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结构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1346发布日期:2018-11-07 07:2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基于区块链结构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商品防伪技术领域,尤其是基于区块链结构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得到稳步地发展,但是,市面上依然存在假冒伪劣的商品,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来源的企业为了谋求暴利,不惜牺牲诚信、扰乱商品经济秩序,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合法经营企业的形象,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此,市面上孕育出了各种防伪技术,以保护合法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市场秩序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目前,常见的防伪技术包括以下五种:第一种,激光防伪技术,采用激光防伪标签又叫做镭射防伪标签,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当光照到全息图时,从光的衍射中观察到一维、二维或者三维图像,但是,该技术逐渐被造假者攻破,现已无法起到真正的防伪作用。第二种,光变油墨防伪技术,在油墨中加入光致变色或者光激活化合物,既颜料粒子,配置成光敏变色油墨,由于粒子的微型结构中包含有高精度干涉滤色片,所以不同的角度可显示不同的颜色,利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显示不同的颜色变化实现防伪,但是,防卫者可通过仪器从防伪油墨中提取颜料粒子,从而以假乱真。第三种,核径迹防伪技术,用具有一定能量的重离子能够穿透塑料膜,在塑料膜上造成损伤留下痕迹,并用有色液体涂抹所述痕迹,进而实现着色透印达到防伪的目的,但是,造假者利用微孔处理技术能制作出相仿的微孔图案,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很难有真品作为参照物,仅凭裸眼不易识别真假。第四种,数字防伪技术,为每一件入网产品设置一组唯一的编码,并把编码储存在中心数据库中,消费者购买到贴有电码防伪标签的商品,需要拨打电话或上网查询该编码。然而,随着数字防伪标签使用量的不断增大,防伪码很容易被造假者批量复制,肆意造假,数字防伪标签渐渐地失去防伪效果。第五种,纹理防伪技术,在纸浆内、纸面或者薄膜上随机撒上一些纤维,印制成带有纹理特性的防伪标签,给每一枚防伪标签编制一个明码序号并拍照,将数码照片存储在防伪查询系统中,消费者和管理者均可利用该照片进行对比,但是,该防伪技术存储的照片较大,辨识全靠人为识别能力,使得防伪成本增加,辨识能力因人而异。

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种商品防伪验证平台,在保证防伪效果的同时,也能降低防伪投入成本,提高防伪辨识能力,使防伪操作更为简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结构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伪效果差,投入成本高,以及防伪辨识能力低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区块链结构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所述平台包括采用通讯依次连接的客户端、客户端服务器和区块链后台网络。所述客户端包括分别与客户端服务器连接的生产商客户端、消费者客户端。

所述平台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商品生产商将所需防伪的商品编号,赋予该商品唯一的序列号;商品生产商利用客户端服务器采用非对称算法生成该商品的公钥和私钥;所述客户端服务器将该商品的公钥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将该商品的私钥反馈给商品生产商的客户端。

步骤s02,商品生产商通过生产商客户端将所述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加盖时间戳;所述时间戳包括字符串文件的摘要、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和时间以及dts的数字签名;所述区块链后台网络通过客户端服务器将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反馈给生产商客户端。

步骤s03,商品生产商将时间戳中的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分别印制在对应商品本身或商品包装盒上;商品生产商将所述时间戳中的dts收到文件的日期作为该商品的实际生产日期;商品生产商根据客户端服务器反馈的私钥,并将该私钥转换成二维码粘贴在该商品本身或商品包装盒上,并在该二维码上涂盖一防伪涂刮层;执行步骤s04,该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交易;

步骤s04,消费者去除防伪涂刮层并利用消费者客户端扫描商品二维码,并将该私钥发送至区块链后台网络用于与该商品的公钥进行验证;消费者通过消费者客户端查询并与商品本身或商品包装盒上印制的序列号、条形码和生产日期进行对比,由所述区块链后台网络生成一验证字符,将该验证字符加载至区块链并加盖验证的时间戳,实现商品防伪验证。

具体地,所述步骤s02中,生产商客户端将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上传至客户端服务器,再由客户端服务器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

进一步地,所述客户端服务器将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组合形成一字符串,区块链后台网络采用哈希算法加密后加载至区块链中。

