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960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而硬盘是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原因1:计算机内部装置在受到外部震荡、大量发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损坏,硬盘一旦损坏,维修的费用相当高昂, 且成功率比较低,硬盘内的大量存储数据全部恢复的概率也比较低,影响工作和学习进度。原因2: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硬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将会积聚在硬件的周围,致使计算机硬件温度不断升高,不但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的速度,而且也会因温度过高而烧坏计算机硬件,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的散热保护装置仅仅是在计算机启动过程中,启动计算机排气风扇,将硬件周围热量吹散,功能单一,智能化低,在硬件温度低时,散热风扇依旧运行,耗电量比较大,硬件温度过高时,易造成重大损失或安全事故。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机箱、底座、风扇板和把手,所述机箱内设置有防灰散热网,机箱右侧设有风扇板,所述风扇板通过转轴与机箱连接,所述风扇板设有风扇,所述风扇装有绝缘扇片,所述风扇右边缘设有温度计,所述温度计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马达连接,所述马达与风扇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左下侧设有电池。

优选的,所述把手对称分布于机箱的顶部,把手材料为金属绝缘材料。

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设置防静电散热板。

优选的,所述防静电散热板下侧设有防震弹簧,防震弹簧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防震弹簧下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下侧设有防震底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传统的硬件保护装置是将硬件安装在主机的侧面单靠主机面散热,然而这样的方式散热效率远远不够,使用时间长的时候,硬件很容易烧坏,然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温度传感器和马达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硬盘的热量大问题,同时节能环保。

2温度监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及时发出警报进行提醒,驱动风扇转动,降低硬件表面的温度,延长硬件的使用寿命。

3防震底座采用多重防震技术,包括防震弹簧,防震板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防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风扇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底座示意图;

图中:1-机箱,2-底座,3-防灰散热网,4-风扇,5-温度计,6-温度传感器,7-马达,8-电池,9-防静电散热板,10-防震弹簧,11-防震底座,12-把手,13-固定板,14-转轴,15-风扇板,16-绝缘扇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 , 本实用新型包括机箱1、底座2、风扇板15和把手1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内设置有防灰散热网3,机箱1右侧设有风扇板15,所述风扇板15通过转轴14与机箱1连接,所述风扇板15设有风扇4,所述风扇4装有绝缘扇片16,所述风扇4右边缘设有温度计5,所述温度计5与温度传感器6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6与马达7连接,所述马达8与风扇4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左下侧设有电池8。

所述把手12对称分布于机箱1的顶部,这样更方便移动,且所述把手12为绝缘材料,这样使得在搬运计算机的过程当中更加安全。所述底座2顶部设置防静电散热板9,这样提高计算机安全性和散热性。所述防静电散热板3下侧设有防震弹簧10,这样提高了计算机的稳定性,所述弹簧10均匀分布这样能大大降低震动效果,提高计算机内部硬件的安全性。所述防震弹簧10下侧设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下侧设有防震底座11,使计算机在固定位置时更安全。

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硬件保护装置使用时,将计算机打开时,机箱1内的温度通过温度计5显示出来,并且通过温度传感器6传送到马达7,马达通过左下边缘电池8带动风扇,对机箱1内部进行吹风,已达到降低温度效果,从而保护计算机,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提高了机箱1内硬件的安全性,使用方便,性能可靠,本实用新型在移动过程中,可通过把手12提拉,非常方便移动,在固定位置过程中,通过底盘2的多重防震技术,让计算机更安全更稳定的坐立原处,其中防静电散热板9使计算机在安全使用方面效果更好,防震弹簧10使得计算机在遇到外力时能更加稳定,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内部硬件,防震底座11是得计算机在遇到外力时能整体保证机箱1的稳定,机箱1作为整体得到稳定,机箱1内部硬件也将得到稳定。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