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7883发布日期:2018-06-26 07:4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取卡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



背景技术:

我国是拥有世界上最长高速路里程的国家,现阶段我国拥有十几万公里的高速路里程,而且每年还以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增加,遍布我国的各个角落,而在每条高速路上都遍布着数十个甚至数百个的高速路入口取卡机,同时在许多收费的跨海大桥,隧道也都遍布了大量的收费机,但是,这些取卡机,收费机都存在了一些不便之处,就是现阶段所使用的取卡机都是固定在道路两旁一共路过司机使用,但是却忽略了经过的车辆的大小,驾驶室的高度都存在区别,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大型车辆的司机在取卡时都需要探出半个身体才能够到取卡机,或者在许多新手机在停车还不是很熟练时无法准确的停在取卡机合适距离的位置,所以也时常需要下车取卡,这些情况都存在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又是在车流量大的地方,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包括底台、拉伸装置以及总架,所述总架中设置有拉伸槽以及接联外部的容盒,所述拉伸槽中平动配合安装有楔架,所述楔架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槽口朝右的螺状孔,所述螺状孔中螺状配合安装有螺状杆,所述螺状杆右侧经过所述总架并向右伸展设置,且所述螺状杆右侧连动配合连接有动能机,所述动能机外表面镶在支杆内体中,所述楔架中还设置有左右同样设置的斜口端,所述斜口端中心位置处安装有中心导轮,所述中心导轮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斜口端上下两侧末端还安装有侧边导轮,所述侧边导轮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侧边导轮左侧位置处的楔架中设置有接联外部且与所述斜口端相互接联的空槽,所述斜口端中圆动安装有绕动轮,所述绕动轮连动配合连接有拉线动能机,所述拉线动能机外表面镶在所述楔架内体中,所述楔架左侧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装头,所述装头左侧通过一轴转接安装有凸部,所述凸部左侧端固定安装有取卡机,所述取卡机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左上方固定设置有两个检距装置,所述检距装置为两个并排的圆形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出卡槽,所述出卡槽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有导卡槽,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圆形状的出卡按钮,所述出卡按钮前端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所述取卡机与所述容盒移滑配合连接,所述取卡机右侧端左右同样安装有拉线头,下侧的所述拉线头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上侧的所述拉线头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所述第一拉线经过下侧的所述空槽并拉经所述侧边导轮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经过下侧的所述空槽并依次拉经所述侧边导轮、中心导轮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固定连接,所述所述动能机上设置有降噪抗震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拉伸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台正上方的第一通心筒,所述第一通心筒中设置有上下伸展设置的第一通心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心结构上端且接联外部的第一口端,所述第一通心结构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一移滑体,所述第一移滑体上部端固定安装有向上伸展设置且经过所述第一口端的第二通心筒,所述第二通心筒中设置有上下伸展设置的第二通心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心结构上端且接联外部的第二口端,所述第二通心结构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二移滑体,所述第二移滑体上部端固定安装有向上伸展设置且经过所述第二口端的所述支杆,所述第一移滑体与所述第一通心筒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锁位组件,且所述第二移滑体与所述第二通心筒之间也相应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锁位组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锁位组件包括槽口朝外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移滑体左右两端中的第一伸拉槽,所述第一伸拉槽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一伸拉块,所述第一伸拉块外侧圆动安装有第一动轮,所述第一伸拉槽中还安装有第一主压簧圈,所述第一主压簧圈外侧与所述第一伸拉块相抵内侧与所述第一伸拉槽内底相抵,所述第一通心筒中位于所述第一通心结构顶部伸展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心结构相互接联的第一移滑部,所述第一移滑部上下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指向轨,所述第一移滑部中左右移滑安装有第一移滑板,所述第一移滑板上下端分别经过所述第一指向轨中且与所述第一指向轨移滑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指向轨中安装有第一副压簧圈,所述第一副压簧圈一端与所述第一移滑板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心筒内侧相抵,所述第一移滑板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联柱,所述第一联柱经过所述第一通心筒壁并向外伸展且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锁位组件包括槽口朝外的设置在所述第二移滑体左右两端中的第二伸拉槽,所述第二伸拉槽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二伸拉块,所述第二伸拉块外侧圆动安装有第二动轮,所述第二伸拉槽中还安装有第二主压簧圈,所述第二主压簧圈外侧与所述第二伸拉块相抵内侧与所述第二伸拉槽内底相抵,所述第二通心筒中位于所述第二通心结构顶部伸展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心结构相互接联的第二移滑部,所述第二移滑部上下端分别安装有第二指向轨,所述第二移滑部中左右移滑安装有第二移滑板,所述第二移滑板上下端分别经过所述第二指向轨中且与所述第二指向轨移滑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指向轨中安装有第二副压簧圈,所述第二副压簧圈一端与所述第二移滑板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心筒内侧相抵,所述第二移滑板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联柱,所述第二联柱经过所述第二通心筒壁并向外伸展且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台四个角均匀设置有四个连接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心筒底部的左右两端与所述底台之间安装有加强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降噪抗震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动能机底面的降噪垫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动能机前后两侧面的抗震板,所述降噪垫与所述支撑柱内壁面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所述楔架中设置有上下同样设置的斜口端,所述斜口端中心位置处安装有中心导轮,所述中心导轮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斜口端上下两侧末端还安装有侧边导轮,所述侧边导轮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侧边导轮左侧位置处的楔架中设置有接联外部且与所述斜口端相互接联的空槽,所述斜口端中圆动安装有绕动轮,所述绕动轮连动配合连接有拉线动能机,所述拉线动能机外表面镶在所述楔架内体中,所述楔架左侧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装头,所述装头左侧通过一轴转接安装有凸部,所述凸部左侧端固定安装有取卡机,所述取卡机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左上方固定设置有两个检距装置,所述检距装置为两个并排的圆形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出卡槽,所述出卡槽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有导卡槽,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圆形状的出卡按钮,所述出卡按钮前端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所述取卡机与所述容盒移滑配合连接,所述取卡机右侧端左右同样安装有拉线头,下侧的所述拉线头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上侧的所述拉线头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所述第一拉线经过下侧的所述空槽并拉经所述侧边导轮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经过上侧的所述空槽并依次拉经所述侧边导轮、中心导轮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固定连接,从而在使用时,通过检距装置检测与车辆驾驶室的距离,再而通过所述拉线动能机的正反转绕,使所述取卡机能够上下转动,再通过前后调整距离,自动调整角度方便车辆司机按按钮取卡。

