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7268发布日期:2018-07-24 23:5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以其环境友好、可再生等特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其一次能源的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电能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缓解电源波动,电网调度通常对其出力规模进行限制,因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

分布式能源系统(DES)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的发展方向之一,相对于传统集中式供能系统而言的,DES是由邻近用户的小型分布式电源(如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负荷以及能源输送设备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组成的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冷热电联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将若干个分布式能源系统接驳电网、气网建立能源网络可以实现多种能源的区域互联,建立的能源网络又称为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DENS),在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可采用一定的自治调度策略,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能量的协同控制,而形成的一种安全、高效、智能的新型能源网络系统。其中,该自治调度策略是指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以系统稳定性、经济性、环境效益等为目标,协调区域可控电源、负荷以及储能设施,达到不同时间尺度供需平衡的优化运行策略,使得该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既可以与大电网相连运行于并网模式,也能在电网故障时断开独立运行。

由于我国的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现出逆向分布的特点,为了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比如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和鼓励用户主动改变常规用能方式。需求侧响应作为虚拟的可控资源,能够与多种供能类型结合,有效克服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

需求侧响应通常包括可转移、可消减或可中断等类型的弹性变化的负荷,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在确定调度策略时通常仅仅考虑其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可控电源、固定负荷和储能设施几个因素,因而,其调度方法无法根据整个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弹性变化的负荷相应地调整调度策略,调度的灵活性较差,从而可能会导致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存在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因此,目前亟需要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能源调度灵活性较差,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能源调度灵活性较差,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N种类型的供能系统和/或需求侧负荷,所述N种类型的供能系统中的任一类型的供能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发电单元包括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和非再生资源发电单元,所述发电单元与电力网络相连通,用于将生产的电能输送到所述电力网络中;

所述能量转换单元包括电能回收单元或能源再造单元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电能回收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制取在所述任一类型供能系统中循环使用的燃料,所述能源再造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或者利用所述非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制取冷、热或进行发电;

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储存所述任一类型的供能系统中过剩的热能、电能或燃料。

可选地,在所述N种类型中的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中,所述非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为燃气发电单元,所述燃气发电单元与燃气管网和冷热管网连通,用于利用所述燃气管网中输送的燃气进行发电,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输送至冷热管网;

所述能源转换单元包括电能回收单元,所述电能回收单元为电转气设备,所述电转气设备用于利用所述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制取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生产所需的燃气;

所述储能单元为储气罐,所述储气罐用于储存所述电转气设备制取的燃气,并输送给所述燃气发电单元。

可选地,在所述N种类型中的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中,所述非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为燃气发电单元,所述燃气发电单元与燃气管网相连通,用于利用所述燃气管网中输送的燃气进行发电;

所述能源转换单元包括能源再造单元,所述能源再造单元为ORC(Organic Rankine Cycle,有机朗肯循环)设备和溴冷机;所述ORC设备用于利用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并输送到电力网络中;所述溴冷机用于利用所述燃气发电单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制取冷,并输送到所述冷热管网中;

所述储能单元为相变储热单元,用于存储所述ORC设备和所述溴冷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

可选地,在所述N种类型中的第三类型供能系统中,所述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与电力网络连通,用于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所述能源转换单元包括能源再造单元,所述能源再造单元为压缩空气储能设备,所述压缩空气储能设备用于利用所述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压缩空气,将空气压缩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输送至冷热管网,以及将空气释放过程中产生的冷输送至冷热管网,利用空气释放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进行发电,并输送至所述电力网络中;

所述储能单元为电化学储能单元,所述电化学储能单元用于储存所述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

所述第三类型供能系统中还包括地源热泵系统,所述地源热泵系统用于利用所述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制取冷和热,并输送到所述冷热管网中。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所述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包括按照预设拓扑结构连接的多个如上述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协调控制单元;

