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曲面屏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15169发布日期:2019-11-01 19:3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曲面屏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曲面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均在薄型化、窄边框等方面追求极致。例如手机,不断推出各种“全面屏”的设计。但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将摄像头及光感等功能性器件设置在显示屏的正面,因此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曲面屏的制造方法,曲面屏包括透明的曲面基板和柔性屏,曲面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同一侧的第一边;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设置粘贴剂;

将所述柔性屏卷绕后至少部分放入所述曲面基板的内侧;

将压合件放入所述柔性屏的内侧,并通过依次移动所述压合件将所述柔性屏压合到所述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使得所述柔性屏通过所述粘贴剂与所述曲面基板的内表面粘接。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曲面屏,曲面屏通过前文所述的制造方法形成,其中,所述曲面屏包括透明的曲面基板和柔性屏,所述曲面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同一侧的第一边;

所述柔性屏通过粘贴剂粘接在所述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主板组件和曲面屏;其中,所述曲面屏包括前文所述的曲面屏,所述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以及第一连接部围设成一容置空间;主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本申请通过压合件将内置于曲面基板内侧的柔性屏压合到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使得柔性屏通过粘贴剂与曲面基板的内表面粘接。从而使得柔性屏可以透过透明的曲面基板在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以及连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第一连接部所对应的区别进行显示,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其中一者可以实现百分之百屏占比的全面屏,而可以在另一者所在的一面实现打电话、自拍等功能。

进一步的,通过依次移动压合件的方式可以使得柔性屏逐渐内贴于曲面基板内,避免产生气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面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曲面屏的侧示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曲面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曲面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对应图9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对应图11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对应图13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对应图15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可以理解的,随着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电子设备具有良好的性能,更对电子设备的外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手机为例,从键盘按键手机到触摸屏手机,再到大尺寸手机以及现在的最流行的“全面屏”手机,无一不是考虑到用户的感受。特别是现在的最流行的“全面屏”手机由于良好的触感和外观感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欢。但是现在的手机均没有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如何实现全面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面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曲面屏的侧示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曲面屏10包括柔性屏11和曲面基板12。

曲面基板12作为柔性屏11的载体。曲面基板12的材质可为透明的玻璃材质,或者透明的其他塑胶等其他材质。

曲面基板12包括第一主体部121、第二主体部122以及第一连接部123。

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均为平面状结构。两者面积相等,且均大于第一连接部123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也可以不平行,只要其相对设置即可。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也可以为曲面结构。

第一连接部123连接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的同一侧的第一边,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23连接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的右侧边或图2所示的左侧边。在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的另一侧,如图1所示的左边或图2所示的右边形成开口100。开口100为在曲面基板12在第一主体部121、第二主体部122以及第一连接部123连接方向的周向面上开设的。

第一连接部123为180度弯折设置,且为弧形弯折设置,使得曲面基板12为横向的u型结构。弧形弯折的结构可提升用户手握时的触感。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3还可以为直角弯折或者其他角度弯折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二主体部122可为面向用户的正面和背向用户的背面,第一连接部123为连接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面。

柔性屏11可随任何方向进行弯折。本实施例中,将柔性屏11通过粘贴剂20沿着曲面基板12的内壁贴覆而设置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具体的设置方法如后文所述。

柔性屏11的形状与曲面基板12的形状相匹配。也就是说,柔性屏11依次设置在曲面基板12的第一主体部121、第二主体部122以及第一连接部123的内表面上。而形成相对的相对设置的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以及连接第一显示部111和第二显示部112的连接显示部113。

类似前文所述,在实际应用时,第一显示部111和第二显示部112可为面向用户的正面和背向用户的背面,连接显示部113为连接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面。

基于上述的结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以及显示连接部113所对应区域的显示,即柔性屏11的双面及侧面显示。

进一步的,还可以将第一显示部111和第二显示部112的其中一者的面积设置为与对应的曲面基板12的面积相等,实现百分之百屏占比的全面屏。而在另一者所在的一面上设置摄像头、光感、听筒、话筒等功能性器件,以实现打电话、自拍等功能。

例如,图1所示,可将第一显示部111的面积设置为与第一主体部121的面积相同,使得第一显示部111,即正面实现百分之百屏占比的全面屏。而在第二显示部112设置“刘海区”200,用于设置摄像头、光感、听筒、话筒等功能性器件,即在背面实现打电话、自拍等功能。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曲面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曲面屏20与前文实施例的曲面屏1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曲面基板22的第一主体部221的面积大于第二主体部222的面积。

