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77418阅读:6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经济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技术需求挖掘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邮件发放表格,第二种是现场发放表格,第三种是实地走访。传统的需求挖掘方法主要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服务模式,然而这种供给导向型技术转移服务方式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无法识别企业的真实需求,对企业技术需求的挖掘停留在表面上,找不到匹配的专家进行对接指导,未能提高专家的技术成果转化率,未能成功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对不同企业的技术需求挖掘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能真正识别企业的技术需求并找到匹配的专家进行对接指导,提高专家的技术成果转化率,成功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需求挖掘:通过行业分析、数据采集、技术研讨及企业家访谈的方式采集企业的技术需求;

s2.需求评价:对步骤s1采集的技术需求进行评估、识别及确认,以获取一份精准的技术需求信息表;

s3.需求对接:根据步骤s2获取的精准的技术需求信息表,找到匹配的专家作为技术需求供给方,待专家进行合作考察后,企业与专家签订合同;

s4.跟踪服务:签订合同后专家为企业提供配套支撑服务,以确保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

上述方案中,通过需求挖掘能方向性和针对性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需求评价能真正识别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需求对接能针对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找到匹配的专家进行对接,通过跟踪服务能完成对接后的指导工作,以确保专家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企业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的企业家访谈为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企业科技创新的六大体系,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所述六大体系为研发机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科技财税、研发团队及知识产权。这样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创新管理,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优选地,步骤s2中通过围绕需求完整性、技术可靠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生产可行性五个方向,采用综合评分法,以百分制计分对步骤s1采集的技术需求进行评估、识别及确认。这样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

优选地,步骤s3中匹配的专家包括九个维度的信息,分别为专家基本信息、研究领域及方向、论文、专利、成果、科研项目、路演项目、所属团队及动态数据;所述动态数据为专家在平台上的访问行为所产生的数据。这样使得能从多个维度了解专家,确保对接的专家的准确性。

优选地,匹配的专家为建立的专家库内的专家,所述专家库的建立包括如下步骤:

ss1.建立通用数据仓库,按照所述的九个维度的信息对仓库进行分区处理,实现数据快速入库与抽取;

ss2.通过网络爬虫工具及人工录入/导入方式收集专家九个维度的信息进入到数据仓库;

ss3.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按照分区进行清洗分析,提取价值数据;

ss4.形成专家标签及权重数据并导入到业务库;

ss5.写入专家标签更新算法及专家标签人为修正通道,更新专家标签;

ss6.更新专家标签后的业务库构成带有精准用户图像的专家库。

专家库的建立便于企业精准快速地找到技术需求供给方,从而加快技术需求对接效率。

优选地,步骤ss3中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按照分区进行清洗分析时通过四个检测方式,分别为完整性、重复性、关键性及技术性。完整性:每种维度都建立各自的模型,定义必须的字段进行,用于支撑标签化及量化数据;重复性:数据会在内部进行相似性比对,去除掉重复数据;关键性:数据特征带有关键性,进行行业标签比对,未发现带行业性质的数据,将转入人员方式评定,评定后反馈相应新词给数据仓库;技术性: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后得到带有技术特征的关键词,未发现技术特征的数据,将转入人员方式提取,提取后反馈相应新词给数据仓库。

优选地,步骤s3中对步骤s2获取的精准的技术需求信息表进行标签切分,将切分后的标签与专家库内的专家进行比对运算,通过多维度的筛选比对以获取匹配的专家作为技术需求供给方。这样使得对接双方更准确,更利于确保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

