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49155发布日期:2018-09-14 23:44阅读:17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草原牧场管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要求日趋严格。草原作为绿色纯天然的象征,既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又是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然而,草原大部分牧区仍处于牧场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的阶段,生产的特色畜产品并没有享受“优质优价”的待遇,进而加剧了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的不匹配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目前,针对牧区的草地合理利用、放牧管理、棚圈建设等相关技术,已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并以论文、标准、专利等形式向社会公开,但针对草原牧区实际问题,规范的草原生态牧场管理技术模式现未检索到。同时,现有的牧场管理方法,多数针对大中型的养殖场,针对草原牧区牧民养殖户的较少且多为养殖技术,基于牧场产品生态安全生产系统的管理方法则没有,不能满足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渴望的需求。另外,我国广大牧区的家庭牧场和一些合作社、养殖企业经营受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水平、资金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草地利用配置简单、没有与家畜需求相适应的打草场或高产饲草料基地、受条件制约不能采用轮牧轮刈方式利用草地、没有根据家畜营养需要进行配方饲喂、卫生环境及防疫条件差等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该方法为草原的牧场的管理提供合理、科学的根据草原牧场的情况对牲畜进行合理的放牧。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草原牧场环境进行质量评价;根据草场的面积、生产力和利用率进行草畜配置;对畜群按照家畜性别、生产阶段进行分群、标记以及放牧饲养并施行信息化管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草原牧场的面积、生产力和利用率进行草畜配置和合理利用,并对畜群进行分群、标记以及合理放牧饲养,实现草原牧场以及牲畜的信息化系统化的管理,有效解决了草地生产力和载畜量的不匹配、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草原牧场管理落后等问题,保证草原利用的可持续性。而通过为家畜佩戴专一电子耳标能够有效做到溯源管理,便于养殖户检测牲畜的健康。同时将天然放牧与补饲相结合既能够保障畜群的正常生长同时能够降低草原压力得以休养。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进行具体说明。草原是特色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目前草原牧场管理仍粗放经营,管理方法落后,现有的技术成果多应用在大中型养殖场,没能有效集成应用于草原牧场的管理中。本发明人发现现有草原与家畜配置不合理,继而导致草原利用率低,草原某一时期内损耗过大,草原不能快速且及时的修复,影响后续的利用。且目前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基本无家畜粪便的固定储存设施,随意堆放,不仅污染周边环境,也不利于疫病防治。集中固定堆放,既有利于牧场管理和粪便再利用,也可减少排放对周边环境及人、畜造成的污染损坏。因此,本发明人从草原保护与高效利用,畜产品的生态安全考虑,对草原牧场生产过程中(包括草原生态牧场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牧场管理、防疫和废弃物处理等)的所有管理环节进行研究,以提高牧场生产效率,延伸价值链,实现草原畜产品的优质优价,为草原牧区的管理提供合理、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选对草原牧场的环境进行质量评价,牧场环境要求是草原健康,土壤、水资源无污染,具体地,牧场的草原环境应达到gb/t21439、gb15618、gb5084的标准,同时,草原周围至少1千米范围内无各种污染性的工厂或企业,牧场距离公路300米以上。按照上述方式要求牧场环境是保证牧场环境自身的安全和不会受到工业污染,继而保证家畜采食和生存环境的安全。而后根据草原类型、地形、饮水点等对放牧场和打草场进行合理配置。放牧场根据草场的面积、生产力和利用率等进行草畜配置,以达到草畜平衡,继而实现放牧场和打草场的合理利用,具体地,载畜量的计算公式为下式:a1=ym×(1+g)×u×h/i×da1—单位面积草地合理载畜量,单位是羊单位每公顷(羊单位/hm2);ym—首次盛草期单产,单位是千克每公顷(kg/hm2);g—牧草再生率,单位是百分率(%);u—草地合理利用率,单位是百分率(%);h—草地标准干草折算系数;i—1羊单位日食量,值为1.8kg/(羊单位.日);d-放牧天数,或从割草地刈割牧草饲喂家畜的天数,单位是日(d)。