第二主体部222和第一主体部221远离第一连接部223的一侧形成开口100,实现在第一主体部221、第二主体部222以及第一连接部223的连接方向的周向面上开设开口。

本实施例依然能够实现柔性屏21的第一显示部211、第二显示部212以及显示连接部213设置在曲面基板22对应的内表面上,实现第一显示部211、第二显示部212以及显示连接部213所对应区域的显示,即柔性屏21的双面及侧面显示。

第一显示部211可为用户正常使用时面向用户的正面,第二显示部212可为用户正常使用时背向用户的背面。显示连接部213为连接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面。

进一步的,还可以将第一显示部211和第二显示部212的面积设置为与对应的曲面基板12的面积相等,实现正面的百分之百屏占比的全面屏。而在第二显示部212的同一侧,且未设置有第二主体部222和第二显示部212的位置,即开口100的位置设置摄像头、光感、听筒、话筒等功能性器件,以实现打电话、自拍等功能。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曲面屏30包括透明的曲面基板32和柔性屏31。

曲面基板32包括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

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均为平面状结构。第一主体部321的面积大于第二主体部322的面积,且均大于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的面积。

第二主体部322包括第一子部3221和第二子部3222。第一子部3221和第二子部3222间隔设置。在第一子部3221和第二子部3222之间开设有开口10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也可以不平行,只要其相对设置即可。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也可以为曲面结构。

第一连接部323连接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的同一侧的第一边,第二连接部324连接第一主体部321和第二主体部322的另一侧的第二边,其中,第一边和第二边为相对设置的两条侧边。

具体的,第一连接部323连接第一主体部321的第一边和第一子部3221的远离第二子部3222的一边,第二连接部324连接第一主体部321的第二边和第二子部3222的远离第一子部3221的一边。

开口100为第一主体部321、第二主体部322、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在连接方向上的周向面上开设的。

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呈镜像设置。其中,第一连接部323的结构如前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柔性屏31贴覆在曲面基板32的内表面上,从而形成分别对应于第一主体部321、第二主体部322、第一连接部323以及第二连接部324的第一显示部311、第二显示部312以及显示连接部313和314。

基于上述的结构,本实施例能够实现第一显示部311、第二显示部312以及显示连接部313和314所对应区域的显示,即柔性屏31的双面及侧面显示。

进一步的,第一显示部311和第二显示部312的面积设置为与对应的曲面基板12的面积相等,实现百分之百屏占比的全面屏。在第二显示部312所在的一面上的开口100位置设置摄像头、光感、听筒、话筒等功能性器件,以实现打电话、自拍等功能。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曲面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曲面屏40与前文实施例的曲面屏3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曲面基板42的第一主体部421的面积等于第二主体部422的面积。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曲面屏42在第一主体部421、第二主体部422以及第一连接部423和第二连接部424的连接方向的周向面是封闭的结构,并未设置开口。

本实施例的柔性屏41可设置第一显示部411、显示连接部413和414的面积与、分别第一主体部421、第一连接部423和第二连接部424的面积相等,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全面屏。第二显示部412的面积小于第二主体部422的面积,即设置前文所述的“刘海区”,第二主体部422上的该“刘海区”可设置摄像头、光感、听筒、话筒等功能性器件,以实现打电话、自拍等功能。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70包括曲面屏71和主板组件72。

其中,曲面屏71的第一主体部711、第二主体部712以及第一连接部713围设成一容置空间700。曲面屏71可包括前文所述的曲面屏。

主板组件72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主板组件72可包括中框、电池、主板等元件。

电子设备70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具有网络功能的智能设备。

以下将介绍上述结构的曲面屏的形成方法。

首先以前文实施例的曲面屏10为例进行详述曲面屏的制造方法,可以理解的是,形状相似的曲面屏20、30均可参照该制造方法。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提供一曲面基板12,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设置粘贴剂20。

其中,粘贴剂20的材质可为透明光学胶,例如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其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类。当然,粘贴剂的材质还可以采用其他,只要为透明且具有粘接性的即可。

本步骤具体为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涂覆透明光学胶20。

步骤102:将柔性屏11卷绕后至少部分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

具体为:将柔性屏11卷绕成捆状,其至少部分的宽度比开口100小。然后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

进一步的,在将柔性屏11放入曲面基板的内侧后,将柔性屏的至少一处固定在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

由此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处开始压合,提高压合的后柔性屏11的曲面基板12匹配的准确度。

步骤103:将压合件13放入柔性屏11的内侧,并通过依次移动压合件13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使得柔性屏11通过粘贴剂20与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粘接。

其中,压合件13可为滚筒。在固定的位置滚动滚筒13以施加压力将柔性屏11贴覆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