手动按压第一压头,第一压头分别带动第一联柱和第一移滑板向内侧移滑,通过第一移滑板将第一动轮和第一伸拉块向内侧顶,从而对第二通心筒松开,由于重力的作用,第二通心筒自动下溜,同时按压第二压头,第二压头分别带动第二联柱和第二移滑板向内侧移滑,通过第二移滑板将第二动轮和第二伸拉块向内侧顶,从而对支杆松开,由于重力的作用,支杆自动下溜;通过动能机转绕带动螺状杆转绕,螺状杆转绕带动楔架下降至与拉伸槽底端相抵,通过拉线动能机转绕使取卡机平放在容盒中,从而便捷的降低总架的高度降低,减小了本装置的存储体积。

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可通过取卡机检测到的与车辆驾驶室的距离,自动调整取卡盒与驾驶室之间的角度跟距离,那些驾驶室较高的车辆司机不再需要将身体探出驾驶室来取卡,对于那些停车位置距离取卡机偏差较大的司机也不再需要下车取卡,有效的减少了意外的发生,同事大大加快了高速入口的通车效率,减缓拥堵。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取卡机结构示意图及其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移滑体和第二移滑体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楔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高速口取卡机,包括底台10、拉伸装置以及总架50,所述总架50中设置有拉伸槽56以及接联外部的容盒57,所述拉伸槽56中平动配合安装有楔架52,所述楔架52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槽口朝右的螺状孔521,所述螺状孔521中螺状配合安装有螺状杆42,所述螺状杆42右侧经过所述总架50并向右伸展设置,且所述螺状杆42右侧连动配合连接有动能机41,所述动能机41外表面镶在支杆40内体中,所述楔架52中还设置有上下同样设置的斜口端522,所述斜口端522中心位置处安装有中心导轮525,所述中心导轮525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522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斜口端522上下两侧末端还安装有侧边导轮524,所述侧边导轮524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522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侧边导轮524左侧位置处的楔架52中设置有接联外部且与所述斜口端522相互接联的空槽523,所述斜口端522中圆动安装有绕动轮527,所述绕动轮527连动配合连接有拉线动能机526,所述拉线动能机526外表面镶在所述楔架52内体中,所述楔架52左侧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装头529,所述装头529左侧通过一轴转接安装有凸部55,所述凸部55左侧部端固定安装有取卡机53,所述取卡机53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左上方固定设置有两个检距装置533,所述检距装置533为两个并排的圆形结构,所述取卡机53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出卡槽,所述出卡槽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有导卡槽532,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圆形状的出卡按钮531,所述出卡按钮531前端凸出所述取卡机53前表面,所述取卡机53与所述容盒57移滑配合连接,所述取卡机53右侧端左右同样安装有拉线头54,上侧的所述拉线头54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528,下侧的所述拉线头54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520,所述第一拉线528经过下侧的所述空槽523并拉经所述侧边导轮524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527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52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520经过右侧的所述空槽523并依次拉经所述侧边导轮524、中心导轮525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527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527固定连接,从而在使用时,通过检距装置检测与车辆驾驶室的距离,再而通过所述拉线动能机的正反转绕,使所述取卡机能够上下转动,再通过前后调整距离,自动调整角度方便车辆司机按按钮取卡,所述所述动能机41上设置有降噪抗震装置。

