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8387发布日期:2018-09-25 18:51阅读:23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



背景技术:

app即application的缩写,在it术语中,application表示某种技术、系统或者产品的应用,即应用程序。现一般指智能终端软件。智能终端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第三方手机应用程序软件,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不同的智能终端系统需要开发不同的app应用软件。现在市场上主流系统有:安卓,ios,windowsphone。

app首次被所有人认识是在乔布斯推出的iphone智能终端上,当iphone火热流行之初,人们把苹果智能终端内的应用软件简称为app。后来,随着安卓智能操作系统的迅速崛起后,人们把在安卓智能终端上的软件上也称作app,其他智能终端软件亦是如此,渐渐地app就成为智能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的简称。

然而,当前与app相关的非法用户识别机制不多,无法准确识别出智能终端上非法用户的存在,自然无法执行后续的信息防护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基于历史上智能终端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的统计结果,确定当前是否进入面部识别模式以及后续的指纹识别模式,从而能够在不影响智能终端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准确识别出智能终端上非法用户的存在。

尤为关键的是,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几处发明点:

(1)基于历史上智能终端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的统计结果,判断当前用户是否合法,并在非法时要求指纹识别,从而避免非法用户对智能终端的使用;

(2)基于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亮度通道值和饱和度通道值的冗余度的分析和判断,确定目标所在区域的各个组成像素点,从而保证了后续目标检测的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所述平台包括:

使用次序统计设备,用于记录在历史上、智能终端每次被打开后的预设时间段内,智能终端上安装的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并输出每次的使用次序;

使用次序分析设备,与所述使用次序统计设备连接,用于接收多次使用次序,并基于所述多次使用次序确定历史使用次序,其中,所述历史使用次序为所述多次使用次序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使用次序;

当前次序记录设备,用于记录当次开机、智能终端被打开后的预设时间段内,智能终端上安装的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以作为当次使用次序;

习惯分析设备,分别与所述使用次序分析设备和所述当前次序记录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历史使用次序和所述当次使用次序,并在所述历史使用次序与所述当次使用次序相符合时,发出允许访问信号,以及在所述历史使用次序与所述当次使用次序不符合时,发出禁止访问信号;

前端摄像头,设置在智能终端面板上,用于面向智能终端前方进行拍摄,以获得并输出前景图像;

摄像模式切换设备,分别与习惯分析设备和前端摄像头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禁止访问信号时,将所述前端摄像头由休眠状态切换到鉴别状态;

像素值获取设备,与所述前端摄像头连接,用于获得所述前景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亮度通道值和饱和度通道值;

冗余度计算设备,与所述像素值获取设备连接,用于接收各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亮度通道值和饱和度通道值,对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色调通道冗余像素点,对每一个像素点的亮度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亮度通道冗余像素点,对每一个像素点的饱和度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饱和度通道冗余像素点;

像素点判断设备,与所述冗余度计算设备连接,用于当像素点属于色调通道冗余像素点、亮度通道冗余像素点和饱和度通道冗余像素点中的任意二种类型时,判断该像素点为待处理像素点。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显示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有效鉴别出智能终端非法用户的存在。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显示界面图。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

使用次序统计设备,用于记录在历史上、智能终端每次被打开后的预设时间段内,智能终端上安装的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并输出每次的使用次序;

使用次序分析设备,与所述使用次序统计设备连接,用于接收多次使用次序,并基于所述多次使用次序确定历史使用次序,其中,所述历史使用次序为所述多次使用次序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使用次序;

当前次序记录设备,用于记录当次开机、智能终端被打开后的预设时间段内,智能终端上安装的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以作为当次使用次序;

习惯分析设备,分别与所述使用次序分析设备和所述当前次序记录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历史使用次序和所述当次使用次序,并在所述历史使用次序与所述当次使用次序相符合时,发出允许访问信号,以及在所述历史使用次序与所述当次使用次序不符合时,发出禁止访问信号;