本发明实施例例举了相关系数,具体参见表1、表2以及表3,同时根据上式的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合理放牧,也可结合草场牧草生长情况、面积进行采用轮牧、休牧等方式进行科学放牧,使放牧场得以休养,保证放草场利用的可持续性。表1不同热量带和不同类型草地的牧草再生率单位为百分率表2草地合理利用率单位为百分率表3草地标准干草折算系数草地类型折算系数草地类型折算系数禾草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1.00禾草高寒草甸1.05暖性草丛、灌草丛草地0.85禾草低地草甸0.95热性草丛、灌草丛草地0.80杂类草草甸和杂类草沼泽0.80嵩草高寒草甸1.00禾草沼泽0.85杂类草高寒草地和荒漠草地0.90改良草地1.05禾草高寒草原0.95人工草地1.20割草地的地形平坦、坡度低于15°、无石块和灌丛,便于机械化作业,牧草组成以上繁草为主,草群叶层高度不低于35cm,草群盖度不低于50%,宜采用轮刈合理利用草地。具体地,轮刈措施可参照gb/t27515标准,保证割草场生产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地,对畜群按照家畜性别、生产阶段进行分群、标记以及放牧饲养。处于不同生长状况的牲畜对于营养的需求不同,而对畜群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牲畜的生长情况,合理进行放牧,能够减少放牧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保持草原草种的价值。具体地,对畜群按照家畜性别、生产阶段进行分群是将畜群分为仔畜、母畜和种畜。大多数牧场为家畜自然受孕,种畜的配置,造成母畜受孕率低,产羔数量受到影响;同时多数牧民将种畜与母畜混合饲养,导致母畜受孕时间不统一,大大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仔畜的生长也不一致,导致牲畜的出栏率受到影响。因此,将种畜与母畜分群饲养,便于统一集中受孕,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人工授精,提高受孕率,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同时,将仔畜与母畜进行分群饲养,主要为了减少仔畜对母畜的长期泌乳,造成母畜体况的下降,减少对母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保证牲畜的统一生长和出栏。具体地,母畜产仔后2个月后开始仔畜和母畜分群饲养,即分群喂,分群放牧。种畜单独饲养(包括补饲和放牧)或采用租用方式。进一步地,利用电子耳标对牲畜进行标记,便于后期对牲畜进行源本追溯,畜产品的优质优价,也便于养殖户清楚了解每头牲畜的具体情况,减少养殖户的管理压力,同时便于优化畜群,及时将身体健康不良、患病或者畜龄较大的牲畜进行精准淘汰,保证在草原牧场的畜群处于一个处于最佳的生产状态。具体地,标记是利用电子耳标进行标识,记录家畜品种、亲本、个体数据、养殖环境、养殖方式以及防疫数据。进一步地,放牧饲养,在草场内进行放牧,并根据草场的实际情况在夏季进行合理的轮牧,春季或者冬季进行补饲或休牧,保证草场内牧草的持续生长。且饲养牲畜的饲料以天然打草场收获牧草为主,结合人工草地牧草等资源,在夏季或秋季可将天然牧草、人工牧草等资源加工成干草或青贮使用,保证牧草利用品质。且在冬季对仔畜进行补饲,促进仔畜的生长,实现牲畜的快速出栏。进一步地,进行圈舍、饲草料棚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北方封闭圈舍应有良好的采光性、保温性和通风性。圈舍建筑空间应满足家畜饲养密度要求,一般按照成年牛每头7.5m2~8.5m2、成年羊每只1.1m2~1.5m2的规格设置圈舍,如此,每个圈舍内的牲畜数量适宜,牲畜之间不会过于拥挤,继而防止牲畜之间的踩踏,保证每个牲畜均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减少牲畜之间的疾病的传播,利于保持牲畜的健康。进一步地,圈舍内设置有2%-5%的排水陡坡和通风窗。设置排水陡坡是为了便于将牲畜排泄的粪便等进行收集,防止粪便等污秽物长时间在圈舍内堆放,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各个牲畜的健康。圈舍内的相对湿度也为牲畜的生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通风能够将牲畜排放的粪便等在堆放过程产生的各种气味进行排放,同时,能够减少圈舍内的异味,为牲畜的生长提供一个更优良的环境。同时,圈舍的设置是牛用圈舍采用南侧开放,北墙通风窗面积不少于圈舍内地面面积的10%,继而能够保证圈舍内的通风和透光良好,能够有效排除圈舍内的异味,增强通风,防止疾病的产生或者传播。而关于羊圈舍则是圈舍的南北墙都有通风窗,南墙通风窗面积不少于圈舍内地面面积的10%,北面通风窗的面积为南面通风面积的50-60%。羊圈的通风要求高于牛圈,羊圈内牲畜的数量多于牛圈内牲畜的数量,其通风需求更高。进一步地,对家畜产生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家畜在草原上进行放牧或者在圈舍内进行排泄,而这些排泄物在经过发酵后能够再次循环利用,作为肥料促进草原植被的生长,提升草原内牧草利用品质,防止草地退化,促进草原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地,家畜粪便进行集中处理是将家畜粪便集中堆放生活区下风或侧下风向地势低处,防止粪便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气、甲醛等气体物质随风到处飘散对牲畜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家畜粪便集中堆放与饲草料棚库、生活区保持100m以上的间距,与地表水体距离400m以上,如此,以防止粪便对草料、水源等造成污染,继而能够进一步保证圈舍内牲畜的健康。