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R手柄及其侧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4649发布日期:2018-06-28 04:31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VR手柄及其侧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VR手柄的侧键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侧键结构的VR手柄。



背景技术:

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已经有关于VR 的初步技术产品进入市场。比如VR互动体验馆,能让体验者体验到VR技术的魅力。VR设备多种多样,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建模设备,如3D扫描仪等;三维视觉显示设备,如3D展示系统、大型投影系统(CAVE)、头戴式立体显示器等;声音设备,如三维的声音系统以及非传统意义的立体声;交互设备,包括位置追踪仪、数据手套、3D输入设备(三维鼠标)、动作捕捉设备、眼动仪、力反馈设备等。

以VR手柄为例,VR手柄是一种方便用户单手持握的交互设备,在其上设置有若干个侧键,在其内设置有与各个侧键信号连接的信号发射器。用户一般可通过大拇指等部位按下侧键,而在侧键被触发后,信号发射器可将各侧键对应的操作指令发送给接收装置。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VR手柄上的侧键,一般将直立按键放置在侧边结构上,再通过FPCB与主板连接,而外部按键结构则设置按压触发开关,或者将侧立按键直接焊接在主板上,再由外部按键结构按压触发开关。然而,该两种侧键形式均存在以下缺陷:VR手柄通常为单手操作,当用户左手使用时只会使用到手柄右侧的按键,而用户右手使用时只会使用到手柄左侧的按键。如此,现有技术中的侧键结构,若要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则必须将手柄设计成左右对称结构,再同时在手柄上启用两侧侧键,这导致了生产制造成本的增加和用户使用体验的下降。

因此,如何在满足不同用户的持握、操作需求上,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改良用户体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VR手柄的侧键结构,能够在满足不同用户的持握、操作需求上,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改良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侧键结构的VR手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VR手柄的侧键结构,包括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且相对分布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外侧表面上、用于按压的键帽,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内侧表面上、具有电性按键的触发板;所述键帽用于与所述壳体上开设的安装孔配合。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横向两侧外壁上,且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横向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对应位置。

优选地,所述键帽的内表面分别黏贴于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外侧表面上,且所述触发板的表面黏贴于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内侧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键帽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以限制其在所述安装孔内往外移动时的极限位置的挡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的内侧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触发板上的电性按键抵接的按压块。

优选地,所述触发板上连接有与所述电性按键相连、用于将触发信号传递至外界的引出线。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伸缩方向为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移动方向。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与所述键帽的侧壁之间的若干片弹性片,且所述弹性片的弯曲应变方向为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移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VR手柄,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安装孔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侧键结构,其中,所述侧键结构具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侧键结构。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块用于使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定向滑动的导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VR手柄的侧键结构,主要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键帽和触发板。其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并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分布,也就是说,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相对滑动时前后端部可形成抵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具有内侧(端)表面和外侧(端)表面,两者均向壳体内滑动时,其上的内侧表面互相接近,反之则互相远离。在VR手柄的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键帽设置在该安装孔内,并且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外侧表面上,主要用于供用户按压。触发板设置在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内侧表面上,在触发板的表面上设置有电性按键,可在受到一定力量按压时产生触发信号。如此,当用户手持VR手柄时,其可根据自身操作习惯选择按压第一支架上的键帽或者第二支架上的键帽,或者两者同时按压,而键帽被按压进安装孔内一定位移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对向内运动,使得两者的内侧表面不断接近,最终挤压到两者之间的触发板上,将触发板上的对应电性按键按压,从而产生对应操作信号。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VR手柄的侧键结构,无需将手柄设置为左右对称结构,并且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随意选择按压的键帽,因此能够在满足不同用户的持握、操作需求上,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改良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各结构脱离壳体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横切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4中:

壳体—1,安装孔—10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键帽—4,挡环— 401,触发板—5,按压块—6,引出线—7,弹性件—8,弹性片—9,导板— 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各结构脱离壳体后的状态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VR手柄的侧键结构主要包括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键帽4和触发板5。

