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0223发布日期:2018-11-17 00:1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关于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显示装置(touchpanel)已被广泛地应用至各式各样之电子产品中,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cellularphone)及掌上电脑(hand-heldpc)等,以取代传统之输入装置(如:键盘及鼠标等)。此一设计上之大幅改变,不仅提升了该等电子装置之人机界面亲和性,更因省略了传统输入装置而腾出更多空间,供安装更大尺寸的显示面板,方便用户浏览资料。

一般的触控面板如图1所示,包含一触控感测层10、一偏光片12、一光学胶层14、一装饰层16与一透明盖板18,其中装饰层16为环形结构,并设于触控感测层10之边框区的上方,以遮蔽触控感测层10之边框区的导线。在图1中,偏光片12、光学胶层14与装饰层16与透明盖板18依序设于触控感测层10上。除此之外,偏光片12与触控感测层10亦可互换位置。然而,装饰层16会增加触控面板的厚度与工序,并导致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提高。

因此,本发明系在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以解决习知所产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系利用环形金属层作为装饰层,以降低触控显示装置之整体厚度、成本与工序。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系包含一透明基板、一第一透明触控层、复数第一导线、一环形透明绝缘层、一环形金属层、一偏光层、一第一光学胶层与一透明盖板。透明基板具有彼此相对之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透明基板区分为一感测区及其周围之一边框区。第一透明触控层设于透明基板之感测区与边框区之第一表面上。第一导线设于位于透明基板之边框区上的第一透明触控层上,以电性连接第一透明触控层。环形透明绝缘层设于透明基板之边框区之第一表面上,以覆盖第一导线。环形金属层设于环形透明绝缘层上。偏光层设于透明基板之感测区与环形金属层上,以覆盖第一透明触控层。第一光学胶层设于偏光层上,透明盖板设于第一光学胶层上。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环形金属层位于第一导线之正上方。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一图案化透明绝缘层与复数导电桥。图案化透明绝缘层设于第一透明触控层上,图案化透明绝缘层具有贯穿自身之复数凹洞,以露出部分之第一透明触控层。导电桥设于图案化透明绝缘层上,并透过凹洞电性连接其下方的第一透明触控层,偏光层设于图案化透明绝缘层与导电桥上,以将其覆盖。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一第二透明触控层与复数第二导线。第二透明触控层设于透明基板之感测区与边框区之第二表面上,第二导线设于位于透明基板之边框区上的第二透明触控层上,以电性连接第二透明触控层。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环形金属层位于第二导线之正上方。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光学胶层与一发光模组。第二光学胶层设于透明基板之感测区与边框区之第二表面上,以覆盖第二透明触控层与第二导线。发光模组透过第二光学胶层设于第二透明触控层与第二导线上。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含一第二光学胶层与一发光模组。第二光学胶层设于透明基板之感测区与边框区之第二表面上,发光模组透过第二光学胶层设于透明基板之感测区与边框区之第二表面上。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偏光层紧贴于环形金属层与环形透明绝缘层之内侧壁。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透明基板侧向延伸以形成一端子区,端子区上设有一导电端子,导电端子上设有一柔性电路板(fpc),第一导线向端子区延伸,并穿透环形透明绝缘层,以电性连接导电端子,端子区弯折,以利用黏胶将设有柔性电路板之端子区贴附于发光模组上。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环形金属层之材质为镍化铜或钼化铝。

兹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更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先前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之触控显示装置之第一实施例之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之透明基板与环形金属层之相对位置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之触控显示装置之第二实施例之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之触控显示装置之第三实施例之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触控感测层

12偏光片

14光学胶层

16装饰层

18透明盖板

20透明基板

22第一透明触控层

24第一导线

26环形透明绝缘层

28环形金属层

30偏光层

32第一光学胶层

34透明盖板

36第二光学胶层

38发光模组

40感测区

42边框区

44端子区

46导电端子

48柔性电路板

49黏胶

50图案化透明绝缘层

52导电桥

54凹洞

56第二透明触控层

58第二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之实施例将藉由下文配合相关图式进一步加以解说。尽可能的,于图式与说明书中,相同标号系代表相同或相似构件。于图式中,基于简化与方便标示,形状与厚度可能经过夸大表示。可以理解的是,未特别显示于图式中或描述于说明书中之组件,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技术者所知之形态。本领域之通常技术者可依据本发明之内容而进行多种之改变与修改。