进一步地,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还包括牧草的病虫害防治和家畜的病害防治。对牧草的病虫害防治是为了确保环境无污染,草地不退化,牧草的病虫害防治包括刈割清除以及利用可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药剂进行清除。利用可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药剂是为防止治理病虫害过程中造成土壤二次污染,该类药剂包括施用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病菌微生物杀虫剂。家畜的病害防治包括对圈舍消毒,间隔1-2天清理一次圈舍内的垃圾以及及时隔离处理病畜或死畜。防止病虫害在牲畜之间传播。圈舍消毒是利用生石灰与水按1:1的比例,制成熟石灰,再用水配成10-20%的混悬液用于消毒;或者用0.3-0.5%的过氧乙酸溶液用于地面、墙壁消毒,也可用于空栏熏蒸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1-3克,稀释成3-5%溶液,加热熏蒸(室内相对温度60-80%),禁闭门窗1-2小时;或者每立方米空间15-30毫升福尔马林与等体积的水混合后蒸发,或加高锰酸钾(其与福尔马林的比例为3:5)氧化蒸发;也可用2-4%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地面、墙壁、用具消毒。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草原牧场的环境进行质量评价,牧场环境要求是草原健康,土壤、水资源无污染,具体地,牧场草原健康状况应符合gb/t21439规定的3级以上要求,土壤应符合gb15618规定的农业用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水源宜符合gb5084规定的水质要求。同时,牧场环境要求是草原环境周围至少1千米范围内无各种污染性的工厂或企业,牧场距离公路300米以上。而后根据草场的面积、生产力和利用率进行草畜配置,确定牲畜的数量。而后按照家畜性别、生产阶段进行分群是将畜群分为仔畜、母畜和种畜。同时,利用电子耳标进行标识,并记录家畜品种、亲本、个体数据、养殖牧场、养殖方式、体征数据以及防疫数据。而后进行放牧饲养,夏季进行合理的轮牧,春季或者冬季进行补饲或休牧。同时,夏秋两季对牧场的草收割后进行二次加工为干草。圈舍等基础设施的设置,北方封闭圈舍应有良好的采光性、保温性和通风性。一般按照成年牛每头7.5m2、成年羊每只1.1m2的规格设置圈舍。圈舍内设置有2%的排水陡坡和通风窗。圈舍的设置是牛用圈舍采用南侧开放,北墙通风窗面积不少于圈舍内地面面积的10%,羊圈舍则是圈舍的南北墙都有通风窗,南墙通风窗面积不少于圈舍内地面面积的10%,北面通风窗的面积为南面通风面积的50%。对家畜产生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将家畜粪便集中堆放生活区下风或侧下风向地势低处,与饲草料棚库、生活区保持100m以上的间距,与地表水体距离400m以上。牧草的病虫害防治,对牧场进行刈割清除,家畜的病害防治包括对圈舍消毒,间隔1天清理一次圈舍内的垃圾以及及时隔离处理病畜或死畜。消毒是利用石灰与水与水按1:1的比例,制成熟石灰,再用水配成10-20%的混悬液用于消毒。实施例2-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的实施例1提供的草原生态牧场的管理方法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实施过程的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实施例2:圈舍设置时,一般按照成年牛每头8.5m2、成年羊每只1.5m2的规格设置圈舍。圈舍内设置有5%的排水陡坡和通风窗。牧草的病虫害防治是施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家畜的病害防治包括对圈舍消毒、间隔2天清理一次圈舍内的垃圾以及及时隔离处理病畜或死畜。圈舍消毒是用0.3-0.5%的过氧乙酸溶液用于地面、墙壁消毒,也可用于空栏熏蒸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1-3克,稀释成3-5%溶液,加热熏蒸(室内相对温度60-80%),禁闭门窗1-2小时。实施例3:圈舍设置时,一般按照成年牛每头8m2、成年羊每只1.3m2的规格设置圈舍。圈舍内设置有5%的排水陡坡和通风窗。牧草的病虫害防治是施用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家畜的病害防治包括对圈舍消毒,间隔1.5天清理一次圈舍内的垃圾以及及时隔离处理病畜或死畜。圈舍消毒是用2-4%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地面、墙壁、用具消毒。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草原牧场的环境进行草畜配置,并对畜群进行分群、标记以及放牧饲养,实现草原牧场以及牲畜的统一系统化的管理,有效解决了草原牧场管理的落后、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利用草原资源的基础上对草原的草地进行保护,保证草原的可持续性。而通过分群能够有效做到溯源管理,便于养殖户检测牲畜的健康,保证畜群一直处于最佳的生产状态。同时将放牧和饲养相结合能够既能够促进畜群的生长同时能够减少草原生态的破坏。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