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NFC的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9644发布日期:2018-08-10 20:5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品分发与回收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FID/NFC的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经济发展前后,人类在极度使用自然资源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上制造成一定的破坏。地球上多数资源都是有限的,当资源被消耗后,需要时间来修复、再生与成长。依据现在的趋势,自然资源已快速耗竭,并已远超过其再生回复的能力,环境保育已成为不容缓的使命。

全球面临严重的温室效应、沙漠化、水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表层土壤破坏、生物绝种等问题。据估计,中国台湾年垃圾量就等值一万多栋101大楼,相当可惊可叹。当自然资源急速耗竭、自然环境惨遭严重破坏时,是智人的每一份子都需要重视并协助改善,为大自然与下一代争取生存的机会。

就备用电池而言,随着行动装置的普及化与高使用率,是几乎每位消费者都必备的。现在的备用电池出现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在这样大量生产、制造备用电池的情况下,其淘汰的回收量也相当可观。然而,如何能确认消费者能将持有的每颗报废的备用电池,都有好好的、妥善的被回收,并确保这些废弃的备用电池,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一分的污染成为一个挑战。

如何提供一种机制,改善物品分发并确保再循环,促进物品生产减量、物品可重复利用与物品循环再造,是本实用新型的意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RFID/NFC的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该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通过在其封装机壳内设置物品分发区、物品回收区以及内部存储空间,从而建立并组织分发与回收活动生态。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基于RFID/NFC的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包括物品分发区、物品回收区、RFID/NFC读取模块、处理模块、显示模块、用户接口、通讯模块以及内部存储空间。

所述内部存储空间包括物品托盘、物品回收箱以及磅秤。

所述RFID/NFC读取模块、所述显示模块、所述用户接口、所述通讯模块以及所述内部存储空间分别同所述处理模块连接。

所述内部存储空间内放置有智能物品,所述智能物品上附着有具有RFID/NFC芯片的卷标,所述具有RFID/NFC芯片的卷标可由所述RFID/NFC读取模块读取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一物一码制度、RFID/NFC自动管理与记载机制、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设备记载每件物品分发、流通及回收轨迹,将有助于物品持有机构了解每件物品使用及流通状况,即可促进物品生产减量、物品可重复利用与物品再循环再造;

(2)倘若特定消费群持有环保意识,将成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管理之物品用户,参与对于环境的贡献,并能了解物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回收与废弃处理等各阶段生命周期中,对于环境的冲击与影响;

(3)利用循环经济,使用恰当的资源,提供正好足够的共享物品,减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促进共享利益;

(4)物品将基于可追溯的基础,则假冒品、劣质或安全标准不尽人意的物品问题将无法进入此运销链,并能实时有效地厘清与处理,降低物品持有机构的风险及消弭法律责任;

(5)藉由已建立之物品自动分发、流通与回收纪录机制,可防止标识及信息误认、误记,提升交易之公平性;特别是特定消费群能获取物品及物品持有机构的正确情报,有助物品的使用及风险的因应,对物品持有机构言,同样也可获取正确的流通与使用情报信息,帮助物品持有机构有效风险管理;

(6)当物品安全产生问题而造成事故时,较易迅速追查原因,掌握物品行踪,因此较易迅速及正确的回收物品,并明确责任范围;再者,使用专属标识符进行物品管理、执行在受空的环境,将提升物品的库存管理及质量管理,如此能降低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及提升物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管理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建立一物一码(10)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的功能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物品补充(30)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物品分发(40)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物品回收(50)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物品再循环(60)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7,图中各标记分别为:

一物一码10、物品持有机构11、专属标识符12、物品持有机构信息库13、附加至物品上14、智能物品15;

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物品分发区21、物品回收区22、RFID/NFC读取模块23、处理模块24、显示模块25、用户接口26、通讯模块27、内部存储空间28、物品托盘281、回收物品箱282、磅秤283;

物品补充30、运销用户31、补货地点32、物品入库33、入库盘点34、确认补货35、登记补货活动36;

物品分发40、用户41、分发条件42、符合条件43、不符合条件44、分发物品45、登记分发活动46;

物品回收50、回收用户51、回收物品52、物品辨识查询53、确认回收54、登记回收活动55;

物品再循环60、运销用户61、离库盘点62、移除物品63、确认移除64、登记移除活动65。

实施例: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FID/NFC的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该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包括:物品分发区21,用于分发智能物品;物品回收区22,用于回收智能物品15;RFID/NFC读取模块23,用以辨识读取智能物品15的身份信息;处理模块24,用于判定智能物品15的管理指令;显示模块25,用以与外部沟通;用户接口26,用以接受外部操作以执行动作;通讯模块27,用以向远程指定机构查询与更新动作;内部存储空间28,用于存储智能物品15,该内部存储空间28包括物品托盘281、物品回收箱282以及磅秤283,其中,物品托盘281用于放置智能物品15,物品回收箱282用于收集智能物品15,磅秤283用以盘点回收智能物品15的数量。需要说明的是, RFID/NFC读取模块23、显示模块25、用户接口26、通讯模块27以及内部存储空间28分别同处理模块24连接。

如图1-7所示,利用本实施例中基于RFID/NFC的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进行进行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管理的方法,包括下列方法与步骤:

一物一码:如图1、2所示,建立一物一码10机制,通过物品持有机构11,产生各物品唯一的专属标识符12,物品持有机构11所持有的每一件物品皆相对应一个专属标识符12并储存在物品持有机构信息库13内;再者,将此专属标识符12,利用RFID/NFC编程技术,记载至具有RFID/NFC芯片的卷标中,并将该卷标附加至物品上14,从而构成智能物品15。

