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遥控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3744阅读:1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遥控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遥控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遥控笔。



背景技术:

传统的遥控笔设有按键,通过按压按键,便能将演示页面进行上下移动、前后翻页或者能媒体设备进行音量调节。然而,遥控笔上的按键直接可复位地设置在笔管端面或侧壁上,通常的遥控笔尺寸较小,这样按键的按压面尺寸也较小,当手指频繁按压按键时,按压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遥控笔,它能够使得按键用于与手指相接触的面积更大。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遥控笔,包括:笔管;按键与摇杆,所述按键与所述摇杆相连,所述按键位于所述笔管外,所述摇杆从所述笔管端部伸入到所述笔管内,所述摇杆能够在所述笔管内摆动;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按键与所述笔管之间,所述按键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笔管相连;触碰感应模块,所述触碰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笔管内侧壁,当所述摇杆摆动时,所述摇杆能够触碰到所述触碰感应模块。

使用上述的遥控笔时,向笔管侧部方向按压按键,按键挤压弹性件并带动摇杆摆动,摇杆摆动时便会触碰到触碰感应模块,触碰感应模块便实现相应遥控功能。按键松开后,摇杆在弹性件作用下复位。由于按键通过摇杆与触碰感应模块接触,且朝向笔管侧部方向按压按键,这样在不改变笔管尺寸前提下,按键上用于与手指相接触的区域可以设计的更大,从而能够增大按键与手指的接触面积,提高按压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为柱体状,且所述按键面向所述笔管的端面与所述笔管面向所述按键的端面相适应。如此,按键装设至笔管端面上后,按键与笔管融为一体;另外,柱体状的按键的侧壁与手指接触面较大,能提高手指按压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性垫圈,所述弹性垫圈套设在所述摇杆外,且所述弹性垫圈的其中一侧与所述笔管端面相连,所述弹性垫圈的另一侧与所述按键端面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垫圈面向所述按键的一侧设有第一卡块,所述按键面向所述弹性垫圈的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块相适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块装设至所述第一卡槽中。如此,弹性垫圈与按键通过第一卡块与第一卡槽连接固定,组装方便。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垫圈也可以设置第一卡槽,按键端面则设置第一卡块。或者,按键端面与弹性垫圈通过粘胶直接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遥控笔还包括用于装设所述弹性垫圈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弹性垫圈与所述笔管之间,所述安装座设有通道,所述摇杆穿过所述通道伸入至所述笔管中,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笔管端面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笔管的一端外侧壁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笔管朝向所述按键的一端内侧壁设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相适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面向所述弹性垫圈的端面设有第二卡块,所述弹性垫圈面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块相适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装设至所述第二卡槽中。如此,弹性垫圈与安装座通过第二卡块与第二卡槽连接固定,组装方便。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垫圈也可以设置第二卡块,安装座端面则设置第二卡槽。或者,安装座端面与弹性垫圈通过粘胶直接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碰感应模块为多个,所述触碰感应模块绕所述笔管内侧壁周向间隔布置。如此,按压按键的方向可以为多个,均能够使得摇杆触碰到触碰感应模块,用户体验较好。另外,多个触碰感应模块感应到触碰信号时便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功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碰感应模块为三个,所述笔管为三棱柱状,三个所述触碰感应模块与所述笔管内侧壁的三个侧边一一对应设置。这样触碰感应模块便于装设在笔管内侧壁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当触碰感应模块为四个或五个时,笔管相应为方柱状或五棱柱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碰感应模块包括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锅仔片,当所述摇杆摆动时,所述摇杆能够触碰到所述锅仔片。锅仔片对摇杆触碰的感应较为灵敏,当摇杆触碰锅仔片时,锅仔片使得电路板遥控电路接通,便能实现相应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遥控笔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遥控笔的无按压按键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遥控笔的按压按键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遥控笔的结构示意图。

