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12247发布日期:2018-07-10 23:4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数字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平台+应用”在教育行业发展“轻平台、重应用”趋势的背景下,平台只存储用户基本信息,各应用有自己的用户业务体系。在不打破应用程序本身用户业务体系下,应用有两种获取用户信息方式存储到自身的用户业务表中。一种是应用主动“拿”的方式,平台跳转到应用连接,带着平台用户唯一标识,应用先自身检测是否存在该用户,如果不存在则主动向平台调用用户接口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存储在自身业务表中。这种方式往往在第三方应用集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可能第三方应用不能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平台主动“推”的方式,应用开发一个用户注册接口,平台主动调用应用注册接口,调用成功后平台自身记录是否向该应用注册过,建立用户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表,存储在数据库中。在实际业务场景中,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向各个应用注册一次,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用户从平台点击应用跳转时检测是否向该应用注册过。方法是查询用户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表,需要与数据库交互一次。如果没有注册过,则先调用应用注册接口,平台更改用户注册应用标识;如果已经注册过,则直接跳转到该应用。由于这种方式需要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所以速度较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效率高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及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用户自身属性中设置标识字段,将所述标识字段的值作为用户标识值;

创建应用标识,将所述应用标识值作为应用标识系数;

在用户使用平台应用前,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值与所述应用标识系数进行对比,确定该用户是否注册过;

如果注册过,则跳转进入应用;否则,注册新用户。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标识字段值的类型为数字类型。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应用标识值为整数,从1开始依次建立。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1≤应用标识值≤64。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值与所述应用标识系数进行对比,确定该用户是否注册过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应用标识系数;

将所述用户标识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1;

按照公式2应用标识系数-1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将该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2;

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值;

如果结果值大于0,则该用户向该应用注册过,反之未注册过。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的过程为:

两个二进制值只有同位置都为1,值为1;有一个为0则为0。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注册新用户后还包括更新所述新用户标识值的步骤。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更新所述新用户标识值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应用标识系数;

将所述用户标识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1;

按照公式2应用标识系数-1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将该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2;

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值;

如果所述结果值小于0,则将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V2相加,用相加后的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否则直接返回所述用户标识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在跳转进入应用失败后,还包括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的步骤。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其中,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应用标识系数;

将所述用户标识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1;

按照公式2应用标识系数-1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将该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2;

如果V1小于V2,则直接返回用户标识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否则

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值;

判断所述结果值是否大于0,如果不大于0,则直接返回用户标识值,更新用户标识值;

反之则将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V2相减,用相减后的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

一种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系统,包括平台和与平台对接的若干应用,以及用于注册新用户的用户注册装置,用于在用户自身属性中设置标识字段并将所述标识字段的值作为用户标识值的用户标识字段设置装置;

用于创建应用标识,将所述应用标识值作为应用标识系数的应用标识创建装置;

用于在用户使用平台应用前,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值与所述应用标识系数进行对比,确定该用户是否注册过的比对装置。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系统,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当新用户注册后更新所述新用户标识值的第一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

如上所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系统,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在跳转进入应用失败后,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的第二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

本发明所述方法及系统,通过用户标识值与应用标识系数对比的方式确定用户是否向该应用注册过,无需在数据库中存储用户与应用关系表,也无需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来查询用户与应用关系表,不仅节约了数据库的存储空间,而且也减少了与数据库交互次数,节约了资源并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对比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中“与”运算的原理示例图;

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中注册新用户后更新用户标识值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跳转进入应用失败后更新用户标识值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适用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1)平台必须采用主动“推”的方式向各个应用注册用户;(2)应用要提供给平台用户注册的开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系统,包括平台1、与平台对接的若干应用2、用户注册装置3、用户标识字段设置装置4、应用标识创建装置5、比对装置6、第一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7和第二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8。

用户注册装置3用于注册新用户。用户标识字段设置装置4用于在用户自身属性中设置标识字段,并将所述标识字段的值作为用户标识值。应用标识创建装置5用于创建应用标识,将所述应用标识值作为应用标识系数。比对装置6用于在用户使用平台应用前,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值与所述应用标识系数进行对比,确定该用户是否注册过。第一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7用于当新用户注册后更新所述新用户标识值。第二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8用于在跳转进入应用失败后,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图1所示系统实现的平台对接多应用用户注册标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户标识字段设置装置4在用户自身属性中设置标识字段,将所述标识字段的值作为用户标识值。

可以在用户自身属性中增加一个字段,或者利用现已存在的字段作为用户标识字段,用户标识字段值的类型为数字类型。

(2)应用标识创建装置5创建应用标识,将所述应用标识值作为应用标识系数。

应用标识值为整数,从1开始依次建立。优选的,1≤应用标识值≤64,即应用数量不超过64个。

(3)比对装置6在用户使用平台应用前,根据所述用户标识值与所述应用标识系数进行对比,确定该用户是否注册过;如果注册过,则跳转进入应用;否则,用户注册装置3注册新用户,第一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7更新用户标识值。

如图3所示,对比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获取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应用标识系数。

②将所述用户标识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1。

③按照公式2应用标识系数-1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将该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2。

④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值。

“与”运算原理如图4所示,两个二进制值只有同位置都为1,值才为1,有一个为0,则为0。

⑤如果结果值大于0,则该用户向该应用注册过,反之未注册过。

如图5所示,用户注册装置3采用现有方式注册新用户后,第一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7更新用户标识值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获取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应用标识系数;

②将所述用户标识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1;

③按照公式2应用标识系数-1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将该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2;

④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值;

⑤如果所述结果值小于0,则将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V2相加,用相加后的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

如图6所示,在跳转进入应用失败后,第二用户标识值更新装置8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获取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应用标识系数;

②将所述用户标识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1;

③按照公式2应用标识系数-1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将该数值转换为二进制值V2;

④如果V1小于V2,则直接返回用户标识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否则

⑤将二进制值V1和V2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值;

⑥判断所述结果值是否大于0,如果不大于0,则直接返回用户标识值,更新用户标识值;

⑦反之则将所述用户标识值和所述V2相减,用相减后的值更新所述用户标识值。

在跳转进入应用失败后,采用上述方式更新用户标识值,这样可以在下次登录应用时重新注册用户,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同等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