前端摄像头,设置在智能终端面板上,用于面向智能终端前方进行拍摄,以获得并输出前景图像;

摄像模式切换设备,分别与习惯分析设备和前端摄像头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禁止访问信号时,将所述前端摄像头由休眠状态切换到鉴别状态;

像素值获取设备,与所述前端摄像头连接,用于获得所述前景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亮度通道值和饱和度通道值;

冗余度计算设备,与所述像素值获取设备连接,用于接收各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亮度通道值和饱和度通道值,对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色调通道冗余像素点,对每一个像素点的亮度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亮度通道冗余像素点,对每一个像素点的饱和度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饱和度通道冗余像素点;

像素点判断设备,与所述冗余度计算设备连接,用于当像素点属于色调通道冗余像素点、亮度通道冗余像素点和饱和度通道冗余像素点中的任意二种类型时,判断该像素点为待处理像素点;

像素点处理设备,与所述像素点判断设备连接,用于将所述前景图像中的所有待处理像素点所形成的图案先后进行图像腐蚀处理以及图像膨胀处理,以获得待识别图案,并对所述待识别图案进行脸部特征匹配,以基于匹配结果发出合法用户信号或非法用户信号;

指纹识别启动设备,与所述像素点处理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非法用户信号时,将智能终端切换到指纹识别模式,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合法用户信号时,保持智能终端的当前模式不变。

接着,继续对本发明的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

对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色调通道冗余像素点包括:确定以该像素点为中心的预设形状的像素点区域,基于所述像素点区域内所有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色调通道冗余像素点。

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

对每一个像素点的亮度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亮度通道冗余像素点包括:确定以该像素点为中心的预设形状的像素点区域,基于所述像素点区域内所有像素点的亮度通道值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亮度通道冗余像素点。

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

对每一个像素点的饱和度通道值进行冗余度判断以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饱和度通道冗余像素点包括:确定以该像素点为中心的预设形状的像素点区域,基于所述像素点区域内所有像素点的饱和度通道值确定该像素点是否为饱和度通道冗余像素点。

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

所述摄像模式切换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允许访问信号时,将所述前端摄像头由鉴别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

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

所述前端摄像头在所述鉴别状态中,启动面向智能终端前方进行的拍摄。

以及在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

所述前端摄像头在所述休眠状态中,结束面向智能终端前方进行的拍摄。

另外,在所述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中,还包括蓝牙通信接口,用于与像素点处理设备连接,用于无线发出合法用户信号或非法用户信号。

其中,蓝牙(bluetooth),是一种无线技术标准,可实现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和楼宇个人域网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使用2.4-2.485ghz的ism波段的uhf无线电波)。蓝牙技术最初由电信巨头爱立信公司于1994年创制,当时是作为rs232数据线的替代方案。蓝牙可连接多个设备,克服了数据同步的难题。

如今蓝牙由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specialinterestgroup,简称sig)管理。蓝牙技术联盟在全球拥有超过25,000家成员公司,它们分布在电信、计算机、网络、和消费电子等多重领域。ieee将蓝牙技术列为ieee802.15.1,但如今已不再维持该标准。蓝牙技术联盟负责监督蓝牙规范的开发,管理认证项目,并维护商标权益。制造商的设备必须符合蓝牙技术联盟的标准才能以“蓝牙设备”的名义进入市场。蓝牙技术拥有一套专利网络,可发放给符合标准的设备。

采用本发明的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对智能终端当前用户合法性鉴别机制的技术问题,通过基于历史上智能终端各个应用程序的使用次序的统计结果,判断当前用户是否合法,并在非法时要求指纹识别,从而避免非法用户对智能终端的使用,更关键的是,还引入了高精度的图像鉴别机制,其中基于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的色调通道值、亮度通道值和饱和度通道值的冗余度的分析和判断,确定目标所在区域的各个组成像素点,从而保证了后续目标检测的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