10、笔管,11、第二螺纹,20、按键,21、第一卡槽,30、摇杆,40、弹性件,41、第一卡块,42、第二卡槽,50、触碰感应模块,51、电路板,52、锅仔片,60、安装座,61、第一螺纹,62、第二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遥控笔,包括笔管10、按键20、摇杆30、弹性件40及触碰感应模块50。所述按键20与所述摇杆30相连,所述按键20位于所述笔管10外。所述摇杆30从所述笔管10端部伸入到所述笔管10内,所述摇杆30能够在所述笔管10内摆动。所述弹性件40设置在所述按键20与所述笔管10之间。所述按键20通过所述弹性件40与所述笔管10相连。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设置在所述笔管10内侧壁,当所述摇杆30摆动时,所述摇杆30能够触碰到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

使用上述的遥控笔时,向笔管10侧部方向按压按键20,按键20挤压弹性件40并带动摇杆30摆动,摇杆30摆动时便会触碰到触碰感应模块50,触碰感应模块50便实现相应遥控功能。按键20松开后,摇杆30在弹性件40作用下复位。由于按键20通过摇杆30与触碰感应模块50接触,且朝向笔管10侧部方向按压按键20,这样在不改变笔管10尺寸前提下,按键20上用于与手指相接触的区域可以设计的更大,从而能够增大按键20与手指的接触面积,提高按压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20为柱体状,且所述按键20面向所述笔管10的端面与所述笔管10面向所述按键20的端面相适应。如此,按键20装设至笔管10端面上后,按键20与笔管10融为一体。另外,柱体状的按键20的侧壁与手指接触面较大,能提高手指按压舒适度。

此外,所述弹性件40为弹性垫圈。所述弹性垫圈套设在所述摇杆30外,且所述弹性垫圈的其中一侧与所述笔管10端面相连,所述弹性垫圈的另一侧与所述按键20端面相连。

另外,所述弹性垫圈面向所述按键20的一侧设有第一卡块41。所述按键20面向所述弹性垫圈的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块41相适应的第一卡槽21。所述第一卡41块装设至所述第一卡槽中21。如此,弹性垫圈与按键20通过第一卡块41与第一卡槽21连接固定,组装方便。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垫圈也可以设置第一卡槽,按键20端面则设置第一卡块。或者,按键20端面与弹性垫圈通过粘胶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遥控笔还包括用于装设所述弹性垫圈的安装座60。所述安装座60设置在所述弹性垫圈与所述笔管10之间,所述安装座60设有通道。所述摇杆30穿过所述通道伸入至所述笔管10中。所述安装座60与所述笔管10端面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安装座60面向所述笔管10的一端外侧壁设有第一螺纹61。所述笔管10朝向所述按键20的一端内侧壁设有第二螺纹11。所述第一螺纹61与所述第二螺纹11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60面向所述弹性垫圈的端面设有第二卡块61。所述弹性垫圈面向所述安装座6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块61相适应的第二卡槽42。所述第二卡块61装设至所述第二卡槽42中。如此,弹性垫圈与安装座60通过第二卡块61与第二卡槽42连接固定,组装方便。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垫圈也可以设置第二卡块,安装座60端面则设置第二卡槽。或者,安装座60端面与弹性垫圈通过粘胶直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为多个,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绕所述笔管10内侧壁周向间隔布置。如此,按压按键20的方向可以为多个,均能够使得摇杆30触碰到触碰感应模块50,用户体验较好。另外,多个触碰感应模块50感应到触碰信号时便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功能。具体地,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为三个,所述笔管10为三棱柱状,三个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与所述笔管10内侧壁的三个侧边一一对应设置。这样触碰感应模块50便于装设在笔管10内侧壁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当触碰感应模块50为四个或五个时,笔管10相应为方柱状或五棱柱状。

此外,所述触碰感应模块50包括电路板51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51上的锅仔片52,当所述摇杆30摆动时,所述摇杆30能够触碰到所述锅仔片52。锅仔片52对摇杆30触碰的感应较为灵敏,当摇杆30触碰锅仔片52时,锅仔片52使得电路板51遥控电路接通,便能实现相应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