有益地,所述拉伸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台10正上方的第一通心筒20,所述第一通心筒20中设置有上下伸展设置的第一通心结构2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心结构22上端且接联外部的第一口端21,所述第一通心结构22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一移滑体23,所述第一移滑体23上部端固定安装有向上伸展设置且经过所述第一口端21的第二通心筒30,所述第二通心筒30中设置有上下伸展设置的第二通心结构3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心结构32上端且接联外部的第二口端31,所述第二通心结构32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二移滑体33,所述第二移滑体33上部端固定安装有向上伸展设置且经过所述第二口端31的所述支杆40,所述第一移滑体23与所述第一通心筒20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锁位组件,且所述第二移滑体33与所述第二通心筒30之间也相应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二锁位组件。

有益地,所述第一锁位组件包括槽口朝外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移滑体23左右两端中的第一伸拉槽231,所述第一伸拉槽231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一伸拉块232,所述第一伸拉块232外侧圆动安装有第一动轮233,所述第一伸拉槽231中还安装有第一主压簧圈234,所述第一主压簧圈234外侧与所述第一伸拉块232相抵内侧与所述第一伸拉槽231内底相抵,所述第一通心筒20中位于所述第一通心结构22顶部伸展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心结构22相互接联的第一移滑部201,所述第一移滑部201上下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指向轨202,所述第一移滑部201中左右移滑安装有第一移滑板203,所述第一移滑板203上下端分别经过所述第一指向轨202中且与所述第一指向轨202移滑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指向轨202中安装有第一副压簧圈206,所述第一副压簧圈206一端与所述第一移滑板203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心筒20内侧相抵,所述第一移滑板203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联柱204,所述第一联柱204经过所述第一通心筒20壁并向外伸展且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头205,从而在使用时可便捷的将所述第二通心筒30锁定在所述第一通心结构22的顶部位置处。

有益地,所述第二锁位组件包括槽口朝外的设置在所述第二移滑体33左右两端中的第二伸拉槽331,所述第二伸拉槽331中平动配合安装有第二伸拉块332,所述第二伸拉块332外侧圆动安装有第二动轮333,所述第二伸拉槽331中还安装有第二主压簧圈334,所述第二主压簧圈334外侧与所述第二伸拉块332相抵内侧与所述第二伸拉槽331内底相抵,所述第二通心筒30中位于所述第二通心结构32顶部伸展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心结构32相互接联的第二移滑部301,所述第二移滑部301上下端分别安装有第二指向轨302,所述第二移滑部301中左右移滑安装有第二移滑板303,所述第二移滑板303上下端分别经过所述第二指向轨302中且与所述第二指向轨302移滑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指向轨302中安装有第二副压簧圈306,所述第二副压簧圈306一端与所述第二移滑板303相抵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心筒30内侧相抵,所述第二移滑板303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联柱304,所述第二联柱304经过所述第二通心筒30壁并向外伸展且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头305,从而在使用时可便捷的将所述支杆40锁定在第二通心结构32的顶部位置处。

有益地,所述底台10四个角均匀设置有四个连接孔,方便将所述取卡机装置固定在高速入口位置。

有益地,所述第一通心筒20底部的左右两端与所述底台10之间安装有加强肋101,从而增加所述第一通心筒20的安装牢固性。

有益地,所述降噪抗震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动能机41底面的降噪垫411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动能机41前后两侧面的抗震板412,所述降噪垫411与所述支撑柱40内壁面相连接,通过设置所述降噪抗震装置能够有效减少所述动能机41运转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初始状态时,第一移滑体23处于第一通心结构22的右端,第二移滑体33与第一移滑体23相抵,楔架52的右面与拉伸槽56的左面相抵,取卡机53平放在容盒57中。