其中,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均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1内,并且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相对分布,也就是说,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在相对滑动时前后端部可形成抵接。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上均具有内侧(端) 表面和外侧(端)表面,两者均向壳体1内滑动时,其上的内侧表面互相接近,反之则互相远离。

在VR手柄的壳体1上开设有安装孔101,键帽4设置在该安装孔101内,并且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外侧表面上,主要用于供用户按压。具体的,安装孔101一般可开设在壳体1的横向两侧外壁上,键帽4设置在该安装孔101内,而与键帽4相连的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也可横向分布在壳体1内的对应位置处。同时,为提高键帽4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外侧表面间的连接紧密性,降低空间占用,该键帽4可用于胶黏剂分别黏贴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外侧表面上。当然,键帽4与第一支架2 和第二支架3的外侧表面间的连接方式,并不仅限于粘结,其余比如通过紧固件连接等同样可行。

触发板5设置在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上,在触发板5的表面上设置有电性按键,可在受到一定力量按压时产生触发信号。此处优选地,该触发板5可通过胶黏剂黏贴在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上。当然,触发板5还可通过夹紧结构或卡接等方式设置在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上。

如此,当用户手持VR手柄时,其可根据自身操作习惯选择按压第一支架 2上的键帽4或者第二支架3上的键帽4,或者两者同时按压,而键帽4被按压进安装孔101内一定位移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相对向内运动,使得两者的内侧表面不断接近,最终挤压到两者之间的触发板5上,将触发板5 上的对应电性按键按压,从而产生对应操作信号。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VR手柄的侧键结构,无需将手柄设置为左右对称结构,并且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随意选择按压的键帽4,因此能够在满足不同用户的持握、操作需求上,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改良用户体验。

如图3所示,图3为图1的横切剖视图。

另外,为提高通过键帽4按压对触发板5上的电性按键的触发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在第一支架2或/以及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上设置了按压块6。具体的,该按压块6可呈框架结构,其朝向触发板5的侧面的表面积较小,在第一直接和/或第二支架3相对向内移动时,可通过按压块6实现对触发板5上的电性按键的稳定按压。

进一步,为方便触发板5上的电性按键被触发后,能够顺利将触发信号传递至外界,本实施例在触发板5上连接了引出线7。具体的,该引出线7的一端与电性按键连接,而另一端连接至外界的接收装置。如此,可通过有线连接方式将电性按键产生的触发信号传递到外界。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电性按键产生的触发信号传递到外界。

此外,为方便用户实现对键帽4的多次反复按压,本实施例在第一支架2 的内侧表面和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之间设置了弹性件8,并且该弹性件8的弹性伸缩方向为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的移动方向。具体的,该弹性件8 可为连接于第一支架2的内侧表面端壁与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端壁之间、呈半圆状的薄片,如此,当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相对向内移动时,位于两者之间的弹性件8即产生弹性收缩,同时蓄积能量,而在电性按键被触发后,该弹性件8则释放能量,推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同时向外移动,使得键帽4回复到安装孔101原位。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8的具体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半圆状薄片,其余比如连接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圆柱弹簧也同样可行。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在壳体1的内壁与键帽4的侧壁之间设置了若干片弹性片9,并且各弹性片9的弯曲应变方向为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的移动方向,即当第一支架2或第二支架3向内移动时,各个弹性片9的中间部分则相应地被拉伸,从而向壳体1内部弯曲,反之亦然。

另外,还可将键帽4本身设置为弹性结构,也同样可以实现键帽4的复位。

进一步的,无论键帽4的复位方式如何,为防止键帽4在复位过程中不慎脱离安装孔101,本实施例在键帽4的侧壁上设置了一圈挡环401。具体的,该挡环401可环绕键帽4的侧壁设置在其周向方向上,主要用于与壳体1的内壁相抵接,从而既不干涉其与安装孔101的配合,又能够限制键帽4往外移动时的极限位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手柄,主要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上的安装孔10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侧键结构,其中,该侧键结构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为方便用户对侧键结构的按压,本实施例在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了若干块导板10。具体的,各块导板10的顶端分别抵接在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的底端上,可使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沿着各块导板10的长度方向滑动,避免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3跑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