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8165发布日期:2018-11-24 10:1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教育教学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

背景技术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美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同时为了适应由于公共问责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成果导向教育(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人们对其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并不满意,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等,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obe在美国教育界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美国学者职业技能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他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因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虽然定义繁多,但其共性较为明显。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意识到地区实行实质等效的人才互认的重要性,到八九十年代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专业认证体系。到21世纪,根据工程职业能力的分类,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被国际组织分为针对“专业工程师”的《华盛顿协议》、针对“工程技术专家”的《悉尼协议》和针对“工程技术员”的《都柏林协议》。其中,《悉尼协议》是针对接受三年制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教育的认证。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加入该协议,但是全面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走向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发展很大,但在质量上尚未充分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要走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现有的专业建设,如培养计划的制订、授课方式的改进、职业素养的积累、毕业检核的达成等等,更多的还是局限在国内同行借鉴、经验参考的层面上;高职教育所采用的国外经验如德国模式等,也大多是偏于教育者自身的需求方面,比如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等。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教学运行的中枢神经,是学生入学到毕业所有教学活动管理的总和,涉及学籍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安排编制、考试安排、成绩管理、实习实训安排、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及评价等内容。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加深,搭建一个具有科学、规范的教务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手段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是实现高职教学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是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务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学年学分制,各专业学生根据一定公式计算的学分,达到所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学分才能毕业。运用教务管理系统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保留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的历史数据,有助于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管理系统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实现教务管理,用一个帐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师信息管理、学籍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评教管理、毕业生管理、实习实训管理等多项内容,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学校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务系统。

目前,对大多数大学都已经创建了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为同学、老师的学习和工作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有些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为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高校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当中均应用课程优化系统。在普遍应用过程中,现有课程优化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逻辑性及自检、调节功能,现有系统主要从数据存储及展示角度出发,无法系统的对课程开发起到指引及规划作用。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着重针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调整与修正环节,按照课程大纲、单元设计的撰写、调整、修正流程,进行完整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体现调整的科学性,同时在其中配置能力指标权重调整环节及大纲单元设计检审环节。通过该套obe课程优化系统,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能够有迹可循、有理可依、有法可调,提供了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该系统采用数据库软件mysql5.7作为数据库平台,java1.7技术作为编程语言,消息队列activemq用于消息服务,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访问如查询、修改、删除、录入、更新;该系统包括校园网、无线网络覆盖装置、课程优化系统,所述无线网络覆盖装置安装在每一个教室、办公室且其无线网覆盖的区域为所在的教室、办公室;无线网路覆盖装置信号接入校园网络中,且通过无线网连接到课程优化系统中;所述课程优化系统包括系统总机、课程大纲模块、课程调整模块、单元设计模块,所述课程大纲模块、课程调整模块、单元设计模块通过相应的交换机与系统总机服务器相连接,这些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优化系统,所述课程大纲模块包括课程地图、课程大纲、课程审核、课程发布,所述课程地图、课程大纲、课程审核、课程发布分别通过课程大纲模块的交换机与系统总机进行数据传输;所述课程调整模块包括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能力指标权重、课程调整,所述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能力指标权重、课程调整分别通过课程调整模块的交换机与系统总机进行数据传输,所述单元设计模块包括构建单元课程;

所述课程地图包括录入课程、学时、学分、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岗位,生成通识课程地图、专业课课程地图、活动课课程地图、通识选修课课程地图,构建通识课程地图、专业课课程地图、活动课课程地图检核表、检核修改反馈单,构建专业、学院、学校三级和校外检核表,提交地图检核结果,并提供修改意见、修改反馈、修改结果;

所述课程大纲包括:开发课程大纲:教师使用课程大纲模板编写提交课程大纲,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前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所述课程大纲模板包括基本信息、权重配比、学习评价、课程进度、课程分析与评估和其他单元所述基本信息包括显示和编辑课程类型、修读方式、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方式、学分分配;所述权重配比包括设置核心能力权重、能力指标权重;所述学习评价包括成绩项目评价,确定评价的能力指标和评量方式;所述课程进度包括对应的周、能力指标、教学目标;所述课程分析与评估包括学习成效分析、核心能力分析;所述其他单元包括指定教材、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教学资源、注意事项;所述课堂审核与课程调整模块相连接,所述课堂审核模块在课程调整后,进行个人、专业、学院、学校、校外的课程大纲及单元审核;所述课堂发布与课堂审核相连接,所述课堂发布模块通过课程审核后,在系统及学校内网上发布课程信息,设置课程信息开放界面,包括课程地图、课程大纲及单元设计,供学生及教师、学校查询;

