衰减、不同长度的走线出现阻抗不均等等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特定的连接电极弯折反折于显示器的背面,可以使引线具有最少数量的转折结构,而带来较佳的产品可靠度;再者,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引线可以折向显示器的背面而被显示器遮挡,以达到无边框的显示效果,因而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无边框的触控显示器。

根据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一种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器以及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具有一可挠性基板及一设置于该可挠性基板上的电极模块;其中该电极模块具有一触控电极、一电性连接于该触控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及一电性连接于该触控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该可挠性基板的至少一侧沿着该显示器而弯折,该第一连接电极及该第二连接电极分别设置于显示器的显示面及显示器的背面。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该可挠性基板包含:设置于该显示面上的第一区域、设置于该背面的第二区域以及位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之间的弯折区域,其中,该触控电极及该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该第一区域,该第二连接电极设置于该第二区域。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电极模块更包括一电性连接该触控电极与该第一连接电极的第一引线以及一电性连接该触控电极与该第一连接电极的第二引线。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引线设置于该弯折区域与该第二区域。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引线具有一设置于该弯折区域的第一引线段与一设置于该第二区域的第二引线段,该第一引线段与该第二引线段为不同材质所制成。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引线段为纳米金属线所制成,该第二引线段为金属材料所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第二引线仅具有一个转折结构,该转折结构位于该第二区域。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显示器具有多个侧边,该第一连接电极及该第二连接电极位于该些侧边中的其中的一侧边。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挠性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贴合于该显示器,其中该触控电极包括一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轴向触控电极及一设置于该第二表面的第二轴向触控电极,该第一轴向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电极,该第二轴向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二连接电极,该第一连接电极曝露于该可挠性基板,该第二连接电极位于该显示器与该可挠性基板之间。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挠性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二表面贴合于该显示器,其中该触控电极包括一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轴向触控电极及一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轴向触控电极,该第一轴向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电极,该第二轴向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二连接电极,该第一连接电极与该第二连接电极均曝露于该可挠性基板。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挠性基板由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所粘贴成型,其中该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第二基板具有一第三表面及一与该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该第二表面贴合于该第三表面,该第四表面贴合于该显示器,其中该触控电极包括一设置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一轴向触控电极及一设置于该第三表面的第二轴向触控电极,该第一轴向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一连接电极,该第二轴向触控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二连接电极,该第一连接电极曝露于该第一基板,该第二连接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触控显示器更包括一电性连接于该触控电极的第三连接电极,其中该第三连接电极设置于该背面。

本发明针对于现有技术其功效在于,通过将特定的连接电极(如第二、第三连接电极)弯折反折于显示器的背面,可以使引线具有最少数量的转折结构,而带来较佳的产品可靠度;再者,引线(如第二、第三引线)可以折向显示器的背面而被显示器遮挡,以达到无边框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器的上视示意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器的后视示意图。

图2c为沿图2a的线2c-2c的剖面示意图。

图2d为沿图2a的线2d-2d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触控面板20:显示器

11:可挠性基板201:显示面

110:第一表面202:背面

111:第二表面30、30a、30b:粘胶层

11a:第一区域11’:第一基板

11b:第二区域11”:第二基板

11c:弯折区域

12:电极模块

120:触控电极

120y:第一轴向触控电极

120x:第二轴向触控电极

121:第一引线

122:第一连接电极

123:第二引线

124:第一引线段

125:第二引线段

126:转折结构

127:第二连接电极

128:第三引线

129:第三连接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通过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为之。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约”、“大约”或“大致”,一般是指数值的误差或范围于百分之二十以内,较好地是于百分之十以内,更佳地是于百分之五以内。文中若无明确说明,所提及的数值皆视为近似值,即具有如“约”、“大约”或“大致”所表示的误差或范围。此外,本文所使用的”在…之上”、”在…之下”、”左侧”或”右侧”等相对位置关系均是以本文的图式为主,且仅是用以说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的上视示意图,触控面板10包含可挠性基板11及设置于可挠性基板11上的电极模块12。请先配合图2c,其显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组装后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是设置于显示器20上,且藉由触控面板10的可挠曲特性,将电极模块12的一部分挠曲反折而设置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使得所述电极模块12的一部分能直接被显示器20所遮挡,而不需要利用额外的遮光层,例如黑色油墨(bm),故在视觉上达到无边框的触控显示器。