优选地,所述步骤s03中,商品生产商将时间戳中的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分别印制在对应商品的包装盒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03中,商品生产商根据客户端服务器反馈的私钥,并将该私钥转换成二维码粘贴在该商品的包装盒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巧妙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安全、公开透明化、信息无法更改的特点,并结合商品的条形码和编制的序列号。由于序列号和商品条形码的结合保证了该商品具有唯一性。另外,巧妙地利用了区块链的无法修改的时间戳的特点,将该时间戳作为商品实际的生产日期,如此设计,既保证了生产日期的真实性,还可作为防伪验证的时间标签。当商品流通至市场或消费者时,造假者通过复制该商品的序列号、条形码和二维码,虽然造假者生产的商品与真实商品的序列号、条形码和二维码均相同,但是,消费者可通过消费者客户端查询区块链中是否存储有验证字符,若该区块链中有验证字符,则说明该商品为假冒产品,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很容易辨识出该商品的真伪。

(2)另外,本发明在上传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时加盖时间戳的日期既是该商品的实际生产日期,有效地防止商品生产商弄虚作假,故意修改生产日期,使商品有效期的管理更透明。对于造假者来说,所造假制造出的商品时间势必在真实产品之后,如此一来,造假者既不能修改假冒产品生产日期,也不能进行真实商品验证,使得造假者的造假成本远高于收益,进而,使消费者远离造假,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在本发明中,商品生产商只需在生产日期当天将商品的条形码和序列号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印制生产日期,其工作量较少,与传统的防伪技术相比,明显降低了防伪投入成本,使商品防伪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结构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根据区块链的信息无法更改、公开透明的特性,彻底解决了造假者通过复制的方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合法经营企业的品牌形象、市场秩序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该商品防伪验证平台包括采用通讯依次连接的客户端、客户端服务器和区块链后台网络,其中,所述客户端又包括分别与客户端服务器连接的生产商客户端、消费者客户端。

该商品防伪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商品生产商将所需防伪的商品编号,赋予该商品唯一的序列号。商品生产商利用客户端服务器采用非对称算法生成该商品的公钥和私钥,所述客户端服务器将该商品的公钥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将该商品的私钥反馈给商品生产商的客户端。将商品的公钥储存在区块链中,用于消费者防伪验证时的验证匹配。

第二步,生产商客户端将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上传至客户端服务器,再由客户端服务器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加盖时间戳,在此过程中,客户端服务器将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上传至区块链后台网络并组合形成一字符串,区块链后台网络采用哈希算法加密后加载至区块链中。其中,所述时间戳包括字符串文件的摘要、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和时间以及dts的数字签名。所述区块链后台网络通过客户端服务器将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反馈给生产商客户端。

第三步,商品生产商将时间戳中的dts收到文件的日期、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分别印制在对应商品本身或商品包装盒上。商品生产商将所述时间戳中的dts收到文件的日期作为该商品的实际生产日期。商品生产商根据客户端服务器反馈的私钥,并将该私钥转换成二维码粘贴在该商品本身或商品包装盒上,并在该二维码上涂盖一防伪涂刮层。执行步骤s04,该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交易。

第四步,消费者去除防伪涂刮层并利用消费者客户端扫描商品二维码,并将该私钥发送至区块链后台网络用于与该商品的公钥进行验证。消费者通过消费者客户端查询并与商品本身或商品包装盒上印制的序列号、条形码和生产日期进行对比,由所述区块链后台网络生成一验证字符,将该验证字符加载至区块链并加盖验证的时间戳,实现商品防伪验证。

本发明巧妙地利用了区块链信息无法篡改、公开透明的特点,在生产商上传商品的序列号和条形码时生成的时间作为商品的实际生产日期,在该商品被造假者复制时,造假者也无法修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日期。造假者为了谋求暴利,所造假的商品数量较多,因此,在假冒伪劣产品中势必存在相同的商品序列号、条形码、二维码和生产日期,只要真实商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任一被验证,则其他商品验证均为假冒伪劣产品,因此,造假者寄希望真实产品未被验证,同时任一假冒伪劣产品均为验证。如此一来,造假者必须付出购买真实商品的价格,才能获得该真实商品对应的一假冒伪劣商品利润,此结果并非造假者所想要的,因此,通过本发明的商品防伪验证平台,既不增加生产商防伪投入成本,又能彻底阻断造假,实现一举两得。可以说,本发明具有防伪操作简便、防伪性能优异、信息公开透明等特点,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在商品防伪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做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