所述协调控制单元用于根据需求侧负荷协调控制所述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能源的生产,以及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之间能源的调度,以使所述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能源达到供需平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N种类型的供能系统和/或需求侧负荷,其中任一类型的供能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调度的灵活性较高,由于在进行能源调度的时候,可同时考虑需求侧负荷与供能系统中的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等多个因素,因此,可有效提高整个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的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由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构成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供需匹配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第一类型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第二类型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第三类型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具体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之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从可控资源的角度,对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涉及到的几类资源进行简要介绍:

1、供给侧资源

供给侧资源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为风力发电机、光伏面板等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第二类为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可控电源,如微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燃料电池、柴油发电机等等;第三类为光热或燃气直燃等产热单元。

2、储运资源

储运资源主要是指能源的输送和储存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源,其中,能源输送方面主要包括35KV一下的低压配电网、冷热管网、天然气管网等等;能源储存方面主要包括离散充电的电动汽车蓄电池、集中式的电动汽车换点站、设置在园区的压缩空气储能设备、用于蓄冷的相变储热设备以及地源热泵系统等。

3、需求侧资源

需求侧资源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为以能源储存为目标的可转移负荷,包括各种充电、储热设备;第二类为以分时电价为代表的可削减负荷,主要是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达到部分或全部削减的目标;第三类为以空调、电热炉为电表的可中断负荷。

4、能源回收资源

能源回收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溴冷机、压缩空气储能和ORC为代表的,利用高温或低温余热进行发电或者冷热电三联供的能源再造设备;另一类是以电转气设备代表的将赋予的、无法利用的间歇性可再生资源通过电力将CO2转换为甲烷,再将甲烷通过燃气轮机或者燃料电池发电的电能回收设备。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分布式能源系统101中包括多个供能系统和需求侧负荷。

其中,该需求侧负荷即为上文中所描述的需求侧资源,包括可转移负荷、可削减负荷、可中断负荷等多种形式的负荷。

多个供能系统中包括N种类型的供能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中任一种类型的供能系统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也就是说,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多个供能系统所属的类型的数目为N,多个供能系统中的任一供能系统的类型可为N种类型中的一种。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供能系统的类型的数目不做具体限制。同样的,图1中具体示出了M个供能系统,但这仅为一种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供能系统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N种类型的供能系统中的任一类型的供能系统中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以及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冷热管网等多种能源网络和电负荷、热负荷、燃气负荷等多种能源类型的负荷。

所述发电单元与电力网络相连通,用于将生产的电能输送到所述电力网络中。具体来说,发电单元可包括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和非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两种,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具体是指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的机组或设备,常见的有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等,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是指利用非可再生的资源(即传统的化石能源)进行发电的机组或设备,常见的有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等。

所述能量转换单元用于对该供能系统中的能源进行回收,该供能系统中具体包括电能回收单元或能源再造单元中的一种或两种。电能回收单元用于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制取可在该供能系统中循环使用的燃气,能源再造单元用于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或者利用非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制取冷、热或进行发电;

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储存该供能系统中过剩的热能、电能或燃料。

可见,由于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电源类型、储运方式和需求侧资源的类型和种类众多,且各有特点和侧重点,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前驱后继关系。例如,燃气轮机发电的过程中会附带高温余热,这部分能量可以被溴冷机利用制冷,也可以被ORC(有机朗肯循环)利用发电。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供能系统可将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组合,实现不同能源类型的融合,从而可提高供能系统的弹性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可包括多种能源类型(如冷、热、电、气),而同一种能源类型又可包括多种具体的能源设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个类型的供能系统为将多种能源类型进行融合的不同能源融合方案,由于各个类型的供能系统中具体包括的能源设备的种类和类型不同,相应的,它们的能源利用策略也不相同。

下面将基于上面所描述的供能系统的结构,以具体实施例的方式分别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几种典型类型的供能系统。

具体实施例一:第一类型供能系统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第一类型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第一类型供能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等多种类型的设备,且上述多种能源类型的设备与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冷热管网等能源网络相连通,供能系统中的多种能源类型的负荷(即图3中所示的电负荷、热负荷、燃气负荷)分别从相应类型的能源网络中获取能源。

