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评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02073发布日期:2018-11-02 21:30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评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管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水超采区是指,在开采条件下,一定时间段内的地下水的开采量大于或多年平均补给量,而破坏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的地段。《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规定“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可见,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了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判定地下水超采的三个基本要素。超采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双重属性:在某一区域内,只要具备上述要素之一,不管是由于何种原因导致,都称为超采区,这是其绝对属性;同时,在多大区域、多长时间内发生超采才可以称为超采区则没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根据具体工作的精度需求确定,这是超采区的相对属性。

目前,对地下水管理还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估方法,在对不同的区域的地下水超采区的管理进行评估时,需根据不同区域的标准要制定不同的评估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时间,且其得出的评估结果存在主观性,不一定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评估方法解决了现有对地下水超采区管理评估过程复杂、标准不统一、参考性低的问题,为定量考核地区管理工作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并计算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的通用指数;

s2、采集并计算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的区域特色指数;

s3、将通用指数和区域特色指数组成指数体系,并确定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的权重;

s4、确定指数体系中每个指数的评分标准;

s5、根据指数体系和计算模型,得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综合评估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结合地下水相关理论依据和地下水超采区普遍的治理经验,从通用体系及区域特色体系两个层面建立超采区管理评估体系,全国通用体系选取了我国地下水超采区普遍需重点治理的指数,而区域特色体系则体现出了不同的地区因其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同而选择相应的区域性指数,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地下水超采区管理评估体系,能更好的、更因地制宜的考核各地超采区管理工作水平,做到有针对性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今后地下水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全面推动超采区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的通用指数包括治理成效指数和治理措施指数;

所述治理成效指数包括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和地下水水质情况;

所述治理措施指数包括地下水监测井密度和有效数据监测率。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确定评估标准中的通用指数的内容,根据相关指数对应内容对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区域特色指数包括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海水入侵距岸距离、括地面沉降速率、地裂缝累计长度、包括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荒漠化面积年均变化率和地裂缝累计长度。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区域,并制定相关的特色指数,便于对不同区域的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水位的年均变化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δl——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

l2——评价年地下水平均埋深;

l1——基准年地下水平均埋深;

n——评价年与基准年年份差;

δh——一年内历次降雨引起的地下水变化幅度;

所述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n——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

w开'——评价年地下水开采量;

w供'——评价年总供水量;

w开——基准年地下水开采量;

w供——基准年总供水量;

所述地下水监测井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所述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

s2——评价年漏斗面积;

s1——基准年漏斗面积;

n——评价年与基准年年份差;

所述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r——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

n——地下水满足植被所需临界埋深的面积;

n——研究区域植被总面积;

所述荒漠化面积年均变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a——荒漠化面积年均变化率;

a2——评价年荒漠化面积;

a1——基准年荒漠化面积;

n——评价年与基准年年份差。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计算指数体系中的各个指数结果,便于后期根据其计算结果联合其权重及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估。

进一步地,所述治理成效指数中:

所述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的权重为0.2657;

所述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的权重为0.1678;

所述地下水水质情况的权重为0.1057;

所述治理措施指数中:

所述地下水监测井密度的权重为0.0392;

所述有效数据监测率的权重为0.0295。

所述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的权重为0.1485;

所述海水入侵距岸距离的权重为0.1485;

所述地面沉降速率的权重为0.1485;

所述地裂缝累计长度的权重为0.1485;

所述地下水对植被根系支撑率的权重为0.1465;

所述荒漠化面积年均变化率的权重为0.0023;

所述地裂缝累计长度的权重为0.0582。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根据不同指数在地下水超采区管理中,所占的比重不同,确定其权重,使综合评分结果具有真实性、可参考性。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的评分值,x为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的变化幅度;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相邻两个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的变化幅度,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的评分值,x为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的比例变化;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地下水水质情况参照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监测结果,其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地下水水质情况的评分值,x为地下水参照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监测结果的评价等级;

所述地下水监测井密度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地下水监测井密度的评分值,x为地下水监测井密度;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地下水监测井密度,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有效数据监测率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有效数据监测率×100。

