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做U盘的IC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0370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做U盘的IC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电路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做U盘的IC卡。



背景技术:

目前,IC卡由IC芯片、感应天线、以及PVC外壳组成,卡片在一定距离范围(通常为5-10mm)靠近读写器表面,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递来完成数据的读写操作,其运用范围很广,可用于公车、食堂等刷卡消费使用,又可用于门禁系统中的身份识别,或用于员工考勤等,IC卡的运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另外,移动U盘可通过USB接口与电脑相连接,起到传输数据,移动存储数据的作用,其以其体积小、存储量大、可移动等优点,在生活中也广泛使用。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815891U公开了一种可做U盘的IC卡,IC卡本体具有IC卡读取数据等功能,在IC卡本体的一端铰接有黑胶体U盘,U盘具有存储功能,黑胶体U盘可在IC卡本体上绕铰接凸轴做360°的转动,U盘不使用时,黑胶体U盘置于IC卡本体的凹槽中;但是这种IC卡在U盘损坏时无法更换U盘,从而只能彻底更换IC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做U盘的IC卡,其优点在于:当IC卡上的U盘损坏时,通过驱动件驱动转动轴离开U盘上的第二凹槽,从而使U盘便于拆卸并进行更换,减少IC卡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做U盘的IC卡,包括IC卡本体和U盘,所述IC卡本体上设有供U盘嵌入的第一凹槽,所述U盘远离插口的一端设有两根关于U盘对称的转动轴,所述U盘上设有供转动轴插入的第二凹槽,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内,另一端滑移连接在IC卡本体内,所述IC卡本体上设有驱动转动轴沿着长度方向移动并离开第二凹槽的驱动件。

通过上述方案,U盘动过转动轴与IC卡本体铰接,使得U盘能绕着转动轴自由转动,不需要使用U盘时可以将其转动并嵌入第一凹槽内,从而减少U盘插口的磨损;当U盘损坏时,通过驱动件驱动转动轴向着远离U盘的方向移动直至离开U盘上的第二凹槽,从而使U盘不再与IC卡本体铰接,以便于拆卸并进行更换U盘,减少IC卡的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IC卡本体内的空腔,所述IC卡本体内滑移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伸入空腔内且在伸入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杆,另一端伸出IC卡本体外,所述转动轴的远离U盘的一端伸入空腔内且在伸入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通过与IC卡本体转动连接的转动杆连接,所述转动杆分别在与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的连接处沿着转动杆长度方向均设有供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滑动的腰型槽,所述驱动杆伸出IC卡本体外的一端连接有按压块,所述按压块靠近IC卡本体的一端与IC卡本体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当压缩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转动轴靠近U盘的一端伸入第二凹槽内。

通过上述方案,当需要驱动转动轴离开第二凹槽时,向着IC卡本体的方向移动按压块,从而使得驱动杆向着U盘的方向移动,转动杆在驱动杆上的第一限位杆和腰型槽的作用下向着靠近U盘的方向转动,使得转动杆远离驱动杆的一端向着远离U盘的方向转动,从而在第二限位杆和腰型槽的作用下带动转动轴向着远离U盘的方向移动,直至转动轴完全离开第二凹槽,方便快捷的实现了驱动过程,使得转动轴能快速的离开第二凹槽,从而对U盘进行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IC卡本体上设有供按压块移动的第三凹槽,当压缩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按压块背离驱动杆的一端与第三凹槽的槽口齐平;当压缩弹簧处于完全被压缩的状态时,所述转动轴与第二凹槽分离。

通过上述方案,按压块处于IC卡本体上的第三凹槽内,使得IC卡整体呈长方形,便于携带,大方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块背离驱动杆的一端设有若干凸棱。

通过上述方案,凸棱加大了按压块表面的粗糙度,使得使用者在按压时不易打滑,快速准确的将按压块向着IC卡本体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包括与IC卡本体螺纹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远离IC卡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块,另一端与转动轴远离U盘的一端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当需要驱动转动轴离开第二凹槽时,转动转动块使得螺杆从IC卡本体内旋出至转动轴完全离开第二凹槽,从而使U盘不再与IC卡本体铰接,以便于拆卸并进行更换U盘,减少IC卡的浪费。

进一步的,所述IC卡本体上设有供转动块嵌入的第四凹槽;当转动块转入第四凹槽内时,所述转动轴伸入第二凹槽内。

通过上述方案,转动块处于IC卡本体上的第四凹槽内,使得IC卡整体呈长方形,便于携带,大方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块上开设有十字形凹槽。