较详细地说,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中,电极模块12具有触控电极120、电性连接于触控电极120的第一连接电极122、电性连接于触控电极120的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电性连接于触控电极120的第三连接电极129,而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则是利用触控面板10的可挠曲特性,将触控面板10的左右两侧沿着显示器20反折(请配合图2d),使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设置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相对地,第一连接电极122则设置于显示器20的正面,即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面201上。而为了避免第一连接电极122被使用者所见,一般来说会利用其他通过,例如实体按键、商标图样等去遮挡第一连接电极122,但此并非本发明的主要内容,故不在此多加说明。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产品的变异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的尺寸并非完全相同,故本文所界定的”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设置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并非限制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需要完全位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只要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的位置对用户而言是在显示器20的后方或下方即为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挠性基板11的材料可为一种耐弯折的透明基材,例如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pen)、cyclicolefincopolymer(coc)、cyclicolefinpolymer(cop)等;而可挠性基板11的厚度较佳为小于等于(≤)50μm。此外,电极模块12同样也具有可挠性,例如由纳米金属线所制成的透明电极,具体而言,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电极模块12为纳米银线(silvernanowires)或纳米铜线(coppernanowires)所制作;而第一、第二及第三连接电极122、127、12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器与外部控制器传递信号的通路,具体而言,第一、第二及第三连接电极122、127、129较佳可为银材质的焊接垫(bondingpad),其可与电路板,例如但不限于软性电路板(fpc)焊接以传递信号。

详细而言,可挠性基板11可大致分成三个区域:第一区域11a、第二区域11b以及位于第一区域11a与第二区域11b之间的弯折区域11c。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1a为触控功能区,因此,触控电极120系实质地设置于第一区域11a;且如图2a所示,当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组装后,第一区域11a即对应显示器20的显示面201,让用户得以藉由触控电极120而点选/操作显示面201所出现的画面。弯折区域11c则界定于第一区域11a的一侧(如图3)或两侧(如图1),弯折区域11c则是用以实现可挠性基板11的弯曲凹折;第二区域11b则连接着弯折区域11c,而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设置于第二区域11b。相对地,第一连接电极122则设置于第一区域11a。藉此,当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组装后,例如使用粘胶层30将两者粘合后,第一连接电极122会位于显示器20的显示面201上(如图2a及图2d),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会连同第二区域11b反折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如图2b及图2d)。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120包括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及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举例而言,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为延着y方向延伸成型的电极结构,而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为延着x方向延伸成型的电极结构,且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及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分别成型于可挠性基板11的不同表面,换言之,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10为一种单层双面的f2结构的触控传感器。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藉由第一引线121与第一连接电极122形成电性连接;触控电极120上半部的数条(如图1所示的三条)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藉由第二引线123与第二连接电极127形成电性连接;触控电极120下半部的数条(如图1所示的二条)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藉由第三引线128与第三连接电极129形成电性连接。

具体而言,第二引线123设置于位于第一区域11a的左侧的弯折区域11c与第二区域11b,第二引线1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电极127;第三引线128设置于位于第一区域11a的右侧的弯折区域11c与第二区域11b,第三引线128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另一端连接于第三连接电极129。如此一来,当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进行组装,第一区域11a的左右两侧的弯折区域11c均沿着显示器20弯曲反折而位于显示器20的侧面,并使第一区域11a的左右两侧的第二区域11b均折向显示器20的背面202,使得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会连同第二区域11b反折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如图2b或图2d)。因此,经过弯折后,用户可通过第一区域11a以及部份的弯折区域11c看到显示器20的显示面201的画面,而不会被传统的边框(如黑色油墨的遮光层)阻挡其视线。较佳地,显示器20的厚度可在30μm-300μm之间,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的显示面201贴合的粘胶层30的厚度可在25μm-150μm之间,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的背面202贴附的粘胶层30的厚度可在10μm-50μm之间;而弯折区域11c的折弯半径可为小于等于(≤)0.5mm;第一、第二及第三引线121、123、128的线宽/线距可以是10/10μm、15/15μm、30/30μm等。