滚筒13的半径小于第一连接部123的弯曲半径,由此可以保证在第一连接部123的内表面上滚动时,可与第一连接部123完全贴合。减少柔性屏11起泡的概率。

为了提高稳固性,可以多次滚动滚筒13而进行压合。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0是对应图9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步骤201:提供一曲面基板12,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设置粘贴剂20。

其中,粘贴剂20的材质可为透明光学胶,例如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其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类。当然,粘贴剂的材质还可以采用其他,只要为透明且具有粘接性的即可。

本步骤具体为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涂覆透明光学胶20。

步骤202:将柔性屏11卷绕后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并将柔性屏11的一侧边的其中一个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的开口100处的其中一侧的内表面上。

具体为:将柔性屏11卷绕成捆状,其宽度比开口100小,且长度比第一主体部121的长度小。然后整捆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

如图10所示,将捆状的柔性屏11中最外层的一侧边的角落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的第二主体部122的对应的端角位置,该端角位置位于开口100处的位置。

当然,也可以将捆状的柔性屏11中最外层的一侧边的角落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的第一主体部121的对应的端角位置,该端角位置位于开口100处的位置。

如此,可以自开口100的位置处进行一个方向的压合,方便压合。此外,本实施例固定最外端部的一个位置点还省去了在其他位置固定时,需要对柔性屏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计算的操作。

步骤103:将压合件13放入柔性屏11的内侧,并通过依次移动压合件13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使得柔性屏11通过粘贴剂20与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粘接。

其中,压合件13可为滚筒。在固定的位置开始滚动滚筒13以施加压力将柔性屏贴覆在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

如图10所示,滚筒13在开口100的固定位置开始朝向第一连接部123的方向进行滚动。并且一边滚动滚筒13一边转动捆状的柔性屏11,使得滚筒13可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

滚筒13的半径小于第一连接部123的弯曲半径,由此可以保证在第一连接部123的内表面上滚动时,可与第一连接部123完全贴合。减少柔性屏11起泡的概率。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2是对应图11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步骤301:提供一曲面基板12,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设置粘贴剂20。

其中,粘贴剂20的材质可为透明光学胶,例如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其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类。当然,粘贴剂的材质还可以采用其他,只要为透明且粘接性的即可。

本步骤具体为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涂覆透明光学胶20。

步骤302:将柔性屏11卷绕后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将柔性屏11的中部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对应的中部位置上,其中,曲面基板12对应的中部位置与开口100错开。

具体为:将柔性屏11卷绕成捆状,其宽度比开口100小,且长度比第一主体部121的长度小。然后整捆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

在柔性屏11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前,首先计算好柔性屏11的中部位置和对应的曲面基板12的中部位置并做好标记。继而在将捆状的柔性屏11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后,直接将标记好的两个位置对齐固定。

如图12所示,将柔性屏11的中心位置做好标记,并在第一连接部123的中心位置做好标记。在柔性屏11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后,将该标记的两个位置对齐并通过透明光学胶20固定。

固定中部位置的方案可以使得步骤303的一次性的压合距离变短,从而提高压合的准确率。

步骤303:将压合件13放入柔性屏11的内侧,并通过依次移动压合件13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使得柔性屏11通过粘贴剂20与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粘接。

其中,压合件13可为滚筒。在固定的位置滚动滚筒13以施加压力将柔性屏贴覆在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

如图12所示,滚筒13首先在第一连接部123的中心位置,即固定位置开始朝向第一主体部121的方向进行滚动。使得滚筒13可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第一主体部121的内表面上。然后滚筒13再次在第一连接部123的中心位置,即固定位置开始朝向第二主体部122的方向进行滚动。使得滚筒13可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第二主体部122的内表面上。

通过两次不同方向的滚动,既可完成柔性屏11的贴覆。本实施例由于减少了滚筒13一次性滚动的距离,使得柔性屏11和曲面基板12的匹配度更高。

滚筒13的半径小于第一连接部123的弯曲半径,由此可以保证在第一连接部123的内表面上滚动时,可与第一连接部123完全贴合。减少柔性屏11起泡的概率。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4是对应图13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步骤401:提供一曲面基板12,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设置粘贴剂20。

其中,粘贴剂20的材质可为透明光学胶,例如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其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类。当然,粘贴剂的材质还可以采用其他,只要为透明且具有粘接性的即可。

本步骤具体为在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涂覆透明光学胶20。

步骤402:将柔性屏11卷绕后部分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并将柔性屏11的一侧边的其中一个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的开口100处的其中一侧的内表面上。