所述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的评分值,x为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海水入侵距岸距离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海水入侵距岸距离的评分值,x为海水入侵距岸距离;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海水入侵距岸距离,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地面沉降速率的评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地面沉降速率的评分值,x为地面沉降速率;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地面沉降速率,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地裂累计长度的评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地裂累计长度的评分值,x为地裂累计长度;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地裂累计长度,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土地荒漠化年均变化率的评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y为土地荒漠化年均变化率的评分值,x为土地荒漠化年均变化率;

上述评分值计算公式中,相邻两个评分值之间的评分值,根据其对应的土地荒漠化年均变化率,采用插值计算法得出;

所述潜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的评分值计算公式为:

潜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100。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确定不同指数的评分标准,结合不同指数的计算结果,得出更科学的综合评分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所述计算模型为:

其中:r为综合评估结果;

ai为评价指数的权重;

xi为该指数的评分值;

n为评价指数的个数。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指数体系的权重和指数得分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更准确的综合评分结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评估办法流程图。

图2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评估指数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评估办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并计算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的通用指数。

如图2所示,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评估指数组成。

通用指数包括治理成效指数和治理措施指数;其中,治理成效指数包括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量和地下水水质情况;治理措施指数包括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地下水监测井密度和有效数据监测率。

通用指数中各个指数的计算和评估方式如下:

(1)地下水水位的年均变化量。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受天然降水量情况和超采区治理的双重影响,因此在评估中要扣除天然降水变化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天然降水的关系计算公式为:

其中:δh——一年内历次降雨引起的地下水变化幅度(m);

a——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u——地下水含水层给水度;

p——评价年与基准年降雨量之差(m);

然后,计算扣除了降水影响后的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计算公式为:

其中:δl——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量(m);

l2——评价年地下水平均埋深(m);

l1——基准年地下水平均埋深(m);

n——评价年与基准年年份差;

δh——一年内历次降雨引起的地下水变化幅度;

(2)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计算公式为:

其中:n——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

w开’——评价年地下水开采量(m3);

w供’——评价年总供水量(m3);

w开——基准年地下水开采量(m3);

w供——基准年总供水量(m3);

(3)地下水水质情况

根据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8-931994-10-01)监测结果对水质情况进行评估打分。未来若有对水质标准进行修正,则按照最新修正的标准实施。

(4)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根据法律法规体系及其配套政策是否完善、是否有效执行、执法力度和执法队伍等情况对该指数进行定性的评估。

(5)经济措施。通过地下水资源费征收、经济奖惩机制、地下水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情况以及是否采取合理的阶梯水价促进节水等经济调节手段,综合起来给予定性的评估。

(6)技术措施。技术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开采,如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精细化管理、轮作退耕休耕等;二是水源置换,包括加快雨洪资源利用、推进非常规水利用等;三是修复补源,包括地下水人工回灌及人工增雨等。在评估过程中可综合考虑技术科学合理性,结合其增加的供水效益、水质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性的评估。

(7)地下水监测井密度。我国常用的地下水监测井密度的表示方法是:平均每平方千米所拥有的井数,这种表示方法便于勘探工作的部署与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8)有效数据监测率。现在有许多地方虽有监测网的覆盖,但在实际监测和操作过程中,有些数据很难获取或根本获取不到,而监测资料收集的有效性是监测结果的重要保障,所以需要通过有效数据的监测率来评估。

s2、采集并计算地下水超采区管理情况的区域特色指数。

区域包括华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西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的特色指数包括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和海水入侵距岸距离;长三角地区的特色指数包括地面沉降速率和地裂缝累计长度;西北地区的特色指数包括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荒漠化面积年均变化率和地裂缝累计长度。

各个区域的特色指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区域特色指数——华北地区

(1)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华北地区是地下漏斗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计算公式为:

其中:s——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

s2——评价年漏斗面积(km2),

s1——基准年漏斗面积(km2),

n——评价年与基准年年份差;

