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7682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具有露天、高空、工种交叉等不利因素,并且建筑工程一般是比较庞大,需要监测的参数种类较多,如应力、应变、位移、沉降、空隙水压力、土压力、环境温湿度等,传统的手动测量参数已不能满足大型工程的需求。

现有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控方式通常为视频监控,即在工程现场安装若干摄像头,可以在后台查看现场的实时图像。然而,很多工程要求了解工程现场的实时环境,现有的方式是人工采集,效率低下。此外,现有的工程管理方式无法准确掌握现场施工的工程设备的位置及工作情况。且如何实现持续实时地提供高品质、一致、可靠的项目设计规模、进程以及成本信息,成为建筑工程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摄像监控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器、现场人员数据库、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用户管理数据库、多个客户端、并发控制访问模块、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工程设计管理单元、工程数据库,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输入端分别与摄像监控单元、数据采集单元连接,数据处理单元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连接,中央处理器上分别连接有现场人员数据库、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以及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所述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匹配有多个安装在不同工程设备上的工程设备rfid标签,所述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匹配有多个吊挂在不同施工人员身上的现场人员rfid标签;所述客户端通过并发控制访问模块与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连接,各个客户端内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分别与用户管理数据库连接,所述现场人员数据库和用户管理数据库均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连接;所述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用于对建筑工程项目物理及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所述工程设计管理单元用于协调工程项目人员和项目组成员,实现工程施工的统一管理,并将相关数据存入工程数据库。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摄像监控单元为安装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分布的多个摄像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分别为烟雾浓度检测传感器、燃气浓度检测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湿度检测传感器以及岩土检测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岩土检测传感器为测斜仪、应力仪、应变仪或水位仪。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用户权限管理模块预设包括系统管理员、项目经理、施工进度管理员、施工材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质量安全管理员和现场管理员。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程数据库存放在远程服务器上,远程服务器上连接有报警装置和显示单元。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程设计管理单元包括工程内容设计管理单元、工程项目管理单元、生产管理单元、设计流程管理单元和施工安全管理单元。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客户端为移动终端,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显示屏以及输入模块,客户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并发控制访问模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实时获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以及实时监控图像,并能获取工程设备的位置信息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到场情况,为工程监控管理带来便利,提高监控信息的效率及全面性;根据各类监测数据在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中,进行建模,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施工返工;将现场人员数据库和用户管理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连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及时更新现场人员数据库和用户管理数据库,有利于现场人员的施工管理,同时也确保了建筑工程信息的使用安全;本发明实现了对施工建筑的电子化数据采集以及实时性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信息化的监管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数据采集单元,2-摄像监控单元,3-数据处理单元,4-现场人员数据库,5-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6-用户管理数据库,7-用户权限管理模块,8-客户端,9-中央处理器,10-并发控制访问模块,11-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12-工程设计管理单元,13-工程内容设计管理单元,14-工程项目管理单元,15-设计流程管理单元,16-生产管理单元,17-施工安全管理单元,18-工程数据库,19-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20-现场人员rfid标签,21-工程设备rfid标签,22-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摄像监控单元2、数据采集单元1、数据处理单元3、中央处理器9、现场人员数据库4、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5、用户管理数据库6、多个客户端8、并发控制访问模块10、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11、工程设计管理单元12、工程数据库18,所述数据处理单元3输入端分别与摄像监控单元2、数据采集单元1连接,数据处理单元3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9连接,中央处理器9上分别连接有现场人员数据库4、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11、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22以及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19,所述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22匹配有多个安装在不同工程设备上的工程设备rfid标签21,所述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19匹配有多个吊挂在不同施工人员身上的现场人员rfid标签20;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22和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19可设置在施工现场进口或出口。

所述客户端8通过并发控制访问模块10与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11连接,各个客户端8内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7分别与用户管理数据库6连接,所述现场人员数据库4和用户管理数据库6均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5连接;所述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11用于对建筑工程项目物理及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所述工程设计管理单元12用于协调工程项目人员和项目组成员,实现工程施工的统一管理,并将相关数据存入工程数据库18。各个客户端8内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7分别与用户管理数据库6连接,现场人员数据库4和用户管理数据库6又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5连接,当企业内部人员出现流动或离职时,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器5会将在职人员及时更新到现场人员数据库4和用户管理数据库6中,使得离职人员无法再继续登录系统内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的使用安全;现场人员数据库4变动后,配合现场人员rfid识别器19以及现场人员rfid标签20,能够实时监控现场人员的实现工作到位情况,确保施工工作能够按时按量地完成;通过工程设备rfid标签21和工程设备rfid识别器22的配合,能够实时将工程设备的使用数据上传,便于施工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施工工作。

其中,所述摄像监控单元2为安装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分布的多个摄像头,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重要的监控部位进行实时拍摄记录。

所述数据采集单元1分别为烟雾浓度检测传感器、燃气浓度检测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湿度检测传感器以及岩土检测传感器;所述岩土检测传感器为测斜仪、应力仪、应变仪或水位仪。

数据采集单元1配合摄像监控单元2用于采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应力、应变、位移、沉降、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现场实时图像等数据。数据处理单元3接收所述数据采集单元1和摄像监控单元2上传的数据,对数字表达的各类数据进行运算,转变成中央处理器9能够识别的计算机视觉数据;中央处理器9将接收到的视觉数据,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并下发给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模块11中,进行建模;以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为基础,建立起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模型,在正式的施工开始前以及施工过程中,检测设计方案或检测施工方案,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以及优化模拟,从而制定出施工进度计划以及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或后续施工方案,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设计漏洞或施工漏洞,可及时弥补和改进,避免后期因为设计变更而增加造价成本。

所述用户权限管理模块7预设包括系统管理员、项目经理、施工进度管理员、施工材料管理员、设备管理员、质量安全管理员和现场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为各个用户建立账号时指定用户角色,当用户持对应的用户名、真实姓名及密码登录时,系统便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在并发访问控制模块10中,当权限发生冲突时,例如:两个用户都需要对进度计划进行修改,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优先级对其操作进行授权,得到授权的用户可以继续操作,完成修改,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无法进行操作,此时系统还会向未得到授权的用户发生提示消息,提示当前操作不能进行的原因,确保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所述工程数据库18存放在远程服务器上,远程服务器上连接有报警装置和显示单元。当监测的数据超过一定的阀值时,报警装置会向相关人员发出报警,确保现场施工工作的安全进行。

所述工程设计管理单元12包括工程内容设计管理单元13、工程项目管理单元14、生产管理单元16、设计流程管理单元15和施工安全管理单元17。

所述客户端8为移动终端,包括无线通讯模块、显示屏以及输入模块,客户端8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并发控制访问模块10连接,方便各个用户登录系统。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