以下请参阅图2与图3,以介绍本发明之触控显示装置之第一实施例。触控显示装置包含一透明基板20、一第一透明触控层22、复数第一导线24、一环形透明绝缘层26、一环形金属层28、一偏光层30、一第一光学胶层32、一透明盖板34、一第二光学胶层36与一发光模组38,在第一实施例中,透明基板20为可挠性透明基板,第一透明触控层22为金属网格,环形金属层28之材质为镍化铜或钼化铝,发光模组38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模组。透明基板20具有彼此相对之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透明基板20区分为一感测区40及其周围之一边框区42。第一透明触控层22设于透明基板20之感测区40与边框区42之第一表面上。第一导线24设于位于透明基板20之边框区42上的第一透明触控层22上,以电性连接第一透明触控层22。环形透明绝缘层26设于透明基板20之边框区42之第一表面上,以覆盖第一导线24。环形金属层28设于环形透明绝缘层26上,并位于第一导线24之正上方。偏光层30设于透明基板20之感测区40与环形金属层28上,以覆盖第一透明触控层22。偏光层30紧贴于环形金属层28与环形透明绝缘层26之内侧壁。第一光学胶层32设于偏光层30上,透明盖板34设于第一光学胶层32上。第二光学胶层36设于透明基板20之感测区40与边框区42之第二表面上,发光模组38透过第二光学胶层36设于透明基板20之感测区40与边框区42之第二表面上。在传统技术中,会在导线的外侧设有接地线。由于接地线本身具有宽度,接地线与导线之间也有间距,此宽度与间距会增加触控显示装置之边框区的面积。然而,在本发明中,环形金属层28系作为接地线,因为环形金属层28与第一导线24在不同高度,所以触控显示装置之边框区42的面积得以缩小。此外,因为环形金属层28在偏光层30下方,故环形金属层28视觉上为黑色,可作为设于边框区42上之装饰层。此环形金属层28之光学密度(opticaldensity,od)系大于或等于3。

透明基板20侧向延伸以形成一端子区44,端子区44上设有一导电端子46,导电端子46上设有一柔性电路板(fpc)48,第一导线24向端子区44延伸,并穿透环形透明绝缘层26,以电性连接导电端子46,端子区44弯折,以利用黏胶49将设有柔性电路板48之端子区44贴附于发光模组38上,进而避免柔性电路板48接合于端子区44之压痕被看见。

以下请参阅图4,以介绍本发明之触控显示装置之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更包含一图案化透明绝缘层50与复数导电桥52。图案化透明绝缘层50设于第一透明触控层22上,图案化透明绝缘层50具有贯穿自身之复数凹洞54,以露出部分之第一透明触控层22。导电桥52设于图案化透明绝缘层50上,并透过凹洞54电性连接其下方的第一透明触控层22,偏光层30设于图案化透明绝缘层50与导电桥52上,以将其覆盖。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明触控层22之材质为氧化铟锡(ito)。

以下请参阅图5,以介绍本发明之触控显示装置之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更包含一第二透明触控层56与复数第二导线58,其中第二透明触控层56之材质亦为氧化铟锡。第二透明触控层56设于透明基板20之感测区40与边框区42之第二表面上,第二导线58设于位于透明基板20之边框区42上的第二透明触控层56上,以电性连接第二透明触控层56。环形金属层28位于第二导线58之正上方。第二光学胶层36设于透明基板20之感测区40与边框区42之第二表面上,以覆盖第二透明触控层56与第二导线58,发光模组38透过第二光学胶层36设于第二透明触控层56与第二导线58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环形金属层作为装饰层,以降低触控显示装置之整体厚度、成本与工序。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故举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之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为之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