通过上述方案,使用者可以通过十字螺丝刀转动转动块,方便省力的将螺杆旋出。

进一步的,所述U盘上开设有供挂绳穿设的通孔。

通过上述方案,使用者可以通过通孔穿设挂绳,从而可以通过挂绳方便的将IC卡挂带。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驱动件驱动转动轴离开U盘上的第二凹槽,可以使U盘便于拆卸并进行更换,减少IC卡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用于体现空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用于体现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用于体现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IC卡本体;2、U盘;3、第一凹槽;4、转动轴;41、第二限位杆;5、第二凹槽;6、空腔;7、驱动杆;71、第一限位杆;8、转动杆;81、腰型槽;9、按压块;91、凸棱;10、压缩弹簧;11、第三凹槽;12、螺杆;13、转动块;131、十字形凹槽;14、第四凹槽;15、通孔;151、挂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一种可做U盘的IC卡,如图1和图2,包括IC卡本体1和U盘2,U盘2上开设有通孔15,使用者可以通过通孔15穿设挂绳151,从而可以方便的携带IC卡,IC卡本体1上设有供U盘2嵌入的第一凹槽3,U盘2远离插口的一端设有两根对称的转动轴4,U盘2上开设有供转动轴4插入的第二凹槽5,转动轴4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5内,另一端滑移连接在IC卡本体1内,从而使得U盘2可以绕着转动轴4自由转动。当不需要使用U盘2时,将U盘2绕着转动轴4向第一凹槽3的方向转动并嵌入在第一凹槽3内,从而减少了U盘2插口的磨损,延长了U盘2的使用寿命。

如图3和图4,为了驱动转动轴4沿着长度方向移动,从而方便使用者更换U盘2,IC卡本体1内设有空腔6,IC卡本体1内滑移连接有驱动杆7,驱动杆7的一端伸入空腔6内且在伸入空腔6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杆71,另一端伸出IC卡本体1外,转动轴4的远离U盘2的一端伸入空腔6内且在伸入空腔6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杆41,第一限位杆71和第二限位杆41通过与IC卡本体1转动连接的转动杆8连接,转动杆8分别在与第一限位杆71和第二限位杆41的连接处沿着转动杆8长度方向设有供第一限位杆71和第二限位杆41滑动的腰型槽81。

如图3和图4,当驱动杆7向着靠近U盘2的方向移动时,固定连接在驱动杆7上的第一限位杆71在腰型槽81内滑动并带动转动杆8靠近驱动杆7的一端向着靠近U盘2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驱动杆7靠近转动轴4的一端向着远离U盘2的方向转动,并通过腰型槽81带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41的转动轴4向着远离U盘2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转动轴4与U盘2完全分离,使用者便可以方便的取出损坏的U盘2并进行更换。

如图3和图4,为了使使用者能便捷的移动驱动杆7,驱动杆7延伸出空腔6腔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块9,IC卡本体1上设有供按压块9移动的第三凹槽11,按压块9与第三凹槽11槽底之间通过压缩弹簧10连接,且当压缩弹簧10处于自然状态时,按压块9背离驱动杆7的一端与第三凹槽11的槽口齐平,使得IC卡整体呈长方形,从而便于携带,大方美观;当按压块9不受外力时,压缩弹簧10处于自然状态,转动轴4靠近U盘2的一端伸入第二凹槽5(如图2)内,使得U盘2与IC卡本体1铰接,从而可以自由转动;当按压按压块9至压缩弹簧10被压缩时,转动轴4与U盘2上的第二凹槽5分离,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取下损坏的U盘2;为了加大了按压块9表面的粗糙度,使得使用者在按压时不易打滑,按压块9表面设置有若干凸棱91。

操作过程:当U盘2损坏时,向着第三凹槽11槽底的方向移动按压块9,固定连接在按压块9上的驱动杆7便向着靠近U盘2的方向移动并带动转动杆8转动,转动轴4在转动杆8的作用下向着远离U盘2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转动轴4脱离第二凹槽5,此时U盘2与IC卡本体1不再铰接,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将U盘2取下,将新的U盘2的第二凹槽5对准转动轴4,松开按压块9,按压块9在压缩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向着远离U盘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转动轴4向着U盘2的方向移动并进入第二凹槽5内,实现对新U盘2的铰接。

实施例2:一种可做U盘的IC卡,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和图6,为了让使用者能便捷的移动驱动杆7(如图4),驱动转动轴4的驱动件设置为与IC卡本体1螺纹连接的螺杆12,螺杆12的一端与转动轴4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块13,为了方便的转动转动块13,转动块13上设有供十字螺丝刀刀头嵌入的十字形凹槽131;为了使IC卡整体呈长方形且便于携带,IC卡本体1上设有供转动块13嵌入的第四凹槽14,当转动块13转入第四凹槽14内时,转动轴4伸入U盘2上的第二凹槽5内,使得U盘2与IC卡本体1铰接;当U盘2损坏需要更换时,向着远离第四凹槽14的方向转动转动块13,使得转动轴4脱离第二凹槽5,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取下损坏的U盘2。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