所述单元设计模块用于构建单元课程开发,按需要将课程分单元进行,包括构建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学院检核、学校抽检;所述单元设计教师、专业、学院检核、学校抽检模块包括教师单元课程自检、修正、上传,专业主任单元课程自检、修正、反馈,学院单元课程检核、修正、反馈,学校单元课程检核、反馈;所述构建单元教学设计包括显示授课类型、学生学习条件和教学目标等单元特性,设置单元能力指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整合学校资源、文献资源、网路资源、老师准备资源、学生准备资源等教学资源,设置和编辑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可用系统辅助开展签到、讨论、答题、讲授,开展教学实践并显示活动历程,设置学习评量,确定评量方式、评量尺规;

所述培养目标包括校级培养目标、院级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通识课培养目标、活动课培养目标,所述核心能力包括校级核心能力、院级核心能力及指标、通识课核心能力、活动课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指标,所述能力指标包括校级能力指标、院级能力指标、活动课能力指标、通识课能力指标、专业能力指标,所述能力指标权重包括核心能力权重设置和统计、能力指标权重设置和统计;所述通识课能力指标包括通识应用课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跨域课程,所述通识课能力指标映射校级通识课能力指标;所述专业能力指标包括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几个课程模组,所述专业能力指标映射院级专业能力指标;

所述核心能力权重设置和统计包括设置核心能力权重配置调整表、形成学校、正式课程、活动课程、导师评量等分配统计公式,生成核心能力层次权重配置表,显示修订记录;

所述能力指标权重设置和统计模块包括设置正式课程、活动课程、导师评量等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生成专业课、通识课、活动课能力指标标准表,生成正式课能力指标标准表,新增、修改和上传佐证材料;

所述课程调整模块与课程大纲模块和单元设计模块相连接,所述课程调整模块可提取课程大纲中课程能力指标权重,生成通识课、专业课、活动课能力指标权重统计对比表,对对比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核心能力、能力指标未达标项,根据分析存在的问题,修改课程大纲、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再统计对比直至达到标准为止。

所述课程开发流程:通过课程调整模块中设置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以核心能力权重为坐标,建立了每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核心能力指标的联系,采用关联矩阵法,将现有课程的能力指标权重填写到学生核心能力关联矩阵表中,构建了学生核心能力关联矩阵;利用加权平均法,对填制的学生核心能力关联矩阵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标准单项能力指标与实际能力指标的差异,针对范围内、远高于、标准误差、远低于标准误差四种情况,确定不需要调整、存在交叉重叠、需要改进及需要增加内容几种现象。根据分析权重的结果,按着微调、重整的原则,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微调,对接课程目标与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删除部分重叠的内容,删除完全重叠性的课程,完成交叉重叠总分的调整;开发新课程来补强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本系统着重针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调整与修正环节,按照课程大纲、单元设计的撰写、调整、修正流程,进行完整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体现调整的科学性,同时在其中配置能力指标权重调整环节及大纲单元设计检审环节。通过该套obe课程优化系统,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能够有迹可循、有理可依、有法可调;本系统架构采用混合模式,前台开发语言选用java1.7技术,后台选用mysql5.7数据库,对基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了课程开发和调整;所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优化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较为合理完善,且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反馈、问题处理和循环改进等方面有着较为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系统运行体系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整体功能模块设计图;

图3为本发明课程地图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课程大纲模块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课程调整模块流程图一;

图6为本发明课程调整模块流程图二;