(2)海水入侵距岸距离。本发明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相关数据,用海水入侵距岸距离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区域特色指数——长三角地区

(1)地面沉降速率。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是长三角超采区主要地质灾害。目前大多通过地面沉降速率来反应地面沉降的严重程度,所以本发明根据地面沉降速率来划分地面沉降的级别并对其进行打分。

(2)地裂缝累计长度。为便于计算和打分,将地区内的地裂缝累计长度作为评估依据。

区域特色指数——西北地区

(1)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维持西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关键是地下水与植被临界埋深的关系,也就是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当地下水低于此埋深时,植被根系得不到来自地下水的水分吸收,影响植物生长。所以可用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评估西北地区地下水是否能保证植被的生态稳定,计算公式为:

其中:r——地下水对植被根系的支撑率,

n——地下水满足植被所需临界埋深的面积(km2),

n——研究区域植被总面积(km2);

(2)荒漠化面积年均变化率。荒漠化的面积年均变化率是西北地区区域特色指数之一,计算公式为:

其中:a——荒漠化面积变化率,

a2——评价年荒漠化面积(km2),

a1——基准年荒漠化面积(km2),

n——评价年与基准年年份差;

(3)地裂缝累计长度。为便于计算和打分,将地区内的地裂缝累计长度作为评估依据。

s3、将通用指数和区域特色指数组成指数体系,并确定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的权重;

确定指数体系中的各个指数的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s4、确定指数体系中每个指数的评分标准;

确定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的评分标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上述表2中每个指数的其他评分值可用相应的线性插值法确定。

s5、根据指数体系和计算模型,得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综合评估结果。

其中,计算模型为:

其中:r为最终评估结果;

ai为评价指数的权重;

xi为该指数得分;

n为评价指数的个数;

根据计算可求r值,r值为超采区管理评估的总得分,由r值可对研究区地下水管理情况作出评价、定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本发明提供的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评估方法对2012~2014年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的管理进行评估,结合由通用指数及区域特色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和确定的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的权重和评分标准,通过计算模型的计算,得出对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的综合评估结果。

1.通用指数——治理成效评估

(1)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

根据《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河北省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10m,2014年河北省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7.11m,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01m。但在评估中要扣除天然降雨对地下水水位变幅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以沧州市为代表,地区降雨入渗系数为0.26,给水度为0.053,2012年河北省平均降水量598.2mm,2014年河北省平均降水量406mm。根据计算公式:

则考虑天然降水量之后的地下水水位变幅为-0.02m,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分为60分,乘以权重0.2657,得分为15.942分。

(2)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

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地下水开采量为151.3亿m3,总供水量为195.3亿m3;2014年河北省地下水开采量量为155.87亿m3,总供水量为192.8亿m3。根据计算公式:

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分为52分,乘以权重0.1678,得分为8.7256分。

(3)地下水水质情况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严重,其中河北省覆盖主要区域,据统计,2014年浅层地下水中可直接饮用的ⅲ类及以上的地下水仅占22.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ⅳ类地下水占21.25%,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占56.55%。深层地下水综合质量分布基本与浅层地下水类似,但总体质量略好于浅层地下水,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ⅲ类及以上地下水占26.45%,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ⅳ类地下水占23.13%,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占50.42%。那么根据评分标准表进行加权平均的计算:

暂将该项评为67分,乘以权重0.1057,得分为7.0819分。

2.通用指数——治理措施评估

(1)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

在2012年~2014年期间,河北省为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因地制宜的制定了许多法规制度条文:

《河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2013年)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2014年)

《河北省2014年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资金管理办法》(2014年)

《河北省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2014年)

《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2014年)

《河北省水权确权登记办法》(2014年)

综合来看,在2012~2014年间河北省从地下水许可管理、地下水保护及试点工作多个方面出台了相关制度、条文,在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做得很好,为全省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积累了经验,但考虑到目前河北省执法力度还有待加强。将该项评为90分,乘以权重0.0597,得分为5.373分。

(2)经济措施

在2012年~2014年,河北省在地下水治理方面采取了如下经济措施:

①2012年,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提出了用经济杠杆促进居民普遍节水的“一提一补”创新制度。该制度既发挥了水价对用水量的市场调节作用,又未从整体上增加农户负担,制度实施的所在村节水量都在20%以上,节水效果明显。

②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从2014年1月起,河北省地下水水资源费由0.9元/m3提高到1.5元/m3,促进了节约用水。

③规定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本地地表水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高于一般超采区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并对超计划、超定额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实行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

所以,在经济措施方面,河北省主要通过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提出创新机制等方法对超采区进行治理,充分利用了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但考虑到水资源费征征收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以及一些如“一提一补”等创新机制目前只是在试点中实行还没有大面积推广。故将该项评为90分,乘以权重0.0177,得分为1.593分。

(3)技术措施

在2012年~2014年,河北省在地下水治理方面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

①2012年,河北省加大对节水方面的投入,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重点,发展微灌、喷灌、渠道防渗等工程节水技术,发展了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同时利用咸淡混浇技术,实现年利用微咸水4亿立方米。

②通过改变灌溉方式,利用“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技术提高灌水效率,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田间水利用率,实际结果表明通过“三改”技术可比以往节水30%以上,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

③2014年河北省划分“三区一圈一带”,因地制宜地采取农业节水技术。所以,河北省在节水技术方面有较多的突破和尝试,在减少地下水开采方面做出了贡献,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地下水超采的压力,考虑到其采用的技术措施主要体现在减少开采,在修复补源方面的工作较少。暂将该项评为90分,乘以权重0.0177,得分为1.593分。

(4)监测井密度

参考《河北地质环境状况公报》,河北省拥有的各类地下水监测点共计2784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16个、省级监测点885个、市级监测点1630个[43]。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则监测站点密度为:2784/670=4.16眼/100km2

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分为63分,乘以权重0.0392,得分为2.4696分。

(5)有效监测率

目前,河北省所用的地下水监测井大多为生产、生活用井,专用监测井较少。正因为采用的监测井为生产用井,现场监测条件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数据线损坏、传输设备供电故障等问题。且监测手段绝大部分为人工监测,所以会造成监测不便、监测数据获取效率不高等情况。根据监测井、监测环境等现状,暂将该项评为50分,乘以权重0.0295,得分为1.475分。

3.区域特色指数——华北地区:

(1)漏斗面积年均变化率

根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的《河北省地质环境状况公报》统计,2012年河北省因地下水超采形成26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就有7个,总地下水漏斗面积为29895.3614km2。2014年河北省以衡水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中心水位埋深112米的复合型漏斗。根据计算公式:

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分为45分,乘以权重0.1485,得分为6.6825分。

(2)海水入侵距岸距离

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2014年河北省近岸海域海水各监测点的浓度与往年同期相比普遍偏高,其中海水入侵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是沧州市,全部监测站位均为微咸水。2012年、2014年河北省重点监测区的海水入侵距岸距离如表3所示:

表3:河北省2012年、2014年重点监测区的海水入侵距岸距离(单位:km)

从表中可知除了唐山梨树园村外,2014年河北省海水入侵情况相比2012年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海水入侵问题依然需要加大治理力度,但海水入侵距岸距离基本控制在20千米,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为70分,乘以权重0.1485,得分为10.395分。

综上,将各个相关指数的评估得分相加,得出2012~2014年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综合评估总得分约为62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运用本方法对2012~2014年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的管理进行评估。其评估过程如包括以下部分:

1.通用指数——治理成效评估

(1)地下水水位年均变化

因数据收集原因,未直接找到江苏省地下水平均埋深,此处用苏锡常地区平均水位(ⅱ承压水)埋深代替。2012年末,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7.23m,2014年末,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3.5m,可知地下水平均回升了3.73m,但在评估中要扣除天然降雨对地下水水位变幅的影响。根据陆小明等人的分析,江苏省降雨入渗系数为0.19,给水度为0.035,根据《江苏省水资源公报》201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53.9mm,2014年全省降水量1044.5mm。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则考虑天然降水量之后的地下水水位变幅为1.1m,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分为90分,乘以权重0.2657,得分为23.913分。