使用时,通过手动将总架50向上拉起,通过第一主压簧圈234和第二主压簧圈334的顶作用,分别将第一伸拉块232伸入第一移滑部201中和第二伸拉块332伸入第二移滑部301中,从而将第二通心筒30锁定在第一通心筒20顶部位置处和将支杆40锁定在第二通心筒30顶部位置处;通过动能机41转绕带动螺状杆42转绕,螺状杆42转绕带动楔架52左移与拉伸槽56右端面相抵;当通过拉线动能机526向正方向转绕时,可对第一拉线528进行收线,同时对第二拉线520进行放线,当通过拉线动能机526逆时针转绕时,可对第一拉线528进行放线,同时对第二拉线520进行收线,通过拉线动能机526的正反转绕带动第一拉线528与第二拉线520收线与放线,从而带动取卡机53上下转动。

使用完毕时,手动按压第一压头205,第一压头205分别带动第一联柱204和第一移滑板203向内侧移滑,通过第一移滑板203将第一动轮233和第一伸拉块232向内侧顶,从而对第二通心筒30松开,由于重力的作用,第二通心筒30自动下溜,同时按压第二压头305,第二压头305分别带动第二联柱304和第二移滑板303向内侧移滑,通过第二移滑板303将第二动轮333和第二伸拉块332向内侧顶,从而对支杆40松开,由于重力的作用,支杆40自动下溜;通过动能机41转绕带动螺状杆42转绕,螺状杆42转绕带动楔架52右移至与拉伸槽56右端面相抵,通过拉线动能机526转绕使取卡机53平放在容盒57中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所述楔架中设置有上下同样设置的斜口端,所述斜口端中心位置处安装有中心导轮,所述中心导轮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斜口端左右两侧末端还安装有侧边导轮,所述侧边导轮前后端通过一轴与所述斜口端前后端转绕配合连接,所述侧边导轮左侧位置处的楔架中设置有接联外部且与所述斜口端相互接联的空槽,所述斜口端中圆动安装有绕动轮,所述绕动轮连动配合连接有拉线动能机,所述拉线动能机外表面镶在所述楔架内体中,所述楔架左侧中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装头,所述装头左侧通过一轴转接安装有凸部,所述凸部左侧端固定安装有取卡机,所述取卡机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左上方固定设置有两个检距装置,所述检距装置为两个并排的圆形结构,所述取卡机前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出卡槽,所述出卡槽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有导卡槽,所述取卡机前端面右侧固定设置有圆形状的出卡按钮,所述出卡按钮前端凸出所述取卡机前表面,所述取卡机与所述容盒移滑配合连接,所述取卡机右侧端左右同样安装有拉线头,下侧的所述拉线头固定连接有第一拉线,上侧的所述拉线头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线,所述第一拉线经过下侧的所述空槽并拉经所述侧边导轮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经过上侧的所述空槽并依次拉经所述侧边导轮、中心导轮且向正方向接联在所述绕动轮上且末端与所述绕动轮固定连接,从而在使用时,通过检距装置检测与车辆驾驶室的距离,再而通过所述拉线动能机的正反转绕,使所述取卡机能够上下转动,再通过前后调整距离,自动调整角度方便车辆司机按按钮取卡。

2.手动按压第一压头,第一压头分别带动第一联柱和第一移滑板向内侧移滑,通过第一移滑板将第一动轮和第一伸拉块向内侧顶,从而对第二通心筒松开,由于重力的作用,第二通心筒自动下溜,同时按压第二压头,第二压头分别带动第二联柱和第二移滑板向内侧移滑,通过第二移滑板将第二动轮和第二伸拉块向内侧顶,从而对支杆松开,由于重力的作用,支杆自动下溜;通过动能机转绕带动螺状杆转绕,螺状杆转绕带动楔架下降至与拉伸槽底端相抵,通过拉线动能机转绕使取卡机平放在容盒中,从而便捷的降低总架的高度降低,减小了本装置的存储体积。

3.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可通过取卡机检测到的与车辆驾驶室的距离,自动调整取卡盒与驾驶室之间的角度跟距离,那些驾驶室较高的车辆司机不再需要将身体探出驾驶室来取卡,对于那些停车位置距离取卡机偏差较大的司机也不再需要下车取卡,有效的减少了意外的发生,同事大大加快了高速入口的通车效率,减缓拥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