优选地,步骤s4所述的配套支撑服务包括创新方法培训、技术需求运营、科技服务支撑及合作过程辅助。这样能保证科技成果的成功落地,真正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难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采用调研、研讨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能方向性和针对性地挖掘不同企业的技术需求,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能真正识别企业的技术需求,待技术需求确认后,有效地将技术需求方和技术供给方的信息标准化,尽最大可能做到真实、详细及完善,以保证双方信息的匹配,待找到匹配的专家后则进行对接指导,确保专家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企业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解决了当前技术需求挖掘难、供给标准难、跟踪服务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专家库建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需求挖掘:通过行业分析、数据采集、技术研讨及企业家访谈的方式采集企业的技术需求;

s2.需求评价:对步骤s1采集的技术需求进行评估、识别及确认,以获取一份精准的技术需求信息表;

s3.需求对接:根据步骤s2获取的精准的技术需求信息表,找到匹配的专家作为技术需求供给方,待专家进行合作考察后,企业与专家签订合同;

s4.跟踪服务:签订合同后专家为企业提供配套支撑服务,以确保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

本发明通过需求挖掘能方向性和针对性地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需求评价能真正识别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需求对接能针对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找到匹配的专家进行对接,通过跟踪服务能完成对接后的指导工作,以确保专家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企业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

其中,所述步骤s1中的企业家访谈为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企业科技创新的六大体系,以全面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所述六大体系为研发机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科技财税、研发团队及知识产权。这样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创新管理,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另外,步骤s2中通过围绕需求完整性、技术可靠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生产可行性五个方向,采用综合评分法,以百分制计分对步骤s1采集的技术需求进行评估、识别及确认。所述五个方向包括二十二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这样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

表1为需求评价时的五个方向

其中,步骤s3中匹配的专家包括九个维度的信息,分别为专家基本信息、研究领域及方向、论文、专利、成果、科研项目、路演项目、所属团队及动态数据;所述动态数据为专家在平台上的访问行为所产生的数据。这样使得能从多个维度了解专家,确保对接的专家的准确性。

另外,匹配的专家为建立的专家库内的专家,所述专家库的建立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s1.建立通用数据仓库,按照所述的九个维度的信息对仓库进行分区处理,实现数据快速入库与抽取;

ss2.通过网络爬虫工具及人工录入/导入方式收集专家九个维度的信息进入到数据仓库;

ss3.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按照分区进行清洗分析,提取价值数据;

ss4.形成专家标签及权重数据并导入到业务库;

ss5.写入专家标签更新算法及专家标签人为修正通道,更新专家标签;

ss6.更新专家标签后的业务库构成带有精准用户图像的专家库。

专家库的建立便于企业精准快速地找到技术需求供给方,从而加快技术需求对接效率。

其中,步骤ss3中对数据仓库的数据按照分区进行清洗分析时通过四个检测方式,分别为完整性、重复性、关键性及技术性。完整性:每种维度都建立各自的模型,定义必须的字段进行,用于支撑标签化及量化数据;重复性:数据会在内部进行相似性比对,去除掉重复数据;关键性:数据特征带有关键性,进行行业标签比对,未发现带行业性质的数据,将转入人员方式评定,评定后反馈相应新词给数据仓库;技术性: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后得到带有技术特征的关键词,未发现技术特征的数据,将转入人员方式提取,提取后反馈相应新词给数据仓库。

另外,步骤s3中对步骤s2获取的精准的技术需求信息表进行标签切分,将切分后的标签与专家库内的专家进行比对运算,通过多维度的筛选比对以获取匹配的专家作为技术需求供给方。这样使得对接双方更准确,更利于确保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

其中,步骤s4所述的配套支撑服务包括创新方法培训、技术需求运营、科技服务支撑及合作过程辅助。这样能保证科技成果的成功落地,真正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难题。

本发明一种有效的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及对接方法,采用调研、研讨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能方向性和针对性地挖掘不同企业的技术需求,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能真正识别企业的技术需求,待技术需求确认后,有效地将技术需求方和技术供给方的信息标准化,尽最大可能做到真实、详细及完善,以保证双方信息的匹配,待找到匹配的专家后则进行对接指导,确保专家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及企业技术需求的成功解决,解决了当前技术需求挖掘难、供给标准难、跟踪服务难的问题。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