具体的,如图3中所示,在该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中,发电单元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和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其中,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为利用传统的化石能源进行发电的可控电源,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燃气发电单元,包括在图3中示例性示出的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等发电设备。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用于利用天然气管道中输送的燃气进行发电,并将生产的电力输送到电力网络中。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还可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余热输送到冷、热管网中,因而,用户可将其产生的高温余热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比如说,可以通过余热锅炉制蒸汽用于工也生产,或者还可通过换热器制取热水用于居民取暖。

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为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进行发电的设备,包括图3中示例性示出的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用于将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能输送到电力网络中。

由于可再生资源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极大,因此,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存在出力波动等特点,因而,本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中同时设置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可控的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以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可利用燃气内燃气和燃气轮机的调节作用,来应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的问题,从而维持整个功能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第一类型的供电系统中,能量转换单元仅包括电能回收单元,该电能回收单元具体为电转气设备。该电转气设备用于在可再生资源丰富但是供能系统中的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制取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发电所需的原料甲烷,进而输送给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从而在该供能系统中实现燃气的循环利用。

该第一类型的供能系统中的储能单元为储气罐,用于储存电转气设备制取的燃气,并输送给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

可见,该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为以可再生能源消纳为主的电气融合方案,能够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广泛利用,以及电-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协同。

具体实施例二:第二类型供能系统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第二类型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第二类型供能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等多种类型的设备,且上述多种能源类型的设备与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冷热管网等能源网络相连通,供能系统中的多种能源类型的负荷(即图3中所示的电负荷、冷负荷、燃气负荷)分别从相应类型的能源网络中获取能源。

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该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中,发电单元仅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同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中的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相同,该非可再生资源发电电源也为用传统的化石能源进行发电的可控电源,如图4中所示的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燃气发电单元。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用于利用天然气管网中输送的燃气进行发电,并将生产的电能输送到电力网络中。与此同时,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还可将其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余热输送给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中的其它能源设备利用。

在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中,能源转换单元仅包括能源再造单元,该能源再造单元包括ORC(Organic Rankine Cycle,有机朗肯循环)设备和溴冷机。其中,ORC设备以低沸点有机物为工质,利用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余热进行发电,并将生产的电能输送到电力网络中。在该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中的冷、热负荷较高时,溴冷机可直接利用燃气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发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余热进行制冷,并输送到冷热管网中。需要注意的是,溴冷机还可利用天然气管道中输送的燃气直接补燃产生的热量或者光热产生高温蒸汽进行制冷。

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中的储能单元为相变储热单元,可将ORC设备和溴冷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温余热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输送到冷热管网中

可见,该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为以综合能效、稳定性、经济性为目标的冷热电三联供的能源融合方案,不仅可以实现供能系统中能源的阶梯利用,以及电-热(冷)比的可调,还可提升供能系统中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具体实施例三:第三类型供能系统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第三类型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第三类型供能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等多种类型的设备,上述多种类型的设备与电力网络、冷热管网连接,供能系统中的多种能源类型的负荷(即图5中所示出的电负荷、冷负荷和热负荷)分别从相应的能源网络中获取能源。

具体的,在该第三类型供能系统中,发电单元仅包括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该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具体为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太阳能、风能、水力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的设备,如图5中示例性示出的风力发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

所述能源转换单元中只包括能源再造单元,该能源再造单元具体为压缩空气储能设备。该压缩空气储能设备可配套设置有相应的换热单元,用于在可再生资源丰富,但负荷较低的时期,通过压缩空气储能设备利用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的电能,压缩空气并存储在储气罐中。空气压缩过程中会产生低温余热,可将这些低温余热输送到冷热管网中,以便供能系统中的热负荷利用;相应地,在负荷较高的时期,可将储气罐中储存的压缩的空气释放,并将空气释放过程中产生的冷输送到冷热管网中,以便供能系统中的冷负荷利用,同时,空气释放过程中还会产生机械能,可以产生的机械能发电,并将生产的电能输送到电力网络中。