图7为本发明核心能力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培养目标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核心能力权重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单元设计模块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能力指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包括浏览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功能模块以用户的业务流程为主体划分,充分照顾用户的思维习惯,同时做到层次分明(浏览器通过互联网访问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分为用户服务层、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操作方便,保证模块整体的独立性。该系统采用数据库软件mysql5.7作为数据库平台,java1.7技术作为编程语言,消息队列activemq用于消息服务,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访问如查询、修改、删除、录入、更新;该系统包括校园网、无线网络覆盖装置、课程优化系统,所述无线网络覆盖装置安装在每一个教室、办公室且其无线网覆盖的区域为所在的教室、办公室;无线网路覆盖装置信号接入校园网络中,且通过无线网连接到课程优化系统中;所述课程优化系统包括系统总机、课程大纲模块、课程调整模块、单元设计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优化系统,所述课程大纲模块包括课程地图、课程大纲、课程审核、课程发布,所述课程调整模块包括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能力指标权重、课程调整,所述单元设计模块包括单元设计模板、单元设计审核机制,所述课程地图包括录入课程、学时、学分、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岗位,生成通识课程地图、专业课课程地图、活动课课程地图、通识选修课课程地图,构建通识课程地图、专业课课程地图、活动课课程地图检核表、检核修改反馈单,构建专业、学院、学校三级和校外检核表,提交地图检核结果,并提供修改意见、修改反馈、修改结果;

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所述课程大纲包括:开发课程大纲:教师使用课程大纲模板编写提交课程大纲,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前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所述课程大纲模板包括基本信息、权重配比、学习评价、课程进度、课程分析与评估和其他单元所述基本信息包括显示和编辑课程类型、修读方式、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方式、学分分配;所述权重配比包括设置核心能力权重、能力指标权重;所述学习评价包括成绩项目评价,确定评价的能力指标和评量方式;所述课程进度包括对应的周、能力指标、教学目标;所述课程分析与评估包括学习成效分析、核心能力分析;所述其他单元包括指定教材、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教学资源、注意事项;所述课堂审核与课程调整模块相连接,所述课堂审核模块在课程调整后,进行个人、专业、学院、学校、校外的课程大纲及单元审核;所述课堂发布与课堂审核相连接,所述课堂发布模块通过课程审核后,在系统及学校内网上发布课程信息,设置课程信息开放界面,包括课程地图、课程大纲及单元设计,供学生及教师、学校查询;

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开发课程大纲流程:(1)生成届级专业课、通识课、活动课课程列表,置入课程。(包含字段至少有: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所属专业、学分)(2)建立届级课程大纲模板(顶点课程、顶岗实习、通识课),建立课程大纲检核模板,形成届级课程大纲模板库,建立三级审核机制。(课程大纲模板中“核心能力权重”“课程能力指标权重”“学习评量”需设置公式且评价方式需标注能力指标与其对应、“课程教学目标”要标注能力指标与其对应)(3)开发课程大纲。教师使用课程大纲模板编写提交课程大纲。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前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4)根据标准能力指标、调整前能力指标对比表,调整课程。专业带头人调整后进入三级审核机制。(5)调整课程后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后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活动课从课程大纲导入后读取)(6)公布课程大纲。

其中课程大纲三级审核机制流程:①向专业申请审核,y/n(修改建议);②向二级学院课程委员会申请审核,y/n(修改建议);③向学校课程委员会申请审核,y/n(修改建议);审核机制包括一门课程至少需要二名审核委员会的人员审核;设置外审模块。

调整过程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系统只需记录调整前和调整的最后版本数据即可

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所述单元设计模块用于构建单元课程开发,按需要将课程分单元进行,包括构建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学院检核、学校抽检;所述单元设计教师、专业、学院检核、学校抽检模块包括教师单元课程自检、修正、上传,专业主任单元课程自检、修正、反馈,学院单元课程检核、修正、反馈,学校单元课程检核、反馈;所述构建单元教学设计包括显示授课类型、学生学习条件和教学目标等单元特性,设置单元能力指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整合学校资源、文献资源、网路资源、老师准备资源、学生准备资源等教学资源,设置和编辑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可用系统辅助开展签到、讨论、答题、讲授,开展教学实践并显示活动历程,设置学习评量,确定分值、评量方法;

单元设计流程:(1)建立单元教学设计大纲模板:建立届级、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模板(顶点课程、顶岗实习、通识课),建立单元教学设计检核模板,建立三级审核机制(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中“学习评量”需置入公式,作业、评量单等可单独推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能力指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呼应)。(2)编制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以单元为单位编制单元教学设计。