本发明的实施例藉由将第二连接电极127及第三连接电极129设置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第二引线123与第三引线128分别仅需要最少(例如一个)的转折结构126,就可以达成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与第二、第三连接电极127、129之间的电性连接;而较少的转折结构126可以为产品带来较佳的可靠度,例如引线在工艺中不易断裂、引线的尺寸均一性较佳而使引线之间的阻抗差异较小等等。较佳的,转折结构126位于第二区域11b,使得第二引线123与第三引线128的大部分位于第二区域11b,进而使第二引线123与第三引线128能利用较短的路径与第二、第三连接电极127、129进行连接,也能达到使第二引线123与第三引线128的大部分折向显示器20的背面202而被显示器20遮挡的效果。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及第三连接电极122、127、129较佳的位于显示器20(或组装后的触控显示器)的多个侧边中的其中的一侧边,例如下侧边,如图2a及图2b所示,藉此使第一、第二及第三连接电极122、127、129较易于连接所述的软性电路板,而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称显示器20(或组装后的触控显示器)的下侧边具有多个连接区(即bonding区),且该些连接区是分布在显示器20的不同面上(即前述的显示面201及背面202)。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二引线123与第三引线128的材质进行调整,以提高引线的整体导电度。为了方便说明,以下仅就第二引线123进行阐述: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引线123的一部份以可挠性地电极制作,而另一部分则以导电性较高,但不具可挠性或可挠性较差的材质制作,换言之,利用不同材质制作第二引线123,藉此同时兼顾第二引线123的可挠特性与导电特性。举例而言,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引线123可具有设置于弯折区域11c的第一引线段124与设置于第二区域11b的第二引线段125。第一引线段124较佳的具有可挠性,故第一引线段124可采用纳米金属线所制成的透明电极,例如,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第一引线段124为纳米银线或纳米铜线所制作,也就是说,第一引线段124与触控电极120可同为纳米银线或纳米铜线所制作;而由于第二引线段125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0与显示器20进行组装后便会反折至显示器20的背面202,因此第二引线段125较不需考虑其透明性(换言之,第二引线段125可选用不透明的材料制作),且第二引线段125也因其位置而不需考虑其可挠性(换言之,第二引线段125可选用不具的可挠性的材料制作),综合上述考虑,第二引线段125可选用导电度较高的金属材料所制成,例如银或铜,而具体来说,第二引线段125的线宽/线距可以是10/10μm、15/15μm、30/30μm等。较佳地,为了使第一引线段124与第二引线段125有较好的接触,两者之间可形成搭接结构,例如将第二引线段125搭接成型在第一引线段124的上表面。

至此,通过选用导电度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二引线段125,可以使第二引线123具有较高的导电度,且透明性与可挠性较差的金属材料的第二引线段125可避开弯折区域11c而反折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如图2c),进而避免金属材料的第二引线段125的透明度较差而影响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器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第三引线128同样具有第一引线段124与第二引线段125,其实施内容均同于第二引线123,在此就不在赘述。

请参考图3,其显示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其与图1不同之处在于:全部的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均藉由第二引线123与第二连接电极127形成电性连接。也就是说,仅有第一区域11a的左侧设有第二区域11b以及弯折区域11c。

值得说明的是,由图1与图3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会将特定的连接电极放置在触控面板10不弯折的侧边与第二区域11b的交错位置上。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电极127的位置是在触控面板10不进行弯折的下侧边与第二区域11b的交错位置上。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可以藉由上述的位置安排,使触控面板10进行弯折并组装于显示器20之后,第二连接电极127即可如前文所述设置于显示器20的背面202。

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10可具有多种不同的迭层结构。举例而言,如同前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为一种单层双面的f2结构的触控传感器。详细地说,于图1、图2c与图2d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是设置于可挠性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0(如上表面),且连接于第一连接电极122;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是设置于可挠性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如下表面),且连接于第二连接电极127;因此,如图2d所示的结构中,第一连接电极122会曝露于可挠性基板11,而第二连接电极127及/或第三连接电极129则位于显示器20与可挠性基板11之间。此外,第二连接电极127及/或第三连接电极129与显示器20之间的空隙较佳地被粘胶层30所填满。

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为一种单层单面结构的触控传感器。详细地说,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与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均为设置于可挠性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0(如上表面),而可挠性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1(如下表面)则贴合于显示器20,例如利用粘胶层30填入第二表面111与显示器20之间;因此,如图4所示的结构中,连接于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的第一连接电极122及连接于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的第二连接电极127及/或第三连接电极129会曝露于可挠性基板11。

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为一种采用两片基材单层单面的ff结构的触控传感器。详细地说,可挠性基板11由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1”所粘贴成型,例如利用粘胶层30填入第一基板11’的第二表面(如下表面)与第二基板11”的第三表面(如上表面);而第一轴向触控电极120y设置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如上表面),第二轴向触控电极120x则设置于第二基板11”的第三表面(如上表面);第二基板11”的第四表面(如下表面)则贴合于显示器20,例如利用粘胶层30b填入第二基板11”的第四表面与显示器20之间;因此,如图5所示的结构中,第一连接电极122会曝露于第一基板11’,而第二连接电极127及/或第三连接电极129则位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1”之间。此外,第二连接电极127及/或第三连接电极129与第一基板11’之间的空隙较佳地被粘胶层30a所填满。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特定的连接电极(如前述的第二、第三连接电极)弯折反折于显示器的背面,可以使引线具有最少数量的转折结构,而带来较佳的产品可靠度;再者,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引线(如前述的第二、第三引线)可以折向显示器的背面而被显示器遮挡,以达到无边框的显示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多种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