循环生态:如图1、2、3所示,在许可地点部署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包括物品分发区21、物品回收区22、RFID/NFC读取模块23、处理模块24、显示模块25、用户接口26、通讯模块27以及内部存储空间28;内部存储空间28包括物品托盘281、回收物品箱282以及磅秤283。该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通过通讯模块27与物品持有机构11保持连接,以更新智能物品、库存以及设备状态的信息。

物品补充30:如图1、2、3、4所示,获取智能物品15进货与运销用户31信息,经由下列步骤,运销用户31补充智能物品15至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内:

(步骤一)运销用户31至物品持有机构11领取智能物品15;(步骤二)运销用户31抵达补货地点32,利用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上的用户接口26输入运销用户31的相关讯息;(步骤三)将智能物品15放置于内部存储空间28的物品托盘281上,进行物品入库33;(步骤四)经由RFID/NFC读取模块23,自动读取智能物品15的卷标中RFID/NFC芯片内的信息,进行入库盘点34并登记各智能物品15的身份信息至处理模块24,同步显示存储状态至显示模块25上;(步骤五)运销用户31利用用户接口26,输入确认,完成物品补充30;(步骤六)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自动经通讯模块27连接到物品持有机构11的信息库内以更新智能物品15、库存以及设备状态的信息,完成登记补货活动36。

物品分发40:如图1、2、3、5所示,获取智能物品15分发与用户41信息,经由下列步骤,用户41从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选择并获取智能物品15:

(步骤一)用户41利用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上的用户接口26,选择需要的智能物品15以及数量;(步骤二)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经由通讯模块27连接至物品持有机构11,进行验证该用户41是否符合物品分发条件42;(步骤三)若该用户不符合条件44,则无法获取智能物品15,并显示不符合结果于显示模块25上;若该用户符合条件43,则在物品分发区21发出用户41选择的智能物品15的数量,并经由RFID/NFC读取模块23,自动读取智能物品15的卷标中RFID/NFC芯片内的信息,进行分发登记至处理模块24,并显示分发状态至显示模块25;(步骤四)用户41利用用户接口26,输入确认、获取智能物品15,完成分发物品45;(步骤五)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自动经通讯模块27连接到物品持有机构信息库13内以更新智能物品15、库存以及设备状态的信息,完成登记分发活动46。

物品回收50:如图1、2、3、6所示,获取智能物品15回收与回收用户51的信息,经由下列步骤,回收用户51至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回收智能物品15:

(步骤一)回收用户51经由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的物品回收区22,掷入需回收的智能物品15,进行回收物品52;(步骤二)经由RFID/NFC读取模块23,自动读取智能物品15的卷标中RFID/NFC芯片内的信息,进行回收登记至处理模块24;(步骤三)经由通讯模块27连接至物品持有机构11,进行查询需回收的智能物品15以及回收用户51信息,即进行物品辨识查询53,并显示回收状态至显示模块25上;(步骤四)回收用户51利用用户接口26,进行需回收的智能物品15的数量确认54,完成物品回收50;(步骤五)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自动经通讯模块27连接到物品持有机构信息库13内以更新智能物品15、库存以及设备状态的信息,完成登记回收活动55。

物品再循环60:如图1、2、3、7所示,获取智能物品15回厂与运销用户61的信息,经由下列步骤,运销用户61至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移除回收到的智能物品15:

(步骤一)运销用户61从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移除回收到的智能物品15时,利用用户接口26输入运销用户61相关讯息;(步骤二)回收到的智能物品15在移除前,经由磅秤283自动秤量物品回收箱282内的智能物品15的重量,进行离库盘点62;(步骤三)运销用户62将回收到的智能物品15从内部存储空间28的物品回收箱282内移除时,即移除物品63,显示移除状态至显示模块25上;运销用户61利用用户接口26确认移除64并送回移除的智能物品15至物品持有机构11,完成物品再循环60;(步骤四)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系统20自动利用通讯模块27连接到物品持有机构信息库13内以更新智能物品15、库存以及设备状态的信息,完成登记移除活动65。

本实施例中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管理系统及其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一物一码制度、RFID/NFC自动管理与记载机制、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设备记载每件物品分发、流通及回收轨迹,将有助于物品持有机构了解每件物品使用及流通状况,即可促进物品生产减量、物品可重复利用与物品再循环再造;

(2)倘若特定消费群持有环保意识,将成智能物品分发与再循环管理之物品用户,参与对于环境的贡献,并能了解物品在设计、生产、使用、回收与废弃处理等各阶段生命周期中,对于环境的冲击与影响;

(3)利用循环经济,使用恰当的资源,提供正好足够的共享物品,减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促进共享利益;

(4)物品将基于可追溯的基础,则假冒品、劣质或安全标准不尽人意的物品问题将无法进入此运销链,并能实时有效地厘清与处理,降低物品持有机构的风险及消弭法律责任;

(5)藉由已建立之物品自动分发、流通与回收纪录机制,可防止标识及信息误认、误记,提升交易之公平性;特别是特定消费群能获取物品及物品持有机构的正确情报,有助物品的使用及风险的因应,对物品持有机构言,同样也可获取正确的流通与使用情报信息,帮助物品持有机构有效风险管理;

(6)当物品安全产生问题而造成事故时,较易迅速追查原因,掌握物品行踪,因此较易迅速及正确的回收物品,并明确责任范围;再者,使用专属标识符进行物品管理、执行在受空的环境,将提升物品的库存管理及质量管理,如此能降低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及提升物品的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