一种obe教育教学课程优化系统,所述培养目标包括校级培养目标、院级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通识课培养目标、活动课培养目标,所述核心能力包括校级核心能力、院级核心能力及指标、通识课核心能力、活动课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指标,所述能力指标包括校级能力指标、院级能力指标、活动课能力指标、通识课能力指标、专业能力指标,所述能力指标权重包括核心能力权重设置和统计、能力指标权重设置和统计;所述通识课能力指标包括通识特色课程、通识应用课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跨域课程,所述通识课能力指标映射校级通识课能力指标;所述专业能力指标包括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几个课程模组,所述几个课程模组是指根据核心能力需要将课程重组,形成模组,所述专业能力指标映射院级专业能力指标;所述核心能力权重设置和统计包括设置核心能力权重配置调整表、形成学校、正式课程、活动课程、导师评量等分配统计公式,生成核心能力层次权重配置表,显示修订记录;所述能力指标权重设置和统计模块包括设置正式课程、活动课程、通识课程、导师评量等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生成专业课、通识课、活动课能力指标标准表,生成正式课能力指标标准表,新增、修改和上传佐证材料;所述课程调整模块与课程大纲模块和单元设计模块相连接,所述课程调整模块可提取课程大纲中课程能力指标权重,生成通识课、专业课、活动课能力指标权重统计对比表,对对比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核心能力、能力指标未达标项,根据分析存在的问题,修改课程大纲、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再统计对比直至达到标准为止。课程调整流程:(1)标准核心能力权重:录入学校标准核心能力权重表,权重合计100%,构建学校学生标准核心能力权重矩阵表(学生标准核心能力权重分配表),内嵌计算统计公式;(2)构建专业课、通识课、活动课能力指标(含核心能力)权重配置调整表(包括调整前、调整后);(3)分别统计专业课、通识课、活动课的标准能力指标、调整前能力指标、调整后能力指标权重对比表;(4)构建各专业正式课程调整后能力指标(含核心能力)权重统计表(调整后的专业课+通识课);(5)开发课程大纲:教师使用课程大纲模板编写提交课程大纲。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前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6)根据标准能力指标、调整前能力指标对比表,调整课程,专业带头人调整后进入三级审核机制;(7)调整课程后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后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活动课从课程大纲导入后读取);(8)公布课程调整后的课程大纲。

工作原理:通过无线网络覆盖装置连接的校园网进入课程优化系统,在课程大纲模块录入课程大纲,生成届级专业课、通识课、活动课课程列表,置入课程,建立届级课程大纲模板(顶点课程、顶岗实习、通识课),建立课程大纲检核模板,形成届级课程大纲模板库,建立三级审核机制,教师使用课程大纲模板编写提交课程大纲,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前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在单元设计模块中建立单元教学设计大纲模板:建立届级、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模板(顶点课程、顶岗实习、通识课),建立单元教学设计检核模板,建立三级审核机制,编制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以单元为单位编制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程调整模块中设置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以核心能力权重为坐标,建立了每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核心能力指标的联系,采用关联矩阵法,将现有课程的能力指标权重填写到学生核心能力关联矩阵表中,构建了学生核心能力关联矩阵;利用加权平均法,对填制的学生核心能力关联矩阵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标准单项能力指标与实际能力指标的差异,针对范围内、远高于、标准误差、远低于标准误差四种情况,确定不需要调整、存在交叉重叠、需要改进及需要增加内容几种现象。根据分析权重的结果,按着微调、重整的原则,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微调,对接课程目标与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删除部分重叠的内容,删除完全重叠性的课程,完成交叉重叠总分的调整;开发新课程来补强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预设权重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教务管理模块和成绩管理模块,基础数据包括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和教学任务信息,需要用xml配置文件配置好本系统字段和教务系统字段间的联系,同时根据核心能力权重和能力指标权重生成的实际雷达图查看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欠缺的地方,根据需要加强的核心能力、能力指标,添加或减少对应的课程,自动生成新的课程列表,经审核的流程生成新的课程,根据标准能力指标、调整前能力指标对比表,调整课程。专业带头人调整后进入三级审核机制,调整课程后形成专业课、通识课各门课程调整后能力指标权重配置调整表,公布课程大纲,同时自动生成各类课程地图。

本发明内容仅仅举例说明了要求保护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一个或更多个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可以与任意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相组合,这些经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就像这些经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已经在本发明公开内容中具体记载一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