(2)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变化

据统计,2012年江苏省地下水开采量为9.8亿m3,总供水量为552.2亿m3;2014年江苏省地下水开采量为9.04亿m3,总供水量为591.3亿m3。根据计算公式:

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分为60分,乘以权重0.1678,得分为10.068分。

(3)地下水水质情况

根据《江苏省水资源公报》,2012年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地下水监测井229眼,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综合评价,深层井地下水质量级别达到良好以上标准的监测点占72.3%;2014年全省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154眼,水质达到良好以上标准的监测点占72%,与上年基本持平。

所以将该项评为100×72%=72分,乘以权重0.1057,得分为7.6104分。

2.通用指数——治理措施评估

(1)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

在2012年~2014年期间,江苏省在地下水管理方面制定了以下法规条文:

《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2012年)

《关于印发江苏省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方案的通知》(2013年)

《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2013年)

《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征求意见稿)(2013年)

《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2014年)

《江苏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2014年)

《江苏省关于规范封井工作的通知》(2014年)

总体上,在2012~2014年间江苏省依旧紧抓地下水压采工作,同时也注重节水及地下水污染防控,但考虑到执法力度与团队建设有加强的空间,暂将该项评为90分,乘以权重0.0597,得分为5.373分。

(2)经济措施

在2012年~2014年,河北省在地下水治理方面采取了如下经济措施:

①江苏省从2014年9月开始实行水资源费新标准,地下水水资源费标准从之前的为0.2元/立方米~3.2元/立方米调整到0.40~10元/立方米不等。

②适当调增高了耗水行业水资源费标准,并对获得省级以上节水型载体的按规定标准的80%征收水资源费,通过价格杠杆限制高耗水、产能过剩行业用水以及超量取用水,支持低消耗用水。

江苏省2012年~2014年间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的方式来约束地下水的使用,暂评为70分,乘以权重0.0177,得分为1.239分。

(3)技术措施

在技术层面,江苏省主要通过常规的人工回灌的方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暂评为60分,乘以权重0.0177,得分为1.062分。

(4)监测井密度

根据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地下水监测站1167个,而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到1.66万平方公里,则监测站点密度为:1167/166=7眼/100km2

依据评分标准,将该项评为82分,乘以权重0.0392,得分为3.2144分。

(5)有效监测率

江苏省监测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地下水的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二是对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测内容为地表及地下的变形情况。目前监测方式仍旧以人工观测为主、仪器测量为辅,自动化监测程度低,且面临着监测设施老化、监测井损毁的情况。但江苏省研发了监测网信息系统,将监测的数据资料和成果及时传送、记录在系统中。

所以根据江苏省目前的监测现状,暂将该项评为50分,乘以权重0.0295,得分为1.475分。

3.区域特色指数——长三角地区

由于未能获取到江苏省超采区地裂缝的数据,按照缺资料项处理方法,此次不评估该项指数,将该指数权重转移到地面沉降速率上,该指数权重增加为0.297。

(1)地面沉降速率

江苏省自2000年全面实施禁采地下水以来,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由近4000km2缩小至1200km2,地面沉降速率由禁采初期的以10~40mm/a为主减缓至目前的以小于5mm/a为主,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所带来的地面沉降的局面。

根据评分标准,该项评为100分,乘以权重0.297,得分为29.7分。

综上,综合上述指数体系中各个指数的得分,得出2012~2014年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管理综合评估总得分约为84分。:

本发明通过结合地下水相关理论依据和地下水超采区普遍的治理经验,从全国通用体系及区域特色体系两个层面建立超采区管理评估体系,全国通用体系选取了我国地下水超采区普遍需重点治理的指数,而区域特色体系则体现出了不同的地区因其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同而选择相应的区域性指数,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地下水超采区管理评估体系,能更好的、更因地制宜的考核各地超采区管理工作水平,做到有针对性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今后地下水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全面推动超采区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