具体为:将柔性屏11卷绕成捆状,其宽度比开口100小,且长度比第一主体部121的长度小。然后部分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部分放置在开口100外,这样可避免柔性屏11在未进行压合前即与透明光学胶20粘贴,由此影响压合的准确度。

本实施例中,柔性屏11卷绕成的捆状结构的在开口100外的宽度也可以大于开口100的大小,长度也可以大于第一主体部121的长度。

如图14所示,将捆状的柔性屏11中最外层的一侧边的角落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的第二主体部122的对应的端角位置,该端角位置位于开口100处的位置。

当然,也可以将捆状的柔性屏11中最外层的一侧边的角落位置固定在曲面基板12的第一主体部121的对应的端角位置,该端角位置位于开口100处的位置。

如此,可以自开口100的位置处进行一个方向的压合,方便压合。此外,本实施例固定最外端部的一个位置点还省去了在其他位置固定时,需要对柔性屏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计算的操作。

步骤403:将压合件13放入柔性屏11的内侧,并通过依次移动压合件13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使得柔性屏11通过粘贴剂20与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粘接。

其中,压合件13可为滚筒。在固定的位置滚动滚筒13以施加压力将柔性屏贴覆在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

如图14所示,滚筒13在开口100的固定位置开始朝向第一连接部123的方向进行滚动。并且一边滚动滚筒13一边转动捆状的柔性屏11,使得滚筒13可将柔性屏11压合到曲面基板12的内表面上。

滚筒13的半径小于第一连接部123的弯曲半径,由此可以保证在第一连接部123的内表面上滚动时,可与第一连接部123完全贴合。减少柔性屏11起泡的概率。

以上介绍的是在开设有开口的曲面基板上设置柔性屏的曲面屏的制造方法,以下将介绍在周向面为封闭的结构的曲面基板上设置柔性屏的曲面屏的制造方法。

具体以前文所述的曲面屏40为例进行详述。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曲面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6是对应图15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步骤501:提供一曲面基板42,在曲面基板42的内表面上设置粘贴剂20。

其中,粘贴剂20的材质可为透明光学胶,例如oca(opticallyclearadhesive)光学胶,其包括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类。当然,粘贴剂的材质还可以采用其他,只要为透明且具有粘接性的即可。

本步骤具体为在曲面基板42的内表面上涂覆透明光学胶20。

步骤502:将柔性屏41卷绕后放入曲面基板42的内侧,并将柔性屏41的其中一个位置固定在第一主体部421对应的内表面上。

具体为:将柔性屏41卷绕成捆状,其宽度小于第一主体部421和第二主体部422之间的距离,且长度比第一主体部421的长度小。然后整捆放入曲面基板42的内侧。

在柔性屏41放入曲面基板42的内侧前,根据曲面基板42的第一主体部421、第二主体部422、第一连接部423以及第二连接部424的面积大小将柔性屏41划分为分别对应的第一显示部411、第二显示部412以及显示连接部413和414。继而在柔性屏41的第二显示部412的其中一个位置和对应的曲面基板12的第二主体部422的位置做好标记。在将捆状的柔性屏11放入曲面基板12的内侧后,直接将标记好的两个位置对齐固定。

如图16所示,将柔性屏41的第二显示部412的中心位置做好标记,并在第二主体部422的中心位置做好标记。在柔性屏41放入曲面基板42的内侧后,将该标记的两个位置对齐并通过透明光学胶20固定。

应理解,还可以在第一显示部411和第一主体部421的中心位置进行标记。或者将柔性屏41的其中一个位置固定在第一主体部421对应的内表面上。位置的选取与第二主体部422的相同。

步骤503:将压合件13放入柔性屏41的内侧,并通过依次移动压合件13将柔性屏41压合到曲面基板42的内表面上,使得柔性屏41通过粘贴剂20与曲面基板42的内表面粘接。

其中,压合件13可为滚筒。在固定的位置滚动滚筒13以施加压力将柔性屏贴覆在曲面基板的内表面上。

如图16所示,滚筒13可在第二主体部422的中心位置,即固定位置开始朝向第二连接部424的方向进行滚动,并经过第一主体部421以及第一连接部423后回到第二主体部422的中心位置。

应理解,滚筒13也可以按照相反的方向滚动,如可在第二主体部422的中心位置,即固定位置开始朝向第一连接部423的方向进行滚动,并经过第一主体部421以及第二连接部424后回到第一主体部421的中心位置。

滚筒13的半径小于第一连接部123的弯曲半径,由此可以保证在第一连接部123的内表面上滚动时,可与第一连接部123完全贴合。减少柔性屏11起泡的概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