所述储能单元为电化学储能单元,该电化学储能单元具体可以为以电动汽车蓄电池或换电站为代表的储能设备,为了描述的简单,图5中仅示例性画出了电动汽车蓄电池。该电化学储能单元,一方面调节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的出力波动,另一方面还可用于电网调峰,即在可再生资源丰富,但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储存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的电能,在负荷较高的时期释放其储存的电能,以应对较高的负荷。

该第三类型供能系统还包括地源热泵系统,该地源热泵系统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生产的过剩电能的驱动下制取冷和热,并输送到所述冷热管网中,以用于居民的采暖和制冷。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三类型供能系统是一种以环境效益和电力调峰为目标的冷热电三联供方案,一方面,由于不包括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非可再生资源发电设备,仅包括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可以实现零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其中的电动汽车蓄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单元以及压缩空气储能设备可以调节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的处理波动,并参与电力调峰,消纳可再生资源生产的过剩电能,在零排放的基础上实现冷热电三联供。

基于同样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包括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该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按照预设的拓扑结构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多种能源类型的高度融合,形成连接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冷热管网的能源互联网。

图6中示出了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以环形的拓扑结构进行连接,但是这仅为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具体的设置,比如说,可以设计成星型、总线型、树型,或者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拓扑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的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相互连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在控制层面上,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控制系统相互连接,可以用于在整个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范围内传输能源协调控制的信令。二,在物理层面上,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源输送管道是相互连通的,在控制层面的信令的控制下,一个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向另一个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能源输送管道输送能源。

该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还可包括协调控制单元,该协调控制单元可根据需求侧负荷协调控制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源生产,以及在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间进行能源的调度,以实现宏观层面上能量的协调控制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广泛消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协调控制单元可以为一个独立于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但与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连接的控制系统,或者也可以由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控制系统共同组成。

以图6中所示的环形拓扑结构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为例,在物理层面上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源输送管道以环形结构进行连接。进而,基于多智能体技术,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的每个分布式能源系统均可抽象为一个智能体,该智能体也就是每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控制器。在控制层面上,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抽象得到的智能体也以相同的环形结构进行连接,基于合同网协议共同组成一个多智能体系统,即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在这个具体实例中,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智能体共同组成了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协调控制单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的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处于相同的地位,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的主从关系,因此,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智能体之间可相互传输信息,并最终确定在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的能量的协调分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任一分布式能源系统均可包括包括多个供能系统和需求侧负荷,而且,上述多个供能系统可以为包括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供能系统。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任一分布式能源系统均可根据自身用户的特点选择合适类型的供能系统,制定相应的能源融合方案,进一步地,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包括的供能系统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作为一个特例,在一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还可以不包括任何已知类型的功能系统,而是将可资源发电单元、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等电源设备与需求侧的负荷进行简单的组合。

以图6中所示出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为例,该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包括4个分布式能源系统,各个分布式能源系统以环形拓扑结构相互连接。在分布式能源系统1中,包括有一个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一个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以及电动汽车、可中断负荷等需求侧响应。在分布式能源系统2中包括一个第一类型供能系统、两个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以及一个第三类型供能系统。在分布式能源系统3中,包括三个第二类型供能系统、一个第三类型供能系统。而在分布式能源系统4中,并未包括任何类型的供能系统,而是仅将燃气轮机为代表的非可再生资源发电单元、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资源发电电源,以及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负荷进行简单组合。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N种类型的供能系统和/或需求侧负荷,其中任一类型的供能系统包括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由于在进行能源调度的时候,需求侧响应资源不再是可以改变的、刚性的需求,而是变为柔性的、可主动参与调度的可控资源,基于源荷互动的思想,同时考虑需求侧负荷与供能系统中的发电单元、能量转换单元和储能单元等多个因素,因此,可有效提高整个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中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由多个分布式能源系统构成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系统的供需匹配度,从而达到可再生资源广泛消纳的目的。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一个或两个以上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是参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两个以上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两个以上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两个以上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两个以上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两个以上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两个以上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